职业道德的现实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道德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论述职业道德的现实地位和作用、我国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 职业道德 现实 思考
职业道德是职员在职业活动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及表现出来的情操、品质、风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道德的现实地位如何?我国职业道德的现状又怎样?应如何加强我们的职业道德建设?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一、职业道德的现实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引起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它所掀起的浪潮波及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经济市场、文化市场,急速转动的脚步和它们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使很多人还未来得及充分思考现在和将来,还未来得及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身不由己地跳了进去。他们用知识把自己武装成帆船、轮船、舰艇,扬起风帆,开足马力,驶向理想的彼岸。然而,市场的海面上,时时会有风浪,有重雾。如果没有灯塔的照亮,航行海面的帆船舰艇难免碰撞、触礁、翻船、沉没。而这盏明灯,就是职业道德。
1、职业道德对人的塑造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三个层面内容:①物质文明的现代化建设。②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现代化建设。③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就是人自身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的物质文明不仅要现代化的人去建设,也需要现代化的人才能享用。
要想在航行中顺利到达彼岸,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立业德为首,修身德为先。人的理性与感性总是矛盾又统一的。人的价值观、道德观需不断地养成、教育、完善。
人格的塑造既有受动性的一面,又有能动性的一面。职业道德作为一种行为准则,从外部环境给人们提供标准。人的行为受其影响,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逐渐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人格的好坏。职业道德应该把人塑造成经济的人,按经济法则办事;塑造成道德的人,按道德规范行事。
2、职业道德是市场经济的润滑剂。
市场经济固然以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运转,但这只是相对于个体来说的。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固然影响着人格的转型,而人格的转型反过来也会促进经济体制的转型。人的塑造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程度。
我们每个人都必定通过职业活动参与到社会进程中去。各种职业以不同的方式与其他不确定的社会成员联系。职业道德的本质就是协调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职业活动过程中磨擦不可避免,职业道德所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润滑剂的效应。
在市场经济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有其固定的角色,其职业的“责、权、利”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果“演员”不讲职业道德,随心所欲,其结果只能是被逐出舞台。
3、职业道德预示着民族的未来。
鲁迅曾说:“人们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了。”(《华盖集·忽然想到之二》)
现在,我们听到的关于职业道德的叹息还少吗?器具之轻薄草率,建筑之偷工减料,办事之敷衍一时,不要“好看”,不想“持久”,尽为了一个“利”字。商品市场上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哪一类都有以假充真、以劣代优的东西。文化市场上一向清高的文人耐不住寂寞,躁动使得高雅的文学走出往日的深深庭院,浓妆艳抹开始媚俗。精神与物质,我们追求的,当然不应是这样的结果。职业道德预示着民族的未来,要让我们的后代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成长。
4、职业道德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职业的社会性、公共性、实践性决定了职业道德的普遍性、示范性和确定性。有多少种行业就有多少种职业道德。职业渗透在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职业道德也就无处不在。各种职业道德综合起来,也就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整体水平。如果说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公共事务、公共行为、公众角色和公众关系上的道德,那就可以说,职业道德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公德,只不过它是通过定向化、专业化而变得更加具体,更加深化了。另一方面,职业道德又必须通过个体表现出来。同一种行业,同一个部门,每一个人的职业道德表现却不一样,可见,职业道德又是个人道德的组成部分。
所以说,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仅会直接带动社会公德的改善,而且也会促进个人道德的提高。为官者,利用人民所赋予的权力为人民做实事,如孔繁森;为民者,则明确自身职责,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摆正职业道德的现实地位,就能各行其德,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明确规定:“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实在是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需要,还是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我国职业道德现状
我国目前处在经济转型阶段。市场经济具有三个显著特征:①功利意识。②竞争意识。③等价交换原则。它们给意识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丰富了社会意识观念,对职业道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给社会带来了负效应。
市场经济鲜明的功利观念转化到职业道德中表现为对工作的高效率、高效益的追求。而强烈的竞争又迫使企业或集团要求成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精益求精,对事业倾注极大的热情,发挥主体创造精神,不断开拓创新,才能获得成功。各职能部门对职责要求更为明确,强调工作的认真、负责。平等交换原则反对特权,明确了职业的平等和职业活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平等,把职业道德中的服务意识摆在了突出的位置。
于是,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守岗爱岗、兢兢业业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孔繁森,三次入藏,鞠躬尽瘁,西藏高原的风雪中还留有他的足迹;马恩华,十年辛苦为谁忙?有工人们的眼泪告诉你;叮叮的敲打声伴随徐虎走过了大半生默默无闻的日子;而北京的市民,又怎会忘记李素丽永远的微笑?
就在我们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少令人担忧之处。干部队伍、行业部门及个人职业道德,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①利用手中职权获取不义之利。
现在,有一些职业的职权被任意扩大,职责反而缩小,而获利已摆在了职业活动过程中最中心的位置。于是,我们知道了办调动得“送礼”,写新闻得“有偿”;也明白了回扣的“行情”,做手术的“价目”。还有公款吃喝,公费旅游,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等等。
②不安心本职工作,热衷更为有利可图的职业。a、对本职不认真,利用所学专业做兼职。如有些教师,正常上班没精打采,课外补课却精神抖擞。b、对一些经济效益较明显的单位部门,趋之苦鹜。邮局、银行、保险等单位经济效益、福利都较好,大家分配、调动都盯着。c、完全把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这主要是一部分本职工作较为轻松的人。
③“混”的思想还有较大市场。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平平淡淡过一生”,在女同志中是较为普遍的心态。工作上业务不求上进,不钻研,能少做就绝不多做,上班谈服饰,下班忙家务,“潇洒走一回吧”。
以上这些现象说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已是刻不容缓。目前,从党中央到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新闻媒介及有识之士,都以此为重点和突破口,致力于整个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振兴,党的《决议》也对这一问题作了方向性指示。
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1、理论上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确立职业道德的指导原则。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儒家伦理一直是主导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理念。十九世纪后期开始,传统道德受到了各种挑战:激进主义、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先后不断地冲击着传统道德。新中国成立后,共产主义道德成为国家道德生活的新的主导观念,为维护社会秩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十年浩劫使这一观念受到重新检省,社会道德意识系统的统一性受到削弱。而随着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道德观念的多样性特点开始形成,从而使社会道德观念系统的整合度大大降低,作为社会整体的道德伦理文化开始呈现出非稳定状态。
社会的经济转型要求文化道德转型同步。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要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继承传统美德,吸收西方道德的合理部分,努力探索和构建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较好体现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并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道德规范体系,并逐步确立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其中,职业道德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社会才有共同的道德评价标准,才能形成强大的道德舆论力量,并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和环境,大多数社会成员在职业活动中才会循“道”而行。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全民职业道德水准。
在高校要开设相关课程。在各行业,职员上岗前进行岗位培训。特别要注重对党的干部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因为领导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了教育者的角色。
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弘扬以下几种精神。
①敬业精神。这是一种基于热爱基础上的对工作、对事业的全身心忘我投入。具体地说,就是在职业活动的领域,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事业心。工作中不畏难、不惧险,重担面前不低头。成绩面前不昂头,遇到挫折不垂头,金钱面前不昏头。处事敏捷,不拖泥带水,不推诿扯皮,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干劲。同时,敬业精神还包含着奉献精神,即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奉献的原则是:“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要求我们不能只想个人进退、私利多寡;不能总盯着荣誉、名气;不能把手中的权力看成是个人奋斗的“报酬”。
②勤业精神。就是以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使命感,为建设事业脚踏实地,夙觉夜寐,殚精竭虑,奋不顾身地工作。勤业精神表现在:工作上不能精神不振,意志消沉,浑浑噩噩,拈轻怕重,挑三拣四,追求享受,贪图安逸;不能作风飘浮光说不干,搞形式,做表面文章,哗众取宠,投机取巧,欺上瞒下。应始终自强不息、埋头苦干,以实现人生价值。
③创新精神。表现为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以发展的眼光考虑问题,推陈出新,使工作更上一层楼。那些缺乏创新精神的人,往往表现为思想僵化、饱食终日,满足于做“传声筒”,按步就班,在其位不谋其政,应付凑合,回避矛盾,装聋作哑,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那么无疑能促进我们的创新精神。
3、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监督机制。
职业道德规范大量的不是明文规定的,而是在习惯中形成,在一定社会组织中得到公认的。因为不成文,所以极易被曲解。曲解了就会造成虚假,产生假道学。要维持社会秩序,谋求共同的利益和幸福,就必然需要法治。法制健全了,则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治而有序,放而有度,管而有法;奖有标准,罚有依据。这样,使无形的职业道德变为有形,人们的行动也有个依据的标准。
当然,在制定法规时,一方面,法律一定要贯彻道德精神,体现人道的原则,对人民进行法制教育,使人民自觉自愿来遵守;另一方面,又应该制定各种职业道德的法律,使之成文,成为行动依据。
健全监督机制,就是要在社会上建立和健全监督系统。完善的监督包括大众监督、组织监督、舆论监督三个方面。目前,我国大众监督比较薄弱,普遍存在“说也白说”和“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心理。针对这点,首先要鼓励民众对周围的不良现象敢说、会说、直说,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可设置信访办、举报箱,并及时解决处理这些问题。组织监督机关主要有公检法纪部门,此外还有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前者首先应保证自身的廉洁奉公,保持自己说话的权威性。言必行,行必果,以法律为准绳,对单位、部门、集体的政治、经济全面监督。上级对下级除检查督促工作外,还可把职业道德作为考核干部的条件。舆论监督影响较为广泛。报刊杂志、影视广播都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并初见成效。如《焦点访谈》开播以来,对社会的阴暗面揭露较多,但声势与力度都还不够,且后备处理情况未能跟上,削弱了监督作用。
4、舆论上加强引导,创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道德对人的约束力是内在的,它诉诸良心。道德的约束是依靠社会舆论来鼓励和制止的。
一方面,舆论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倡导新的道德风尚。领导干部过去有焦裕禄,今有孔繁森;百姓中过去有雷锋,今有徐虎。各行各业的劳模们不仅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更以他们平凡中见伟大的高尚品质影响了和影响着几代人。新闻媒介的大力宣传,不仅使老百姓了解了他们的事迹,更能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另一方面,舆论又揭露、批评、抨击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言论和行为,给社会敲响了警钟。
今后,舆论还应进一步发挥喉舌的功能,深入社会,惩恶扬善,激浊扬清,创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帮助广大社会成员自觉遵循道德准则,为职业道德的建设贡献力量。
标签:职业道德论文;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论文; 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