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教学目标论文,物理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标准要求实现三维课程目标,特别提出了对于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然而,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理解知识,还要多做练习来运用知识。如果要求在授课中同时兼顾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往往感到在教学设计中很难体现,而且费时费力,结果常又不尽如人意。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认真挖掘物理教学内容内在的科学价值和人文精神,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和合理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下面结合教学中的一些例子作具体说明。
一、教学反思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节课,“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液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了解生活生产中跟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相关的现象。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从飞机起飞的原因出发引出问题。通过学生参与的几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再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这个关系,并讨论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在下课前,还通过视频展示了足球中的弧线球,让学生课后思考其中的原因。
从本节课内容的设计来看,既有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又有压强和流速关系在现代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有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施的大量实验,还大量引用了图片和视频资料,特别是其中关于飓风的英文资料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课后很多学生都在追问关于弧线球的问题,究其根源,是学生认为上课学到的物理规律和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他们做了猜想和探究,但是他们认为那是科学研究,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不相干的。
同样是这些资料,如果换一个安排方式,可能更能引发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一开始就放任意球的视频资料,然后提问“有一位足球评论员说,卡洛斯的任意球违背了物理学的规律,是不是这样呢?”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出于对现代科学的信仰(这是一种价值观),学生自然地就会认为其中有一定的物理规律,那么这个物理规律是什么?学生就会顺理成章提出这个问题了。之后按照原来的教学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逐步认识这个规律,再解决飞机的起飞,并通过对飞机机翼的讨论,最后让学生课后根据学到的知识讨论弧线球产生的原因。
这样的安排,通过对一个原始物理问题的讨论,学生有了探索问题的原动力,虽然不能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猜想过程学生找不到依据),但是后来设计实验、讨论飞机的机翼等问题,都与一开始的原始物理问题密切联系。最重要的是,学生课后还会根据所学的知识,努力分析最初的这个原始物理问题,并且借助乒乓球、足球等器材自己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一个过程正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
这样本节课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把复杂而繁多的各种现象有规律清楚地展现出来,成为了一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课。同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本身只要求学生简单了解,这样的设计就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体会科学的魅力。
教师一方面通过灵活调整课堂活动的安排,利用同样的实验仪器和教学资料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给学生以充实。
例如,在“宇宙和微观世界”这节课中,可以提炼出什么思想呢?曾经有一位科学家说,如果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浩瀚宇宙的一个普通的星系(银河系)中,在其边缘处一个不起眼的小恒星(太阳),再在其中一个不远也不近不大也不小的行星(地球)之上,那么他一定会为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而惊叹,也就不会有自己独尊于世界这样狂妄的想法。同时,如果他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微小,他就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而更奇妙的事情,就是这样大的宇宙和这样小的原子,竟然是我们可以研究可以认识的,我们竟然能制造出认识这个奇妙世界的工具!这些思想正是闪烁于教材之中,吸引人类从古至今不断思考的思想的火花。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时,笔者按照教材的内容顺序,以互联网上的一组名为“改变你的世界观——从十亿光年到一飞米”的图片为蓝本,加上适当的内容,进行了一次科普讲座。
本讲座的内容从星座的传说入手,美丽的神话背后其实是古代人类对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深切渴望,他们把人世间可能发生的种种故事,通过神仙力量赋予了遥远的星星。然后指出我们看到的星座中的星星不一定相互紧邻,甚至于不一定都是星星。如果采用更大的望远镜去看,会发现一些星星有可能是遥远的星系。由此,引出了各种天文望远镜,通过从哈勃望远镜到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巨大帮助。之后就开始引用图片,描述了从的尺度、以10倍依次缩小的情况,图片的内容从宇宙的全景到本星系团到银河系再到太阳系、地球等,经过25幅图片以后终于到达人类熟悉的尺度(1m),这时带给了学生非同寻常的震撼。从此往下,经历了细胞、DNA等生物学领域的尺度以后,到了分子、原子及其以内的尺度。通过介绍认识原子尺度的仪器——电子对撞机等高科技实验器材,让学生再次体验科技发展的力量。最后,面对一团模糊的微小尺度的图片,通过图片直观的比较,学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最小的尺度和最大的尺度上物质世界是否遵循相同的物理规律?”这样一个涉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根本的问题,是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觉地发现的。通过这样一次讲座,可能对学生未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产生影响。
二、教学扩展
除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选择一些合适的课程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体验。例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通过学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观念。
教材中的内容安排得比较多,包括“噪声的来源”“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和“控制噪声”几个部分,内容资料非常丰富,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可以在教学中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分组通过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再结合书中给出的资料和数据,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对资料进行重新组织,安排学生自主介绍相关内容。
这样一个过程,在完成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之余,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怎样认识一个新鲜事物,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更容易体会到关于噪声的内容为什么要分成来源、等级和危害、控制噪声这样几个知识内容。在这种体验性学习的过程当中,讲解的学生通过组织材料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而作为听众的其他学生,对于同学的讲解更有兴趣,也更容易产生质疑,参与讨论。
从学生课堂的完成情况看来,几组学生通过 PPT展示了他们关于噪声的研究,这些PPT从形式上看设计精心、形式活泼,包括了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等多种素材。从内容上看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图片直接取自学生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照片;有的则选自科普资料中的介绍,对于噪声的一些问题做了严谨的科学的讨论;还有一组学生选用了美国电影《变相怪杰》中的一片段,通过夸张的效果表现噪声的危害,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留下了冲击性的印象效果。此外,学生结合PPT讲解的过程,也大大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一个好的讲解结束,总会有一段经久不息的掌声,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类似的内容在课本中还有许多,例如,“信息的传递”一章,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由学习收集和整理资料,再分组讨论和交流来共同学习;在学习完“物态变化”的内容以后,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整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这样不仅能培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增加学习的手段,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本身这个知识点的认识也会大大加深。科学探究也不用局限于课本上的处理,例如,温度计、天平等常用仪器的处理,都可以发展成对于未知事物使用方法的探究过程,再如,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样传统的教学知识点,虽然在教材中不再突出,但是也可以开发成非常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
三维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认为很难有所体现。特别是一些科学探究内容,一方面要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通常是用一节课做实验,第二节再总结规律;另一方面,又要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知识内容熟练掌握,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处理习题,由此必然会带来课时不够的问题。
课本的内容安排是为教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够根据课本的安排,构建一个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案。这个方案不一定严格按照课本安排,但是应该能够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这个任务应该包括三维课程目标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于“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特别是一些思想方法和思维习惯,更需要在经年累月的重复中学生才能有所体会。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所讲述的每一节课,教师如果能够参考教材的安排,对讲课的内容做出精心的设计,在讲述基本知识的同时,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量深入探讨一些关于“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对于三维课程目标的完成,特别是对于学生自身今后的发展能够创造有利的条件。本文列举了几个教学中的实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教师们更广泛、更深入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