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生物的新陈代谢”一节中小资料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论文,新陈代谢论文,教材论文,高中论文,资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的新陈代谢”这一章,注重以事实和实验说话,展示了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树立创新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编写思路;在对知识阐述方面采取了实验、实例、图解、思考题(旁栏思考与复习题)、小资料等多管齐下的“全方位战略”。新颖的设计,详实的内容,发展与研究的眼光,使教材耳目一新,尤其是这一章增加的15个小资料,丰富了教材的“血肉”,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方面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校生物学教师在实践中运用这些小资料优化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
1 小资料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1 运用小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
教材中一些小资料如人体中一些常见的酶所需要的pH值范围,ATP的化学结构式、ATP在细胞中的含量、ATP在细胞内的形成和转化以及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合理施肥知识, 验证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红螺菌的新陈代谢类型以及同位素标记法等,这些小资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由于小资料简洁精练,易阅读,启发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1.2
运用小资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充分保证和拓宽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思维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资料在这方面可以起到“授渔”的作用。脂肪是生物体内贮存能量的主要物质。为什么生物体选择脂肪而不选择糖元作为贮存能量的主要物质呢?这本来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是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这一节有一个关于脂肪和糖元氧化释能的比较的小资料,指导学生学习这个小资料,学生发现尽管脂肪和糖元都能贮存能量,但是1g脂肪释放的能量比1g糖元要大一倍多,结合生物进化的观点(有时生物庞大的躯体是个负担),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参与知识的形成、知识重加工过程。最终得出一个使他们自己感到满意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尝到求知的甜头。
1.3 运用小资料加强理论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联系
在学习蛋白质代谢时,氨基酸通过氨基转换生成新的氨基酸必须有转氨酶的参与。什么是转氨酶?在这里根据实际介绍GPT的小资料。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了解一些医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卫生健康教育,同时也可以促进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再如生活中“多酶片”的使用问题,多酶片能促进消化,因为其中含有消化酶,多酶片的外面有一层糖衣,为什么外面要有一层糖衣呢?关于酶的小资料可以告诉我们:酶发挥作用需要的适宜条件,糖衣的作用在于让酶在合适的地方释放出来发挥作用。再如讲到合理施肥的问题时,展示少肥高效应用的小资料,在讲这一点时联系水分代谢中关于合理灌溉的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 运用小资料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生物体维持细胞分裂、根吸收矿质元素和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都需要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学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他们很可能产生这种错觉:ATP 在细胞内是大量存在的。真实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呢?事实却是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很少的。
那么,教师在讲述这个知识点时,就有必要运用教材上提供的小资料,先通过一些具体的数据,动摇原来的错觉,形成一些感性认识,然后再来分析其内在原因,这样学生才会豁然开朗。葡萄糖在合成糖元时,血糖和肝糖元可以相互转化,而血糖只能合成肌糖元,肌糖元不能直接转化葡萄糖,这是为什么呢?指导学生学习关于肌糖元的小资料,疑难迎刃而解,重点、难点得到突破。
1.5 加工小资料,创设问题情景
教材中有关于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的小资料。肥胖是社会密切关注的话题,青少年尤其如此,根据这个计算公式,让学生计算自己的体重,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有哪些措施可以防治肥胖?这个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对三大物质代谢的内容的理解、掌握。教学过程中发现适时地运用这个小资料,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一则图表小资料表明:人体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并且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相对量都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理解蛋白质的作用以及促使学生对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关系的掌握。
1.6 运用小资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验创新能力
运用小资料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设计生物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创新能力。如:小资料中提供的科学家用[42]K 证明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运输途径的实验,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而后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本实验运用了什么技术手段?此技术手段在前面哪节教材还出现过?你认为此项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哪些方面的研究?这里学生很快会联想到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关于光合作用中释放出的氧到底是来自水,还是来自二氧化碳的这个实验。继续提问:按照科学家们的思路,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有机物是通过植物体的哪个部分运输的?关于实验的设计,现代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和鲁宾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模式,该模式认为:解决问题(这里指实验设计)的过程就是填补从已知条件到目标之间的空隙或差距的过程。怎样填补呢?事实上许多与实验设计有关的包括逻辑思维方法及实验设计的一般技巧等,这些知识在教材中是隐含存在的,但是并没有系统地介绍,常常被学生忽略,但它们对问题的最终解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强化这方面的知识,利用小资料,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分析,参与实验设计以及实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2 小资料在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正确处理小资料与教材主体部分的关系
小资料是整个教材的一部分, 与教材主体部分是有机联系的。为了发挥小资料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重点、难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小资料,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对酶特性的总结,新教材用“酶需要适宜的条件”替换了旧教材的“酶的多样性”,这一替换,并非是否定了“酶的多样性”,而是选取了可以通过实验来作出结论的内容。关于酶的多样性这个问题,在讲完酶的专一性后,我们利用小资料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细胞内进行的化学反应多种多样,而酶的专一性决定了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反应,那生物体内是不是应该含有多种多样的酶呢?从理论上讲应该是这样,实际上呢?小资料给了学生一个圆满的回答,已发现的酶有3000多种。利用小资料能揭示隐含未显内容,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阶段,五碳化合物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在暗反应中循环使用,实际上一个暗反应过程就是一个五碳化合物循环,但教材主体部分没有明示,小资料把它揭示出来,并且让学生知道,五碳化合物循环又称为卡尔文循环。教师在这里可以深入提问:要产生一个葡萄糖,五碳化合物要在卡尔文循环几次。
所以,教师正确的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内容外显化,使学生悟出书本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因此教师应把教材主体为主导,小资料运用为辅助,相辅相成,为了主线展开教学。
2.2 把握好度,适时适量地应用小资料
小资料具有小而精的特点,运用起来灵活,但是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小资料对教学过程的辅助作用是有限的,它不能取代课外资料。如果因为有了小资料而去排斥课外资料辅助教学是不可取的。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师也可以精心地准备一些课外小资料帮助学生识记、理解和巩固一些知识。有些小资料在某处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在另一个地方可能是画蛇添足,因此小资料虽好,却不可“乱用”、“滥用”,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依照教学的需要,适时适度地运用,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