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十大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人们也感到了物价上涨,失业、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伪劣商品泛滥、道德沦丧、官员腐败等问题的严重性。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市场经济 改革 机制
无论从中国的历史还是现实实践来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疑是一伟大创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是在中共十二大时才最终确定下来,但从实际操作看,中国的经济改革一开始就是往这一方向迈进的。在这一目标模式下实行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人们普遍得到了实惠。事实上人们已经从实践上接受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现实,可以说很少有人愿意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简称市场经济)体制退到旧体制去。但从价值观念上和理性思维上接受市场经济,却还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人们在态度和认识上至今仍然是迷雾重重,概括地说人们对市场经济有十大误区。
一、市场经济导致了经常的价格波动和物价上涨。很多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大弊端是物价上涨快、波动大。应该说这只是简单的描述了现实,而没有说明事情的真相。事实上市场经济并不必然导致物价的波动和上涨。从经济规律来看,经济发展稳定,物价也就稳定,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物价也就不会上涨。从市场经济健全的欧、美、日等国的情况来看他们的物价恰好相当稳定,物价指数那怕上涨二至三个百分点,也会引起经济专家和政府的关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而物价不稳定的恰好是市场经济起步晚且运作机制不健全的国家。那么市场经济机制是怎样使物价稳定的呢?首先,市场经济能够以人的需要为基础按最佳状态来配置整个社会资源,这就能从各个层面上来实现各种需要和相应的供给的大致平衡,从而使物价稳定。其次,市场经济被证明是一种最有效率的经济,它能够有效增大经济总量,确保有效供给,从宏观经济上达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这就从经济总量上保证了物价的稳定。再次,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促使物价稳定的机制,在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的涨落调节着资源的配置。某种商品价格高,意味着供给不足,这时生产者会增加资源的投入,从而使物价回落。物价低,则意味着供给过多,这时生产者得到的利润往往低于平均利润,在这种条件下部分社会资源会退出该领域,这又使物价有所上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就是通过价格的资源配置机制使物价保持相对稳定的。
为什么我们在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很多人感到物价上涨过快呢?第一,这有一个比较方法的问题。很多人是把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的物价波动现象同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物价稳定现象相比较,当然也就觉得搞市场经济造成了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其实,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短缺经济形态或供给严重不足的经济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总供给小于总需求,人们拿到钱买不到东西,很多东西要凭票供应,这就造成事实上的通货膨胀,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货膨胀的特有形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货膨胀改变了形态,表现为货币贬值而不是买不到东西,这样,人们对物价的波动和上涨就有了直观的感受。第二,我国改革以来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还与旧体制下形成的物价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物价受到人为因素的严格控制,价格既不反应资源和劳动的耗费,也不反应市场供求关系,基本思想就是保持低物价,并把这看成是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自然要理顺价格,没有科学合理的价格体制,市场经济也就失掉了赖以存在的条件,就根本谈不上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在我国改革的过程中,必然重构价格体制,物价该涨的涨,该降的降,这肯定是一个物价体制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这也使很多人深深地感到了物价的上涨。这是改革必然要付出的代价,而这也是从长远保证物价稳定的基本前提。第三,我国的物价波动和上涨还同我国改革过程中的经济发展不稳定,经济起伏大密切相关。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已是几起几落,而每一次起落都伴随着物价的涨落尤其是通货的膨胀。物价问题不过是整个经济问题的一个侧面。因此,稳定物价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完善经济运作机制的问题。总之,我国的物价波动和上涨并不是市场经济必然带有的特征。它是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到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阶段性现象,其中的一些问题本身就是旧体制带来的。我国的改革就是要通过建立完善的、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来最终达到物价的稳定。
二、市场经济导致了广泛的腐败现象。改革以来人们最痛恨的就是腐败现象。但怎样看待腐败问题人们却有着不同的观点。很多人认为是市场经济为腐败提供了条件,因而也就有人提出了干部要经受市场经济考验的口号。有的人甚至怀念过去的旧体制,认为那时至少官员们是廉洁的。应该说规范化的、法制化的市场经济恰好是反腐败的有效机制。市场经济自身所要求的公正性、平等性、独立性、非强制干预性等本身就是与腐败现象格格不入的。反腐败的一个有效办法恰好是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
怎样看待我们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呢?第一,这同我国的市场机制不完善有关。我国过去的旧体制是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治权利同经济的运作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本身就埋下了造成腐败的祸根,只是在旧体制下,问题暴露不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运作高度货币化,追求利益的机制开始充分地发挥作用,这时旧体制所隐藏的问题就会充分地暴露出来,很多官员完全可以利用经济运作对政治权利的依赖性,利用手中的权利腐化起来。因此,腐化决不仅仅是一个作风问题和教育不够的问题。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实现政经分离,政府只能在法制的范围内并主要依靠经济的手段来解决经济的问题,让经济生活真正按经济的规律来运行。现在,广东、深圳等地的所谓“无主管企业”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这些企业和公司没有对政府部门的政治依附性,他们只按经济规律办事,这就使官员基本上没有腐败的条件。但在全国范围内,这个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好,这是我国的腐败现象根深蒂固,难以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腐败现象还同我国政治体制的不完善性有关。在我国,各级官员由上级任命产生,加上实事上的终身制,这种权利基础就决定了官员们得不到有效的制约。有人认为,我国的腐败现象主要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其实,这是一种表浅的见解,我国的法制不健全是一个简单的事实。但应看到,政府在这方面已作了很多工作,法律条款也制定得不少,关键是执行的效果很差。问题在于我国的法律运作很难有其自身的独立性,法律的制订和运作机制都不够健全,人们的法制观念也很淡薄,这样的法律就难免先天不足,自然也就产生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因此,法制问题虽然重要,但这仍是一个表面的,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试想,如果我们的法制机制健全,如果我们的官员真正是由选举产生的,他们不是终身制,他们的职位取决于他们的工作绩效,那情况就会不同。第三,腐败现象也同我国已有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有关,在我国,各级监督机构由当地的上级机构来组建和任命,他们与当地各级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利害关系,这就决定了他们很难实施有效的监督。如果监督机构直接对中央负责并实行异地监督制,这个问题肯定能得到较好地解决,可以说这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措施。看来我国的腐败问题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的非规范性,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以及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是密切相关的。这些问题只能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务员制度以及完善法制和监督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也就取得了政治上的决定性的成功。这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三、市场经济会导致大量失业。很多人把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相比认为我国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至少失业率低。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事实表明,计划经济是一种低效率的经济,它不可能真正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失业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只不过它采取一种隐蔽的形态而已。那时城市里很多人无事可干,二千多万需要就业的青年人只好先后到农村去。实际上农村的隐蔽失业问题照样很严重,很多农民表面上是公社社员,但从资源配置看,他们早已是多余的人了。推行市场机制以来,我国的失业问题表面化了,很多人就认为是市场经济带来了失业。
事实上市场经济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就业,减少失业。第一,市场经济可以全面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从而可以扩展经济生活空间,增加产业门类,这就能增加就业的范围和数量。改革以来,在市场导向的过程中我国各种各样的服务业、加工业极快地发展起来。据专家估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门类已经增加了三倍以上,我国的就业人数也因此而增加了两倍以上。第二,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型经济,它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增大经济总量,这就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鱼池大了,自然可以养更多的鱼。从我国的情况看,市场经济搞得愈好的地方,就业问题就解决得愈好。例如广东由于市场经济发达,不仅在当地实现了充分就业,而且直接和间接地吸纳了近三百万外省劳动力就业,而在我国失业严重的地区恰好是改革开放步子慢,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就亚太地区的情况看看同样如此,就业充分,失业率低的国家和地区正是市场经济发达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市场经济欠发达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失业率就要高得多。因此,认为市场经济会导致失业增加的观点是没有多少道理的。
四、市场经济会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很快,相当一部分人迅速富裕起来,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分配不公。由于我国的经济收入透明度低,要准确地估算贫富悬殊是很困难的,但贫富悬殊已迅速拉大,却是一个简单的事实,这已经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隐患。很多人认为是市场经济造成了这一问题。
其实,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必然导致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在我国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第一,我国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生活中留下了大量的“空位”,尤其是在第三产业方面。引入市场机制后,人们必然去填补这些空位,以获得更多的赚钱机会,可以说谁先去适应市场,谁先去钻了这些“空子”,谁就会先富起来。由于旧体制留下的“空位”和机会太多,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说“八十年代的中国遍地是黄金”。那些市场经济的先行者们也就是先富起来的人们。第二,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机制极不完善,很多人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来获取各种收入。一方面政府资金极度紧张,另一方面却是国有资产每天以一亿元以上的数额流入个人腰包;一方面有人的挣钱艰辛、生活困苦,另一方面却是有的人钱得来全不费功夫。这种经济生活的混乱,加上机会的不均等正是造成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第三,我国还没有形成调节人们收入的有效机制。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我国现阶段的贫富悬殊问题。
市场机制是怎样解决贫富问题的呢。首先,市场经济可以通过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来解决贫富悬殊问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把蛋糕作大一点来解决蛋糕分配的问题。一个社会只有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问题,只有作大了蛋糕,它才能真正有效的解决它所面临的贫困问题。市场经济恰好能够有效地解决发展和效率的问题,因而它能从根本上促进贫富悬殊问题的解决。其次,市场经济是一种机会更为均等的经济形态,与传统计划经济不同,它不要求你是“国家职工”,你完全可以以一个合法公民的身份参与国家经济生活,机会对每一个人是均等的。这也就决定了贫富问题不再是一个“刚性”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一个人只要有机会他就可以摆脱贫困。我国的市场经济尽管现在还达不到这种境界,但从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是往这个方向发展的,即它最终要通过机会均等的机制,来促进贫困问题的解决。再次,市场经济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要解决贫富悬殊问题,还必须有政府的积极参与。政府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有效的收入调节政策,对高收入者增收累进调节税,对低收入者实行必要的社会救济和补贴以缩小贫富差距。
五、市场经济会导致资源配置上的短期行为。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哪里的东西赚钱,资源的投向就会指向那里,有人认为市场经济的这一特征就决定了人们在投资上必然采取短期行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确存在大量的短期行为,投资者只要认为有较好的短期收益就大量投入资金,而很少考虑长期收益。我国的汽车工业、冰箱、空调、彩电等行业都在这方面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应该说市场经济并不必然造成这些问题。在我国,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第一,传统计划经济给我国经济生活留下的空白行业太多。经济市场化以后,在利益机制的驱驶下,人们就要去填补这些空白。由于这些行业是白手起家,这时谁都难以估计市场规模,谁都搞不清究竟有多少资源会投入相关行业,加上政府缺乏经验,协调、指导不力,这就必然造成投资上的短期行为。第二,我国市场机制确立的时间不长,整个经济信息系统很不完善,政府掌握的经济信息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政府就很难用所掌握的经济情报去有效地、科学地指导企业的投资行为。加上政府行为中长官意志太多,这就造成投资者对政府的指导既缺乏足够的信心,也缺乏足够的信赖,这就增加了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盲目性。第三,投资者的短期行为还与公司和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确有关。当产权关系不清楚时,人们对自己所掌握的财产就没有足够的责任心,他还会感到自己的未来捉摸不定,这时他们就会急功近利,抱着“捞一把”的心态来处理投资问题,这就必然造成短期行为。此外,这种短期行为也与政府决策中的短期行为有关。因此,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短期行为是由我国特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并不是市场经济使然。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人们全面地分析和把握经济信息,从长计议,冷静决策,以便获得长远的收益。愈是重大投资项目,愈是如此。
六、市场经济加剧了我国的经济波动。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也使得我国的经济波动加剧,不稳定性增加。其实,我国的经济发展历来具有波动大,不稳定的特点,不管是在改革开放前还是在改革开放后都是如此。一集中精力搞建设,经济就要热起来,经济一热,紧接着就是投资膨胀,经济生活全面紧张,通货膨胀压力加剧,然后不得不放慢速度,进行经济调整。这样折腾的结果,往往是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大伤元气。
在我国,这一问题主要是由投资膨胀造成的,其原因是,第一,我们至今没有完全解决投资主体产权关系明晰化的问题,尤其是在全民所有制企业。这就造成企业在投资需求上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反正要到了钱就是自己的,不要白不要,这就形成了强烈的“投资饥渴症”,导致投资膨胀。第二,投资机制不健全。在很多企业看来钱是“要”来的,这样,得到了投资所需要的钱,但投资主体本身并不承担什么经济责任,不管是拨款还是贷款都如此,因为谁叫企业是“国家”的呢?现在很多企业拖欠银行贷款,并不感到什么压力,国家银行出于对企业的“父爱”也不可能“逼人太甚”,因为总得让别人生存下去呀!这样一来又加重了“投资饥渴症”。从实际经济生活看,要投资、要项目最起劲的就是国营企业。为什么非国营企业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呢?因为他们所需的钱不可能“要来”,他们对所用的钱要承担全部经济责任,他们在用钱上必须三思而行,加上国家各类银行对非国营企业历来限制较紧。这就自然形成了投资上的约束机制。看来要解决投资饥渴症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波动、大起大落等问题,一是要控制好货币的总供给量,二是要搞好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使企业形成使用资金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的机制。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则不可能最终解决投资膨胀和经济波动等问题。
七、市场经济为伪劣商品的泛滥提供了条件。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伪劣商品泛滥的问题愈演愈烈。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导向的经济,那么伪劣商品能赚钱人们当然要生产和销售伪劣商品,生产和销售伪劣商品与市场经济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在我国造成伪劣商品泛滥的主要原因有四:第一,它与我国经济的相对短缺有关,尤其是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短缺有关。在短缺的状态下,消费者没有多少选择余地,在购买商品上就可能出现饥不择食的或凑合接受的情况。这就为伪劣产品的泛滥提供了条件。第二,它同我国很多地方的那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地方保护主义有关。很多地方官员出于对地方短期利益的考虑,容忍、默认、甚至鼓励当地一企业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并把这看成是不可缺少的地方财源。这是我国伪劣产品泛滥而又难以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化的程度还很低,打击伪劣产品的法律措施既不健全,力度也不够。甚至很长时间把这类问题仅仅看成是个道德问题。第四,我国的新闻媒介对此类问题的监督历来苍白无力,即使现在也是这样。新闻媒介往往满足于造舆论、抓典型。而且通常都是在问题严重到“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才这样作。媒体在报导这类问题时很多时候甚至连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的人和单位的名字都不点,只是笼统地说个不伦不类的某单位,这就使得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的人们更加肆无忌惮。
把我国市场上伪劣商品的泛滥归结为市场经济是不公正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两种作用机制抗衡着伪劣商品的泛滥。第一,市场经济是一种充满竞争的经济,经济愈发展,竞争就愈激烈。在这种条件下,只有高质量的、符合消费者味口的商品才有竞争力,才会被消费者选择,伪劣产品除了在违法乱纪的情况下一时欺骗一些顾客以外,决不可能长期地取得竞争优势,它必然会被真正的优质产品战胜和淘汰。可以说,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战胜伪劣产品的有效机制。第二,市场的秩序是靠法律来维持的。完善的市场经济必然伴随着健全的法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建立一套打击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的有效措施。可以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健全的国家都有一套打击此类犯罪活动的有效法律手段。我们也必须认真解决这个问题。总之,发展市场经济,健全市场秩序,强化舆论监督就能解决伪劣产品泛滥的问题。
八、市场经济导致拜金主义。现在人们愈来愈看重金钱的价值,愈来愈多的人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也有人把金钱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不择手段,如何看待这些所谓拜金主义现象呢?市场经济是否必须导致拜金主义呢?应该说拜金主义现象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从市场经济的特征来看,市场经济的整体运作都是通过货币来实现的。没有货币就没有市场经济本身。因此,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货币经济、金钱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金钱意识就没有成本意识,没有盈利意识、没有效率意识,当然也就没有市场经济意识。你能把这种金钱意识同拜金主义截然分开吗?当然这里所说的拜金主义应该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规范相一致的,并且是符合现代法制精神的。从另一个方面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钱崇拜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权力崇拜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当然,我们不能把金钱意识更不能把金钱崇拜理想化,那种为了金钱人格都变得虚伪、冷漠、丑恶的人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会受到人们的鄙视。实际上,市场经济与那种不择手段、违法乱纪的拜金主义思想和行为是不相容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讲信用、守合同,追求完美无缺的质量,把顾客当成上帝,为顾客提供最为周到的服务,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信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愈是这样做,就愈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现代企业家们都懂得,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那种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为非作歹的人,恰好是“低水平”的人,这些人根本不懂市场经济的真谛是什么。如果说这些人是“不健康的拜金主义者”的话,那我们不必大惊小怪。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这些人必然会失去市场。至于人们生活中的种种拜金主义现象,那就是个更为复杂的问题了。一方面,过去人们的经济利益长期受到压抑,推行市场经济后,难免出现一种反弹。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混乱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很多人获得金钱并不取决于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而是取决于他们特殊的门路,特殊的背景和特殊的手段。在健全的市场机制下,人们通过各种所谓“门道”来获得收入的可能性会减少。人们的收入会更多地取决于他所受的教育,他的实际能力和他所作的贡献。这时人们就会减少对金钱的崇拜,而转为崇尚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真正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很多人都看不起那种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人。在这些国家,很多人更看重的是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而把钱更多视为一种实现自身目标的一种手段,总之,市场经济并不必然带来金钱崇拜的问题,而市场经济的扭曲却可能带来这个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看重金钱,但不崇拜金钱,我们要向钱看,但不一切向钱看。
九、市场经济导致人们道德观念的倒退。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能在经济上取得成功,但不可避免地也会导致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倒退,这是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持这种观点的人一般是以改革开放以前的、甚至是五十年代的道德标准来看今天的道德现状的。道德总是历史的道德,看待道德问题需有一个正确的参照系,否则很难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来。
推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其重要的方面来看,有这样几个变化。一是“义利”观的改变。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历来是重义轻利,这使人们很看重道义的力量,但也压抑了人们的物质欲望,使人们失去了最起码的利益冲动,社会发展也就死水一潭。现在人们敢言利、敢争利、敢于理直气壮的维护自己的权益了,从主流看,这是好事。因为市场经济没有健全的利益机制就不成其为市场经济。但见利忘义的道德行为也是与现代市场经济不相容的。文明的市场经济恰好是注重义利的统一。你讲义,你对他人负责,你就能得到他人的回报,你就能得到利。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恰好是义和利的有机结合。二是个人和集体观的改变。过去我们重集体、轻个人,注重了整体利益,但也压制了个人首创精神。作为社会细胞的个人没有活力,当然整个社会也就没有活力。进入改革时期以来,个人意识被激活了,人们不再无条件地服从集体,不再甘当小小的铺路石了,中国人终于变得有性格了。从主流看这使人们变得更有成就动机,更富有首创精神了,这正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精神状态。当然,那种了为个人利益而损害整体利益的行为是必须反对的。市场经济下的道德价值观应该是在个人和集体之间求得一种平衡。而没有必要去讨论什么应该个人本位还是集体本位的问题。三是平等价值观的兴起,在传统道德价值观中,中国人看重的无条件服从和听话。人们从小就被告之要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听领导的话,一生都是接受服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熏陶下,中国人产生了市场经济所最需要的那种平等意识。公平竞争,等价交换,机会均等,其实质就是平等,平等意识的觉醒,也使一些人显得不那么驯服,不那么好合作了。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观念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不管问题怎样,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道德价值观的变化的主流是健康的,是有利于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繁荣的。当然,这其中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也不能低估。道德倒退的现象确也存在。冷漠、虚伪、欺诈、世风日下……谁都可以举出许多。问题在于市场经济是导致道德水准的整体提高呢,还是整体降低?另外,如果说道德观念的变化使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有了更好的适应性,从而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那你能够说这种道德观的变化从整体看也是一种倒退吗?如果说比计划经济形态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反而产生出了比计划经济形态下的道德价值观落后的道德价值观,那我们怎么能够自圆其说呢?那我们对市场经济不是太悲观了吗?如果说是那样的话,我们岂不是要说,我们应该以或基本上以长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来维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吗?
十、市场经济是排斥政府参与行为的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按市场需要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它基本上应该是“自由的”。那么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什么角色呢?应该说这是一个古老的经济学话题。有人认为计划经济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太多,而市场经济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机制。顺理成章的政府不应该参与和干涉市场经济的运作。应该说这是市场理想主义者的观点,通过长期的市场经济实践,经济学家们对政府是否参与经济活动这一点并没有太多的争论。分歧是在参与、影响的方式和力度。
由于市场经济自身的非完善性,政府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机构应当积极地影响和参与到经济生活中去。但不能以计划经济下那种直接地、强制地、大规模地干预方式去影响经济活动,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以新的、更为间接的方式去影响经济生活。大体说来,第一,政府要扮演好“裁判”的角色。政府应制定出维持市场秩序的规则,并监督实施以制止各种市场中的犯规行为。政府是“裁判”,不是球员,更不能当队长直接指挥打球。第二,政府应出面承担有社会公益价值但盈利低或没有盈利因而企业不愿意承担的经济项目。如某些市政设施,必要的基础建设,国防建设,社会福利机构等。第三,政府要通过制定各项产业政策来指导和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政府尤其应通过提供权威性的经济情报信息来指导和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第四,政府要通过制定正确的金融政策来影响经济活动。首先政府要根据经济状况控制好货币总量。其次,政府要利用利率杠杆来从宏观上调控经济活动。再次,要制定出行之有效地储蓄政策来调控社会的总需求。第五,政府要制定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进行有效干预和调节,市场经济追求效率,它不会自动解决财富分配的公平问题。政府必须出面解决这一问题,以维护社会公正。这些都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扮演的角色内容。当然,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形势下,政府应根据不同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解决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
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不断探索,澄清误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厦一定能够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