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禅宗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_人本管理论文

论禅宗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_人本管理论文

浅谈禅宗思维对于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禅宗论文,浅谈论文,思维论文,意义论文,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管理哲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管理哲学是干什么的?意见比较统一,是解决日益纷繁的管理问题,让管理更有效。管理发展到今天,各个国家根据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社会发展情况,留下了许多有关管理的知识,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拥有“利用知识的知识”,成为每一个现代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它的深层次的核心,就是管理哲学。作为中国佛教中最有生命力的一脉,禅宗将印度佛教中国化,并结合传统儒、道思想,对中国的诗词、书画、雕塑、园林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千年之久,其中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企业管理有何借鉴意义?

“平常心是道”: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平常心是道”,就是力图破除二元对立,超越相对,涵盖相对,游行自在的境界和实现这一境界的思维模式。平常心,就是没有任何造作的念头,按照自己的清静本性面对世界,超越取舍、超越断常、超越凡圣,乃至超越生死,行住坐卧,任行直心。这种超越是无限的超越,是为觉悟大千世界的本真而驰骋于各种对立之中,并居于二元对立之上。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经济全球化过程不只是带来融合,还带来摩擦,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频繁互动和交流中难免因文化的异质性而产生种种冲突。由此,世界性的文化冲突日益成为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企业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真正主体,无论哪一类企业的经济行为都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而同时必然是文化活动,是经济与文化的互动过程,能否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正确选择与确定企业价值取向并发挥作用,将决定其在21世纪的生存能力,企业的文化、企业价值取向将成为未来企业的第一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文化正在经历激烈的冲突与整合,中国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许多方面:从“重义轻利”到注重实际经济效益的变化;从宗法等级观念到尊重人才观念的变化;从固守社会秩序向开拓进取观念的变化;从集体主义取向到尊重个人利益的变化;还有,在保留传统道德价值取向的正直、善良、诚实、重情、重义、社会责任感等的同时,开始注意公正、诚信、宽容、讲法治、重理性、重创新等价值取向。因此,如何在保持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接纳现代性,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一种既适应现代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化,就是文化的融合问题。“只有多样性是构不成一个世界的;它充其量只构成一种由一个个碎片凑成的镶嵌品,形成一个有趣而非真正相互影响的图案。如果人类家庭相互依靠的世界要在和平与繁荣中生存下去,它就必须有某种统一,而这种统一的建立则要求在彼此了解与和睦相处的情况下采取实际行动。”建构统一的世界文化的实际行动就是多样性文化彼此都有意识地实现融合,而实现真正融合的原则是彼此了解与和睦相处。因此,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融合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那么,在融合中如何正确看待文化的多元与不同,罗素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一文中指出:“不同文化的接触曾是人类进步的路标。希腊曾经向埃及学习,罗马曾经向希腊学习,阿拉伯人曾经向罗马帝国学习,中世纪的欧洲曾经向阿拉伯人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曾向拜占庭学习。在那些情形之下,常常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也就是说,全球化和本土化其实从来都是彼此依存,而作为文明载体的民族自身发展是在冲突融合中而成,同时又在融合中产生新的冲突并进而达到更新更高的融合。所以,从宏观和微观上说,“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具有普遍性,抱着一颗平常心,超越全球化和本土文化的对峙,积极进行文化对话,不以一种冷战式的二元思维去看这个走向多元的世界,在保持自我相对的差异性的同时,获得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标准认同,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圆融无碍: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

中国佛教以圆融的观点考虑问题,以圆融的方式解决问题,是一种富有圆融精神的宗教。圆者,圆满具足,无所欠缺。中国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由于受到无明的遮蔽,流浪在生死的苦海之中,但都具足本白圆满的佛性,一口破除无明的遮蔽,转识成智,便能开悟成佛。这是中国佛教的佛性论。融者,融会贯通,无所执著。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种原因和条件缘的结合而形成的,其本身并无永恒不变的自性,从本性上说都是空的,因此人们应破除对各种事物的执著,将其视作方便和手段,可以巧妙运用以度世利生。这是中国佛教的般若智慧观。圆融观就是将佛性论与般若观完美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佛教智慧。

管理是自人类有组织以来就存在的活动,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管理方法也是不一样的。随着近现代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科学管理运动开始盛行。科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极大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因为这种理论仅仅把人当做工具,所以遭到很多人的质疑。而人本管理则强调组织的一切活动要时刻以“人”为中心。人本管理认为人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动力,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人工作的意义也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

实际上,人本管理是对科学管理理念的一大提升,采纳人本管理并不意味着对科学管理的全盘否定,而是一次科学的修正。日本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二战废墟中崛起正是一边把握科学管理的工具和技术,一边充分吸收中国的儒家思想的精华,强调人本管理的结果。从管理实践运作的方式看,科学管理要求通过科学、理性、量化的手段和方法,建立工作标准与操作规范,为企业管理提供一个严格的制度环境。而人本管理的运作,则要求以人的主体意识空前觉醒为前提,以奉行组织内一切人的人格平等为基础,以组织内全体成员的优秀技能和敬业精神为依托,通过民主管理与参与,最终达到自我管理。人本管理致力于管理环境的优化;致力于员工思想的沟通与潜能的挖掘;致力于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塑造;同时致力于员工需求的满足。科学管理是硬管理,人本管理是软管理;科学管理是外在制约,人本管理是内在激励;科学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而引入人本管理则会在此基础上引起效益的几何式增长。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再版序中说:现代管理=管理科学+管理哲学=法治管理+人本管理。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管理的具体情况,将人本管理和科学管理有机结合,做到圆融无碍,才能使组织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明心见性:人与组织的关系

禅宗中的“明心”就是了知在人类世界所应有的作为,由自己的灵性来明悉与体证。“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性,明白体证天地演绎对一切有情众生皆一体如是。生活的过程就是让自己明了,应该时时处处如实自然地对待自己,通过体悟把握本源心性,以此将相互冲突的理性与非理性、知识与感觉、善与恶、肉体与心灵予以统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身处和谐之中,才会免却我们固有的和我们自己念符召来的加在我们身上的生活之重。

在管理中,明心见性也可以用于处理管理哲学的基本问题:人和组织的关系问题。社会化大生产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决定了离群索居的人很难在生存活动中完全确证自己的人类本质,因此组织成为人类生存的主要手段。一方面,每个人都离不开组织的约束与规范,它控制和决定着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协调着个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形成组织的基础。组织整体的特性和功能是由个人各方面素质决定的,而人和组织这种辩证统一的共生关系正是管理的存在基础。但是,从现有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来看,现行的企业管理大都是组织主导型的管理,其隐含的“经济人”人性假设、科层组织性质、“管理效率至上”的管理思维、基于分工的职能管理手段等与人的主体性的自主、自为、创造和超越特性显然是相悖的。个体在其希望实现的目标受到阻碍时产生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即挫折,这种状态聚集的心理能量只有通过宣泄才能缓解心理紧张和不适。组织中个体宣泄的诉求如权益的争取、需求的满足等,即构成了人的主体性和组织的博弈。

组织管理范式与人的主体性内在固有的矛盾表明,只有基于人的主体性建构自我管理新范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和调和个人与组织的矛盾。从主体性的视角来看,自我管理就是组织首先在承认和确立人的主体性及其特性——自主、自为、创造、超越性的前提下,根据员工自身的个性、专长和发展需求并结合组织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充分授权,让每个人自由自觉地通过自我学习、协调、激励、控制、评价来完成工作任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在个人自我实现的同时达到组织的目标,最终使个人和组织由对立走向统一。领导和管理者角色应转变为爱、合作、责任和服务,是关心和帮助下属成功,而不是地位和特权,更不是基于权力的控制。传统的控制职能应转变为“自我评价、反思和组织提升保障”。组织绩效管理的结果是承担责任而不是惩罚,重要的是要共同研究和找到今后工作改进的方向,学会创造性工作的方式方法,点燃内心自励的激情,实现人的潜能的最大开发,同时确保组织目标实现。

标签:;  ;  ;  ;  ;  

论禅宗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_人本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