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变革分析论文_付磊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变革分析论文_付磊

身份证:42068219830309xxxx 广东省广州市

摘要:在传统城镇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资源过度消耗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本文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变革原因进行总结,并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控制城市发展方向、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城市发展规模、以生态环境空间对城市布局进行优化、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引导城市发展四方面,论述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具体策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导向;城市规划变革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城乡结构也出现了很大变化。在此种情况下新型城镇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选择,这也是我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之一。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之下,可促使生态导向下的城乡规划得到全面发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变革计划,以此来实现我国城镇健康稳定发展。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变革原因

1.1传统城乡规划存在不足和缺陷

城乡规划主要是对城市未来布局和建设情况进行综合部署,这也是城市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可为城市建设提供有效依据。传统城乡规划由于过分重视经济建设,人们的发展欲望也在无止境扩充,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虽然城市化发展速度有所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完善,但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城市的发展秩序变得混乱。另外,传统城乡规划重点在于用地和人口规划,不具备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没有对资源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进行充分考虑,促使城市规划环节始终处于被动局面。传统城乡规划以建设用地规划为主,并没有对生态条件进行合理布局,从而无法实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导致生态用地遭到了严重破坏。

1.2城乡规划中的冲击过于激烈

在城乡总体规划过程之中,如果可以对环境影响作出具体性评价,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规划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对城市规划过程进行修复和制约。随着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开始对城市环境实施整体规划,实现城市环境条件的良好改观。在此基础上,人们还将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并将其纳入到综合规划系统之中,对各个城市实际的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考量,为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实施提供导向。此外,城市生态、低碳等环保规划也渐渐兴起,尤其是在各个层级的城乡规划过程之中,低碳生态规划不断被人们落实,促使相关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此时,由于规划数量和项目众多,造成了相关规划之间的不断冲击,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妥善协调,对城市未来发展十分不利。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具体策略

2.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控制城市发展方向

人的生存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发展亦是如此。能够呼吸新鲜空气,获得洁净的水,是人们最基本的城市生活需求。近年来,很多城市资源开始出现紧缺现象,尤其是在很多发达城市之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雾霾的出现更是对人们的健康和安全造成损害。例如,在2013年,北京市开展了空气调查行动,PM2.5年平均浓度已经达到了89.5ug/m³,与2012年相比,空气质量标准超标了156%,这也让PM2.5成为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之一。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各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将环境质量达标控制纳入到城市规划工作之中,以此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对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功能进行精确定位,引导城市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北京市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生态保育、生态修复等为主要原则,将空气清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等作为城市规划愿景,加强在生态方面的保护和建设,为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1]。

2.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城市发展规模

2.2.1多目标约束下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

通过对水资源、大气环境的承载力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城市的发展已经接触到生态资源的天花板,接触到资源承载量的极限。如果在原有基础上超出约束限制,将会带来更加严峻的生态问题,在问题解决上也显得极为困难。因此,各个城市应站在人口、资源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城市资源综合承载能力进行有效明确,保持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促使城市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避免在环境功能上出现缺陷,为城市规划变革提供动力。另外,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可构建多个目标的综合承载能力模型,建立调控矩阵,为城市发展规模的确定提供基础。

2.2.2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市发展的约束

各个城市可以根据大气、水资源等环境承载力作为发展过程中的刚性约束,对城市最适宜的人口规模进行确定,以此来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合理反算,提出城乡建设规划用地的控制目标。另外,还可以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能源结构产业的调整,建立出资源节约的城市化发展模型,缓解经济提升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促使城市实现全面发展。

2.3以生态环境空间对城市布局进行优化

首先,合理保障生态用地规模。各个城市基本上均具有可利用的林地、河水体系等,城市相关部门可对这些有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建立冲突矩阵,将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之间的关系进行理顺,从而对整个生态用地规模进行清晰理顺。在平原生态地区之中,具有十分完善的生态网络,相关部门只需要对生态用地总量进行合理规划和考虑,并可以确定出最终结果,提升生态用地所占比重,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其次,在城乡规划变革过程中,可利用生态红线设计来实现生态空间的合理约束。与此同时,还要对规划和管理工作进行共同强调,在生态红线规划过程中,各地政府还应出台与之配套的管理政策,针对不同层级和区域设置合理政策,以此来实现利益和环境的合理协调[2]。

2.4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引导城市发展

首先,应保证城乡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融入到变革工作的全过程之中对环境风险进行合理预测和评估,识别出由于环境污染所引发的风险问题,以此来降低生态污染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损失。另外,各个城市应该以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目标,改变以往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最大限度上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进行充分调整,从源头上对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等问题进行控制。还可以通过具体的技术创新,将末端治理水平逐渐提升,做到多管齐下、多效合一,从根本上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改变。例如,在京津冀三地区的生态保护建设上,由于自身利益发展目标不同,在污染物处理标准和工艺选择上也存在不同,在其中的垃圾处理上,并没有建立公用的垃圾处理厂。因此,各个城市应打开城市区域的壁垒,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总结:综上所述,在城市深化改革的影响之下,绿色生态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城乡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规划变革过程中势必要引入生态文明理念。总的来说,城乡规划变革的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到的内容也有很多,为了满足人们未来的发展需求,人们可以将生态导向引入其中,为城乡规划变革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章锦河,孙九霞,万绪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34(08):1409-1421.

[2]杨秋惠.空间发展、管制与变革——国内外“城市开发边界”发展评述及启示[J].上海城市规划,2015(03):46-54.

论文作者:付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变革分析论文_付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