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八项对策_充分就业论文

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八项对策_充分就业论文

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八大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就业论文,对策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问题,随经济发展而突现,并随经济发展而得

到合理解决。失业的增加是令人担忧的问题,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一

社会问题。

一、政府要把“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作为自己的职责。

(一)在我国这个以农业人口为主体的人口大国里,要看到就业问

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就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两大刚性问题”之一

(一个粮食、一个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从70 年代返城知青,

80年代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到90年代企业富余人员和破产企业职工的安

置问题,一系列的就业压力摆在城市政府面前。

我国劳动就业的压力不仅在“增量”,而且更重要是“存量”,即

我国已存在6亿多劳动力,且“九五”期间就业领域还会有新情况, 包

括: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将有更多的劳动力从企业中分离出来,

需要寻找新的工作;在经济走上以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集约型轨道后,用

人单位更加严格控制职工的增加;农业走向规模经营,将有更多的农村

劳动力离开土地,需要寻求新的工作;由于统计方法向国际通行方法靠

拢和大量隐性失业的显性化,我国城镇失业率将会突破3%,甚至逼近5

%的警戒线。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1996年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年

末城镇失业率可能为3.4%左右,达90年代中国城镇失业率的最高水平。

武汉市目前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每年农业人口有6——7万的规模转入

非农业人口,11万左右的在职下岗人员,5 万失业人员和破产企业的职

工亟待安置。

近年来,从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看我国失业人数逐年递增:1991年

我国失业职工人口10万人;1992年增加到34万人;1993年为103万人;

1994年上升到476万人;1995年上半年,全国尚有失业人员480万人,城

镇失业率达2.8%。

(二)要把就业列为国家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就业问题历来是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之一。我国需要的是经济发展和较

高的就业,要把消除或缓和失业和保持充分就业或高就业作为优先政策

目标。缓慢的经济增长和较高的失业率不适合我国人口多、经济不发达

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的关键是要从经济发展、抑制通胀、充分就业

三者统一中找出一条出路来。可供选择的只有一条路,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道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追求速度与效益的

统一,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以高投入、高物价为代价换取高

速度,已不可取。

(三)“充分就业”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

以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充分就业。结构性失业是产业结构变动中

产生的,可以通过劳动者的职业变换和全面流动加以克服。

当前,再就业工程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关心下岗职

工、扶持再就业工程的气氛,一大批企业特别是三资企业、乡镇和私营

企业主动吸纳下岗、富余职工,成为安置下岗职工的主渠道。各级政府

要把控制失业、扩大就业、提供就业机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使绝大多

数人享受经济繁荣的果实。

二、转变就业观念。

(一)要树立“大就业”思想。不能说到国有企业才算就业,到非

公有制经济就不算就业;在城市才算就业,到农村企业就不算就业。要

看到我国城镇就业结构已在发生变化,“铁饭碗”的观念开始淡化;寻

求高收入、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已开始成为劳动者职业选择的动机;第三

产业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数增加。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就业观念要变:由安稳就业转向竞争就业

;由单纯“铁饭碗”就业转向竞争就业与“铁饭碗”相结合就业;由单

纯工业就业转向三、二、一产业就业;由主要依靠国有企业就业转向国

有企业与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就业;由以大型、国有企业就业为主,转

到小型、集体合作及其他经济类型就业;由以城市为主,转到城乡统筹

就业,开拓农村就业渠道。

(二)要看到“饭碗”竞争的长期性。据统计,目前我国面临再就

业的人口有800万,每年新增700万到800万城镇就业人口, 而我国现阶

段每年新增就业机会不超过700万个。“九五”期间, 城镇需安排的劳

动力将达5000万人。在农村,既要对自然增长的5000万劳动力进行安排

,又要逐步解决1.5亿剩余劳动力的不充分就业问题。 “饭碗”竞争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三)要更新观念。在一个动态的、成长的经济社会里,新的生产方法

和产品不断地被创新的企业家引进来,磨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因社

会调整速度的延迟,带来少许的不安定,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它是一国

人民对进步所付出的代价,要消除它们等于消除了进步与成长本身。

新技术的应用将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从总量上是增加就业人数,但是也

应看到存在技术性失业。由于在一些工业部门应用新技术而出现的劳动

力结构变化,会造成劳动力供求之间的变化,因而出现了剩余劳动力。

新技术威胁着那些基本上没有推广新技术的行业,如传统的纺织业。

(四)要正确理解农民流动就业。当前,农民流动就业之势难以阻

止,城里人对此指责颇多。但是,从农民本身看自己,农民在流动中获

取得许多发展机会,不仅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积累了资金,提高

了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有的还成为企业家,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

乡差别,应该说“民工潮”是继“乡镇企业”之后的一个创造。

三、全方位思考就业出路。

在国家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

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

源,通过劳动力市场寻觅职业,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为此:

(一)广开渠道,妥善安排城乡就业。包括:发展经济是充分就业

的根本途径;农村是就业的广阔天地;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

,是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的关键;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充

分就业的根本措施;消化型安置,发展“厂内劳务市场”,创办劳动服

务企业;开拓型就业,组织劳务输出就业,到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从事各种“小时劳务”、“钟点工”灵活就业。

(二)盘活亏损企业,以利就业。国有企业垮了不好办,会影响社会稳

定。工业结构实行改组,主要做法是通过生产设备现代化,使工厂生产

出来的产品能找到市场,只有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让少数工厂关闭。

企业亏损面越来越大,长期打“亏损持久战”会大伤元气,改变这

种局面已迫在眉睫。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立足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企业少背包袱;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焕发老工业基地经济活力。

对于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佳,并能起支撑作用在短

期内可建成投产的技改项目,政府应适当集中必要的财力高起点地进行

滚动改造。

(三)“抓大放小”,决不等于对“小”的不管。要帮助“小”的,以

利就业。需要政府改善中小企业结构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现代化,包括

:对中小企业设备现代化的资金予以支持,实现中小企业设备现代化,

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合理化;促进中小企业

规模适当化;促进中小企业结构最优化;改善中小企业交易的不利条件。

(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生产,以利就业。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了人们消费的多样化,也造就了一批适应其需要的中小企业。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使企业内部的分工,发展为大中小企业的产品零

部件和生产工艺专业化。大集团依靠中小企业取得优质的零部件和专业

工艺加工品。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可以多容纳就业人员。

(五)发展非国有制经济,扩大就业。沿海经济发展快,就业人数

多,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关系很大。目前,广东、江苏、浙江等省非国

有经济已经占2/3,上海已占60%,而内陆城市经济位次后移,主要原

因在于乡镇企业、区街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比重小,起点低。

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1996年预计全社会新增劳动力资源955 万人

,国有企业减员390万人,可提供就业岗位1300万个, 而在可能增加的

就业量中,合资、合营等各种非国有制单位吸收劳动力360万人, 乡镇

企业安置410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吸纳530万人。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解决姓资姓社的问题。需要创造一个多种经

济成份长期共存、共同发展、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消除“所有制歧视

”,把以所有制为依据制定政策,转到以发展生产为依据制定政策。

(六)“要素的集约度”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要多层次,以利就业

。要素集约度是根据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生产要素)依赖程度的差异而

言的。按要素集约度划分的产业类型有:资本集约型、劳动集约型、技

术集约型。

按要素集约划分的产业,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度都

是相对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所改变。

四、创造生产性就业机会。

创造生产性就业能够有力地推动经济实力的发展,生产性需求能够

有实效地吸收劳动力,其办法有:

(一)工业的出路在于启动农村有效需求,这是根本出路。包括:

增加农民实际收入,推动农民消费,为工业品开辟市场,以利就业;采

用新技术进行新产品生产,创造生产性就业;利用产业转移的机会和我

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打进国际市场,

扩大就业,发展知识密集型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就业,如电子计

算机的软件等等。同国际平均水平比较,我国的脑力劳动成本比体力劳

动成本更低廉,更有优势,而且我国拥有一支规模可观,基础较好,素

质较高的科技队伍。

(二)强调应用创新的经济意义与价值,创造生产性就业机会。大

力推动新技术革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改造传统工业,提高服务业的

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劳动力

就业结构的变化。

(三)发展现代化的迂迥生产方式,扩大就业。现代的生产方式是

一种间接而迂迥的生产方式,先制成一些中间性的产品,然后再由另一

些生产行为接续下去,一步一步的完成消费的工作,生产方式的迂迥性

愈大,一般说生产的能力愈高,生产规模和专业化在时空上的功能就发

挥得愈充分。

(四)发展新兴行业,扩大就业。新技术的发展导致一些适宜中小企业

经营的新行业出现,如半导体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激光工业等。要

集中较多的科技人员从事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新领域和新产品的制造

,尽快地利用新技术成果研究新产品,抢先占领市场,以利吸纳就业。

强调小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有利于地方资源的利用和增加就业。在

一些职业逐渐消失的时候,其他职业将会相继出现。由于电脑技术迅速

发展,全球将会出现许多小型的、承揽活计回家做的“家庭小工业”,

以开发扩大了的电子市场。

(五)新兴工业和传统工业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以利就业。新兴

技术和新兴工业的兴起,一方面有赖于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另一方面也

离不开传统技术和传统工业为基础。发展新兴工业不仅需要传统工业提

供劳动手段和原材料,也需要以传统工业作为重要市场,还需要传统工

业提供大量的资金积累。没有发达的传统工业,新兴技术和新兴工业就

不可能达到很大的发展规模。我国传统工业拥有较大的生产能力,但技

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亟待新兴技术新兴工业加以改造。新兴工

业和传统工业只有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共同发展,才能提供充分就业

(六)重视发展信息产业,培养新经济增长点,放眼新的就业机会

。信息化是以信息产生附加值,而工业化是以商品产生附加值。美国在

软件开发和信息网络方面已经遥遥领先。日本21世纪的经济雏形是:研

究开发型工业+新型信息文化产业。我国如果只顾发展制造业,就会导

致落后挨打,造成新一轮高失业。

五、引导外资西进,开发中西部,扩大就业地区。

中国中西部得不到国际分工的好处,应鼓励外资到高失业区兴办企

业来调剂就业岗位。据测算,每年外出做工的农村劳动力超过6000万人

。劳动力净流出的主要有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贵州、甘肃

、河北、河南等地区。劳动力净流入的有广东、海南、福建、上海、江

苏、北京、天津等地区。

广大内地,资源丰富,空间广阔,国外看好中国,是因为中国有广

阔的市场,市场的主体是中国的广大农村市场,广大农村市场的主体在

广大内地的农村。

中国广大内地,最大的优势,一是劳动力丰富,二是市场广阔,一

旦与资本、科学技术相结合,将发挥巨大良性效应。随着工业化程度的

提高和整个社会生活的丰富,广大内地市场必然要扩大。

外资西进,必然要培养几个发展极,打破几个突破口,才会使广大

内地发展起来。由于武汉的区位优势,外资西进的第一站就是武汉,内

资也会随之来到武汉。建议中央应在中部再造特区,建立武汉经济特区

,以搞活内地,创造就业机会。

六、发挥第三产业诱发生产、诱发就业的作用。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

缓和失业程度。

(一)推动第三产业参与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推动物质生产部门

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以扩大就业。

发挥第三产业的作用,主要是要发挥对“生产”的诱发作用,对“

就业”的诱发作用,对其它产业的中间投入的作用。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第三产业只

有依赖物质生产部门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制造业出现衰落,现代经济

的第三产业就难以持续增长。特别是许多第三产业部门是因为有了制造

业的发展才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计算机工业(硬件),科

技人员编制的软件就失去依托。光靠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不可能振兴经济

的,其关键还在于物质生产部门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又称服务行业,是相对于制造业等物质生产部门而言的。

第三产业是跨地区、跨国界的行业,要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发挥幅射作

用,以自然经济区为服务对象,扩大就业地域范围。

(二)第三产业领域宽广,应大力开拓发展,吸纳就业。

第三产业在本质上是服务性产业,是衍生于有形财富生产活动之上

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涵盖面宽,开拓空间广阔,可划分为传统服务

行业和新兴服务行业。前者包括商业、饮食、金融、保险、租赁、运输

、邮政、医疗、保健、家计服务、修理、闲暇服务等;后者包括情报信

息、咨询、广告、技术服务等门类。后又将文教、卫生、科研事业、法

律事务、会计事务和新闻工作等归入此类。

(三)大力发展“无烟工业”,利用旅游业促进国内其他产业的发

展。由于国际旅游业的消费内容基本上包括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项目

:吃、住、用、行、乐,所以接待旅游者,实际上要动员全社会各部门

、各行业,首当其冲的是旅游交通通讯的发展。留住旅客,旅客多在当

地停留一天,当地就增加一天的收入。我们要努力发展人文景观,扩大

自然景地,扩大景点规模,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信誉,吸引游客。

七、实行“双螺旋”台阶式就业法,开拓“食品——纤维

系列”产业,发展农业企业,绿色企业,白色企业,开辟农村就业广阔

实行双螺旋台阶式就业法,是指利用螺旋可以增力(即省力),所

增加的倍数即螺旋的机械利益,也可以利用它来传递运动和联接物。

双螺旋就业法是指三产业在一、二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三产业发

展到一定极点,又与一、二产业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兴产业

,每隔一定时期,又上一个新台阶,推动经济发展,创造生产性就业岗

位,提供充分就业机会。

在下一个世纪,我国将仍然是农业大国、制造大国,物质生产是我

国赖以生存的基础。由于有科技和知识的投入,农业、制造业的土地、

劳力、资本有比以往在更高水平上的综合。

前农业部门和后农业部门的出现和加强,是农业走向现代化和专业

化的条件,又是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日益融合为一体的结果。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按城市“三、二、一”的产业顺序发展是符合

现代化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的。推动农村“一、二、三”的产业顺序发展

是符合农村实现工业化过程,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方向的。这样,有利于

城市和农村发展各自优势,实现城乡一体,统筹城乡就业。

发展农业企业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

,共同大力发展“食品——纤维系列”,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中的第一

大产业。它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和大量的科技含量,市场前景广阔,

可以将城市的“三、二、一”产业和农村的“一、二、三”产业汇为巨

大的洪流。

郑州市新近出现了一种“公司+农户+市民”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使一些城市居民在公司的统一组织下,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城乡人

民共同致富。武汉市1995年有2万下岗职工到城区所辖14 个乡镇的乡镇

企业再就业。

八、完善劳动服务体系,帮助自我就业。

(一)继续完善和发展我国劳动领域的改革成果。继续贯彻《劳动

法》及其配套的规章制度,推动劳动工作规范化发展;继续完善和建立

多种形式职业介绍机构,为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重要条件;继续

推行合同用工制度;继续完善和健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

,为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重要保证;推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向

有计划、有组织、有节制的方向发展;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

(二)组织好劳动力跨地区的有序流动。经济发展对就业起着决定

性作用。从历史看,劳动力流动的趋向植根于经济因素之中。一般地说

,劳动力流动总是由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流向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由

谋生比较困难的地区流向比较容易的地区,由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的地

区流向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当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开发比

较贫瘠地区的可能性时,相对好得多的谋生条件就成为流向新开发地区

要实现劳动者的合理流动,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产业政策,地区经

济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从就地、就近、东南沿海、海外四个层次

,合理安排劳动力的流动。

建立劳务信息中心,形成劳务信息网络,沟通市场,控制流向,调

劳动者的流动及其管理,是社会分工迅速发展的要求。要做到“活

而不乱,管而不死”。要避免劳动者合理流动管理中的“管、卡、压”

和以权谋私。

(三)要大力发展“再就业工程”理论研究。包括“再就业工程”

的性质、意义、内容、工作方式、理论框架、操作的方案等。研究的内

容,包括:“就业处境不利人员”概念的界定;“获得就业”概念的界

定;“就业处境不利人员”的状况;“就业处境不利人员”获得就业的

条件;对国(境)外在提高“就业处境不利人员”就业机会方面所采取

的措施研究;帮助“就业处境不利人员”就业的策略研究,等等。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市民建主委、教授)*

标签:;  ;  ;  ;  ;  ;  ;  

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八项对策_充分就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