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是近年来邓小平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对于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学术界探讨较少。我们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中心,邓小平理论的其他内容都是围绕中国现代化问题展开的。因此,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中居于中心位置。
一 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主要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即尽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前一任务是实现后一任务的必要前提。实现现代化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苦苦追寻的目标。但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并找到了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直是党的重要工作目标。1953年12月发表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就是改变国家在经济上的落后状况,把贫穷的农业国家变成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这就需要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15页。)周恩来在他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1964年12月改为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国防的任务,即四个现代化,并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36页。)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率领全党拨乱反正,在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地废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和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我国在现代化征途上阔步前进的20年,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20年。在这20年中,我们党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始终坚持了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线。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作为大会的主题。大会确定了分两步走,在20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伟大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为大会主题,不仅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而且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主题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这次大会作出的一系列决策也是为了更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更是明确宣布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十五大再次强调指出,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不动摇。这充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线和邓小平理论是完全一致的。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探索和回答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高难度的历史课题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说,邓小平理论就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积极探索的理论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指导我们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伟大旗帜。
二 实现中国现代化是邓小平在新时期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中心
实现中国现代化是邓小平毕生的追求和奋斗目标。邓小平投身革命,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归根到底,是为了给中国实现现代化扫清道路。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出来工作最为关注的就是抓大局,抓战略全局。而所谓大局、战略全局,就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从邓小平1977年复出后近20年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来看,他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站在历史的高度,把现代化确立为当今中国的中心任务,阐述了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解决了中国“为何”要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论证了实现现代化对我国的重要意义,强调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他说,实现现代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保障。”(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86页。)实现现代化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需要。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7页。)实现现代化也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只有现代化建设搞好了,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我们实现祖国统一的力量就增大了。正是基于以上认识,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现代化,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他反复告诫我们:“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件,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76页。)
第二,根据中国国情,揭示了中国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解决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何”现代化的问题。
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反复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具有如下特征:首先,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是符合中国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现代化。而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其次,中国式的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0页。)因为在今天的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不了,至多是极少数人富起来,但整个国家却要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现代化的目标将落空。最后,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我们现代化的目标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第三,在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解决了“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通过对我国实际状况和世界发展实际状况的正确分析,认识到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1979年他提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此后,邓小平经过反复思考,科学地制定了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教导全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为了使三步走发展战略得到正确实施,邓小平还深刻揭示了现代化的动力,确立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第四,提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是非标准。”(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8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针对不同的工作领域提出过不同的判断标准,如“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评价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标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等等。可以说这些标准,都是对实现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这一标准的进一步展开。
三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中居于中心位置,其他所有理论观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
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在《邓小平文选》三卷中。仔细研读《邓小平文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像一根红线贯穿其始终,邓小平理论中许多重要观点都是在回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时阐述的。可以说,怎样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邓小平思考与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创造性地提出的一系列观点、政策,都是紧紧围绕现代化这个中心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但在新时期邓小平为什么要强调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呢?很显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本身并不是目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为了更快地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因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3页。)“不解放思想,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91页。)
——为什么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我们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与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为什么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40页。)邓小平认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因为原有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35页。)
——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因为中国是世界现代化的“后来者”,我们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差距较大,科技发展方面的差距也很大。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主要应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我们实现现代化,必须吸收当代世界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文明成果。不打破封闭、半封闭状态,不引进和学习先进的东西,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9页。)
——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因为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4页。),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科学技术力量还很薄弱,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邓小平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86页。)
——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发展科学技术,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必须有知识,有人才,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68页。)
——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现代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而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现代化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和借鉴各种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现代化方法来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因为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邓小平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8页。)因此,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我们要积极地、有步骤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为什么需要稳定?因为获得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中国要摆脱贫困,实现四个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稳定。……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国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48页。)
——为什么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因此,“中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67页。)
总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中心内容。在今天,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及其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