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中的认知发展-以“想”的认知化与时态化为例论文

方言中的认知发展
——以“想”的认知化与时态化为例

林 玉 倩

(上海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 上海 200234)

摘 要: 方言是发展变化的,以字词“想”的发展为例,其已从思维动作发展为主观推测,兼有陈述性与评注性,走向认知化。同时,“想”在方言中的搭配功能与语义表现,表明“想”已逐渐成为表现时态的手段之一,走向标记化。“想”是通过隐喻的机制及认知功能的推动走向认知化与时态化的。

关键词: 时态; 推测; 认知; 隐喻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不论是共同语还是方言。因为受地域、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方言的发展又是独立于共同语的,所以可发现,在不同的方言中会有异于共同语的语言现象。例如某些字词在语义与功用上的演变,下面以“想”字为例。

《说文解字》有:想,冀思也。即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想”共有六个义项,均作为动词,包括:(1)开动脑筋,思索;(2)推测、认为;(3)希望,打算;(4)怀念,想念;(5)回忆,回想;(6)记住。以上都是以人为主体的心理活动。但在方言中,“想”作为动词已走向情态化与标记化。

语言具有思维性,语言是变化发展的,语言的发展依赖于人的认知。开头提到,方言作为一方之言,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是不同步的。“想”在方言中,除了保存着表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语义,还有其他的语义。例如:

2.审美活动是建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关键一环。审美活动到底是如何作用于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呢?其实,大学生审美的过程也正是他们审美价值观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审美注意、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等各种审美心理交互碰撞,综合运动,完成了由审美直觉到审美体验,再到审美升华的过程。直观的审美形象、具有感染力的审美情感和无功利性的审美态度最终推动审美活动由低级走向高级、由片面走向全面,从而自然完成了审美主体的审美价值观建构功能。

(1)这部电影无聊到我都想睡着了。

选用90日龄平均体重为(63.0±1.5)kg的健康良好的三元杂交育肥猪90头,随机分为3组,雌雄各半,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每个重复为1栏。Ⅰ组为试验组,在由基础配方组成的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按照1 000 g/t的剂量添加益生菌与中药提取物;Ⅱ组为金霉素对比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按照75 g/t的剂量添加金霉素。Ⅲ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不添加任何益生菌和抗生素的基础饲粮。试验期从90日龄到162日龄共计72 d,预试期7 d,正试期65 d。

(2)这件衣服想掉色了。

(3)天那么黑,应该是想下雨了。

例(1)中“想”的动作实现者是人,符合“想”在普通话中的主体要求,但在句中的语义却并不是心理活动。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部电影无聊到我都快要睡着了。“想”并无实在的意义,更偏向于一种时态成分,表示未然的却即将实现的将来时。例(2)与例(3)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不具有发出心理活动的“衣服”和“天”。在这两个例句中“想”的语义更明显是完全虚化了的,并具有时态意义。“衣服”与“天”被赋予了认知的能力,成为“想”的施事。例(2)的意思是:这件衣服快要掉色了。例(3)的意思是:天那么黑,应该是快要下雨了。以上可见,“想”的语义已经不是单纯的思维动作,“想”表现的都是时态功能,方言中的“想”已经走向副词化。

这种现象在方言中并不少,根据调查,“想”的这种用法在两广地区、河南及湖北一带都较为常见,在福建的部分地区也存在这种现象。以下将通过“想”在方言中的具体用例来归纳其在表达功能、语用功能和演化机制三方面的特点及表现。

一、表达功能

“想”在方言中除了表示简单的思维动作,还逐渐演变为带有认知功能义的词,其认知功能具体表现在搭配功能与语义功能两方面。

(一)搭配功能

“想”的搭配对象很广泛,既可以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也可以是无生事物。

综上所述,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恰当的时间给予恰当的干预,及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前、术后常规给于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用药,其临床症状会得到明显改善。

当搭配对象为人的时候,例如:

(4)刚坐完过山车,我有点想晕了。

(5)我的鼻子有点塞,头有点痛,应该是想感冒了。

(6)六七个月大的孩子发烧有可能是想长牙了。

当“想”的搭配对象为人时,“想”的普通话的语义痕迹还是存在的,例(4)(5)中有着“推测、认为”的认知语义的。但例(6)中更显然是时态义战胜了情态义,因为六七个月大的孩子并不具有推测的能力,“想”更侧重表示即将发生的将来时态。

当搭配对象为事物时,“想”的时态功能会更明显。例如:

(19)这些蔬菜放到想烂了。

(8)天想黑了快回家吃饭吧。

(9)我的手机用了三年了,想坏了。

式中:vi(t)是第t次迭代时第i个粒子的速度;c1、c2是加速常数,一般取2;r1、r2是(0,1)之间的随机因子;ω为惯性权重,是历史速度对当前速度的贡献率,通常该值越大其全局搜索性能越好,局部搜索性能越弱。

从语例中可见,主语“面包”、“天”和“手机”都是属于无生事物,是不具备思维功能的,在非修辞手法的影响下,直接与“想”搭配使用,是受到了“想”的认知功能的感染而发生的语言现象。

主观性是语言从语义到语用的演变,是指话语越来越依赖说话人的主观立场和态度。上文提到“想”在方言中是具有主观性的语义决定语用,主观性对“想”的语用功能有着很大的影响。“想”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主观推测、拟人修辞和委婉劝告三个方面。

综上所述,只要是自然规律所形成的变化或是非主观意识强制造成的不如意结果,都可以搭配“想”以表示即将发生的变化。

(二)语义功能

“想”的本义是“想念、羡慕”,然后逐渐引申为表示思考、希望、打算、想念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在方言中的“想”具有同样的认知功能,但认知主体发生了转移。人们的认知会影响语言的形式,语言的变化就是思维的外化。方言中“想”的认知发展是从指向主体由人到事物的转移发展,是从主观心理到客观时态的发展。它的语义功能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而言,其投入应用的作业环境较为复杂,或处于利于电气设备运行的环境,或处于较为恶劣的运行环境。尤其在较为恶劣的作业环境中,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极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运行可靠性降低问题的出现。如环境因素中的温度、湿度、压强等方面,都能够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造成运行上的不利影响,不仅会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运行可靠性产生波动,更会导致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元器件等受到损坏。

1.未然性与已然性

以上语料都显示包含“想”的语句都是说话人对事件的客观陈述。例如对“地瓜生虫”“饭菜馊”等事件的陈述。在例子中,“想”的语义都是虚化的,已经基本脱离了实在的动作义,带有在句子中作副词表示状态的特征。而且,句子语义除了具有陈述性,还带有说话人对事件的态度。人们的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这是沈家煊(2001)提到的“主观性”(subjectivity)概念,这是语言的一种特性。[3]

(10)饼干放那么久都不吃,想过期了。

(11)别再戳了,报纸想破了。

(12)家里的水槽想塞了。

作为梅赛德斯-奔驰家族“主角”之一的C级车家族,在本届车展迎来新一代C级轿跑车和旅行轿车等7款车型的正式上市,厂商建议零售价格为36.38万元至53.88万元。新一代梅赛德斯-AMG C 63和C 43系列包括了轿车、轿跑车和旅行轿车在内的7款车型,厂商建议零售价格为61.88万元至118.58万元。承袭自迈巴赫经典设计的的梅赛德斯-迈巴赫S 680双调典藏型轿车也在本次车展正式上市,厂商建议零售价格为309.88万元。全新梅赛德斯-奔驰E 300敞篷轿跑车也在车展现场同步上市,厂商建议零售价格为71.88万元。

以上语例中“想”都是表示对未然事件的即将发生的判定。“饼干快要过期”“气球快要爆”“水槽快要塞”这几个事件都具有未然性,但在说话人的认识中这些事件是必然发生的,“想”在句中起着事件在将来时会发生变化的标记功能。

同时,因为这些事件都是以说话人的认知为基础而作出的判断,所以事件中的未然性中又包含着已然性。例如:

(13)快把火调小,菜都想焦了。

STEP2:打开适配器服务器,绑定服务器地址,开始监听等待代理连接,当代理发出连接请求后与代理建立socket连接;

(14)摔了几次之后手机老是卡屏,应该是想坏了。

(15)杯子的柄上有几道痕,可能想断了。

(16)袜子的质量不好,穿了几次就想破洞了。

在语例中可发现,如果要知道菜快要焦的话,需要发话者已经闻到焦味;在手机彻底坏时,手机肯定已经出现故障的现象了,而不是猝然坏掉的;杯子手柄将要坏了,是因为已经出现了裂痕,有坏的痕迹;袜子还没破洞,但说话人已经发现将要破洞,这需要袜子有即将破洞的趋向。综上所述,“想”作为将来事态发生的标记,除了包含事件的未然性,也会带有走向必然的痕迹,蕴含着事态的已然性。同时,这也是“想”以将来表现在的语用功能,“想”适用于具有渐变性的事件中。

2.陈述性与评注性

张谊生的《现代汉语副词研究》(2000)将副词分为描摹性副词、限制性副词和评注性副词三大类。其中评注性副词为:“在句法上可以充当高层谓语;句中位序比较灵活的,主要表示说话者对事件、命题的主观评价和态度的副词。”[2]看语例:

(17)地瓜想生虫了。

(18)饭菜想馊了。

(7)这些面包想发霉了。

(20)下了几个小时的雨,终于想出太阳了。

(21)天气那么潮湿,柜子里的被子都想发霉了。

(22)别再往上砌了,模型想塌了。

单这样说,你可能还感受不到这个比赛的重要性——RoboCup是国际机器人竞赛当中含金量最高的一项比赛,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斯卡金像奖、音乐界的格莱美奖、足球界的世界杯。这次的国际总决赛共有来自全球39个国家的4000多名学生参加。王振宇所在的“铁榔头机器人战队”,是中国乃至亚洲唯一一支在快速制造机器人挑战赛项目中冲进国际总决赛的团队,他们的竞争对手是包含剑桥大学团队在内的数支强队。在这场国际公认级别最高、参赛队伍最广、专业水平最高的RoboCup国际总决赛中,这支来自合肥,平均年龄不足14岁的队伍,勇战38支他国冠军强队,最终获得RCJRescue Line项目亚军。

陈立民(2002)提到:时态表示一个事件的存在方式在不同时域中的变化。汉语的时间可简单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1]在事件发展的时间线上,“想”可以表现事件的未然性。例如:

例(17)-(22)的语义分别为:“地瓜快要长虫了”“饭菜快要馊了”“蔬菜将要腐烂了”“天气将要放晴了”“被子快要发霉了”“模型几乎要塌了”。从中可发现,这些语句出现的前提,是在说话人的认知背景中,必须是了解地瓜长虫、蔬菜腐烂、被子发霉的状况的,是具有对雨后放晴和模型倒塌的状态衡量与判断能力的,才能对此作出具有评注性语气的推测。

因此,综上所述,可归纳“想”的陈述义与评注义是如下演化的:

本文提到,“想”是具有主观推测的语用功能的,因此,当言者在一些不如意的事件中表达主观推测时,会产生委婉劝告的功能。看语例:

第五,在文艺思想方面的交流。 士僧交往,习禅之风盛行,必然对士大夫们的文艺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譬如王士祯的“神韵说”。 他在《香祖笔记》中说:“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王士祯虽说到“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受到严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及王惟、孟浩然等前辈以禅论诗的影响,但是究其生平,他喜与僧人交往,智朴是交往最密切的一位了,智朴对他文艺思想的影响值得关注。

二、语用功能

通过语例,归纳出能与表示时态的“想”搭配的事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

徐艺别无选择。五十比一,他不相信他的运气会那么差。他咬咬牙,从五十万里拿出一万,放在地上,直瞪着左达,道:“这可是你说的,来吧。”

(一)主观推测

“想”的主观推测功能主要体现在这种推测是言者在现象的基础上而作出的。例如:

(23)我的手表想坏了。(我的手表可能/应该是坏了。)

(24)这车坐得我想吐。(我可能将要吐。)

(25)你鼻塞可能是因为想感冒了。(你可能是感冒了。)

说话人判断手表可能要坏了是因为它出现故障了,“我”推测自己可能会呕吐是因为“我”的身体表现出了不适的症状。因为感冒会出现“鼻塞”的症状,所以说话人推测听话人可能是感冒了。以上种种不如意的结果都是说话人在认知背景中根据现象信息而作出的相对应的推测,是带有主观性的。

因为以上都是在猜测事件,所以结果不一定是必然:“我”可能最终只是肠胃不适并没有吐,而且并不是只有感冒才会出现鼻塞的情况;正如上文所举的例子中“天黑了,想下雨了”,结果不一定是下雨的,有可能只是阴天而已。所以“想”既可以被使用于陈述必然事件也可以被使用于推测可能性事件。

(二)拟人修辞

“想”是人的心理活动,从修辞角度看,无生事物搭配“想”使用时,无生事物被拟人化了。“想”作为实义动词时所指向的对象更多的是主体希望得到的如意事件,而方言中副词化的“想”一般是指向不如意的事件,两者在语义情感上出现矛盾。不同于共同语中的“想”,方言中所使用的“想”的认知主体由人转移到事物上,是通过拟人的修辞来陈述非主观意愿的不如意事件,是带有主观化的修辞手段。例如:

“书掉下来”、“链子掉了”与“上火”的不如意的结果被说话人以拟人的方式陈述出来,使语言更富有情感色彩。

(27)书包的链子想掉了。

(28)很多人喉咙痛是因为想上火了。

(26)柜子上的书想掉了。

(三)委婉劝告

上文提到“想”所在的句子语境中的事态具有未然性与已然性的,说话人根据现象中的已然推测未然的事态发展,以现在表将来,既预示一种未然而即将来临的结果,也表现了事物当下的状态,是带有主观性的判断,“想”走向认知化与时态化。

通过回归分析,分别构建遥感因子Rrsnir/Rrsred与悬浮泥沙浓度之间的各反演模型(对数、指数、线性及幂函数模型),并解算出模型决定系数(R2)与悬浮泥沙浓度模型拟合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MRE,Mean Relative Error),用于评价模型反演精度,并最终选取指数模型作为椒江口水体悬浮泥沙浓度反演的模型(见表3),模型公式为:

(29)水池里的水想满出来了。

(30)叠那么高板子都想塌了。

(31)气球想爆了。

在例子中说话人把事物的状态陈述出来,句中的“水快要满出来了”“板子快要塌了”“气球快要爆了”,这些事物的状态都是即将走向不如意的结果的。说话人并没有直接提出制止或者命令,仅仅是通过陈述现象把信息传递给听话人,而听话人的认知会自觉反映出事物即将出现的不如意结果,由此实现了委婉劝告的言语意图。

沈家煊(2003)概括出语言的“行、知、言”三个域,其中“言域”是指言语、言说,是用以实现某种意图的言语行为,如命令、许诺、请求等。从上例可发现,句意都带有劝告命令的言域功能。

三、演化机制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方言中的“想”的认知化与时态化体现了方言中的认知发展,其主要是通过认知功能的转移和隐喻的机制逐渐演化的。

(一)认知功能的转移

刘丹青(2008)曾以广州话中的动词“有”为例,提出当语言要表达对一个已然事件的确认而缺少合适手段的时候,就可能启用其他动词“有”,以此肯定事件的存在。[4]例如:我有去吃饭。句子的语义是我去过吃饭了,是对事情的发生的肯定。

同理,为了满足表示将来时的语用需求,动词“想”被启用为一种标记即将发生事件的手段。“想”作为动词,“想V/N”结构是有标记的,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才可发出的行为,正是因为“想”的动作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人们通过使用“想”这一手段表示事物的即将发生,这种认知功能由人转移到物,事物的变化被赋予主观能动性。于是“想”在方言中被重新分析,由具有标记性的实义动词演化为无标记的时态副词。例如:

(32)别走那么快,我的裤子想掉了。

对于大数据(big data),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大数据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无法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大数据具有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的特征。大数据价值的基本实现方式是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

(33)帮我把背包的带子拉一下,带子想掉了。

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珠江黄金水道建设驶入了快车道。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航道高等级化网络化、港口物流服务现代化、船型高效标准化等一个个重点领域均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和突破,成为推动珠江黄金水道建设的一股股强大动力。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珠江水运人勇立潮头,书写时代华章。

“裤子”无法自主选择掉下与否,造成“裤子”滑掉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裤扣掉落了,或是“我”没系紧等等。“带子”滑掉也不是人为造成的,这种“裤子”和“带子”要掉不掉的状态被赋予了认知功能,变成“裤子”“带子”自身想掉。可见,当“想”的认知功能发生转移,“想”由具有标记性的实义动词演变为无标记的副词,因为认知功能的转移而作为表示将来的时态标记。

(二)隐喻机制的组织

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theory)是Lakoff&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与认知手段,隐喻就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的系统映射。[5]

在共同语中,“想”作为人的行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而主观能动性是具有“+生命力”特征的主体所特有的,“想V”结构表示的是主体打算去实现某些动作,动作行为是能造成或多或少变化的一种途径。在方言中,“天想下雨”“东西想坏”“事物想掉”等等都是一种变化,且这种变化是逐渐显现的,这与实义动词“想”是具有相似语义的因素条件。

因此,语者借用行为动词“想”的概念于事态发生变化的概念,“想”的发出者由有生主体投射到事态的发展中的无生主体上,从而可以产生新的思想和语用习惯。这是在方言的认知发展中,隐喻机制所发挥的组织作用,它是以人们联想的心理机制为基础来实现不同概念域之间的跨域映射的。

四、小结

语言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实践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人们的认知发展变化会通过语言外化表现出来。方言的认知发展正是体现了人们的心理活动与现实语言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想”作为实义动词,受到人们认知功能的影响,在隐喻的机制下被重新分析,语义虚化成为副词,并逐渐走向时态化和标记化。在语用中有着主观推测、拟人修辞与委婉劝告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立民.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J]. 语言研究,2002(3):14-31.

[2]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56.

[3]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4]刘丹青.重新分析的无标化解释[J].世界汉语教学,2008(1):5-18.

[5]段钨金,段亚妮,孙春玲.从“语言是实体”的隐喻管窥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2018(6):122-128.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Dialects—— A Case Study of the Cognitivization and Temporalization of 'Xiang'

Lin Yuqia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 Dialectsare developing.Taking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d 'xiang' as an example, it has developed from thinking actions to su bjective speculation, both withdeclarative and commentary, towards cognitive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collocation function and semantic expression of 'xiang' in dialects indicate that 'xiang'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means of expressing tense, towards tokenization. 'Xiang' becomes cognitive and temporal by the promotion of metaphorical mechanism and cognitive function.

Key words: tense; predicts; cognitive; metaphor

中图分类号: H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862(2019)03-0054-05

收稿日期: 2019-03-26

作者简介: 林玉倩,女,广东云浮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标签:;  ;  ;  ;  ;  

方言中的认知发展-以“想”的认知化与时态化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