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笔谈——5.“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科范式的探索与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今论文,中国文学论文,笔谈论文,范式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6)05-0119-12
2001年11月,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与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至今已历三届。期间,又有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与《文学评论》加盟。三次会议逐渐得到海内外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比较文学、文艺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同人的热烈回应与高度评价,其对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是为来自不同学科的广大学者提供一个崭新的学术交流与学科交融的重要平台;二是陆续推出一系列有关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重要成果;三是引发和促进中国文学研究视野、理论与方法的重要变革;四是对教育、学术机构的文学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已经教育部批准,率先在全国招收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由此展示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从准学科、潜学科发展为交叉学科的可能性前景。
历经三次学术会议之后,不少学者逐步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开始对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本身进行理论总结,其中,最为关键和迫切的是有关学科范式的探索与建构。笔者认为,应当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以“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的“三重维度”,作为探索与建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科范式的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是力图贯通和融合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两大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最初导源于20世纪末声势浩大的“重写文学史”讨论,然后,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章培恒教授率先导引、定位并取名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从关键词构成分析,“中国文学”标示其核心对象与内容,“古今演变”则标示其时间跨度与内在关系,因此,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第一重维度,即是历时性的“古代—现代”的时间维度。长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被人为地分列为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两个学科,这在一定时期适应了学科发展本身的动力需求,在推动两大学科的独立建设、研究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但也因此为中国文学的整体研究带来了严重伤害。治中国古代文学者不了解现代文学,也就意味着不知古代文学流向何方;治中国现代文学者不了解古代文学,也就意味着不知现代文学来自何方,因而造成了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巨大缺陷。因此之故,贯通与融合中国古代、现代文学两大学科,开辟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这条新的途径,符合当今学科交融与学术创新的要求和趋势。需要特别强调指出是,这里所说的贯通与融合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两大学科的跨学科研究,重心应落在“古今演变”,即从“古”观“今”或从“今”溯“古”的内在关系的研究上,并非打通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界限而以整个中国文学为研究对象。所以,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中国文学研究。
在方法论上,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站在古代文学本位立场上,从“古”观“今”;二是站在现代文学本位立场上,以“今”溯“古”;三是站在“近代文学”本位立场上,“古”“今”连通。而其最高境界应是超越以上三个本位立场的古今通观。就此而论,以往有些论文仍局限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或近代文学本身论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实不符合跨学科研究的基本规范。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共时性的“西方—本土”的交融。从中国现代文学诞生历程来看,其中有双重渊源:一是中国文学由“古”而“今”的演变;二是西方文学以“外”而“内”的输入。两大主线的汇合、碰撞、交融,从不同方向共同推进中国古代文学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本土走向世界,从而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转型。因此,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展开,不仅要打破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研究的壁垒,而且还要打破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研究的壁垒。否则,难以准确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转型历程中来自于西方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及其融于中国文学血液之中、共同催生现代新文学的方向与路径,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精神蜕变。同样,西方文学与本土文学(此即指中国现代文学)也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且关联度远比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为低,加以贯通和融合的难度也更大。鉴此,需要充分借鉴和吸取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相对而言,在比较文学通行的平行、渊源、影响与交叉研究取向中,渊源与影响研究更具理论借鉴与方法移用的价值。但同样应当强调的是,比较文学的理论借鉴与方法移用只有被统一纳入并具体融合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彼此才由分而合,才有益于后者学科范式的探索与建构。
在研究方法上,“西方—本土”第二重维度的贯通也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一是以现代文学为本位的以“中”溯“西”,接近于比较文学的渊源研究;二是以西方文学为本位的以“西”观“中”,接近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三是基于平行视点的中西互观,接近于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但其最高境界应是超越以上三个本位立场并与古今通观相交融的中西通观。就此而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既需借鉴于比较文学研究,但彼此有分有合,不能简单等同。
贯通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第三重维度是“文学—文化”的交叉维度,这是基于“古代—现代”的历时性维度、“西方—本土”的共时性维度并与其相互交融的延展性维度。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于文化之母体,流淌着文化之血液,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形态,彼此连为一体,不可分割。所以,无论是时间维度上的古今贯通,还是空间维度上的中西交融,都离不开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假如仅仅局限于中国古代与现代的纯文学范围,而忽视对传统文化渊源的追溯,那就无法把握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精神实质;同样,仅仅局限于现代本土与西方的纯文学范围,而忽视对西方文化输入的辨析,显然也无法把握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精神实质。所不同者;文学与文化,彼此是种属关系,而非对等关系。因此,“文学—文化”的第三重维度既不同于古今贯通,也不同于中西交融,而是文化包容文学,文学蕴涵文化。而从学科设置现状来看,不仅文学与文化分属于不同学科,而且因为文化的综合性、交叉性而具有泛学科性质,所以在学科范式的探索与建构上难度更大,但同时也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在方法论上,“文学—文化”的第三重维度的拓展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一是站在文学的本位立场,由文学演绎文化;二是站在文化的本位立场,由文化审视文学,两者都属于交叉研究,其最高境界或者最高价值是文学与文化精神脉络的寻绎、复原与重释。
以上“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的有机构成,归根到底是由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本身的跨学科研究性质所决定的,即不仅需要贯通和融合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两大学科,同时还需要贯通和融合西方与本土文学、文学与文化等多种学科。至于其组合方式与内在结构,则大致可以下图表示。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科范式建构示意图
图中由“古代—现代”的时间维度构成历时性的纵轴线,“西方—本土”的空间维度构成共时性的横轴线,彼此纵横交叉,成为支撑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科大厦的两大主轴。其中,代表时间维度的“古代—现代”的纵轴线居于核心地位,代表空间维度的“西方—本土”的横轴线则居于次要地位。然后,以此纵横两大主轴为坐标,通过“文学—文化”的交叉维度由文学延展于文化——我认为,此即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科范式得以建构的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具有从理论延伸到方法论的综合性、开放性与创新性意义。
[收稿日期]2006-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