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真真 重庆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
【摘要】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较为普遍和严峻的问题,这必将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和高校人才的培养。本文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人因素等方面探讨其原因,并试图提出合理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力;原因;策略
学习动力是激发、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原动力,是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作为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必将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可否认,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混文凭的现象,因此,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模糊。既没有长期目标,也没有近期目标,不明确自己为何而学,应学到何种境界。
2.时间观念淡薄。把大量时间花在上网、打游戏、谈恋爱、各类兼职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调查显示,67%的大学生下课后基本不在学习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
3.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被动,认为学习枯燥无味,上课就为应付老师点名,据调查,58%大学生上课完手机、看小说、吃零食、打瞌睡、聊天,处于边玩边学的状态,只有23%表示从未逃课、无故旷课。
4.学习肤浅,对知识一知半解,主要搞考前突击学习,及格万岁。
二、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环境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风气浮躁,这种病态的社会心理对大学生影响深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中漫延,不少大学生对学习非常淡漠,却热衷于赚钱,日益偏离学习的主线。
其次,大多数人对学习的意义仍停留在“读书当官”“铁饭碗”“吃皇粮”等传统观念上,认为读书就应当有份好工作,伴随高校扩招和就业市场化,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读书无用论伺机产生,这种思想使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与不学都一个样。
(二)家庭环境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家庭而言,家长在子女升入大学前,对子女的学习高度重视,而一旦子女进入大学后,家长大多也就“功成身退”了,很少再过问他们在大学的学习情况。缺少来自家庭的监督,这也是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一个原因。
(三)学校环境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每所学校都有自身的风格和特点,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大环境,这一大环境决定着该校学生的学风,这种风气的形成既有学校的历史原因,也与学校的教学环境、管理机制和教学设施等有关。首先教师,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风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巨大;其次学风,校风、班风对大学生学习动力产生较大影响;最后管理制度,补考、重修制度,学习评价体系等的完善与否也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自身素质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第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学习欲望不强,自我控制力差,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第三,专业认识不足,兴趣培养不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五)应试教育的“后遗症”
1.目标的短浅。很多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受到“读书就是为了上大学”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进入大学以前把考入理想大学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一旦升入大学,这种目标和动力也就不存在了。
2.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多数大学生在中小学时代接受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差。
三、针对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对策
(一)加强远大理想教育
高校应强化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和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可通过各种途径,例如举办各种讲座、活动,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明确人生目标,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根本上增强学习动力。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应制定详细、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尽早引导学生了解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学习规划、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确定自己应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和技能,为以后立足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三)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专业思想教育应该贯彻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只有巩固专业思想,学生才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大学生经验交流会、请专家学者讲座、请毕业生回校报告等方式,帮助学生熟悉专业,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意义、目的、就业状况、发展前景等方面的认识,让学生树立学好该专业的信心和决心,提高学生对肩负的历史责任的认识,增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此外,高校应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掌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应勤于钻研教学,把课上得精彩生动,提高教师风度,让学生乐于学习。
(四)加强形势政策教育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不隔离起来搞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最新动态,指导学生多方面了解所学专业领域的新变化、新要求、新展望,从而找准学习方向。应特别注意多向学生介绍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形势,既使他们看到喜人的一面,又使他们看到令人忧心的一面,帮助学生认清社会现实,明确社会对自身的要求和希望,从而加大就业压迫感,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强了学习动力。
(五)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应改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校风、班风、宿舍风气建设,改善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参加科学技术活动,鼓励学生用知识武装自己,向优秀的学习模范看齐。另外,大学应创建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大胆发表思想的火花,做思维活跃、敢于行动的青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同学们的竞争意识,从而增强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就业市场化等复杂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也呈现多样化。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远大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激发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吕业文,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2]纪小平,浅谈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与研究对策
作者简介:肖真真,女,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
论文作者:肖真真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4
标签:动力论文; 大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目标论文; 高校论文; 环境论文; 专业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