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汉语虚词的复习策略_高考论文

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虚词论文,文言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多,出现频,情味足,地位独特。由于一些学生对学习文言虚词缺乏足够的重视、系统的整理、有效的手段,自然无法从容应对虚词的考查。这里,笔者着重谈谈自己在虚词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与同行做一些交流。

      一、先实后虚,以实促虚

      以助词“之”的辨析为例。“之”是最重要的文言虚词之一,当它作为结构助词使用时,很多功能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这就给辨析带来了不少困难,譬如: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

道也。(《六国论》)

      ②以其求思

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句读

不知,惑

不解。(《师说》)

      ④蚓无爪牙

利,筋骨

强。(《劝学》)

      ⑤鹏

徙于南冥也……(《逍遥游》)

      以上各句中加点的“之”,句①句②分别对应“的”和“得”,很容易就能断定它们是定语和补语的标志;句③是宾语前置;句④是定语后置;句⑤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标志。这些句子本来就很抽象,而其中“之”字又无法译出,更让人觉得似乎缺少了分析的抓手。

      那到底应该从何处下手呢?笔者认为应采取先实后虚、以实促虚的策略,从分析“之”前“之”后的内容及其关系入手。

      既然“之”是结构助词,它所表示的自然是句子前后成分之间的关系,只要明确了这种关系,无论“之”能否译出,都不影响对其用法的判断。

      用符号法表示,结构助词“之”总是出现在“A之B”的结构中,只要准确翻译出这一结构,就能弄清它究竟是定中、补充还是主谓关系,抑或是倒置的动宾或定中关系,由此最后发现与其对应的“之”的用法。

      譬如,句③应译为“不懂诵读方法,不能解答疑难问题”,这显然是宾语前置句,存在倒置的动宾结构,据此可判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④应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这是定语后置的现象,据此可判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句⑤应译为“大鹏鸟飞往南海的时候”,“之”处在主谓之间,又无须译出,据此可判断“之”是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先实后虚、以实促虚的方法,对于很难译出或很难根据翻译直接判断用法的虚词,非常实用。除了结构助词“之”之外,以“也”为代表的语气助词、以“而”为代表的连词,亦是如此。

      “也”充当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以辅助表达陈述、判断、祈使、感叹、疑问等语气。只要我们把握了整个句子的语气,也就把握了“也”在句中的用法。“而”作为连词,它一般出现在“A而B”或“a,而b”的结构之中,只要明确了A与B(或a与b)的关系,也就明确了“而”在其中的功能。

      先实后虚、以实促虚中的“实”,不仅是指虚词前后具有实在意思的词语,也应包括对虚词的翻译,因为相对于用法,意思自然是实,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少虚词可译,且意思和用法之间对应性强,完全可以借助其意思判断用法;以“于”“以”“为”为代表的介词和以“之”“其”“何”为代表的代词,尤其如此。

      以“于”为例,其义项有“在”“从”“到”“向、对”“比”“由于”等,只要不能相互替换,每一个意思就对应一种用法,意思不同,用法也就各异。譬如,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出现了两个“于”字,意思分别是“从”和“比”,明确了这一点,也就确定了两者在用法上的区别。

      二、系统整理,同类归并

      以“者”“也”“乎”“而”“以”等为例。同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甚至跨越几个词类。譬如,“以”兼介词、连词、动词、名词于一身,“其”融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功能于一体,即便“于”“而”在中学阶段只强调其介词和连词的功能,考试涉及的具体用法也绝非其中之一二。面对这种情况,系统整理自然是最有效的方法。

      对不少虚词,很多教师已做过整理,这里就不再赘述。现仅以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者”字为例,谈谈系统整理的意义。

      

      这是我和学生对“者”字所做的整理。此表从实用性出发,不强调“者”的词性,而是以“指代者”等称谓直白说明各种用法;各种称谓同为三字,比较上口,配合说明文字,也更容易记忆。

      系统整理应该是结合实例而进行的归纳和比较,绝不只是用法的简单罗列,缺乏了典型的例子,系统就只是空架子,比较也无从谈起,知识就虚无缥缈了,在高考时仍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在整理分类时借助于典型例子,在整理以后的记忆中依靠这些例子,遇到实际问题进行用法辨别时参考这些例子。

      典型的例子常常能给我们带来惊喜。譬如,“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和“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同属判断句,“者”的位置也相似。有些学生误以为这两个“者”字的用法相同,经过仔细比较后方才发现:前者跟在动词短语之后,可以译出;而后者紧跟名词,不能译出。于是,“者”的两种功能及使用特点就变得清晰起来,我们对判断句中“者”字的认识也就更加完整了。

      系统整理不仅适用于某一个虚词,对同一词性的虚词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整理,这种同类归并的方法很少有人采用,但它确实可以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譬如,“也”“乎”“焉”都具有句末语气助词的功能,我们可以比较它们在表达判断、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方面的能力;“而”“以”“则”“因”“其”都具有连词功能,我们可以比较它们在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目的、选择等关系方面的能力。

      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对句子语气和句间关系形成清晰的整体认识,在类似的虚词之间形成联想机制,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研究高考,有的放矢

      以浙江省十一年高考试题为例。除了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以外,备考还应利用以往的考题,从考查形式、考查内容中获取信息,发现规律并形成对策。

      这些年浙江卷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趋于稳定,十一年前浙江省高考刚开始独立命题时如此,十一年后的2014年高考还是如此,不花哨。我以2014年高考题为例加以说明: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分析浙江卷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可以总结出两条规律:其一,立足于课内,应用于课外,例句一半来自课内,一半来自课外;其二,抓住难点,重视比较,采取比较题型,考查易混淆的用法。

      立足于课内,是夯实知识的需要;应用于课外,是重视实用的表现。这其实是在告诉考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既不是舍本逐末,搞题海战术,也不是轻视能力,缺乏领会。

      抓住难点,是因为高考需要区分度,它提醒考生应把时间用在当用之处;重视比较,这既是应考方法,也是日常学习的有效方法,对于数量少而用法复杂的文言虚词而言,这一招尤其管用。

      除了考查形式,文言虚词在高考考题中的出镜率及其原因,也应该是我们教师的研究对象。

      下面是历年浙江卷文言虚词考查的分布情况和每个虚词的考查次数统计表:

      

      开始做类似的统计,是源于2011年高考前参加一个复习研讨会,我想为报告准备更详实的资料。这样做,绝不是鼓动大家以赌博的心态去面对神圣的高考,而是为了研究规律,把握方向,找到对策。当时,我统计了2004至2010年间文言虚词考查的情况,旨在强调文言虚词复习既要突出重点,也要关注陌生考点。

      果不其然,在当年高考中,出镜率极高的“以”和“于”再次出现,而“所”和“因”则首次亮相。直到今天,“以”“而”“于”仍然位列前三,“若”“何”还是不被待见,“为”“者”“乎”“与”“因”则各有了一次登台的机会。

      再观察那些备受命题者青睐的虚词,我们发现连考两年的也不在少数,甚至包括只亮相两次的“所”字,厚此薄彼或孤注一掷显然不是正确的备考态度。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原因:“以”兼具多种词性,有时究竟是用作介词还是连词都很难确定,即便确定了词性,具体的用法又容易混淆;“而”和“于”词性相对单一,但用法却很丰富,也不乏易混之处,这些也许就是它们在高考中得以频频亮相的原因;而“何”“也”“为”“所”“乎”“与”“若”,或者词性单一,或者用法较少,或者用法之间可识度较高,也许就是这些原因导致它们在高考中出镜率不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命题者抓住难点、重视比较的命题思路,从而确定虚词学习的主要方向和正确方法。研究高考,有的放矢,才是明智的学习策略。

标签:;  ;  

高考古汉语虚词的复习策略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