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的创新理应走在其他学科的前列。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极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可以从更新教育观念,激发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等两大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1.从“教师主导”到“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兴趣。在过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但是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包办,尤其是对理解性较强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或出错而放弃或拒绝回答问题。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直线下降。鉴于此,必须要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把教师一言堂变成师生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思考、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做出的各种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闹出笑话,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教师也应及时对该生积极勇于答题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应批评和引导那些取笑别人的学生。不要在学生第一次发言时就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此外,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客观上就存在不同的答案,启发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内容加以印证,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训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成“思维体操”,激发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要根据学生实际设疑,启发学生多思、合作、探讨、解疑。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教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拘泥于一种成型的固定的思维模式之中,而应经常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琢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推而广之,学生在分析任何事物时,也就都能自觉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以激起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2.变“狭义读写”为“广义读写”,拓宽学生视野。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的是“立足课本,教材挖潜,向45分钟要质量”的教学思想。而在现实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往往又过于强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在考试的内容方面,又经常出现“教的不考,考的没教”的现象。因此,奋战在一线的语文教师纷纷感到迷惘。那么必须在“阅读”和“写作”这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内容里进行新的探索;要大胆尝试、拓宽视野、多出成果。突破传统的“狭义读写”范围(仅限于课本和课内),开拓出“广义读写”的新范围(延伸到课外)。教师既要立足课内,适时地对课内重点段落进行阅读指导,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又要加强课外阅读和学生自主阅读训练。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真正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因此,要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指导。
二、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
1.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由此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学生仅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只有具备这种精神品质,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畏困难、迎难而上,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4.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教师要积极大胆地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走出课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激发。
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历史责任,语文教育是一项艰巨而神圣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尤其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创新型人才。
论文作者:于顺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5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论文; 他们的论文; 课本论文; 启发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