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183号;技术183号;规模:马克思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比较分析_企业规模论文

生产183号;技术183号;规模:马克思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比较分析_企业规模论文

生产#183;技术#183;规模——比较分析马克思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西方经济学论文,规模论文,理论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8-1569(2000)06-0020-04

什么是企业?企业是怎么产生的?新制度和新古典综合派与马克思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人们对企业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确定以及道路的选择。因此,全面而准确地认识企业的本质,不仅在理论而且在实践上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对企业性质不同的理解

企业是企么,我国对它的认识有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一九七八年出版的《辞海》经济分册对企业所下的定义是:“从事产品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的经济单位。”《现代汉语词典》对企业的解释是“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如工厂、矿山、铁路、贸易公司等”,虽然这些解释带有当时计划经济的痕迹,我们从中基本仍可以得出企业必须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但如果对企业的理解仅限于此,我们还不能够抓住企业的本质特征。因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可以有不同的类型,按照上面的定义封建社会的手工作坊和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单位都属企业的范围。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企业。黄少安把企业定义为:“有特定生存空间、有独立的经营财产、按造一定规则组织起来,为了特定利益目的而进行生产(包括劳务的生产)的经营组织”。(注: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实际上,任何社会的生产都有一定的目的,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从事生产,因而只要有生产,就都存在特定的利益,如果我们仅从企业的基本生产功能出发,从一般意义的经济组织的角度来认识企业,那我们就无法区分不同经济形态,不同经济组织各自生产的特征。因为,具有组织生产功能的经济组织,并非都是企业,生产的经济组织的涵盖面比企业要广泛得多。企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不同于其它生产组织,企业的生产具有自己鲜明的特性,即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以竞争为压力,以利润为动力。并非一切从事生产的经济组织都具有这一特性,因而,我们还必须把企业从事生产的经济组织中分离出来。我认为较能反映企业这一特性的是邓荣霖给企业所下的定义,他认为“企(Enterprise)是集合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并在利润动机和承担风险条件下,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单位。”(注:邓荣霖主编:《现代企业制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该定义指出了企业是以利润为目的的生产经营单位,如果没有了利润,企业也就无法存在,基本反映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具有的特点。然而,即使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企业,由于不同经济学派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分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而在理论上对企业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区别。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识到企业内部组织(劳动的分工协作)和使用的生产技术是社会财富增长的关键因素,他注意到了企业内部组织的重要作用,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他没有对劳动分工的思想所导致的企业组织管理的分析持续下去,而是把重心转向对价格机制运行的分析。新古典综合派继承了斯密的观点,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中,企业和企业家所起的作用有被动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只不过是调整产量使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而已,这样,把在现实市场中可能遇到的所有经营问题就被排除在经济学的研究之外。马歇尔在三大生产要素之外加进企业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他认为“资本大部分是由知识和组织构成的”(注: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出版,1960年版,第157页。)。但他对组织的理解主要是从生产的分工,从生产组织的角度分析组织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此后的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交易成本为零,对企业的研究核心内容都是论证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企业如何组织其生产与经营。

与新古典理论不同,制度学派对企业本质的认识有独到之处,凡勃仑认为“企业的动机是金钱利益,它的方法实质上是买和卖,它的目的和通常的结果是财富的积累。如果目的并不在于增加财产,他就不会参加企业,更不会在独立的基础上经营企业。”(注:凡勃仑:《企业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1页。)凡勃仑指出了企业是通过独立的商品经济活动,达到价值增值,实现它的利润动机,他基本上指出了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和存在的原因。

对企业本质研究最有代表性在我国理论界最具影响的莫过于科斯。既然生产可以由价格机制调节,为什么还会有企业组织的存在?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性质不同而又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体制,他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写到:“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注:科斯:《企业、市场、法律》,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3页。)因此,“可以说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注:科斯:《企业、市场、法律》,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4页。),企业是以行政命令取代价格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这就是科斯认为的企业本质。科斯基本上把企业理解为一种与市场协调机制有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行政协调机制,从而在企业与市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但是,科斯用交易费用只是用外部的原因来说明企业的存在,其理论说服力仍然十分有限,因为,要揭示企业的性质还应该从企业生产的内部去寻找原因。

马克思继承发展了斯密劳动分工思想,在他看来典型意义上的企业是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的。企业生产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诞生的历史。他说:“资本主义生产实际上在同一资本同时雇佣较多的工人,因而,劳动过程是在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并提供了较大量的产品的时候才开始的,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该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58页。)由引可知,马克思认为企业是以实现价值增值为目的而出现的集中生产,它的建立、生存的基础是在企业内的分工协作所产生的新的生产力,即使企业内劳动手段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它也比单个劳动者的分散生产更有效率。生产从单个独立的生产者转移到有集中场所的企业内进行,其过程不是因为市场的交易费用。因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初期,独立的手工劳动者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市场狭小,原材料的供应者和产品的消费者数目有限,交易费用十分低下,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交易费用不是他们进行集中生产创办企业首先所要考虑的问题。资本主义企业战胜个体生产者的主要手段不是靠节省交易费用,而是靠集中生产的效率提高和先进技术的使用,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彻底战胜个体手工生产者。

另外,马克思通过对分工的分析,阐明了分工协作促进了工人劳动的专业化,工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逐渐使自己变成了局部劳动者,失去了独立完成整个生产过程的能力,形成工人对资本的依附,而机器的使用,企业生产逐渐摆脱对工人体力和技能的依赖,工人逐步变成了机器的附属,这一方面使工人从过去“终身专门使用一种局部工具”,变成现在的“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生产中出现机器使用工人,而不是工人使用机器的这种独特的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方式。所以,资本主义企业,是以现代生产技术不断在企业中的运用,通过相应的内部组织关系调整,不断克服工人体力和技能对生产的限制,实现价值的增值。

二、企业的规模

在对企业性质的认识不同,各学派对企业规模的边界就有不同的看法。在工厂即为企业的时代,新古典利用边际分析方法,根据他们规模经济理论,工厂生产规模的扩大,将引起长期平均成本的递减,因此会给企业带来比小规模时更大的经济效益。然而,长期平均成本一般不是无限递减的,因为工厂规模的扩大,多是靠装备水平越来越高的技术设备如生产线等,采用更合理的生产方法和管理方式,以节约或更有效地利用劳动、原材料,达到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但工厂生产规模的扩大,最终会受到生产技术水平的制约。因为工人的规模如果超越现有生产技术水平,生产设备的潜力已被充分挖掘,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不仅无法获得规模效益,还会导致规模不经济的发生。既然工厂的规模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资本的扩张就转变为发挥企业规模经济,即经营多个最优规模工厂的企业形式逐渐成为普遍的现象。企业规模经济形成,是因为当企业由多个最优规模工厂组成时,也会产生平均生产成本递减现象。企业可以是经营多个同样产品的工厂,也可以是经营多个相关产品的工厂群,在各种不同的组合中,企业规模的扩大,不仅会发生原材料、燃料和设备费用的递减,还能引起管理的专业化和管理成本的降低,获得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市场支配力的加强,从而实现企业规模经济。企业规模经济主要是工厂的规模扩张遇到技术障碍时,资本的扩张为突破发展的这一瓶颈,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通过管理创新,充分挖掘管理潜力,最大限度利用管理人员,降低管理成本,达到产品总成本的降低。然而,企业固然可以通过经营多个最优规模的工厂,摆脱技术对扩大生产规模的制约,但它依然摆脱不了市场需求对生产的限制,超越市场需求而扩张的企业规模,也会引起经营成本的上升。因此,象工厂受技术制约而形成的最优规模一样,具有多个工厂的企业在扩张中,也会遇到市场需求的制约而趋向有一定的最优企业规模。

新制度经济学对企业规模的认识明显与此不同,科斯既然认为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资源配置的成本由企业来组织明显低于由市场调节的成本,因为企业能够用行政决策解决生产要素之间的合理配置,而不需要通过外部签定一系列的契约关系,即可以通过行政决策回避交易费用。因此,科斯认为企业的规模取决于企业对交易费用“内化”的能力。因为企业内部组织也存在费用问题,所以,企业规模的扩大不是无限的,存在一个边界,企业规模的边界又是如何决定的呢?科斯认为企业的规模会一直扩张到企业内部组织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交易成本为止,他说:“当我们考虑企业应该多大时,边际原理就会顺利地发挥作用。这个问题始终是,在组织权威下增加额外交易要付出代价吗?在边际上,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或者等于在另一个企业中的组织成本,或者等与价格机制‘组织’这笔交易所包含的成本。”(注:科斯:《企业、市场、法律》,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8页。)科斯用交易费用解释企业的规模,扩大了人们的理论视野,但是撇开企业的生产费用,仅用交易费用与企业组织成本的比较其理论说服力是不够的。因为,现实经济活动中,企业除了交易费用,还有生产费用,科斯虽然克服了新古典不注意交易费用对企业规模的影响,但他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生产费用毕竟是决定企业规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马克思从资本追求利润这一本性出发,指出资本家出于对利润的无止境追求以及竞争的外部压力,决定了资本家必须进行不断的积累,对财富的贪婪和竞争的压力,时刻鞭策着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的积累,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之所以能成为资本家,就在于他对利润的执著的追求,他甚至认为资本家是财富积累的机器,它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就在于此。那么,资本无止境的积累,是否意味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就没有边界?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张和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正好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要受市场需求的制约。社会总生产规模有边界,同样,个别企业的资本扩张也有它的边界,企业规模的边界就是平均利润。

根据马克思的看法,由于资本的趋利本性,为了寻求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资本总是投向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为追逐高额利润所展开的竞争,竞争首先在部门内部展开,那些生产过程所耗费的劳动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无法获的部门的平均利润,在竞争中往往率先被排挤出生产者行列;通过优胜劣汰,部门内部的竞争逐步出现生产的集中,于是形成了个别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但这些少数垄断企业的规模扩大,又会受到部门之间竞争的制约,一旦该部门的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就会吸引其它部门资本的投入,引起供给增加,利润率下降;受社会需求量的限制,如果部门生产量的增加超过了社会需求量,商品只能以低于生产价格出售,该部门经营水平处于平均水平的企业就无法获得平均利润,当部门利润率低与社会平均水平,生产规模就停止扩张。虽然同一部门内不同的资本家由于生产和管理的水平有所不同,个别优秀企业的有效经营,仍可获得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利润水平,该企业的规模还有可能扩大,但即使理论上可以假设有可能出现揽括整个部门生产的企业,该企业的生产等于整个部门的生产,该企业规模的扩张最终也仍要受到社会需求总量的制约。在马克思看来,平均利润是单个资本乃致整个部门行业生产规模的边界,当资本的投资收益低于这一水平,企业或部门的扩张就会停止,出现资本投资方向的转移。马克思从资本本性和需求来论证企业规模的边界,无疑具有高度的理论抽象和令人信服的说服力。因为企业利润率的高低,在价格水平已定的情况下,取决于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费用,它既包括了新古典的生产费用,也包含了新制度学派的交易费用。相对于新古典和西方现代产权经济学,马克思对企业规模的论述显得更加全面,更为合理,也更能反映客观现实。

三、启示

不同学派对企业边界由于有不同认识,他们在企业的成长和如何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等方面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按新古典学派的理论,企业规模的扩大,主要必然降低生产成本,进行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可以减少企业的生产费用,在产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企业就可获得较多的利润。因此,突破现有企业规模经济的技术限制,就要改变造成对企业规模限制的技术基础,所以,新古典学派认为,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创新是推动生产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就曾这样认为,通过资本家的创新活动,即通过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等,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可以突破旧生产函数的限制,实现生产的扩张和企业规模的扩大。

然而,仅从企业内部,用技术和管理创新降低生产费用,还只是解决企业规模的一个方面,新制度学派关于交易费用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思路。新制度学派不把技术变革视为相对于企业规模变动的自变量,而是把它视为相对于交易费用的自变量,技术必须通过交易费用的变动才会引起企业规模的变化,否则就不会影响企业规模的变动。在交易费用已定的情况下,扩大企业规模,就必须增强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的功能,即降低企业的组织费用,而降低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就必须从减少内部组织交易和企业家犯错误的次数,以及扩大企业规模,降低供给价格。新制度学派告诉我们,企业组织对企业生产的重大影响,是搞好和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企业制度建设至关重大,只有在企业组织完善的条件下,技术和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马克思并不否认技术、管理以及企业制度安排对企业生产规模的影响。正如前面的分析,马克思与新古典和新制度学派不同的地方,恰恰是在肯定了技术、管理和制度作用的同时,还揭示出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企业正是在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获得生存与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其中技术的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在《资本论》中,以大量的篇幅阐明了技术的变化如何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更,以及技术又是如何推动生产过程劳动组织形式的改变。例如手工工场的分工协作,不仅促进了工人生产效率的提高,还引发了工业革命,机器在生产中的运用,成了现代工厂制度的基础。从促进企业生产发展的角度,为增强企业技术进步的能力和适应企业的技术变化,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制度建设显得十分必要。马克思企业理论还不限于此,他的精明还在于他不局限于从企业的微观世界来认识企业,他还从宏观经济的角度,通过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以及社会需求与供给等全方位分析了企业的问题。他敏锐地看到,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组织的完善,虽然能够支持企业不断突破个人能力和单个资本量对企业规模扩张的限制,但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决定的分配制度,造成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劳动群众的收入赶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他们消费水平的相对下降,影响到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从而限制了企业的这种扩张的势头。所以,企业规模的扩张,除了加强新技术开发和运用,并随这种技术变化进行相应的内部组织调整外,根据马克思的看法,还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以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为此,就要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即用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从根本上打破企业规模扩张过程中所遇到的需求限制,达到社会生产的持续发展。

马克思关注所有制问题,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已经成了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所有制问题解决以后,技术和企业组织就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企业的规模起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我们进行国企业的改革,所有制关系调整是必要的,但在改革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产权改革并非万能,它不能解决国有企业的一切问题,在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调整基本到位之后,就必须着手解决企业内部的组织和生产技术问题,没有相应的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和技术的保障,过高的内部交易和生产费用,也会毁掉改革的前途。所以,技术的进步、内部组织管理机制的完善和产权的变革的相互配合,密切协调,共同推进,才能摆脱国有企业所遇到的困难,全面振兴国有经济。

标签:;  ;  ;  ;  ;  ;  ;  ;  ;  ;  ;  ;  ;  

生产183号;技术183号;规模:马克思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比较分析_企业规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