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成就:浦东新区八年经济发展回顾_工业总产值论文

辉煌的成就:浦东新区八年经济发展回顾_工业总产值论文

——成就瞩目 前景辉煌——浦东新区八年来经济发展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浦东新区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前景论文,辉煌论文,年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经济新飞跃。”八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各地的支持下,浦东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抓住机遇,奋力开拓,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突破。在庆祝建国49周年之际,回顾浦东开发开放八年来的成果,无疑能进一步增强信心、振奋精神,有力地推动新一轮的功能开发,从而把一个崭新的浦东带入21世纪。

一、经济建设跨越新高度

新区国内生产总值已由1990年的60.2亿元增至1997年的608.2亿元,按同口径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22%,高于全市同期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新区GDP在经历初期的跃升阶段于1993年和1994年两年达到30%的高速增长平台之后,现在回稳到20%的快速区间,其主要原因为新区国内生产总值基数扩大和全国经济处于紧运行状态。1997年新区GDP的增速为18.3%,1998年1~6月为15.1%,预计全年新区GDP仍将保持在16~18%的增长区间。

新区GDP占上海全市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8%增至1997年的18.1%。新区的经济实力和权重迅速增大,在全市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目前新区人口只占全市的11.75%,除地方财政收入由于免税优惠和税收户管等原因而只占全市的8.6%之外,其余人均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2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12.2%,外贸出口商品总值占全市的25.5%,银行存款余额占全市的18.7%。浦东作为上海市的一个新区,其综合经济实力已进入重量级,产出水平与国内许多特大城市已在伯仲之间。1997年上海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水平,浦东的人均GDP则达到4800美元。可见上海浦东的经济建设已跨入新的发展阶段。浦东的产业发展坚持金融贸易等现代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先行的原则,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结构层次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20.1%增至1997年的37.2%,平均每年提升2.4个百分点。自1990年以来,第三产业平均增速高达30%,其中1993、1994两年更是高达40%以上,相形之下,第二产业的年均增速要低10个百分点,平均为19.6%。新区GDP的增长已由二产推动转为二产和三产合力推动。在1997年新增GDP中,二产与三产已各占半壁江山。尽管如此,新区产业结构层次仍然较低。第二产业在新区产业结构中仍处于支柱地位,占62%。第三产业的内部层次也有待进一步提高,1997年新区第三产业的人均产值为6万元,低于第二产业人均产值7万元。

二、重点小区创造新优势

——热起陆家嘴。经过八年的开发建设,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28平方公里的规划建设范围内,已崛起306幢高楼,建筑容量超过1千万平方米,其中158幢高楼已经竣工,1998年预计还将建成80幢,充分展现了浦东新区现代化城市的壮丽景观。1.67平方公里的陆家嘴金融中心区初具雏形,集聚了大批中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全方位辐射CBD能量。竹园商贸区崭露峥嵘,投资39亿元的新上海商业城在张杨路商业街崛起,大批“省部”大楼建成,粮油交易所、产权产易所、人才市场等要素市场进入,新区的人气和商气正以陆家嘴地区为核心迅速集聚增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作为浦东开发的华章、上海大都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呼之而出。热起来的陆家嘴已将平面的地域空间逐步转化为立体的楼宇空间,还将进一步把形态开发的热潮推向功能开发的浪巅。

——亮起“金王星”。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的金桥出口加工区至1997年底按“九通一平”的高标准已开发完成9平方公里的土地,竣工道路40公里,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43.56万平方米。引进项目302个,已开工项目247个,竣工投产项目161个。项目总投资71.8亿美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为2380万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64个,外商投资协议额29.7亿美元,项目平均吸引外资规模为1811万美元。落户金桥的工业项目大多规模大、技术新、档次高。1997年金桥出口加工区完成工业总值176.7亿元,历年总计完成546亿元工业总产值,为国家创造税收40亿元。王桥工业区开发完成2.4平方公里的首期工程,引进项目55个,其中外资项目24个,总投资7.25亿美元,外商投资协议额4.41亿美元。吸引了日本索尼公司、新加坡立时集团等一批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工业总产值从零起步,前四年以每年1亿元的速度增长,1997年突飞猛进,实现12亿元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7倍。星火开发区开发完成7.2平方公里,已形成“以跨国公司为重点,以欧美客户为主体”的招商格局,至1997年底,累计引进工业项目29个,投资金额6.5亿美元。其中投产企业22个,工业总产值16.6亿元。闪亮的金王星,正在崛起成为新区现代工业的新支柱。

——激活外高桥。外高桥保税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目前封关运营面积已达6.4平方公里。港区、保税仓储区、管理中心和贸易区、出口组装加工区和生活区形态廓显,国际贸易、保税仓储、物流分拨和出口加工功能凸现。至1997年底,区内共引进中外资项目3144个,其中贸易项目多达2594个。总投资38亿美元,合同外资14.18亿美元。区内保税商品市场日渐壮大,共有铁路器材、机械产品、纺织配件、邮电通讯等九个保税交易市场。1997年市场交易额达31.32亿美元。分拨业务蓬勃开展,60家物流分拨企业抢滩保税区,大大强化了外高桥保税辐射的配送中心功能。保税区海关在全国率先启用电子自动报关系统(EDI),高桥嘴顺岩式码头已于“八五”期末投产使用,1997年完成475.98万吨吞吐量,保税区进出口货物总值达27.7亿美元。1997年全年完成财政税收9亿多元(包括海关代收增值税)。充满活力的外高桥正在进一步发挥“境内关外”的功能优势。

——崛起科技园。张江高科技园区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现开发完成2.6平方公里的区域。张江开发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立意在高不在大。目前已确定为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微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上海软件园。张江集产学研于一体:科研教育区逐步建成园区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和工程中心,构筑人才智力密集的高地;科技商住区逐步建成海内外投资者和科技人员安居乐业、相互交流的科技商贸中心和居住园。区内创业中心有效运作,成为科技新产品和科技新企业的高能孵化器。至1997年底,全区引进项目39个,其中外资项目28个。总投资7.9亿美元,外商投资协议额7.15亿美元。区内“药谷”正显端倪,引进生物医药项目10个,其中已投产的有罗氏制药、美敦力等5家世界著名制药公司。

——装点满园春。浦东的小区开发,特色分明,功能全面,优势互补。六里现代生活园区首期开发面积3.3平方公里,已签约项目6个。即将竣工的锦华花园是国家建设部、国家科学技术部2000年小康住宅示范区,开发面积11.4公顷,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华夏文化旅游区花开两朵:东临三甲港海滨,规划开发面积5.5平方公里:西傍川沙镇,规划开发面积2.3平方公里。至1997年开发完成3.2平方公里土地,累计引进项目76个,协议总投资额8.71亿美元,竣工房屋建筑面积25.7万平方米。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已完成1平方公里。自控温室、半工厂化水产育苗等现代化生产设施初具规模,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和销售配货中心已开始运营。上海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著名大学和研究院在开发区内建立了一批科教基地和科研成果中试产业化基地。1997年开发区农业科技产品大量上市,并接待中外游客12万人次。

三、基础设施形成新骨架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基础设施形成骨架,现代化新区崭露风采。“八五”期间新区投资22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约100亿元用于第一轮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两桥(杨浦大桥、南浦大桥)、三路(内环线浦东段杨高路、张杨路拓宽)、三厂(外高桥电厂、凌桥水厂、浦东煤气厂)。这一轮百亿元级的骨干工程主要是为自身服务的,旨在使浦东成“区”——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而“九五”期间推出的千亿元级的新一轮十大骨干工程,主要是功能辐射型的,服务半径襟长江而带大洋,旨在使浦东成“场”——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场、能量场、辐射场。可见,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从轻量级转向重量级,从自我服务型转向功能辐射型。

新一轮十大骨干工程以三大港(国际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为核心。三大港的建设将为浦东的腾飞增添羽翼,将有力地促进浦东开发从形态开发的进行曲转向功能开发的主旋律。四线(地铁二号线、外环线、人行越江观光隧道、新型高架有轨电车线)的建设将在更大的地域空间重组和引导大上海的人流、物流和商流,依托浦西母城,拓展新区功能。水、电、气工程(合流污水工程二期、外高桥发电厂二期、东海天然气工程)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浦东功能开发的投资环境。

浦东的道路建设高潮迭起,1993年“七路”会战、1994年“五路一桥”、1995年锦绣路、1996年“十路一桥一管”,这些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沟通大市政,联通众小区,在很大程度上使新区物畅其流、人畅其行,加速了人气、商气的集聚,加之沿线两侧景观和产业居住功能的开发,新区更由此增添蓬勃的生机和活力。1997年、1998年的道路建设的重点是为空港和花木行政文化区配套。新区的绿化建设异彩纷呈,绿地总面积已由1993年的328.15万平方米增至1997年的1148.55万平方米。小陆家嘴地区耗资7亿元建设的10万平方米中心绿地,富都世界近4万平方米的滨江大道绿地,构成一个现代气息浓郁、生机盎然的休闲游览的绿色世界。中央公园、名人苑、南浦公园等满园春色,花园锦簇,陆家嘴沿江地区,面上绿化成林、线上绿化成荫、点上绿化成景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四、工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工业在新区产业体系中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浦东原是上海的传统工业基地,开发之初又是浦西传统工业的迁移地,开发后又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力场。因而新区工业形成新增长点与传统工业并存、内联企业和外资企业合璧、小区工业和乡镇工业互动的格局,整个工业体系充满知识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活力。

新区工业的产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工业总产值从1990年的176.85亿元增至1997年的1349.01亿元,同比年均增长19.8%。但相对于蓬勃兴起的第三产业而言,工业的增长仍居其后,工业增加值虽从1990年的43.13亿元增至1997年的328.51亿元,但其占新区GDP的比重却从71.6%减至54%。至1997年末,新区拥有各类工业企业4023户,从业人数65.42万人,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796亿元。

新区工业发展呈现“两快一慢”的格局,主要以重点小区为发展基地的三资企业,近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1997年增速达18.8%,全年工业总产值457.44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3强。新区乡镇工业是地方财税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也保持相当可观的快速增长态势,1997年增速为23.4%,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7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5。乡镇工业的问题在于未能很好利用浦东开发开放的联动效应,反因受城市化土地开发的影响,在增长速度上比之上海市其他郊区稍逊一筹,必须采取强力措施,促使乡镇工业重新驶上快车道。沿江大中型工业企业以国有居多,近年因地域开发、机制不活等原因而显得步履蹒跚,1997年仅增长1.8%,完成工业总产值275.2亿元,也占新区工业的1/5。沿江工业存量亟待盘活。

新区工业结构略呈现重型化。由于三资企业的崛起,大量技术含量高的电子电器行业发展壮大,工业结构层次明显提高。石油化工行业的总产值由1993年117.7亿元(占22.76%)增至1997年的210.48亿元(占17.45%),但结构比重下降4.8个百分点。电气机械、电子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从1993年的56.9亿元(占10.76%)提高到1997年的285.9亿元(占23.7%),结构比重跃增13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结构比重也增加2.4个百分点。

五、金融保险谱写新篇章

浦东金融保险业规模从小到大、功能从弱到强,业务领域逐渐拓宽、辐射范围迅速扩大。新区金融保险业增加值由1990年的3.07亿元增至1997年的68.7亿元,年均增长56%。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达到30.4%,成为新区三产首屈一指的重要支柱。

新区金融机构在数量上迅速扩张,到1997年末金融机构网点已达到455个,是1990年的3.5倍。金融机构在层次上迅速提升,到1998年6月底,中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分别达到16家和12家,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分别达到23家和6家,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外资银行为新军、其他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创业的多元化金融发展格局。

新区金融能量迅速集聚。1997年末中资银行存款余额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55.52亿元,比1990年的30.48亿元增长34倍;贷款余额达到885.15亿元,比1990年的28.19亿元增长30倍。存款余额与GDP的比值高达1.74,远高于全国1.2的水平。中资银行外汇业务也实现零的突破,外汇存贷款余额达到38.9亿美元,其中外汇存款余额为18.39亿美元。外资银行不断引入新的资金和机制。据不完全统计,外资银行的净资产已逾100亿美元,1997年底外汇贷款余额即达70亿美元,其中境内贷款占93%;外汇存款余额12.7亿美元;外汇同业拆借近8亿美元。本币业务相形见绌。9家外资银行获准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8家已经开办本币业务。1997年底其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尚不足10亿元,但正是这“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杠杆,以小驭大,吸引了大批外资银行会聚浦东陆家嘴金融区,开展起日渐庞大的国际金融业务,有力地支持了浦东的开发建设,促进新区的金融功能开发。

新区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各种金融信息咨询、投资缴费代理、票据结算和信用卡业务等蓬勃兴起,保险业务生机勃勃。至1977年,已有6家中资保险公司、5家外资保险公司在浦东运营。保险业务量逐步上升,各种险种承保额从1993年的1319亿元增至1997年的38397.14亿元,增长28倍,保费收入从4.25亿元上升到34.67亿元,增长7.2倍,赔款支出量从1.24亿元增至4.78亿元,但赔付率从1993年的29.2%下降到1997年的13.8%。保险业发展前景无量,保险深度日渐提高,保险业务与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息息相关。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东迁和一大批券商的跟进,新区证券业异军突起。1998年1~6月,上证所成交金额1.65万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额为6981亿元。

六、内外贸易构建新市场

八年来浦东商业能量逐渐集聚。商业增加值至1997年达到71.4亿元,占新区三产增加值的31.6%。商业网点迅速增多,至1997年末达到30851个,从业人员16万人,比浦东开发初期的1990年分别增长7.3倍和5倍。1997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23亿元,是1990年的11.4倍,年均增长41.6%。从人均消费的层面看,新区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656元,略高于全市人均值(10151元),可见新区的商业已相当繁荣,一边倒的“过江消费”已经成为历史。但从产业结构的视角,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的比值为26.7%,而全市的这一比值为39.4%,可见新区商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可观的上行空间。当然新区的产业结构有别于全市,商业的定位也自有特色,不应囿于零售业的小圈子,而应拓展批发业的大市场。浦东开发初期各类商品批发机构仅18个,营业面积2万平方米。在大市场建设的热潮中,1997年末,新区各类商业批发机构已达4714家,从业人员7.7万人。在批发企业中,生产资料批发占58.2%。浦东吐纳商品的能力逐渐增强,1997年从外省市购进商品53.43亿元,销往外省市60.85亿元。

浦东的对外贸易迅速成长壮大。1997年新区进出口货物总值达99.01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2.8倍,年均递增39.8%。在出口货物中,一般贸易占50.3%,来料、进料加工贸易占46.48%;在进口货物中,一般贸易占31.98%,来料、进料加工占27.76%,保税进境货物占16.99%。可见新区加工贸易发展势头甚佳,保税区的功能发挥良好。新区出口货物层次虽仍嫌低,但上行势头甚健。在进口货物结构中,机电产品独占鳌头,占54.19%,年均增速亦高达42.85%。

新区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断加强,日益成为全市外贸的新增长点。1997年,海关外贸关税为35亿元,占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5.5%。按出口部门和企业统计的新区外贸出口总额为37.55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的比重由1994年的19.8%上升到25.5%。1998年1~6月新区外贸出口虽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仍保持18%的增速,完成20.49亿美元,尤其外高桥保税区企业出口增速高达42.3%。

七、房地产业营造新城区

新区开发,土木必兴,房地产业迅速升温。至1997年,新区房地产业增加值已达到48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为7.9%,与金融、商贸一起成为新区第三产业鼎立的三足。浦东开发之初,房地产企业仅8家,资本金1.2亿元,至1998年6月,注册在浦东的房地产企业已达724家,其中不乏资金雄厚的房地巨子。累计开发土地约40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8%。新区房地产业的快速崛起,还拉动了建筑业、建材业、装潢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新区经济的发展。1997年新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7亿元,占当年GDP的7.7%。

房地产开发为新区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到1997年底,新区共新建各类房屋4435万平方米,其中竣工面积2865万平方米。在新建成的房屋中,住宅占67.9%,厂房仓库占15.8%,办公房占8.5%。新建房屋1/3集中于四大重点开发小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成房屋建筑面积74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46.7万平方米,写字楼132.9万平方米,商业用房81.4万平方米;金桥出口加工区建成房屋69.7万平方米,其中厂房仓库29.3万平方米,写字楼22.8万平方米;外高桥保税区建成房屋133.7万平方米,其中厂房仓库106.5万平方米,写字楼26.6万平方米。

新区房地产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仍未完全走出盘局,以楼招商的任务较重。住宅销售形势良好,“购房入户”的政策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半径,商品住宅的租售率达73.3%,动迁住宅安置使用率更是高达83.4%。具有金融证券概念的楼宇十分抢手,陆家嘴金融区的招商大厦、证券大厦、船舶大厦构成黄金三角。租售率已高达80%。激活楼市关键在于功能开发,只要新区功能开发顺利推进,海内外商贾云集,大银行、大机构、大集团竞相入住,新区的楼宇空间就会全部盘活。

八、社会发展展现新风范

新区政府致力于实施“科教兴国”和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全力抓好素质教育,教育事业蒸蒸日上。1994年推出了实施教育发展规划的“七大举措”和“六大工程”,推动了新区教育事业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目前,浦东新区拥有各级各类教育单位达570个,在校学生27.7947万人;成人教育规模迅速增长,各种成人教育学习班的人数已达29万人次。新区充分发挥名校效应,组建教育集团,带动整个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建平中学秀出一枝,在全国率先开办“网上建平”,并利用建平“软件”促进联营学校共同发展,在全国、全市各类学校竞赛中荣获多项第一。进才中学、逸夫小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等成为社会办学的典范。

近几年新区政府还通过创建卫生城市、创建爱婴区、创建特色医院、创建重点医学学科等活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至1997年底,新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72个,卫生技术人员8365人,固定床位数达到了4440张,不仅拥有东方医院、新区人民医院、公利医院等一批设备完善的区级医院,而且还充分开发利用海内外“软件”资源,开办了中美儿童医学中心、中日友好瑞金医院、仁济东院、华山医院浦东分院等声名渐振的一流医院。

文化体育繁荣昌盛。在1993年理顺管理体制、制定90年代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基础上,1994年后新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已有文化馆4个,影剧院27个,公共图书馆5个,文物单位3个,图书馆藏书71.56万册。东方明珠、中央公园、中心绿地、滨江大道以及世纪大道、东方路和张杨路商业街等大型文化景观,已成为群众性文化和大型高雅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场所,进一步发挥大文化的作用。浦东游泳馆、浦东棒垒球场、源深体育中心等标志性的体育设施的建成,结束了新区无法承办大型文艺活动和体育赛事的历史。1996年由新区承办的上海旅游节举办相当成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八运会”期间,新区承办了游泳、足球、棒球等比赛。

社会保障逐步完善。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赞助等筹资方式,采取定期、定向、结对等办法帮困,新区有效地保障了城镇生活困难户、农村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建成敬老院40个,创办福利工厂305个,残疾人就业问题基本解决。八年来,新区在解决征地农民安置问题上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已安置征地农民就业达11余万人,“铁保障、活就业”,促进了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新区积极探索政府宏观管理社会事业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机制,不断加强文明社区建设,在住宅小区的开发中充分发挥社区功能。潍坊街道和梅园街道的社区创建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典范作用,得到上海市政府和新区管委会的好评。浦东新区现有市级文明社区两个,市级文明小区27个。

八年来,浦东的开发开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再过一年多,我们将面临新旧世纪的交汇点。那时,一个更加令人神往、令人鼓舞的新浦东将在太平洋西岸、在东海之滨、在长江入海处大放异彩。

标签:;  ;  ;  

辉煌的成就:浦东新区八年经济发展回顾_工业总产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