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零售业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业态论文,现状及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为满足消费需求扩大销售而采取的营业形态。零售业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营销形式不同的业态,如折扣商店、方便店、无店铺售货、总代理、总经销、批零兼营、工商联营等;另一类是变革企业组织形式而形成的新的业态,如企业集团、超级市场、连锁店、综合商店、专业店、仓储店以及附设娱乐、餐饮、休闲的购物中心或商业城等。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零售业态的发展变化情况
历史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零售业经历了三次革命性变化。第一次发生在100多年前,以百货商店的诞生为标志。1852 年法国出现首家百货店,标志着零售业态从过去分散的、单一经营的商店发展为综合经营各类商品的百货商店;第二次发生在本世纪30年代,以超级市场的兴起为标志,它通过大量销售体制实现薄利多销,并以自动购物方式来节省劳务费用,创造了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新业态;第三次零售业态革命以连锁经营的广泛发展为标志,在本世纪20—50年代,已成为美国零售业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但它在西方国家的大规模发展是在二战以后,特别是近二、三十年,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促进了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包括百货公司,超级市场在内的主要零售业态之一。在这三次零售业态变革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又相继出现了仓储式商店、专卖店、折扣店、步行商业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
纵观西方零售业态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发展变化的趋势: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单体到复合体,由单纯买卖到多功能化。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零售业态发展演化的主要动因。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消费者收入的增加,生活方式的变革。零售业为了与消费需求相适应,其经营形态就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无论是百货店还是超级市场的兴起都是如此。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随着收入的提高和交通工具、电冰箱的普及,使一次性大量购物成为可能,超级市场便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资金、技术、人才的大量投入,使零售业内部竞争加剧,从而推动了零售业态的不断创新。
二、我国零售业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百货商店在零售业中不再占有绝对优势与大型百货商店盲目发展的倾向同时存在。
我国零售业态已突破以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格局,出现了超市、折扣店、便利店、仓储店、专卖店、连锁店等多种新的业态。
但是由于90年代初的市场疲软,大型零售企业在与生产企业的交往中进一步占据了主动,给人们造成了“大型商场不为市场疲软所动”的印象;同时,大型百货商店以其较高的商誉、良好的服务、先进的设施、优美的购物环境倍受消费者青睐,成为零售业中的佼佼者。因此,象某些行业一度看好造成过度发展一样,大型零售商店也因一段时期效益较好而成为投资的热点。近几年,各城市大型商店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与城市居民生活费用支出的快速增长,大型百货商店相对过剩。
(二)传统业态市场定位多元化与盲目比装修、比环境、比规模现象同时存在。
我国零售业的传统业态——百货店已经改变了过去“购物不讲环境,经营不求特色,商品不分档次,服务不要质量”的无市场细分、无市场定位的状态,出现了市场定位多元化的现象。许多商店对市场进行了细分并加以明确的定位,使得不同档次的商店根据自己的优势把握住了自己的目标市场,拥有了相应的目标顾客群。通过这种手段,商场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些企业误认为商场越大越好,认为豪华就等于现代化,盲目比环境、比装修、比规模,步入了企业发展的误区。
(三)零售业态布局合理化趋势与某些地区业态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同时存在。
目前零售业态在空间布局上已经改变了以往主要集中于城市中心商业区的状况,出现了“边缘崛起”;出现了市商业中心以与区域性零售中心并存的现象。但某些地方出现了零售业态布局不合理的状况。
三、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一)在营销形式上,超市、专业商店和百货商店将成为我国零售业态的三大支柱,与此同时,仓储商店作为一种新业态也会有很大发展。
1.超级市场。我国在80年代也曾把超市做为一种先进的经营方式加以引进,但由于当时在经济发展等方面跟不上超市发展的要求,开办超级市场没有结合中国国情,而是依靠行政手段盲目引进国外先进经验,这种不顾特定经济背景的作法导致了超级市场经营的失败。
超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国民经济发展达到小康水平。 其主要标志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1000美元水平,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 汽车进入家庭,电冰箱开始普及。
(2)工业生产和电子技术现代化具备一定基础。 工业生产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能够带来商品的丰富。实现供大于求,批量销售;同时会促使包装工业、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超级市场一次性结算收款方式得以实现。
(3)居民消费习惯发生变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生活节奏加快,妇女就业增多,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向购买加工食品、罐头食品和半成品;消费者由每天到集市购买新鲜食品,逐步转向在超市买预包装、冷藏销售的食品。这些变化都有利于以大量销售为经营原则的超级市场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上条件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已基本具备。据全国城市社会调查队统计,1996年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恩格尔系数已低于50%。大城市的电冰箱普及率达到90%以上。根据我国“九五”计划,到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达到1000美元左右,这将为超市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专业商店。专业商店是以“专、特”为经营方针的各类专业化特色商店,如服务周到的便民店,针对特定消费对象的专业店,层次较高的精品店等。专业商店旨在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特殊消费。
许多专家认为,目前我国零售店打的是“价格战”而非“商品差异战”,这种用低价倾销的方式击败竞争对手的实质是垄断市场后再抬高商品价格,最后吃亏的仍然是广大消费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争夺顾客的关键就是依据企业自身条件、产品及市场需求的特点来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然后将自己的营销精力集中于这个特定的市场上,有的放矢地根据目标市场上顾客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专业商店正是这种目标市场定位战略运用的结果。由于它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因而在零售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将充分发挥其优势,得到长足的发展。
3.百货商店。80年代以前百货商店是我国零售业的支柱。80年代以后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百货商店由于其固有的缺点,如,过于庞杂,经营费用高,投资大等使其获利能力开始降低。美国学者戴维森等人认为零售业态的变化与它们销售的产品一样,具有周期性,这种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创新期、加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这一理论称之为零售生命周期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百货商店在我国已进入成熟期。零售业竞争空前激烈,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改变了百货店在我国零售业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失去主导地位的百货商店并没有失去竞争力,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①拥有各式各样的商品供顾客选购,顾客可以在同一店内采购不同商品,节省时间和精力。②百货商店顾客流量大,购物气氛热烈,可以刺激购买。③资金雄厚,重视商誉。④能够提供多种服务。⑤有良好的购物环境。这些优势的存在,使百货商店仍然是我国零售业态的主要形式之一。
4.仓储商店。仓储商店的出现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前景看好。第一,90年代以来,由于商品品种增加,包装改善,标准化和商标工作的发展,适用于自选销售的日用品和加工食品已有相当比重;第二,消费者商品知识增长,自主意识增强,人们购物除了取决于自身消费体验外,更多的是受广告宣传的影响,对营业员协购服务的依赖大为减弱。第三,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开,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不同收入的消费者要求有不同水平的消费,在社会中占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消费者对价格比较敏感。在购物中,物美价廉、经济实惠是他们的基本要求。而一些较高收入者由于受崇尚节俭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长期低消费的惯性作用也愿购买低价商品。仓储商店正是顺应了这种形势变化和消费需求,它通过一切手段从各个环节努力降低成本,以价格上的优势吸引消费者,达到薄利多销的目的。所以说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仓储式商店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在企业的组织形式上,连锁商店将发展到各种零售业态。并在某些业态中居支配地位。对商业零售业来说,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小企业,我国商业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占比例不到15%,85%都是小企业。解决中国零售业问题的难点不是大中型企业,而是那些既没有规模优势,也没有资金优势的小企业。小企业如何在不改变现有设施,不进行大量投入的条件下与大百货商店开展竞争?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连锁经营,寻求规模优势。
目前,我国的连锁经营局限于超市和少数的特色商店、快餐业等方面。但从国外连锁店发展的历程看,连锁经营最终是全方位的。大型百货、各种专业商店都要走连锁发展的道路。连锁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零售业态,而是零售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为任何一种业态所有,并在某些业态中可以占居支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