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现代化发展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报告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2)09-0065-05
科技现代化是上海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也是上海科技21世纪发展议程的主题。面对世界现代化进程出现的信息化、知识化新趋势,面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新要求,以及上海现代化进程出现的阶段性新变化,上海科技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客观上都需要一个统筹全局的新的战略框架。
“科技现代化”,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运用各种科技资源,集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奋力抢占科技竞争的前沿领域,提高科技未来发展的先进水平和主导地位,加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国家或地区现代化不断走向世界的前列。
科技现代化包括三层内涵:①目标方向上,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向现代世界先进水平迈进。②功能作用上,科技发展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决定性贡献。③方式手段上,不断探索和完善科技发展现代体制和运行机制。
上海科技现代化,具有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中心,跨越式发展,社会系统工程,服务全国和面向世界的特点。
一、上海科技现代化评价指标
如何评价科技现代化,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成熟通用的指标体系和数据支持,并由于科技活动及其成果和效益的无形性、流动性、潜在性和不可测性等特点,目前构建科技现代化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还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以及英克尔斯的现代化评价系统等相关科技指标,根据可比性、全面性、简单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我们认为下面三个方面14项指标,能够基本反映科技现代化的整体进展情况。
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科技自身发展的实力或水平类指标,用三个指标来反映:①国际技术创新中心数量。综合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科技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②R&D经费投入。是衡量国家或地区对科技的实际重视程度或实际支持力度的核心指标,直接影响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度和广度。③科技成果产出。主要有人均有效专利件数、人均科学与工程技术论文数、科学与工程技术论文被公认权威刊物转载引用率以及国际合作成果所占比率等。其中,人均科学与工程技术论文数、科学与技术论文转载引用率等,直接反映了国家或地区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发明专利、有效专利件数、国际专利件数,则是科技实际产出力度的标志。
2.科技贡献
科技贡献是科技发展的功能类指标,集中反映的是科技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指标有: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反映科技发展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质量提高和结构调整中的贡献,关键指标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衡量新经济的重要指标。②传统技术革新成果普及率。反映科技发展在加快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贡献,具体指标是汽车、电话、电视的普及率。③高科技成果普及率。反映高科技成果向社会转化,尤其是其在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中的贡献,以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的普及率为代表,其中因特网用户占总人口的比例、人均拥有的互联网服务器、上网费用占人均月收入的比例三个指标,都能够大致反映ICT的普及情况。④高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反映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及对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的贡献,具体指标是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例。⑤人类健康。反映科技发展帮助人类战胜疾病、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发展状况的贡献,能够从婴儿死亡率或人口预期寿命指标得到反映。
3.科技条件
科技条件是科技发展的环境或保障类指标,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社会基础,主要指标有:①教育水平。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性条件,高等院校入学率,尤其是理科生员数量及其比重,代表了国家或地区科技潜力的重要方面。②研发人员。科学家、工程师占人口的比重,是科技活动的主体性、决定性因素,是科技潜力的关键指标。③人才流动。由国家或地区科技、经济、管理水平及人才发展机会等综合因素决定。流入科技人员占流出科技人员总数的比重,反映了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吸引和分享能力。④风险资本。是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资本来源,直接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社会资本投入结构的合理性,决定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速度和效果,是衡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件的重要指标。⑤居民科学素养。反映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对科技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上海科技现代化初步评价
由于我国现行科技统计指标缺乏国际通用性,尤其是个别关键指标缺乏统计数据,全面评价上海科技现代化进展情况及其在国内外的地位和作用,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根据现有的数据和资料,选择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指标与上海进行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上海科技现代化中的问题、差距及基本进展情况。
1.R&D投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R&D投入是评价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通过对上海与西方七国及世界平均水平R&D/GDP数据的比较,发现上海的R&D投入水平尽管增长很快(2000年占GDP的1.62%),但仍低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收入国家R&D占GDP的平均值2.4%,也低于保持国家或区域科技发展与世界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同步R&D占GDP的最低要求1.9%,这表明上海的R&D投入仍然落后于世界,将是上海科技现代化的一大制约因素。
2.基础研究的世界地位和影响微弱,但差距正在逐年缩小
从上海与台湾的比较来看,1996年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台湾国际论文数达到13709篇,占三大系统收录世界科技论文总数1349909篇的1.016%,世界排名第17位。其中,《SCI》收录的台湾大学论文数(1080篇)几乎等于大陆前3名高等院校(南京大学570篇、北京大学285篇、清华大学275篇)论文数的总和,要比在上海的所有高等院校(占第五位的复旦大学是230篇)和科研机构(包括国家在上海的直属研究机构)的总和还要多。
从发展趋势上看,1995~1999年《SCI》收录的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科技论文情况来看,中国被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在世界的排名已从1995年的15位逐年攀升到第10位,到1999年已占收录科技论文总数的2.51%。这表明我国基础研究的世界影响正在加大,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国际上的微弱地位正在改变,差距在不断缩小。
3.应用开发研究走在全国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通过专利申请数量的国内外比较,发现上海平均每百万人口申请国内专利数量1997年达到234件,高于全国平均10件,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37件,但仍低于高收入国家的700件。平均每10万国民持有的有效专利件数,2000年上海达到37.3件,中国大陆1.6件,但与台湾地区686.8、日本690.8、德国411、法国553.4件仍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国际专利拥有量近年明显不足,且发展滞后于国内其他发达省市,如1998年,国外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上海32、北京48、天津2、广东43、香港4、全国193;2000年,上海34、北京202、天津62、广东53、香港54、全国593,发展速度差距明显。
4.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但规模和实力仍很不够
通过对上海与一些国家的高技术产业指标比较,上海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全部制造业增加值(%)2000年达到20.16%,高技术产品出口/工业制产品出口总值(%)2000年达到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9%。这些指标与部分高收入国家的相应指标即制造业附加值及出口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已很接近,如高技术产品贸易指标,1999年以前OECD国家高技术产品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例在20%左右,上海的这一指标2000年达到18%,已经与OECD国家不相上下。说明上海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发展迅猛并已对上海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这是上海科技现代化的一大优势。
5.传统技术革新成果全面普及,高新科技成果率先应用
通过对电视机(电视机台数/千人口)的指标比较,发现作为工业化标志的电视机指标,上海在1988年高出中等收入国家47.5个百分点;高出世界平均水平49.1个百分点,但是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说明上海已经充分实现了传统技术革新成果的普及,基本走过了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通过对因特网(因特网用户/万人口)指标的比较,发现作为信息化、知识化标志的因特网指标,上海1996年每万人中只有9个用户,到1998年迅速上升到69.95个用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3.1,但低于高收入国家的374.9,说明上海已经成为高新技术成果的积极采纳者和使用者,高新科技成果能够得到迅速普及,正在迈进新经济的发展阶段。
6.生存质量提高有待科技作出贡献,科技发展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
通过上海与国内城市北京、广州、天津、香港、台湾及国外城市东京、大阪、新加坡、汉城、釜山等每千人口医护人员数(人)、婴儿死亡率(%)、人均公共教育经费(美元)、每十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人)的比较,发现上海人的整体生存质量在我国大陆具有较高水平,但与东京、大阪、新加坡、汉城以及中国的香港等城市或地区相比,仍有一定距离。说明上海在依靠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方面,仍要继续努力。另外还发现上海除在人均公共教育经费上略高于国内主要中心城市外,其他方面如每十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每万人科技人员数等科技条件指标,与国内主要中心城市比较没有优势,与国外中心城市比较差距较大,这将长期影响上海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后劲,需要高度关注。
三、上海科技现代化目标与任务
1.主要目标
科技现代化是提高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作用的发挥,实际上构成了上海科技现代化的目标体系。
(1)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依靠上海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地向经济的各个领域渗透、扩散,并以群体的优势改变上海经济的根本面貌,以推动上海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促进经济质量提高和经济结构优化,使第一产业优质化、第二产业高次化、第三产业信息化。
(2)成为促进上海社会进步的先导因素。发挥现代科技的社会作用,促进上海就业结构改变,使知识劳动者比例迅速提高;促进消费结构改变,使食物支出的比例下降、享受和发展方面的支出比例提高;促进生活质量提高,用自动化、智能化的家用电器把人们从纷繁复杂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生活方式转变,使人的自我实现和主体性意识大大加强。
(3)成为改善上海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理念,促进“生态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避免自然环境的人为损害;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充分利用各种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开发不产生污染的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洁净化。
(4)对上海先进文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通过科技的现代发展和普及,特别是社会科学的发展,丰富教育的手段,提高教育的效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快捷的手段,促进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居民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5)对上海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促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发展管理科学与技术,促进科技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贯彻按劳分配为主同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使知识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改变传统的上传下达的管理模式,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
2.重点任务
(1)加快上海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围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形势要求,加强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步伐,建设以高校和综合型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体系,构成创新知识供应链;建设以国家级应用型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开发应用型体系,构成创新的核心链;建设以科技工业园区为依托,专业孵化器为结点的创新成果转化链;建设以教育、中介、培训等服务机构为中心的创新支持链;建设以政府创新政策、计划、战略为中心的创新引导链。
(2)构筑上海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城市框架。一是适应加入WTO的有利形势,充分利用世界科技经济资源,为上海的科技发展创造条件,包括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构筑上海人才“高地”,形成人才的集聚效应。提高引进技术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和本地化,加大科技招商引资的力度。二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着力推进研究开发的国际化,包括扩大上海与国外中心城市和地方政府建立科技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吸引跨国公司在上海建立研究开发中心,鼓励上海企业在国外建立研究中心。三是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建设开放型的国际企业孵化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四是逐步实现科技政策及管理的国际接轨,建立全球知识战略框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开发、利用、管理体系,制定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科技政策,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科技运行机制。五是分析上海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公布的46个国际技术创新中心的差距,总数46个国际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台湾两个,中国香港一个,但中国大陆一个也没有。研究上海形成国际技术创新中心的条件,制定具体的行动纲领。
(3)推进上海信息港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技术平台。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度降低上网费用,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缩短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数字鸿沟”,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4)抢占世界科技发展制高点,提高上海科技国际竞争力。围绕上海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加强技术预见工作,切实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争取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与材料技术若干前瞻性、战略性的优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科学前沿领域有发言权,在国际高技术研究与开发上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要制定有效措施,鼓励上海科技工作者和科研单位在积极申请国内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同时,努力扩大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提高在SCI等国际检索机构的文献收录比例,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自主知识产权。
(5)培育经济发展增长点,形成知识经济强劲发展态势。一是围绕上海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目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发挥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渗透作用,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电子化、农业现代化、城市管理智能化,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二是在一些新兴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行业领域内,组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和知名度的R&D联合体,在继续加大政府R&D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企业R&D投入的资金来源,增强企业的投融资能力。三是确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研究和解决对外贸易中的“技术壁垒”问题,加强技术法规、技术标准、技术检验等方面的工作,支持更多的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参与科技产品出口和国际技术贸易,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6)建立社会发展示范点,开创可持续发展新局面。支持社会科技特别是医疗卫生科技的进步,提高科技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贡献。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文化,促进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社会理性化水平。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防止出现知识基础上的新的社会不平等。探索科技与城市建设、人口、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高科技文明社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