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古建筑的保护探索论文_郭熠琦

县域古建筑的保护探索论文_郭熠琦

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汉 430212

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北省竹溪县现存的几处古代建筑及遗迹的保护现状、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县域地区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以此为基础对县域古建筑的保护提出了以尊重历史为原则,以发展特色文化小镇为手段的保护方向。

关键词:县域古建筑;保护;意义;保护方向

0引言

县域古建筑是指在各县级行政区域内保存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的建国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中国历史悠久,全国各地至今留存了大量的具有极高艺术及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举世闻名的福建土楼、苏州园林等等。它们都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文化。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城镇现代化进程开展以来,大量的县域古建筑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被破坏。使得许多城镇丧失了古建筑承载的历史记忆,降低了各地城镇文化的多样性。笔者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新时代的眼光来考察了湖北省竹溪县存留的数处古建筑及遗迹。

1竹溪县现存古建筑现状

1.1竹溪县东门街

据竹溪县县志记载东门街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即公元1476年。由当时的知县曾熙,筑土城,开东,西,南三门[1]。现存的东门应当实属其一,拱形的空洞完全由一米见长10公分厚的条石砌筑,城门进深约4米宽约2.5米,有城门栓遗迹。如今东门外是早餐一条街,每天清晨早餐店前雾气裊袅,呈现了一种独特的“餐饮”文化。过东门便是东门街,现存约30米,保留有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但是缺乏保护和开发较为破败并受损严重,但从那些精致的雕花柱头不难看出的是在以前是商贾发达之地,毕竟居于县城门户。东门街尽头便矗立着钟鼓楼,钟鼓楼是现代复建的仿古建筑,与东门相呼应。

1.2竹溪县西关街

竹溪县西关街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即公元1476年[1]。西关街沿竹溪河修建,它是县城通往外界的咽喉。在古时的竹溪县城,西关街商贾云集、人口最多、街道最长、最为繁华。在2013年竹溪县政府开始了棚户区改造工程,据工程规划部门称,西关街的改造工程将按照“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2018年改造工程接近尾声,改造后的西关街虽然焕然一新,但已经没有了古风古韵,只剩下那些留存的地名“湖南会馆”“湖北会馆”等印证着昔日的繁盛。

1.3竹溪县甘氏宗祠

甘氏宗祠位于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初建于清乾隆年间,甘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布局。主体建筑始建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扩建于乾隆五十年,东侧官厅为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修建[1]。墙体由青砖平砌而成,单檐硬山灰瓦顶,前有檐廊。十分有特色的是其采用的弧形封火墙,山墙的上部为半圆形,好似灶头大镬,故又称“镬耳墙”。堂内立柱为楠木,下部有石柱础,地面铺青石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甘氏宗祠前堂正大门门楣上雕饰有十六个小人,两侧有两个小石狮子。石狮前有石鼓,鼓面雕饰忠孝吉祥的故事。甘氏祠堂是竹溪县乃至鄂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也是形制最为考究的一处古建筑。

2古建筑保护的不足之处

就笔者考察的这三处古建筑来说,这三处古建筑恰好代表了当前各处古建筑的现状——第一类如竹溪县东门街,处于未被开发、依然有人居住,建筑被破坏较为严重,建筑本身的留存意义不大,但承载着区域文化记忆,具有一定的开发保护价值。第二类如西关街,已经开展了整修、开发工程,进行了配套景区式建设的古建筑。第三类如甘氏宗祠,是保存较为完整,建筑本身具有观赏价值,无人居住,具有较高历史价值,政府定期维护的古建筑。竹溪县虽然对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积极挖掘其文史意义并进行保护开发,但是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第一类如东门街缺乏保护开发,属于城中村,不仅没有凸显出古建筑的历史价值,还影响了市容市貌。

二、第二类如西关街耗资甚巨,变成区域式大面积重建,把周围的社区一体重建,本是“修旧如旧”的原则,但是关键街面由于资金等问题变成粗制烂造的仿古建筑,甚至完全不按应有的历史风格修建,造成伪历史,假遗址的怪诞现象产生,完全背离了历史文化的本质。

三、第三是缺少全域眼光,统一风格,全县多处遗迹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其建筑样式应具有统一风格,尤其是要从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中寻找。西关街复建中便没有考察延续明清样式。

3竹溪县古建筑保护利用的探索

通过对三处古建筑保护情况的调查,笔者对于县域古建筑的保护有以下看法:

1)、“尊重历史,修旧如旧”是第一原则,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对修旧如旧的理解是:古建筑往往经历多个时代的变迁,原状可能已经被改变,有的甚至经过了破坏性修理,其技术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大大减少,这样现存建筑的保留就不再成为必要。原地复建成了可以接受的保护手段之一。

2)、对于县域古建筑要有全域眼光,在古建筑修复中要考察综合全县现存古建,做到对总体建筑风格的把握,这样才能凸显地域文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唯有把这些古街古祠结合到城市规划中去,才能使旧街获新生,让城市记忆延续。营造具有地方文化的特色小镇。

3)、县域古建筑的保护资金除少量的中央财政定向补贴外,都依托本县财政收入,只有县域经济发展,才能有资金维修古建筑。而恰好维修好的古建筑也会凸显本县特色文化,发展文化经济提高财政收入,形成良性循环。

4)、对古建筑附带的历史文化的开发是必不可少的,失去了其承载的文化的古建筑就像人失去了灵魂。应配套相应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如甘氏祠堂的宗族文化以及甘氏家族惊心动魄的家族史;再如东门街具有竹溪特色的小吃。这些都是使古建筑活起来的良药。

4结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们的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是古建筑修复的黄金期。如何利用这一时期保护开发好县域古建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在考察竹溪县古建筑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尊重历史为原则,不反对原地复建,提倡全面一体规划全县古建筑保护修复,突出其建筑特色的同时,深挖特色民俗文化,建设有声有色的历史文化名镇的观点。我相信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复兴,我国逐渐达到小康社会,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势必得到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本文中建筑年代考参考《竹溪县志》

[2]张帅华.对当前古建筑修复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04):196

[3] 刘冰.遗址建筑的保护性规划设计与再利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

论文作者:郭熠琦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1

标签:;  ;  ;  ;  ;  ;  ;  ;  

县域古建筑的保护探索论文_郭熠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