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林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_教学技能论文

我国农林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_教学技能论文

中国农林高等教育向何处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中国论文,农林论文,何处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共和国的成长,中国农林高等教育走过了46年的曲折过程,先后大体历经了恢复时期、院系调整时期、“大跃进”时期、调整巩固提高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6个阶段。在这6个阶段中,中国农林高等教育“饱经风霜”,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刻,我们在系统回顾与总结过去各个历史时期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展望未来,从中探索中国农林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无疑,这对于我们农林高等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以寻求合乎时代要求的正确办学方向、办学方针、培养目标、人才模式、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一、中国农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

1.农林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中国农林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中带根本性的问题之一。所谓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概括地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三面向”方针;其二,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德智体的关系,教书育人,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农业技术人才。

2.农林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模式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农林业生产技术人才、农林工程技术人才和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培养一部分较高层次的农林科学研究人才。

3.农林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遵循教育的外部规律,使其与农林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这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林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要适度,必须与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林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大跃进”式的超高速发展,会带来农林高教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失调,结果必然导致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下和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二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品种”(结构)要与农林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为此,农林高校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等必须与农林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相协调。

4.农林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质量,要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与提高办学效益是办农林高等教育的目的,质量与效益必须并重,但效益要服从质量,一切工作都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提高教育质量既是农林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也是一切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为此,必须始终做到两个坚定不移:第一,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教学这个中心,为这个中心服务,这是农林高等教育的教育规律,也是一切高等教育的教育规律;第二,坚定不移地坚持从严治校的方针,严谨治学,严谨执教,严格管理,向“严”字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重要的是使各项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订严格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农林高校教学评价,是促进包括农林高校在内的各类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和严格教学管理的十分重要的措施。

5.农林高等教育正确的发展思路与发展机制,是两个协调运行:一是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四者协调运行,二是改革、发展、管理三者协调运行。

所谓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运行,是指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与效益稳步提高。在这里既要防止一些规模小的学校,以讲质量为名,搞“专而小”,不讲规模效益,从而造成资源浪费的倾向;更要反对那种不顾条件,盲目发展规模、调整结构、上新专业,而忽视教学质量的倾向。要特别警惕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即在利益驱动机制作用下,只图创收抓钱,而领导、教师对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对学习精力投入不足,导致教学质量滑坡的严重危险。“居安思危”,农林高校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有危机感、紧迫感与忧患意识,始终全身心投入教学,不断加强教学管理,使教学质量能逐步回升与提高。

所谓改革、发展、管理协调运行,就是指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管理是手段,管理是实现改革与发展目标的保证。农林高校的传统办学体制、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办学方式等等,都必须改革,都要以改革为动力,注入活力,这样,农林高校才会有生气。在众多改革中,教学改革是核心,是农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牛鼻子”。牵住了教学改革这个“牛鼻子”,就可把农林高等教育这一盘棋盘活。从根本上说,农林高校的出路在于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的体制改革。但是,改革不是目的,农林高等院校办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改革促进事业的发展,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林高等教育改革是推动其发展的动力,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只有事业发展了,办学条件才可能改善,否则提高质量就会成为“无米之炊”,在办学条件很差的情况下,是绝对无法提高教学质量的。但发展还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因而,仅仅停留于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而不加强教学管理,教育质量仍然是提不高的。正如有的教育专家所说的那样,漂亮的洋房不等于教学质量,一大堆先进仪器设备不等于教学水平,房子、设备等办学条件只是为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这些物质条件要转化为生产精神产品的“生产力”,即把这些物化劳动凝结在教育质量上,还要借助严格的教育管理这个手段,通过从严治校培养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与学风来促使质量的提高。一旦上述两个协调运行的机制形成,农林高等院校就会步入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的轨道。

6.农林高等教育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在重视理论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特别重视实践教学质量。

究竟应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中国农林高等院校走过了十分曲折的“麻花式”的艰辛历程,时而重理论轻实践,时而重实践轻理论,扭来扭去,无所适从。正确的“质量观”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重理论教学质量,又重实践教学质量。对于农林高校来说,必须十分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特别着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这是其培养人才的目标模式所决定的。为此,在思想上要教育学生爱农村、爱农民、爱农业,立志献身农业,要不怕脏、不怕累,有吃苦精神,热爱农业劳动,有农业劳动的基本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在教学学时分配上,学生参加农业专业劳动与生产实习时间要保证占全学程的1/5—1/4,本科生4年内至少不得少于30周;在教学实习基地上要建立稳定的足以保证学生实习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方式上,目前全国农林高等院校基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4—1—2—1”双循环教学模式,即4年制新生进校后,在校学习2年——下农村实习半年——回校学习1年——毕业实习半年,另一种方式是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实行全周期实习,借助校内外实习基地综合使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劳动技能、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目前搞得比较成功的是双循环教学模式,其中以河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较为出色,他们培养的学生在当地农村与农民中享有较好的声誉。这两所农大真正体现了“三面向”的办学方向,已经成为当地农林经济先进生产技术的研究中心、交流中心与推广中心,在两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7.办好农林高等院校,必须抓好8大基本建设。即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图书资料建设、教学制度建设等。这8大基本建设缺一不可,但最重要的是实现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支撑体系和配套体系,必须全面地有计划地按预期目标建好。

在这8项基本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办好农林高等院校的关键性环节。农林高校的师资除了要具备一般高等院校师资的素质,如要具有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业务水平等之外,还必须熟悉农业生产技术,熟悉农业生产基本技能,要有吃苦精神,乐于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把科研与开发结合起来。换句话说,培养与造就一支合格的农林高校的师资队伍,既要通过在职或脱产的进修、留学、攻读研究生等深造方式,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又必须下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下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下到农民群众中去,把所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帮助农民与农村搞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与开发,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农林高校的师资水平,才不致于变成“高理论、低技能”的畸型知识结构。什么才是完全的知识?毛泽东同志早在《实践论》一文中已作了明确的回答:只有既掌握了理性知识,又具有感性知识的人,或者说,只有掌握了理论,又掌握了实践技能的人,才可以说具备了完全的知识。这样的教师才可能胜任农林高校农林学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重任务,否则,是难于培养出既掌握现代农林学科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农林生产技术技能的应用型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的。

值得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林高等学校与其他各类高校一样,拨乱反正,重视了理论知识教学,彻底扭转了“文革十年”中高校轻视理论的错误倾向,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多了,系统多了,外语水平与计算机操作能力也大大提高了。但是,这又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倾向。目前,我国农林高校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削弱,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实践的时间也不多。因此,农林高校的广大青年教师应当补上农业生产实践这一课,使其熟悉农村、熟悉农民、熟悉农业,具有很强的现代农业生产技能与经营管理才干。河北农业大学在推行双循环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把教师分到班,随学生“一上二下”进入双循环教学活动,并在循环中成乡、成村、成县(市)地承包农业生产技术,在承包中实行产、学、研三结合,科研、开发、推广三结合,在对青年教师补上实践课,提高其农业生产技能,增长其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才干等方面,闯出了新路子,取得了成功经验。有一些地方的农林院校,如湖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等,多年来,除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实验农场生产实践或参加科研之外,还多次为农村脱贫致富派出农业技术开发团,与农村或农业生产企业联合开发农业新技术,青年教师被有计划地派到农业生产中去锻炼或派到农村落户参加生产实践,学习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等形式,对于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二、中国农林高等院校目前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目前,中国农林高校面临着许多难题,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据我看来,至少面临着以下4大危机与挑战。

第一,生存危机

由于经济体制转换,招生与就业改“两包”为“两自”,国家财政拨款大减,投入严重不足,全国各农林高校上级所拨事业费只能占实际开支的50%—60%,有的学校仅占40%。1997年招生并轨之后,问题会更大。造成农林院校这种难以为继的生存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的社会经济地位未真正得到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战略方针与政策在农村基层也落实不够,不仅原有的农业技术干部跳出了“农门”,而且现在的学生也不愿进“农门”。这种不平等的市场竞争给农林高校,特别是地方农林高校的招生与学生就业带来很大难度,而且还危及到教师的工资等正常经费来源。

第二,办学危机

在经济体制转变中,农村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不仅由昔日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了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生产格局,而且正在向农工贸一体,一、二、三产业结合,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三结合的现代化大农业方向发展。中国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将成为必然趋势。在这种农村改革浪潮的冲击下,农林高校的办学怎么与之相适应,这又是一个很大难题。如果象“九斤老太”那样,固守于只办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专业,显然会被农村改革的大潮所抛弃,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第三,教学危机

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以生物学为主的农业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农业科学技术正孕育着一次重大的突破。21世纪的农业必然是农业新科学技术的时代。21世纪农村新科学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其他新技术学科发展趋势一样,呈两种态势:一方面在纵向上是向以生物学革命性变革的纵深化的高层次与深层次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是在横向上向综合化的交叉科学、新兴学科方向发展。我国一些著名的农学家们认为,目前以生物科学革命性变革为中心的一系列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生长点已经大量涌现出来,传统学科急需改造与发展。其改造程度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将是空前的,有的学科体系还可能要彻底改造,特别是那些18世纪、19世纪的陈旧学科体系将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造。目前,农林高校教师大多是在过去那种陈旧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知识老化、陈旧的问题。因此,农林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农林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也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否则,21世纪农林高校的教学是难以为继的。教学危机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前面已经讲到的,由于“四个投入不足”所引起的教学质量下降,这已引起国家教委和各农林高校的重视。加强教学管理,开展对农林高等院校教学工作合格的评价,其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精神危机

与全国各类高校一样,农林高校同样受到市场负面效应的冲击,师生思想不稳、信仰危机、金钱万能和西方生活方式的腐蚀等现象的存在不可低估。说坦率一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在目前高校中究竟解决到什么程度,恐怕各级教委以及在高校工作的同志未必都是心中有数,也未必都真正重视了。江泽民总书记告诫我们全党和各级领导要讲政治,那么高校最大的政治是什么?就是培养有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我们作为农林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看到这种精神危机的存在。

三、中国农林高等教育未来的改革趋势

面对上述4重危机与挑战,农林高校如何才能十分审慎地调整自我,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这是摆在广大农林高校教育工作者与广大教职工面前的一个十分尖锐而又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以为,面对上述4大危机与挑战,最好的选择与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调整自我,走改革之路,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

第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林高校必须转变观念,树立调整自我、走改革之路的办学指导思想

为顺应农村经济改革、体制转换以及当代农业新技术革命的时代潮流,农林高校必须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值得提出的是,农林高等院校要正确处理改革与管理,改革发展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与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二者是一致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为了高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两者都要重视,不可走极端。中国的理论界、教育界多年来有一种很不正常的倾向,就是喜欢当“风派”,刮东风向东边跑,刮西风又马上摇身一变向西边跑。这种“风派”人物破坏性很大。中国的历史教训够深刻了,中国高等教育包括农林高教折腾得也够厉害的了。因此,今天在强调抓管理、抓质量、搞教评的时候,不要又走到另一个极端,似乎改革又错了。如果这样摆来摆去,高校是无法办好的。但是,在抓改革发展时,不能盲目去铺摊子,不顾条件具备与否,盲目上新专业,盲目扩大规模。如果照这样盲目行事,势必要影响或降低教育质量。近几年,国家教委正是基于全国高校,特别是新上高校大规模地盲目上新专业而影响教育质量的现实而组织教学工作合格评价的。当前,“四个投入不足”所造成的全国性教学滑坡、管理松懈和质量下降的严峻形势应引起高校各极领导与教师的警觉,要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与忧患意识,并采取开展教学评价的办法把办学条件与教育质量搞上去。但是这样做,并不等于否定过去的改革与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今后不再改革与发展了。问题在于改革、发展要实事求是,要从实际出发,要讲办学条件。改革与发展本身不是目的,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

第二,为了摆脱危机,适应挑战,必须调整农科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

从总体上来看,50年代初学习前苏联,搞院系调整所带来的学科单一、专业面窄狭、重传统学科轻新兴交叉学科、重生产技术学科轻文经社管学科等问题在农林高校仍普遍存在。对这种学科专业结构必须进行改造。两院院士、著名农学家、北京农业大学校长石元春教授认为,从我国农科现状和需要来看,除了重视各传统学科的改造与发展之外,还必须加强与增设数理化,特别是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等基础学科;食品和生物环境控制工程;农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农业贸易经济管理;农村发展和农业推广;农业信息;人文社会科学;各相关的新兴交叉学科和高技术及农业应用等学科专业。

第三,调整本科生培养模式,由窄深专家型转向广适性的通才型

传统农林教学体制下所培养的本科生,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农产品生产,所学专业面很窄,毕业后在社会上适应性很差,是窄深专家型的专门人才。显然,这种人才,已经无法适应贸工农一体化,一、二、三产业三结合的新的大农业发展形势的需要了。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所需要的是一种基础厚实、知识面广、有较强智能且创新精神强、应变能力强的通才。农林高校,特别是重点农林院校只培养出通才型农业科学技术与管理人才,才可能适应上述挑战与社会需求多元化、学生就业多元化、工作岗位波动性大这一客观形势的需要。

第四,调整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由窄深专家型转向广适性通才培养模式

调整培养方案,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其一,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培养,还要十分重视精神素质与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二,必须有深厚而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其三,必须加强外语、计算机教学,使学生有熟练的外语口语能力、阅读写作能力,能熟练地操作与使用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并把它们运用到现代化农业科技与生产实践中去;其四,必须加强经济、管理、法律、人文、公关以及农业概论等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内容宜宽不宜深,这样学生不仅基础厚实,而且知识宽广,从而达到适应性广的目的;其五,要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生产技能、公关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成为足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大市场的多面手;其六,通才与一定的专业方向相结合,学生在加强基础与广泛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在学习后期指导自选某一专业方向,选修一定的专门课程。要按照上述培养广适应性通才的培养方案精心制订培养计划和设计包括课堂实验、实践环节在内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个以塑造广适应性通才为目标的施工蓝图。

第五、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确保以培养通才为目标的培养方案的实现

目前,农林高校课程内容十分陈旧,大量18、19世纪的学科知识还占据着课程领地。显然,这已远远适应不了即将跨入21世纪农业新科学技术革命的需要了,也无法适应通才培养计划的要求。此外,还有课程结构松散,互不衔接、相互交叉重复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单向灌输等问题,都与新的形势要求与学生广阔的求知欲和智能的培养严重地不相适应。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非一日之功,起码需要5年、10年的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见到较大成效,要从长计议。目前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全国各农林高校的高度重视。1995年12月,国家教委在河北保定召开的全国农林高校改革会议是一个很大的推动。河北农业大学于1995年推出了著名的“125”计划,即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课程与系列课、10门实验教学课、20门实践教学课和50门教学方法改革课。他们以招标的形式吸收教师们参加。全校78 %的教师参加投标,中标主持人中有一半是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相适应,教师必须加速知识更新,调整知识结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卢嘉锡,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甘学钊,两院院士、著名农学家、北农大校长石元春教授等都先后指出,目前大学教师特别是50岁以上的大学教师都面临着知识陈旧的重大威胁,不加以知识的更新是难于担当起21世纪教学与科研重任的。

第六,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农林院校的德育,要不断地改善与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培养广适应性通才目标和方案的实现,既有赖于学科专业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学生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吃苦精神与辩证的科学头脑,才可能到农村去扎根基层,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管理的实践中去。

标签:;  ;  ;  ;  

我国农林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_教学技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