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陈云思想研究综述_经济建设论文

新时期陈云思想研究综述_经济建设论文

新时期陈云的思想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思想论文,陈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陈云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过许多重大贡献。对陈云生平与思想的研究,是党史和国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对陈云的思想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研究状况概述

研究陈云的思想是从1980年11月《陈云同志文稿选编》(1956-1962年)在党内发行后,逐步拓展开的。至今其研究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研究初步发展阶段:1980年11月至1983年底。

1980年11月和1982年4月,由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编辑的《陈云同志文稿选编》(以下简称《文稿选编》)1956-1962年卷和1949-1956年卷,经中央书记处批准,在党内发行。这两部《文稿选编》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和鲜明的实践性,为正在进行的经济调整工作和全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陈云生平与思想的研究就是从研究这两部《文稿选编》开始起步的。

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课题是陈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方针和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经济管理、经济工作方法等问题。1981年,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邓力群《向陈云同志学习做经济工作》一书,该书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几年的经验,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80年代初期改革实践中的问题,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陈云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这一阶段最权威的研究成果。另外,有林、赵少平、王梦奎合著的《我国经济建设中的若干原则问题》,也是这一时期出版的重要著作。同年,由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的王琢、黄菊波所著《国力论》是对陈云著名国力制约建设的理论方法的专门性的研究著作,对陈云“国力论”产生的背景、在实践中的发展与运用,以及所含的理论内容,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是目前所见的唯一专门阐述陈云“国力论”的著述。这一阶段学术界还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如关梦觉的《陈云同志经济思想初探》(《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等。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经济性研究较多,政治、哲学方面的研究较少;学习体会、宣传类型的文章较多,理论研究性的成果较少;个别观点的研究较多,总体性研究较少。

二、研究深化发展阶段:1984年至1986年5月。

1984年1月和7月,《陈云文选》(1926-1949年)和(1949-1956年)相继出版,陈云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之所以称这一阶段为研究深化发展阶段,是因为对陈云思想的研究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有所发展。对陈云思想研究的深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党建著述较多。1983年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随即,第一期整党在部分单位开始。由于《陈云文选》(1926-1949年)集中反映了陈云关于党的建设、特别是组织建设的卓越思想,因而不少理论工作者结合整党,对于陈云的党建思想进行研究,使这方面的著述处于领先地位。代表性的文章有陈野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红旗》1984年第7期),刘武生《陈云同志对党的建设的理论贡献》(《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等。

第二,经济、哲学思想的研究与前一阶段相比有所提高。集中反映在一些文章由单纯阐释陈云的思想转为从历史和理论两个角度去评价和论述。如关梦觉《陈云同志经济思想》一书,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高度,对陈云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和经济思想核心以及杰出贡献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结合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裴元秀、杨荣坤合著的《陈云财政论著浅谈》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的、首次集中论述陈云财政思想的专著。朱小迅《用比较法作决策》(《红旗》1985年第7期)、郑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红旗》1984年第5期)等文章,都对陈云哲学思想的某一个方面作了较为透彻的论述。

第三,出现了部分质量较好的《陈云文选》辅导性读物,包括汇集成册的论文集和典释性读物。这些书对于辅导广大群众学习《陈云文选》起了一定的作用。

对陈云思想研究的广度主要表现在研究面有所拓宽:

1.对陈云早期革命实践活动与思想的宣传与研究。1985年正值遵义会议50周年,《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分别刊载了陈云1935年所著《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和《随军西行见闻录》。研究陈云早期活动的文章有,黄甲元《“四保临江”的战略战术思想研究》(《通化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王礼琦《苏区职工运动的正确指导思想》(《人民日报》1984年3月16日)等。

2.对陈云文艺思想的研究。1983年末,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了《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报刊上陆续出现了有关研究文章,如《陈云同志与评弹艺术》(《红旗》1984年第13期),《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党的文艺工作者》(《实践》1984年第8期)等。

3.发表了一些老同志的回忆文章。如肖劲光《回忆和陈云同志在一起的岁月》,唐凯《坚持斗争扭转战局》,薛暮桥《运筹帷幄之中,——回忆陈云在建国初“三大战役”中的情况》等。这些老同志以自己与陈云同志一起工作过的亲身经历,生动地叙述了陈云的革命实践活动,为这一阶段的陈云研究作出了贡献。

三、研究全面发展阶段:1986年6月后迄今。

1986年6月,《陈云文选》(1956-1985年)出版。这本文选收入陈云自“八大”以来30年间的主要著作,对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和若干重大问题,对现实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因而,这一阶段研究状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理论研究与现实密切结合,比校集中研究的课题都与当时的现实问题紧密相关。

第一,有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研究。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向城市推进。在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的同时,对陈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逐步增多,尤其是对陈云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思想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模式的研究。如苗长发《“笼子”和“鸟”:宏观管住,微观搞活》(《经济日报》1986年6月21日),高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主体——补充”模式的断想》(《党的文献》1988年第6期)等。

第二,关于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思想的研究,重要成果集中于1991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云论著研究论文集》之中。

第三,关于党风建设思想的研究。党风问题一直是新时期群众关心和议论的热点问题。质量较高的研究文章有朱佳木《重温陈云同志关于新时期党风的论述》(《人民日报》1991年6月10日),籍传厚《论陈云同志新时期党风建设理论的重要贡献》(《晋阳学刊》1992年第6期)等。

这一阶段的研究表现出这样的特征:

从研究对象而言,呈全方位态势。陈云的论著基本可以概括为哲学论著、经济论著、党建论著三大部分。第一阶段,经济论著的研究是重点;第二阶段,党建论著的研究是重点;从第三阶段来看,这三大类的研究基本持平,经济论著的研究稍有突出。第一阶段的研究仅涉及到陈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活动和思想;第二阶段向前延伸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三阶段由于《陈云文选》(1956-1985年)卷的出版,研究时限向后扩展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至此研究领域从时空上全部拓开。

从研究成果而言,呈多样化状态。一是出现了体系性论著。如陈光林《陈云经济工作领导方法与艺术》和《陈云经济思想研究》、王杰《陈云经济论著研究》、刘凤岐《陈云经济思想研究》。这些论著与前一阶段的论著相比,可以说是对陈云某个方面思想的研究,已从局部跨入整体,更加系统和全面化了。二是出现了包含陈云在内的领袖群体研究论著。如由高狄主编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著作大辞典》,卫兴华、洪银兴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论》等。三是出现了回忆性文集。如《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出版),《陈云同志和评弹艺术》(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四是出现了研究综述文章。

从研究方法和形式而言,内容更加丰富。研究方法除阐释性、论析性研究之外,出现了高度概括的综合性理论研究论文。如欧阳斌《陈云哲学思想初论》(《东岳论丛》1988年等2期),许庆朴《陈云经济理论体系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等。研究形式由个人单独研究到出现群体性交流的研究讨论活动。如1990年6月,中国管理科学院在北京发起召开的“陈云同志论著研讨会”;1991年,上海文联、文化局和上海曲艺家协会联合召开的“陈云同志‘出人、出书、走正路’指示发表10周年文艺理论研讨会”等。此外,还成立了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1989年4月,中央正式批准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设立陈云研究组,从而使对陈云生平与思想的研究更加深入和专业化了。

主要研究问题综述

一、陈云经济思想研究

(一)对陈云经济思想体系和特点的概括及评价

理论界普遍认为,陈云的经济思想是成体系的完整学说。不少学者尝试着从总体上对陈云经济思想体系作出科学概括。由于考虑问题的逻辑角度不同,划分方法也不一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从陈云经济思想内容本身去概括,把陈云经济思想概括为十个方面:(1)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2)国营经济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形式。(3)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发展。(4)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5)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6)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建设。(7)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8)必须讲求经济效益。(9)积极慎重地利用外资。(10)经济和政治互相配合。

二是从经济学理论框架方面去概括,把陈云经济思想体系概括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经济结构、经济管理、建设方针、经济工作方法五个方面;还有的概括为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农业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社会主义流通理论、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经济效益理论、计划理论、综合平衡理论、经济改革理论九个方面。

三是从宏观视角将陈云经济思想体系的框架拟为国力论、国情论、求实论三大部分。

与此相适应的是,对其经济思想特征的总体把握。如石世印《试谈陈云同志经济思想的主要特征》一文,将陈云经济思想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四个字即“实”、“稳”、“活”、“细”,其中“实”是陈云经济思想的根本特征。还有的学者将陈云经济思想的特征概括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探索与决策的辩证统一、创造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三个方面。

对陈云经济思想的评价是与对他本人的评价紧密相联的。比较典型的说法有:(1)陈云是当代杰出的经济学家,不仅理论造诣很深,而且有丰富的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经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典范。(2)陈云是一贯保持清醒头脑的经济实践家,在经济工作的几次“左”倾浪潮中,他始终坚持科学态度,从不放弃经过自己周密调查、反复思考形成的切合实际的观点,表现了具有高度党性原则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3)陈云善于在历史的重要关节点,针对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提出正确方针与对策。他的许多观点和主张都已被实践所证实。(4)陈云的经济论著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是一面旗帜,树经济科学一代新风,在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关于综合平衡和有计划按比例的思想

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与综合平衡是陈云在领导经济工作中思考最多的问题,自然也就成为学术理论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对于综合平衡理论的提出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综合平衡理论的基本框架在1954年陈云的《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几点说明》中已经形成。尽管陈云当时未提出“综合平衡”这一概念,但事实上已经有了综合平衡的基本理论内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早在建国初期,综合平衡理论就已经初步提出,表现在1950年3月3日,陈云代政务院起草的《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和3月10日他为《人民日报》写的社论《为什么要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等文章中。尽管对综合平衡理论最初形成的时间各抒己见,但都明确认为,1957年1月陈云所作《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著名讲话,标志着财政、信贷、物资综合平衡理论的形成。

学者们在论述陈云综合平衡理论时,大都阐述了他关于综合平衡的关键在于财政平衡的思想。有的学者针对近年来经济学界一些同志提出的“赤字无害”论特别指出,陈云关于财政收支平衡在综合平衡中的关键作用的观点,需要深入研究和领会。

有的学者对陈云“紧平衡”思想进行探索。认为陈云在五六十年代根据我国生产力落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完善的基本国情,从总量和结构各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经济运行的平衡问题,指出平衡的基本状态不是宽松的而是紧张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平衡是“紧平衡”,建设规模和国力之间的平衡是“紧平衡”。有论者认为,陈云不仅提出了平衡问题的理论框架,而且提出了组织平衡的操作思路——从短线入手,这是很有胆识的见解。因为,当时围绕平衡是从长线出发还是从短线出发的问题,党内有过“积极平衡”和“消极平衡”之争,这场争论说到底是在综合平衡中能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已证明,陈云的“短线平衡”观点是正确的。有论者指出,陈云“紧平衡”思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的宏观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陈云的综合平衡理论的评价,有的论者说,这是陈云经济论著的精髓,也是我国经济建设极其重要的指针;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和计划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探讨出来的一个旨在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按比例发展的重要方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理论,是陈云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的一大理论贡献。还有的论者说,这一理论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反映,但萌发、形成于50年代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时期,因而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陈云的经济思想中,综合平衡理论和有计划按比例理论是紧密相联的。因而,学者们在研究综合平衡理论时也渗透着对有计划按比例理论的研究,反之亦然。从二者关系出发,论者们最普遍持有的一个观点是:综合平衡的实质是按比例,并由此将陈云平衡与按比例相关的观点归纳为六个方面:(1)平衡是合比例的重要标志。(2)平衡不平衡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3)没有整体的平衡就不是有计划的经济。(4)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5)调整的实质就是实现平衡。(6)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

(三)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陈云是较早认真研究并提出我国经济体制问题的领导者之一。因而,陈云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是研究较为集中的一个领域,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

1.八大前后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

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我党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探索,陈云在这一探索过程中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1)提出了重要的改革思路。主要有五点:第一,坚持经济体制上的大集中、小分散,把集中与分散正确地结合起来。第二,把大计划小自由结合起来。第三,坚持经营方式的有统有分,把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结合起来。第四,讲求经济效益,实行经济核算。第五,反对资本主义思想腐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有人则从所有制结构、经营方式、经济体制三方面,将陈云的改革思路简明地概括为“统”“分”结合和“放权让利”两个方面。(2)提出了完整的改革模式。研究者们一致认为,1956年,陈云在“八大”讲话中所提“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直接反映了他在50年代后期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总体格局的认识,展现了在社会主义经济运动总过程中三个相互联系的根本问题,即:社会主义的经济结构;建立在这个结构基础上的计划生产;统一的市场。对这一理论模式,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作了评价,主要观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符合中国的国情。第二,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史上是一个新的构想。第三,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形成,具有启发和先导作用。

不少研究者认为,陈云50年代后期对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贡献还表现在,他1957年就对我国的某些具体的经济体制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许多至今尚有重要意义的见解。这些见解直接反映于他在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以及他主持起草的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商业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三个规定中,包括为四方面内容:在计划管理方面,需要减少指令性的指标,扩大企业主管人员对计划管理的职责;在企业的管理权限方面,调整企业的隶属关系,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一部分企业下放给省市自治区领导,作为地方企业,为此还规定了相应的物资分配、利润分成等方面的权限,扩大地方的权力;在财务管理制度方面,主张国家和企业实行利润分成,并且指出企业在使用分成所得的时候,必须把其中的大部分用于生产事业方面,同时,适当地照顾到职工福利方面;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除厂长、副厂长、主要技术人员以外,其他一切职工均由企业负责管理,企业有权在不增加职工总数的条件下自行调整机构和人员,增加地方的管理权限。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1)这一理论提出的客观依据,多结合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特征、国情、经济建设实践等方面的认识。(2)往往是将陈云的论述,与正在进行的改革实践结合在一起来进行的。

(四)农业发展思想

1.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思想的研究

陈云有关农业问题的思想有一个主体思路:从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我国的农业问题,把农业始终看作是从事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做出各种战略性决策的基础。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农业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定和人民政权的巩固。第二,农业对国家经济建设有很大的约束力。第三,农业对国家财政收入有着很大的影响。第四,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繁荣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还有专文阐述陈云的农业战略思想:第一,把调整家村生产关系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集体生产与分散经营的关系、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关系、农业机械化和科学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关系。第二,在生产领域中,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政策;在分配领域中,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在流通领域中,执行有利于发展生产的价格政策,贯彻等价交换原则,使货畅其源。

2.对统购统销政策的研究

学者们对这一政策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作了研究,对这一政策作出了肯定的评价。认为这一政策是解决当时落后的农业生产与工业化之间的矛盾的有效方法,是正确的决策,也是陈云的贡献所在。它在解决粮棉供需矛盾上起了重要作用,是在我国当时情况下保证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一项重大政策。在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和不断完善过程中,陈云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体现在他所阐述的三项原则上:第一,要同时抓好统购和统销两方面的工作。第二,制定公道的价格与购粮指标。第三,组织工业品下乡,促进农民多卖粮食。但也有人认为,统购统销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政策,是暂时的选择。

3.对粮食和粮食工作论述的研究

有人将散见于《陈云文选》各篇中有关粮食问题的思想综合在一起,从强调粮食的重要意义的角度作了综述:第一,国家掌握足够数量的粮食和纱布,是稳定市场、控制物价的主要手段。第二,从农业特别是粮食的发展制约着整个经济建设规模的角度出发,强调粮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最重要的问题。第三,10亿人口吃饭穿衣,是我国一大政治问题,有粮则稳,无粮则乱;粮食定,天下定。论者认为,陈云关于粮食工作的思想,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五)国情论与国力论思想

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陈云经济论著中的基本思想,国情论与国力论是这一基本思想中的两个重要理论支点。

国情论思想是由毛泽东创立,由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完善、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其中,陈云关于“国情论”的论述是较为丰富的,理论界有两种概括:

一种是三点论:第一,中国是一个10亿人口、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第二,中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农业大国。

另一种是六点论:第一,国土广大、资源丰富。第二,工业基础薄弱,地区分布不合理。第三,农村人口占80%,而且耕地少。别的国家没有这么多人,没有这么多农民。第四,一方面我们很穷,另一方面要经过20年,即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一个矛盾。搞现代化用人少,就业难。我们只能在这种矛盾中搞四化。第五,我们实现现代化有两个“基础”:现有工业是物质基础,现有技术人员是知识基础。第六,我国人口多,提高生活不容易。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陈云防止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的制约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将其概括为六点:第一,搞好财政收支、银行信贷收支的平衡,从价值形式上首先制约住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使建设规模与财力相适应。第二,在物资供应上,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再基建的原则排队使用,并适当地留有一定的余地,确保建设项目的物资供应。第三,外汇收支平衡,即对外贸易的出口进口大体持平。第四,要重视农业发展状况对建设规模的巨大约束力,以农业的负担能力来决定生产扩大的规模,应按农、轻、重的顺序安排再生产的比例。第五,坚持做到社会总需求的增长速度与社会总供给的增长速度大致适应,以生活资料的可供总量为依据来确定非农产业劳动力的增长幅度,从人力上制约建设规模的增长幅度。第六,基本建设的规模和国家财力物力之间的平衡,不仅要看当年,而且还要瞻前顾后,避免陡升陡降,造成大起大落。

还有人指出,陈云根据我国组织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条扩大再生产的新路子,即在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和途径上,应以挖潜、革新、改造为基本方式,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这条新路子正是以陈云所分析的“国情”和“国力”为依据的。

二、陈云党建思想研究

(一)关于对党建理论的贡献问题

研究者从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角度,将陈云对党建理论的贡献概括为五点:第一,他在1939年写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中第一次提出了共产党员的6条标准,把党的思想建设的内容具体化了。第二,明确指出了组织建设的总原则是,组织建设要保证政治路线的实行。第三,一贯强调用民主集中制统一党的意志和行动。第四,讲究用人之道,把毛泽东建党学说中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具体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五,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命题,把党风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还有人提出,唯实求是的科学性、立意高远的战略性、一以贯之的坚定性,是陈云党建理论的基本特色。

(二)关于执政党党风问题

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陈云对党风问题重要性的论述,以提高全党的认识水平。二是研究陈云提出的关于搞好党风的具体措施,以指导全党的实践。

有论者分析了陈云关于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命题提出的历史条件,认为陈云这一命题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之初党内存在的种种不正之风,尤其是以权谋私的行为而提出来的;另外,这一命题的提出还与党在执政后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以及在全国执政前他就十分重视党风建设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探讨陈云关于党风论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时,有人作了如下概括:第一,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党风建设理论,并与新时期邓小平关于党风建设的论述互相补充。第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第三,抓住了新时期党的建设中的一个关键性的理论问题。第四,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有重大实践意义。第五,对我们党的前途和命运具有重要作用。

(三)关于加强党纪,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问题

陈云担任过7年中组部部长、9年中纪委第一书记,在党的纪律和民主集中制建设方面,提出和阐述了一系列深刻的思想。

1.关于党纪思想的研究。许多研究者认为,陈云始终重视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指出加强党纪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一个基本条件。一致认为,陈云是从统一性、自觉性、强制性三个方面论述党纪特点的,强调党的纪律是自觉纪律和铁的纪律的辩证统一。

“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是陈云新时期党纪建设的一句名言。有人指出,这一思想是针对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后,有的地区、有的同志提出“纪律要松绑”的口号提出来的。它有着以下的含义:第一,党的纪律是党性原则的体现,同时又维护着党性原则,党纪“松绑”就是丢弃党性原则,而丢弃党性原则,无论是党的整体还是党的各部分都会发生本质的变化。第二,党的政策的调整不能等同于党的纪律“松绑”。第三,越是搞活经济,越要加强党的纪律。

2.关于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思想研究。在阐述这个问题时,人们大都提到陈云1947年4月所著《健全党内生活》一文,指出:他在此文中所提健全党内生活的三项原则的中心是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陈云的这一思想大致包括:第一,民主和集中的统一首先体现在它始终以民主为基础。“只有民主,才能集中”是陈云突出强调的思想。第二,民主又必须集中。陈云“没有集中,也办不了大事”的观点,正确地反映了民主集中制的实质和作用。第三,以民主集中制规范党内生活,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四个服从”的纪律。

(四)关于加强党员修养的问题

研究者一致认为,陈云始终注重党员的思想建设,强调加强党员思想修养。主要有以下八点:第一,必须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第二,要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决议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三,必须把革命和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第四,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树立坚定的组织观念。第五,要做群众的模范,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给非党群众一种好的影响,使他们更加信仰和敬重我们的党。第六,奋发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第七,对党要忠实,言行要一致,不说假话。第八,积极参加经济和技术工作。此外,还有人提出,在论述党员修养的时候,陈云十分强调要实事求是。认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绝对不可缺少的思想修养,是共产党员党性的表现。

(五)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

陈云关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与理论,内含一套包括考察干部、培养干部、使用干部、爱护干部的各个环节的理论和可操作的方针。有人从宏观上将陈云对干部建设理论的贡献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从辩证发展的观点出发,提出考察干部坚持历史、全面的原则。第二,从干部成长规律出发,提出培养干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三,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成败的高度出发,提出使用干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第四,从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出发,提出爱护干部坚持“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的原则。

不少人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陈云的“用人之道”,认为他的许多用人观点和方法,无不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如:选拔干部方面的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方针;使用干部方面的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的方针;处理上下级关系方面的相互信任、敢说敢作的方针;培养新干部方面的用中有育、育中有用的方针;用人与知人方面的知人要全、用人要稳的方针;用人与容人方面的气量要大、善用百家的方针。

在探讨陈云新时期关于必须成千上万地提拔优秀中青年干部的思想时,研究者比较一致地认为,陈云这一思想带有战略性的意义:第一,它是防止极少数野心家、阴谋家兴风作浪、篡党夺权的根本措施。第二,它把接班人的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党在这一问题上的被动状态。有人指出陈云关于成千上万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的思想核心是成千上万,即(1)只有成千上万,才能使干部队伍保持梯队结构,以应付需要。(2)只有成千上万,才能使党组织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以便把班交给确实可靠的人。(3)只有成千上万,才能使那些兴风作浪的分子搞不起大乱子。

建设好一支干部队伍,既需要党组织正确地执行干部政策,也需要干部本人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个人的修养锻炼。在1954年党同高饶反党联盟的斗争中,陈云提出的提高高级领导人的革命觉悟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可靠保证的思想,对今天仍有指导意义。第一,高级领导人要学习马列主义。第二,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要时刻牢记社会主义方向。第三,高级干部要严重注意和警惕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的侵袭。第四,高级领导人要严守党的制度和党规党法: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

三、陈云哲学思想研究

有人将陈云的哲学思想浓缩为八个方面:第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第二,“做到主观与客观一致。”第三,“交换、比较、反复。”第四,“抓住中心,照顾其他。”第五,“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第六,“七分经济,三分政治。”第七,“基本的环子就是开展群众工作。”第八,“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一)实事求是思想

不少学者认为,在陈云的革命生涯中,实事求是已成为他的人格特征。而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他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多数论者将陈云实事求是思想概括为他的三句名言,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我们做工作,要用90%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10%的时间决定政策。”还有的论者将陈云实事求是的思想概言为“唯实观”。除此以外,论者认为,权衡利弊,忍小谋大;留有余地,两手准备;总结经验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等,也都体现了陈云实事求是的思想。其中,他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方法论原则是学者们论述的一个重点。从哲学上来看,这个方法论原则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和起点的基本思想;旗帜鲜明地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同时,这个原则还总结了党的认识史上的基本经验与教训。

(二)认识论思想

有人认为,陈云是把哲学作为认识论,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来掌握和运用的。他在总结自己长期担负经济建设领导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的思考和哲学的概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原理,深刻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即“领导机关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工作,都必须主客观一致。”二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原理,精辟地阐发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即“交换、比较、反复”的认识方法。可以说,这两个基本的方面,构成了陈云认识论思想。其中,“交换、比较、反复”的认识方法,又是理论界阐释的一个重点。从理论上看,这六个字深刻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是对毛泽东关于研究忌带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坚持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看问题的思想的具体运用和发挥。从实践上看,这六个字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有效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三)工作方法

陈云在长期的领导经济工作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工作方法。理论界的研究比较多地集中在他的调查研究方法和决策思想方面。研究陈云调查研究的方法一般与他实事求是的思想相联系。有人根据《陈云文选》中《青浦农村调查》一文,介绍了陈云调查研究方法的几种形式:(1)抓点;(2)算账;(3)比较。还有人专文阐述了陈云调查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数量分析方法。对于陈云的决策思想,有人认为,这一思想主要凝聚在他常说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用90%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10%的时间决定政策”;“交换、比较、反复”三句话中。还有论者认为,比较法是陈云决策中常用的一个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在决策时不能只有一个方案,而是要尽可能把一切可以提出的方案都提出来,进行比较,并认真听取意见。当可供选择的方案都是弊大利小时,可两害相权取其轻。有人还归纳了陈云运用比较法作决策时应掌握的几条原则,即尊重客观规律;从全局出发;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有人分析了陈云在决策实施阶段对比较法作用的发挥:第一,清醒地看到被选作决策的方案本身所固有的弊与失的一面,并在实施中设法加以限制,防止这一面的扩大。第二,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必须密切结合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防止出现“一阵风”、“一刀切”的现象。第三,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必须不断总结经验,随时纠正偏差。

上边仅介绍了陈云思想研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除此之外,理论界对陈云的关于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问题,财政、流通、商业、金融中若干问题,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思想,有关知识分子地位和作用的思想,文艺和文化方面的思想等都有论述;史学界对陈云早期革命活动和部分生平事迹亦有研究,此略。

标签:;  ;  ;  ;  ;  ;  ;  

新时期陈云思想研究综述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