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箱型拱施工方法常采用支架法、悬拼法施工。龙场渡槽是大跨度的箱型拱式渡槽,拱跨200m,拱顶至河水位高差约242m,以上两种施工方法均不适用该渡槽箱型拱施工,经研究,该渡槽主拱圈采用缆索吊+挂篮悬臂浇筑的扣挂法新工艺施工。本文详细阐述了扣挂系统总体构造、缆索吊机及塔机系统、塔架系统、扣锚索系统、后锚系统及挂篮系统,可为类似工程提供较好且可靠的借鉴。
关键词:
1.工程概况
龙场渡槽是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总干渠最大跨度的箱型拱式渡槽,总长330m,采用单跨拱,拱跨200m,为国内目前已知最大拱跨的钢筋混凝土渡槽。主拱为变截面悬链线箱型拱,矢高40.35m,矢跨比1/5,拱轴系数m=2.24,拱箱截面高3.5m,截面宽度从拱顶至拱脚按二次抛物线变化,拱顶截面宽5.5m,拱脚截面宽12.0m。主拱设置三个箱室,采用C45混凝土,拱座一期采用C20混凝土,二期采用C25混凝土。拱上布置13副排架用于支承渡槽槽壳,排架间距15.0m,采用C25混凝土单排架,排架柱尺寸随排架高度不同而变化,主拱中点位置的排架柱高度为1.6m,排架柱截面尺寸为0.4m×0.7m;两端拱座上的排架最大高度达41.817m,排架柱截面尺寸为5.0m×2.5m(空心墩)。槽壳为U型槽壳,采用C35混凝土,宽5.4m,高4.6m,设计流量Q=20.759m3/s。龙场渡槽纵剖面图如图1,主拱断面和平面图如图2。
图1 龙场渡槽纵剖面图
图2 主拱断面和平面图
2.总体方案
根据龙场渡槽的结构特点和地形特点,渡槽主拱圈采用缆索吊+挂篮悬臂浇筑的扣挂法新工艺施工。
2.1 扣挂系统总体构造
本渡槽设计的扇形式扣挂系统,主要包括塔架系统、扣锚索系统及后锚系统三大部分。塔架安置于4#和18#号槽墩墩帽顶,高36.0m,采用630×(10~16)管径相同、壁厚不等的螺旋焊管通过平联连接而成。扣索和锚索均采用预应力钢绞线,每半跨分20对扣索和锚索,每束由10~18根不等的钢绞线组成;后锚系统利用永久结构的墩(或台),设计成轻型重力锚结合预应力岩锚结构。渡槽扇形式扣挂系统总体布置如图3所示。
图3 龙场渡槽扣挂系统总体布置图
2.2 扣挂系统特点
(1)充分利用了4#和18#槽墩,在槽墩上塔设8根Φ630×(10~16)钢管组成扣塔和缆索吊的主塔架,这样不仅降低了直接塔设塔架的费用,而且使缆索吊主塔架和扣挂系统的扣塔两者共用,施工速度快,成本低。
(2)扣索系统的后锚索分别锚固在拱脚两侧1#(21#)、2#(20#)槽墩的承台上,缆索吊后锚锚固在1#和21#承台上,在承台浇筑时预埋钢管混凝土桩,这样充分利用了既有设计结构,避免了对环境的破坏、加快了施工速度,降低了施工措施费用。
(3)扣索与后锚索分离,不但有效控制了扣塔偏位,而且钢绞线不弯曲,直线张拉,因此扣索、锚索及扣塔受力明确,加大了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4)采用强度高、延伸量小、承载力大且变形稳定的钢绞线作为扣锚索,可减少施工过程中不稳定索的非弹性变形。
(5)采用千斤顶作为施工机具,施力准确,施工精度高。
3.缆索吊机及塔机系统
3.1 缆索吊机
为解决龙场渡槽施工过程中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需要,其中主要包括挂篮、模板、钢筋及混凝土等,采用15t的缆索吊机,缆索吊机的设计参数如下:
主跨L=200m;
最大吊重T=150kN;
主塔高度77.8m;
承重绳直径ф承=52mm;
起重绳直径ф起=19.5mm;
牵引绳直径ф牵=19.5mm。
承重绳为2-1ф52mm的钢丝绳,起重绳为2-1ф19.5mm的钢丝绳,牵引绳为2-2ф19.5mm的钢丝绳,钢丝绳均为6×37型钢丝绳,起重牵引作业均采用8t卷扬机进行,起重绳均通过自重1t、载重20t四轮起重跑车组走四线,牵引绳走一线。
缆索吊机的组成部分有主塔系统、主索系统、牵引系统、起重系统、主锚锭系统、缆风系统等。
3.2 塔机
为安装主塔架钢管及缆索吊根部附近的拱块施工,本工程分别在4#、18#槽墩处设置自升式塔式起重机,塔机型号为QTZ50(5013),塔机的设计参数如下:
前臂长50m;
最大起重量6t;
最大提升高度140m;
在50m的地方最大起重量为1.3t。
4.塔架系统
塔架系统方案在采用万能杆件拼装和钢管柱拼装两种方案中比选,经优化比选,最终选择纵槽向布置2排,横槽向布置4排的8肢钢管方案。主肢钢管采用630×(10~16)管径相同、壁厚不等的螺旋焊管,塔底与预埋在交界槽墩墩帽顶的钢板焊接连接。经计算,塔架高度定为36m,根据塔架高度和扣锚索布置情况,主肢钢管竖向分为6段(每节钢管6m),钢管接长采用法兰盘或通过锚箱支承梁用螺栓进行连接。横槽向主肢钢管间距0.8m+1.0m+0.8m,横联是通过325×7的钢管相贯焊接,纵槽向主肢钢管中到中间距为1.4m,用325×7的钢管通过相贯焊接。扣塔顶最外侧立柱钢管中心布置索鞍,通过焊接固定于塔顶。扣塔整体布置如图4 所示。
图4 扣塔系统总体布置
5.扣锚索系统
扣锚索系统包括扣索、锚索、钢锚箱、扣锚索锚固端P型锚及张拉端锚具。
扣锚索采用钢绞线制作,其优点是钢绞线相对于钢丝绳具有强度高、变形小、用量少、受力十分明确且标高控制容易等诸多优点,故此扣挂系统中的扣索和锚索均采用钢绞线。
半跨主拱圈共分20节段,每节段5.0m,各节段均设扣索和锚索,分离的扣、锚索通过钢锚箱连接构成扣锚索系统,其中第1~7号独立锚箱置于交界墩盖梁顶;8~20号组合锚箱焊接于塔架系统的锚箱支承梁上。每组扣(锚)索3束,对称布置于主拱圈边腹板与隔板交界处。扣锚索均采用强度标准值1860MPa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依据各扣索的最大索力不同,分别采用10~18根不等。
通过千斤顶张拉扣、锚索实现主拱圈标高调整。扣索和锚索均采用单端张拉,张拉端位于锚箱上,固定端分别位于箱拱齿板处和后锚远离交界墩一侧的端面处。所有预应力固定端均采用P型锚具,结构受力明确。
目前采用较多的调索理论有:人工判别调索法、最小二乘法、卡尔曼滤波法。龙场渡槽项目利用MIDAS Civil和ANSYS软件建立阶段施工模型,首先根据经验进行前进分析,然后再进行倒拆分析。根据数值分析结果,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采用人工经验判别试算法确定各阶段的调索情况。
施工过程中的索力调整采用后锚点的预埋件分为型钢+精轧螺纹钢,通过千斤顶顶推移动横梁达到张拉扣索的目的,预埋精轧螺纹钢的各预埋转换、张拉、部件如图5所示。
图5 扣索索力调整转换器
6.后锚系统
目前锚碇综合起来有三种形式分别为倒抽法锚碇、正抽法锚碇、梁体张拉钢筋法锚碇。龙场渡槽扣挂系统锚碇采用梁体张拉钢筋法锚碇,其锚垫板与扣塔锚箱的锚固位置相对应,保证锚索平行布置,同时使对应的锚索和扣索在同一水平线上。
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的悬浇箱拱锚碇抗拔和抗滑移安全系数≥2的要求,设计了龙场渡槽的锚碇系统。具体锚固在拱脚两侧1#(21#)、2#(20#)槽墩的承台上,缆索吊后锚锚固在1#和21#承台上,承台在原设计基础上加大尺寸,其中1#槽墩锚碇构造如图6所示。
图6 1#槽墩锚碇构造图
7.挂篮系统
龙场渡槽主拱为变截面悬链线箱型拱,拱箱截面高3.5m,截面宽度从拱顶至拱脚按二次抛物线变化,拱顶截面宽5.5m,拱脚截面宽12.0m。主拱圈采用挂篮悬臂浇筑法进行施工。拱圈纵向共分为40个节段,每节段5m,其中两岸拱脚位置节段为支架现浇段,拱顶设一个吊架浇筑合拢段,其余各节段为悬浇段。
本渡槽采用的悬浇挂篮基于拱圈宽度较宽、拱圈倾斜及每节段的角度均在变化等特点,采用下承上行式斜爬挂篮,从拱脚对称的向拱顶浇筑。该挂篮的特点在于将承重桁架系统与底篮支承系统结合,主桁三角形桁架倒置于箱梁的底部,在主桁的上弦搁置型钢作分配梁,在分配梁上放置底模;悬臂浇筑时,将主桁及模板系统用拉杆提起紧贴箱梁的底部,在后支点上设置千斤顶调整底模前端标高,并于中横梁的后部设置抗剪臂,抵抗箱梁浇筑时产生的下滑力,此时挂钩脱空,不参与受力;行走时,松开拉杆、抗剪臂及后支点的千斤顶,将整个挂篮通过挂钩悬挂在箱梁的顶面,后支点受力转换为反力轮,通过顶推挂钩使挂篮前移。
挂篮包括主桁系统、止推系统、支反力系统、走行系统、模板系统、工作平台、安全防护等。主桁采用三角形构造,全长16.0m,桁高4.30m,总高8.30m,两三角主桁片中心距为5.0m,一套挂篮重41.7t(包括模板),挂篮设计承载能力200t,安全系数为1.4。
8.结束语
龙场渡槽主拱圈采用缆索吊+挂篮悬臂浇筑的扣挂法新工艺施工,施工环境较恶劣,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质量难以控制,作为箱拱悬浇新工艺核心系统之一的扣挂系统的设计,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渡槽的扣挂系统充分利用上承式箱拱的结构特点( 尤其是交界墩和永久结构墩台),总结以往扣挂系统基础上,提出扇形式扣挂的概念,此系统采用钢管壁厚分层高,扣锚索分离且分多层设置,既符合力学原理又经济实用,力学概念清晰;通过降低塔架重心,从而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同时为采用斜拉扣挂施工的桥梁提供更具经济竞争力的扣挂系统,达到既保证安全又进一步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总干渠渡槽C3标龙场渡槽设计图纸[S].2012.4.
[2] 郭吉平,韩洪举.一种新型扣挂系统设计[J].施工技术,2012年5月上:83-86.
[3] 白宝鸿,张玉娥,牛润明等.钢管混凝土拱桥扣挂法施工设计[J].桥梁建设,2005年第3期:44-47.
[4] 何良俊.木蓬特大桥挂蓝施工工艺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12期.
论文作者:吕春雷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31
标签:渡槽论文; 系统论文; 挂篮论文; 缆索论文; 拱圈论文; 截面论文; 排架论文; 《建筑科技》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