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素养论文_勉有发

浅析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素养论文_勉有发

勉有发 兰州铁路局电视台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当现场报道成为电视新闻的报道常态的时候,出镜记者已不再只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和传播者,而成为了电视媒体公信力的代言人和电视媒体的门面。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素养也就成了影响节目质量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出镜记者 现场报道 素养

正文: 在网络资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以其独特的“现场”及“与现场同步”的特质,成为电视新闻在媒体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和亮点。直观而言,电视新闻报道已由传统的“演播室”中心制向 “演播室与新闻现场”并重的方向拓展。现场报道越来越成为电视新闻的常态,这种常态的报道方式在提高收视率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对电视新闻记者的现场报道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一、现场报道的特点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者置身于新闻现场,面对摄像机,以采访者、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向观众描述新闻现场、叙述新闻事实、点评新闻事件,同时伴以图像报道的一种报道形式,现场报道分为录像型现场报道和直播型现场报道。与传统画面加解说的报道方式相比有如下特点。

1)真实的时空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把现场的氛围和环境通过电视新闻报道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让观众能够清楚地感到新闻事件的开始、经过和结果等全过程,使观众与现场间产生情感上和时间上的互动,使得事件的现场氛围和环境与观众融合在一起。

2)记者亲历 ?现场报道也是记者活动的过程。记者出现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直接面对观众,让观众跟随记者一同感知当时的环境和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观众形成了互动,增强了报道的立体感和现场感,更增加了观众的信任感。

3)与事件同步 与事件同步进行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现场报道价值的最大体现,通过直播,不论观众身处何方,都可以对新闻现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这种时空同步也实现了在第一时间完整展现事件发生过程的诉求。

二、现场报道现状

现场报道为提升各电视台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和收视率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相比国外比较成熟的现场报道而言,笔者认为我们的电视新闻尤其是省市台的现场报道或多或少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场景选择过于随意。主要表现为:缺乏典型的场景,观众无法从场景中获取关键或核心信息;或场景过于单调,观众获取信息被限制;或通过制造空间和情景来满足现场报道,也就是为了现场而现场。

2. 报道内容不够精准。受信息渠道的限制,加之新闻现场本身的变化,出镜记者报道的信息内容与现场的真实情况出现出入的情况时有发生。更有甚者,误听误用,前面播,后面又是一连串的更正。

3. 表达方式仍显生硬。有些记者在现场做报道,给观众的第一感觉是“背课文”,貌似流利,逻辑性很强,但仔细来看,整个是对事先准备文稿及程序的一个机械式复原,也就是说没有思考,没有现场的融入。

4. 理性思考明显不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很多记者为了“原汁原味”地提供给观众现场信息,往往是对新闻事件的现场或表象信息不加梳理、不加剪裁地呈现给观众,使观众对报道内容仅仅停留于肤浅的感知层次,难以有深刻的理性认识。

三、现场报道对电视新闻记者的能力要求

现场报道为电视新闻抢得了先机,也为电视新闻记者提供了展现个人能力和魅力的窗口,那么电视新闻记者具备怎样的实力才能较好地完成现场报道的任务呢?

1)行动能力

现场报道最基本的特征是真实的时间和空间,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有记者的现场活动。基于此,对记者来说是“不缺位”,“在现场”。事件发生后,或预知事件发生能不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如果说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赶赴现场,记者需要的时间,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记者更需要勇气和职业精神。“5.12”地震,舟曲泥石流第一时间的现场报道就是记者行动力的体现。

2) 发现能力

因为技术和装备的先进以及管理模式的成熟,使得今天的电视记者,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新闻现场,即使是最艰险的现场,也不会有记者幸运到独家报道。没有独家的现场,只有独家的采访,这个时候考察的就是记者的发现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敏感。它需要记者擦亮眼睛,寻鲜活的信息,找有说服力的细节。央视记者郑连凯在京沪高铁全线铺通的直播中,用一张纸来展示铺轨精密度的细节仍然历历在目。面对长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在一个铺轨仪式现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如此庞大的事物,这是困扰每一名现场记者的难题,而现场记者却用一张普通的纸(厚度仅为零点几毫米)去测试钢轨与扣件之间的紧密度,结果纸张没能插进去,就是这个细节,形象地展示了钢轨与扣件之间的紧密度,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3)表达能力

同演播室主持人忠于原作的“播读”相比,记者在现场是根据自己在环境中的独家发现,将现场的情景自然地呈现给观众的过程。与演播室相比,现场记者的语言更要突出自然、流畅和口语化的特点,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说的口语,不是生活中原生态的口语,而是专业的口语表达。也就是说,这一语态既符合观众日常的口语习惯,又不失新闻语言的基本特点。记者语言表达要做到准确、精炼、清晰、流畅,那些张口结舌、含混不清、故作随意状的表达都是不专业的表现。与此同时,形象化、富有记者个性特点的语言,并配合独有的面部表情和形体语言对现场报道会增色不少。

4) 评论能力

关于记者在现场的评论,业界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评论能力是一个出镜记者的核心竞争力,在纷繁复杂的现场信息中,如何能提炼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引发人们的思考是出镜记者存在的依据。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出镜记者在现场的任务是感受、描述现场,向观众传达尽可能详细、新鲜的信息,不要随意加入评论。但笔者认为,在这看似截然不同的观点中,拿捏的分寸在记者,这恰恰提高了对记者评论能力的要求。记者的现场评论要有依据,由事件引发,不空发议论,记者的现场评论既要少而精,又要深化主题,通过画龙点睛的点评,使观众对报道内容不至于仅仅停留于肤浅的感知层面,而应该为观众深刻的理性认识提供借鉴。

总之,现场报道并不是记者“在现场”就可以了,它是对记者的行动力、观察力、判断力、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考察,是出镜记者业务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全面展现。成功的现场报道在于出镜记者将其现场的独家发现与专业的口语表达尽量完美地结合,成就节目的深度和品质。

参考文献:

1.《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宋晓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

2.《电视采访学》雷蔚真 朱羽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

论文作者:勉有发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7

标签:;  ;  ;  ;  ;  ;  ;  ;  

浅析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素养论文_勉有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