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育转型看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教学论文,现状论文,高校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0)04-0109-07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一直以技术教学、技能培养为主导思想,身体素质、运动成绩为主要要求,生物体育、体能体育为建设目标,因而注重运动教育、技能教育、体能教育,注重教学的形式、结构、内容、方法、手段、要求、考核、评价等的统一性与标准化。虽然在建国初期和社会经济大发展初期,这种体育教学由于适应了国家建设所赋予高校体育的目标和要求,而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当前国家体育发生转型并赋予高校体育新的目标与要求的情况下,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便突显了。面对社会发展、经济转型所带动的体育转型,高校体育如何适应转型体育的建设主题,使教学真正深入实质,如何结合学后体育、健康体育与终身体育的需要和要求,将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之中,如何看待体育转型以及存在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等等,实为高校体育学界应加以关注的紧迫课题。本文试图在把握体育转型赋予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与要求的基础上,认真、客观地思考与对待高校体育教学中现存的问题,明确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内容,以使高校体育教学既能适应体育转型的要求,又能促进系统科学的体育文化建设。
一、转型期高校体育教学的建设目标与要求
受国际体育关注生命、关注东方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理念潮流的影响,并基于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等关于新时期体育建设的思想和目标,我国于1995年6月颁布了《全民健健身计划纲要》,从而开始了从国家体育竞技优先的“楔型”体育向发展社会体育、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与竞技运动职业化分轨并进的“U型”体育的转型。体育的这种转型,是从认识、观念到实质的根本变化,它赋予了高校体育教学新的目标和要求。
1.转型期高校体育教学的建设目标 传统的高校体育,注重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展示的是生物体育、国家体育、政治体育,侧重的是教学需要、学习成绩、组织意识,强调的是体质教育、运动意识、身体意义,建设的是形式体育、体能体育、技能体育。而转型期的高校体育,则注重“人”的意义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展示的是人文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侧重的是终身需要、自主能力、人本意识,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健康意识、生命意义,建设的是方法体育、素养体育、能力体育。由此,可以认为,转型期的高校体育教学,应是一种强调体育本质、文化价值、主观意识、行为能力等的教育过程,其所建设的不仅有身体运动的文化,而且有塑造、完善及美化身体的文化,以及身体语言表述的文化,有相应的体育法规、条例、制度。此外,还应系统地讲授中西体育的文化、文明成就、发展规律和当代主题等内容。所以,转型期的高校体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体育的行为方法、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去全面深化课程体系、教材结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任务要求和考评系统的改革。
2.转型期高校体育教学的建设要求 近几年来,虽然高校体育教学已在多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建设和具体的改革,但是,由于多年来所形成的体育教学认识、观念和形式、方法等,已成为一些人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加上中国社会由来已久的守成思想、中庸哲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高校体育的需要和学后体育的要求(注:笔者认为,人的生涯体育由学前、学校、学后三阶段组成,即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年龄组进行了具体的细化,不同年龄组的体育目的不尽相同,体育的任务与要求亦有所不同。而“学后体育”则由社区体育和个人体育两部分所组成。其中,社区体育主要指社区体育设施和在社区中实施的主要的社群体育形式、内容、方法等;个人体育则主要指具体的自我健身锻炼和广泛的养生、娱乐活动等。虽然生涯体育与终身体育指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体育活动,但后者包含了为健康而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等,是一个比前者含义更广泛的体育概念。)当高校体育的转型期建设目标确定之后,认识转型期高校体育教学的建设要求,便成了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当前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既应考虑高层体育文化的建设需要和转型期高校体育的建设目标与教改任务,又应针对当前社会的体育综合状况和终身体育行为的实际需求。因此,转型期的高校体育教学,应以系统建设体育的科学体系和价值体系为基础,在理论教学中加强体育文化修养、时代体育认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等教育,在运动教学中加强对运动综合素养和自我运动与锻炼能力的育成,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任务、方法等方面突破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束缚,以使高校体育教学顺应转型期高校体育的建设目标而发生质的变化。
二、现行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虽在培养国家建设所需人才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主导这种体育教学的体育观和教学观已不适应转型期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其间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冷静、客观地思考与对待。
1.对于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体育实际需要与具体要求对于教学的主导性;二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虽然我们强调应以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提出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是这样的思想并未能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地得到体现,以至一些高校无论在体育理论教学中,还是在运动教学中,实际上都存在着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从体育理论教学来看,教材建设仍然以传统的体育思想和认识为主导,因循传统的理论体系和教材结构的模式,缺乏从思想到认识、从理论到实践、从结构到内容等的整体突破;教学形式因袭“填鸭式”的讲授方式,留给学生的依然是被动的接受和狭小的思想空间;教学内容仍然不太注重高等体育教学本质、“成人期”学生体育需要和学后体育行为要求。从运动教学来看,虽然一些高校尝试了俱乐部教学、选项教学、小集团教学、体能分班教学等形式和方法,以努力弥补传统教学体育中所存在的不足,但是,由于教学思想僵化,以及缺乏对运动教学的本质、价值、内容和学后体育需要、高校教学要求等的深入认识,使得这些教改尝试大多停留在追求形式的层面,难以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真正体现到教学中去。
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们认为,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以培养具备体育科学素养与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为重点,既注意体育教材的系统建设,又注意教学形式的式样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及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运动教学中,应以“为健康而终身体育”的思想、行为和方法教育为目标,以学后体育行为所应具备的体育综合能力为重点(注:“体育综合能力”由体质的监控、统筹与完善能力、不同类别运动的分解、分析与主动学习能力、不同动作具体价值和作用的认识、理解与应用能力以及教学项目的领会、掌握与实践能力等组成。),在认识社会体育现状、学后体育需要和健康体育要求的基础上,力求将以学生为主体的兴趣运动教学同“自主体育能力”的培育有机地结合(注:“自主体育能力”由兴趣项目的自主运动能力、健康锻炼的自主实施能力和对初涉运动的自主学习能力等三种能力组成,是终身体育行为的基础和保证。)。
2.课程结构与内容安排的缺陷 首先,一些高校现行的教学大纲与课程结构忽视了成人学生与非成人学生在身心特征、学习特点等方面的实际差异;忽视了课程教学与课外锻炼间的互动关系;忽视了理论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教育学生认识体育、理解运动、掌握方法和学会应用等方面的价值;忽视了理论教学与运动教学间的关系和两者在教学体育中的应有比重等,不仅造成了高校学生对于“体育”浅显甚至片面的认识,以及影响了终身体育与健康体育教育的贯彻和实施,而且给新时期的高校教学体育建设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其次,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因袭长期形成的传统性内容。在理论教学上,虽然自80年代中期起,前国家教委就已经要求并开始在高校实施青春期卫生知识讲授计划,而一些高校也已加强了关于养生、保健、卫生、锻炼等常识的讲授,但是,由于缺乏对中西体育进行文化、历史和时代的纵横比较,以及缺乏对生物体育、人文体育等的深入分析,因而极易造成学生在不甚明了何谓体育、为何体育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讲授内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影响学生为接受体育、获益体育而对教学内容加以主动的思考和深入的领会,而且也不利于教学一体、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境界的实现。在运动教学中,虽然汇入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如:武术、养生气功等,但是,由于受传统的身体观、体育观和强调体力价值、运动技能、生理效果等感性体育、生物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对“运动”和运动的原理、方法等缺乏必要的解析,使得学生对于运动的理解和领会难以达到应有的深度,以至于他们只知运动之术,不懂得运动之道及如何动之有道,从而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盲动”结果势必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建设。
3.对于运动教学项目是教学目的还是手段认识不清 运动教学总是以具体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并通过选择和运动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以实施。不过,教学中所选用的运动项目,其本身是教学的目的还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涉及运动教学的实质和运动教学的定位问题。
就运动本身而言,它只是为实现某个具体目标而有目的地使用的手段,同体育的本质有着明显的区别。具体到高校体育教学,运动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有效方法和具体手段,但并不能等同于体育教学,因为无论就体育的功能、作用还是就体育的文化内涵而言,都表明“体育”涵盖“运动”,“运动”不能等同于“体育”。然而,由于高校体育教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重体能、崇尚运动、强调竞技,客观上造成了将运动教学项目本身作为教学的目标去加以对待,以至于在教学目的上,强调运动技能,注重运动成绩,追求体力的提高(注:“体力”表示的是“人的身体方面的能力”,由身体能力、心理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组成。而本文中所使用的“体力”则是指“作为体育科学对象的身体能力,是伴随着积极的能量消耗的一种完成身体运动的能力”。由于“体育科学中所提出的身体运动,并不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平常所表现的所有的身体运动,而是指像竞技运动、娱乐体育等通过全身积极的活动来完成的各类身体运动,也就是所谓的大肌肉群活动的身体运动”,因而这里的“体力”也可说“是有关使用大肌肉群而完成的身体运动的能力”。见松浦义《行体力测定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189—190。);在教学实践中,则主要围绕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去展开。转型期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决定了运动教学项目本身只是教学的手段,是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服务的中介方式和有效方法,因此,运动教学应以完善学生体质为本,去实现领悟体育并进而应用体育的目标。可见,将教学体育中的运动教学项目视为教学目的还是教学手段,实际上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主体目标、主导任务等不同认识的结果。
4.对于教学考评的实质认识不足 教学考评,作为保证教、学双方实际投入的管理措施,以及教学效果客观检验的具体方法、手段和标准,是十分现实和必要的。然而,如何看待考评?如何进行考评?则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
一些高校现行体育教学中的理论考评,主要考察学生对体育的基础性、知识了解和掌握情况;运动考评,则主要考察运动技术的掌握状况和运动成绩等。这种过于直观的教学考评,其根源在于对考评的实质认识不足。教学考评,表面上是对教、学效果的客观检验,而实质上是为了引导和促进教学,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目标。具体到转型期高校体育的教学考评,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和保证教学服务于为健康而终身体育的思想、方法和行为能力教育的需要。因而,体育教学考评,应在正视体育文化的价值、不同学生身体和运动基础的差异、终身体育行为所需要的体育素养和自主能力的基础上,将体育理论考评的重心转向对体育的思想、认识和体育科学基础与文化素养的考评;将运动考评的重心转向对教学项目的技术原理、运动价值、动作效用的知识程度和体育综合能力的考评等。只有这样,教学考评才能充分发挥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真正地理解体育,以及体育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促进转型期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实现。
5.对于创造积极的教学情境和学习环境的意义认识不足 基于传统的体育认识与教学习惯,在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依然注重于教学的组织性、纪律性,强调“教”的条理性、法度性和“学”的有序性、统一性等。这种教学,虽外观严谨、规范、清晰、有度,但也存在着主观营造紧张氛围的弱点。
体育教学不仅要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而且要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这既是转型期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体育从属于教育,其主要功能是强身健体,本质属性是教育性与国家性。因而,高校的体育目标一直侧重于人的社会属性,注重“三基”和集体主义、协同思想与进取精神的教育,强调体育的社会功能与政治作用。这样的体育教育虽然是必要的,但由于它对“体育”和“人”的理解与认识较为片面,忽视了人的身心和谐对于生命健康的价值,其结果势必会轻视人的自然属性教育,也就不能充分认识教学情境与学习环境建设的意义。
从人的身心和谐、健康与体育作为娱乐游戏的角度看,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体育的认识、意识和终身体育行为能力的教育,也要重视学生接受教育的心境、态度和感受,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营造愉悦的教育情境与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进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心理认同,使他们通过积极参与、体验乐趣、感受效果和享受成果而养成爱好体育,主动、积极地从事并坚持体育活动的意识、习惯,并将“终生体育”思想落到实处。因此,注意创造积极的教学情境和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中应予重视的重要内容。
6.对于体育教学如何结合学后体育需要认识不足 体育转型,既已为高校体育教学表明了新的目标,也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应具体地考虑学后体育、健康体育的实际需求。而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注意力主要集中于传统的教学形式、项目和方法等。虽然选项、俱乐部等教学形式,球类、健身、武术、游泳等教学项目,对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与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若要以此来保证学后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行为,进而保障生命健康,则就有失全面和完备。因为终身体育行为由各种不同性质、目标、要求与方式的运动、锻炼和活动行为所组成,它包括动态、静态、健身、养生、预防与康复等等行为。显然,提高运动兴趣和兴趣运动能力,只能部分满足终身体育的行为需求。应该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对身体机理、运动规律、技术原理、动作效用、方法价值的解析等,使学生认识、理解并掌握运动,提高对身体的自我监测、发现、调控和锻炼的能力,能够不受时间、环境、条件等外在因素的束缚,而根据自身阶段性健康锻炼的实际需求,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运动、锻炼、卫生和保健的综合知识,来设计健康方案、选择运动方式、确定锻炼方法、实施锻炼计划。此外,对于初次涉及的运动项目,还能够根据项目的特征和运动的特点,运用所学得的知识和触类旁通的自主性运动学习能力,对其加以分析、领会,进而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当前社区体育设施与社会体育辅导员队伍建设尚不能完全满足全体公民体育需要的情况下,切实保证教学体育真正结合学后体育的实际需求,使转型期的高校教学体育所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关于转型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
体育的转型,不仅表明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已经超越了教育的范畴,而将其定位为独立发展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且表明体育已经成为人类积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命需求,表明人们从事体育运动的出发点,已经由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需要转变为人们自身的需要。面对这种变化,高校体育教学急需加以改革,而且改革工作,应在真正认识和理解体育、高校体育、学后体育、终身体育等的基础上,超越形式和现象而深入体育的本质。所以,转型期的高校体育教学,应立足于体育文化素养与终身体育行为能力的教育需要,既重视学生的“成人性”和体育建设的社会性、时代性,又正视当今的社会劳动已由体力密集型转为脑力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现实,以生命不在于过激运动,而在于适度运动、动静结合、运动为主、炼养为辅的思想为指导,客观地认识社会、体育、人和高校学生的时代建设需要,从而加快切实和根本的改革。如此,方能实现运动教学为体育教学需要服务,体育教学为终身体育需要服务,高校体育为高层体育文化建设需要服务等。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转型期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进行。第一,在思想认识上,真正地将受教对象视为主体,在体育教学中切实关怀和强调人的主体性,以逐步形成和完善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独立思考与自觉从事体育活动的良性机制。第二,在课程结构上,大力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间的比例关系,重新思考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彻底抛弃运动教学即为体育教学的片面认识,使高校体育教学真正切合高校体育的性质、地位和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三,在理论教学上,重新认识体育概念体系,重视对体育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纵横比较,探讨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社会取向同体育的文化传统、发展方向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中西体育的不同特征、相互交流与融合的价值,强调环境、卫生、锻炼同健康间的关联等。第四,在运动教学上,重新认识新时期运动教学改革的视点和目标定位,注重和强调的不再是教学形式与教材内容,而应是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强调通过运动教学去教育什么,以及如何使运动教学真正满足学后体育能力建设的要求等。第五,在教学的管理与评价上,重视教学的相长相补、互促互动,重视教、学双方的自觉、主动和投入,强调教方的思想、方法、责任和学方的认识、理解,应用,强调评价的内容、方法与价值、效果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转型期高校体育教学建设真正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形势与要求,更为有效地发挥自身对于育化身心健康、理解生命意义的主体人的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