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新欧亚思潮与欧亚党_地缘政治学论文

俄罗斯新欧亚思潮与欧亚党_地缘政治学论文

俄罗斯的新欧亚主义思潮与欧亚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亚论文,俄罗斯论文,思潮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联解体后,“欧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在俄罗斯政治界、学术界以及各社会阶层中有相当大的影响。亚历山大·杜金在90年代提出了“新欧亚主义”(НЕОЕВРАЗИЙСТВО)。2001年4月21日,由杜金领导的“欧亚”(ЕВРАЗИЯ)全俄社会政治运动在莫斯科举行了成立大会,并宣布自己的指导思想是“新欧亚主义”。2002年5月30日,“欧亚”运动改建为“欧亚党”,并获准在俄罗斯联邦司法部登记。“新欧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欧亚党”的理论政治纲领是什么?“新欧亚主义”在俄国的前景如何?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和评析。

1、欧亚主义的由来和演变

欧亚主义思潮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典欧亚主义”阶段;“古米廖夫欧亚主义”阶段;“新欧亚主义”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欧亚主义”。杜金把它称为“历史欧亚主义”。这一思潮从20世纪20年代起产生于欧洲的俄罗斯侨民(主要是白俄知识分子)中间。其主要代表是特鲁别茨科伊、维尔纳茨基、萨维茨基和阿列克谢耶夫等。彼得·萨维茨基在1925年发表的《欧亚主义》一文中写道:“欧亚主义者是思维和生活新原理的代表者,是一些基于重新看待决定生活的根本问题而开展工作的活动家。他们重新看待近几十年来彻底改变迄今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同时,欧亚主义者重新从地理和历史方面理解俄罗斯及被他们统称为‘俄罗斯的’或‘欧亚的’世界。欧亚主义得名于地理学。问题在于,旧地理学把地球古老大陆的主要地带分为两个大陆——‘欧洲’和‘亚洲’。而欧亚主义者又分出‘欧亚洲’这个第三个中间大陆,从‘欧亚洲’的地理图中得出‘欧亚主义’这个名词。”萨维茨基写道:“欧亚主义者把俄罗斯文化定义为‘欧亚文化’,同时也意识到俄罗斯文化的独特性。”(注:[俄]彼得·萨维茨基:《欧亚主义》,中译文参见《哲学译丛》1992年第6期。)

尽管欧亚主义运动的成员大都是白俄侨民,但是他们自称“第三种势力”,既不是红色的,也不是白色的,而是走“第三条道路”。欧亚主义者不希望自己的祖国在战争中遭到失败,不管统治国家的是哪一种政治力量。他们宣称:“俄罗斯始终是俄罗斯,是欧亚洲。即使在布尔什维克统治下也是如此。”他们反对有些白俄对苏联遇到的困难采取幸灾乐祸的态度并希望苏联被欧洲干涉国打败的立场。他们期待苏联共产党人会逐渐抛弃自己原先的意识形态而发生演变。在欧亚主义者看来,“按照地缘政治学观点,布尔什维克恰恰是沙皇俄国在20世纪的继承者。”但是,欧亚主义者并不号召同苏联合作。他们的观点既不同于东正教保皇派,也不同于自由民主派。他们反对“东正教、君主制、人民性”的口号,认为它掩盖了亲西方统治集团专政的反民族的、与俄罗斯广大群众格格不入的实质。尽管多数欧亚主义者信仰东正教,但是他们认为,官办的、由主教公会掌管的东正教在很大程度上已丧失了原先的精神。宗教信仰变得淡漠了,宗教无法阻挡国家陷入绝境。欧亚主义者不赞成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但是赞赏布尔什维克的热情、激情、生气勃勃和动员能力。同时,欧亚主义者声称,假如苏联拒绝放弃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假如它拒绝用传统的、精神的、民族的内容来革新自己的社会计划,就必然走向崩溃。欧亚主义者还认为,俄罗斯是一种独立的、与众不同的文明。它不只是一个欧洲国家或亚洲国家——西方或东方的边缘地区,而是独立的、独一无二的文明。它具有文明的一切特征,在那里,西方特色与东方特色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紧密地交汇在一起。法国流行过一句话:“只要稍稍刮一下俄国人,就会找到一个鞑靼人。”(Grattezlerusse,trouvezletartare.)欧亚主义者对此回答说:“是的,你们会找到一个鞑靼人。这好极了。”欧亚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在他们看来,正是由于斯拉夫人和突厥人的共生,森林和草原的共生,定居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共生,印欧语系的斯拉夫人与图兰人(突厥—蒙古人)的共生,才产生了俄罗斯国家。西方(斯拉夫人)保护俄罗斯不被东方所融化,而成吉思汗(东方)保护俄罗斯不被西方所融化。

第二阶段:“古米廖夫欧亚主义”。在苏联时期,欧亚主义长期被视为异端学说而遭到排斥。当时苏联国内的欧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列夫·古米廖夫(1912—1992年)。他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著名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和女诗人安娜·阿赫马托娃的儿子,曾以旁听生资格通过了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毕业考试。1961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多次被捕入狱。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1965年出版专著《论历史地理学的对象》;1989年发表《古罗斯和大草原》一书。1992年去世。古米廖夫在“古典欧亚主义”和“新欧亚主义”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杜金在“欧亚党”成立大会上谈到古米廖夫时说,古米廖夫提出了“受难理论”(Теория пассионарности),它是欧亚主义世界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按照这一理论,为了崇高理想首先必须牺牲物质利益。不能放弃物质利益的人,不能成为欧亚主义者。不信仰上帝并信奉对上帝崇拜的人,不可能建立“帝国”。只有把比物质的、个人的利益更高的东西当作自己的理想、根源和使命的人,才有资格称为人。在古米廖夫看来,“欧亚洲”就是受难理论的核心,而图兰游牧部落是受难伦理的典型。长期以来,在牺牲精神、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性、理想主义和积极进取的基础上形成了欧亚主义道德。(注:[俄]“欧亚党”网站(http://eurasia.com.ru),2002年5月30日。)他认为,欧亚主义的主要长处在于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因而前程远大。1992年古米廖夫去世前不久在接受《社会》杂志记者的采访时说:“让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只有作为一个欧亚大国并且只有通过欧亚主义,俄罗斯才能得救。”他指出:“首先应当消除大众意识中的欧洲中心论这一错误认识。”他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单极世界,赞成世界多中心论。他说:“欧亚主义的多中心论认为,这样的中心有好几个。欧洲是世界中心,但巴勒斯坦也是世界中心,伊比利亚和中国也是如此。”(注:转引自陈训明:《古米廖夫及其欧亚主义述评》,《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3期。)

第三阶段:“新欧亚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以及叶利钦在俄国推行被称为“休克疗法”的激进自由主义改革,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迅速崩溃,俄罗斯的社会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国际地位大幅度下降,俄罗斯的民族自尊心遭到严重打击。俄罗斯的命运问题摆到所有关心俄罗斯前途的人们面前,要求作出回答。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股回归欧亚主义的思潮。像普里马科夫这样的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也表示赞成欧亚主义。但是,当时,人们对欧亚主义的理解各不相同。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院长佐尔金在接受《明日报》采访时也谈到了欧亚主义。赞成欧亚主义的还有О.洛博夫、О.索斯科维茨、С.巴布林等。前苏联著名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也谈到欧亚主义。只是他的欧亚主义主要是地理学概念。他的政治观点则是西方主义。Г.波波夫、С.斯坦凯维奇、Л.波诺马廖夫则提出了“民主欧亚主义”。此外还有“犹太欧亚主义”、“伊斯兰欧亚主义”等。杜金的“新欧亚主义者特别强调和发扬欧亚主义的地缘政治思想传统,他们出版了好几种有关地缘政治学的著作,在俄国产生较大影响。2002年5月30日杜金在“欧亚党”成立大会上说:“我们在科研机构的帮助下,用新欧亚主义的形式发展了欧亚主义文献中蕴含的直觉(Интуиции),并用现代地缘政治学思想、传统主义、‘保守的革命’新方法论和‘第三条道路’经济模式丰富了欧亚主义。”(注:转引自陈训明:《古米廖夫及其欧亚主义述评》,《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3期。)

2、“新欧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欧亚党”的理论纲领

“新欧亚主义”的主要代表亚历山大·盖尔耶维奇·杜金出生于1962年,哲学副博士,是东正教中主张保存一切旧教义的“皈一教派”信徒(ЕДИНОВЕРЕЦ)。从1991年起,他担任莫斯科《要素》(ЭЛЕМЕНТЫ)杂志主编,并先后成为《今日报》(ЛЕНЪ)和《明日报》(ЗАВТРА)的主笔之一。1994年加入以爱德华·利蒙诺夫为首的“民族布尔什维克党”,后脱离该党。1997年出版《地缘政治学基础》一书。从1998年起,他担任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的顾问。2001年当选“欧亚”运动政治委员会主席。2002年当选“欧亚党”政治委员会主席。

杜金在2002年5月写的一篇文章中回顾了他提出“新欧亚主义”的经过。他写道:“从80年代初开始,我与少数几个志同道合者一起酝酿一种特殊的思想体系,更准确地说,酝酿一种可以之称为‘新欧亚主义’的思想体系。它把古典欧亚主义思想与‘第三条道路’理论、‘保守的革命’、欧洲的‘新右翼’(новые правые)理论结合在一起。其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地缘政治学及其方法。这种思想体系同苏维埃制度完全没有关系,其特征是坚决反对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强调民族保守主义和宗教传统主义。它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西方的自由民主主义保持同样距离。它是强国的、宗教的、帝国的和民族的思想体系,同时是反西方的和反苏维埃的思想体系。”(注:杜金等:《欧亚主义基础》,莫斯科2002年版,第584页。)杜金还说,到80年代末,新欧亚主义的思想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他在《今日报》上发表的许多文章中对此作了阐述。在90年代初,杜金一度与普罗哈诺夫(《明日报》出版人)、久加诺夫比较接近,组成所谓“红色和白色”反对派。杜金还在俄共的《苏维埃真理报》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地缘政治学的文章。后来杜金与久加诺夫由于观点分歧而分道扬镳,并从反对派转到中派立场。

杜金在1997年出版的《地缘政治学基础》一书中对欧亚主义的地缘政治学作了发挥。他特别强调“欧亚俄罗斯”的大陆性,将它的大陆文化与西方的海洋文化(或“大西洋文化”)对立起来。他把整部世界历史看作是这两种互不相容的文化之间的不断冲突,认为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总是有一方要力图战胜另一方。照杜金的看法,欧亚主义的原则是“地缘高于血缘”,即地理原则高于种族原则:俄罗斯人与其相邻民族的亲密程度高于与俄罗斯血缘相近的其他斯拉夫民族。杜金认为,西方是肉体世界的象征,而东方是精神世界的象征。杜金强调俄罗斯是“世界灵魂”的体现,是“超越肉身的直接福地”。他声称,欧亚主义是“保守革命派”或“精神革命派”。在他看来,精神革命不是进步的革命,而是保守的革命,因为其宗旨是恢复宗教精神传统,否定消费社会的自由主义价值。保守的革命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恢复过去的社会观念,而是面向未来,努力达到“神圣精神”的真正高度。(注:参见董君甫:《俄罗斯的新欧亚主义》,转引自“人民书城”网站(www.booker.com.cn)。)

2002年5月杜金在“欧亚党”成立大会上所作的长篇报告中,全面阐述了欧亚主义的理论纲领。他声称:“现在欧亚主义已经逐渐超出哲学中的纯粹意识形态、世界观流派和对民族历史的思考的范围。欧亚主义思想在新时期的蓬勃发展意味着欧亚主义实际上变成21世纪的俄罗斯民族思想。”他详细说明了“欧亚党”关于经济政策、对外政策、对国内政治局势的基本立场、对普京总统的态度、对其他政党的评价以及“欧亚党”的基本原则:

关于经济政策。“欧亚党”既不赞成自由主义,也不赞成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主张走“第三条道路”。他们要求为充分发展私营的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环境。与此同时,他们认为,凡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部门、军事工业和自然资源部门,都不能交给私人经营,而应由国家管理。他们批评卡西亚诺夫政府的自由化方针,但这种批评并不针对总统,因为他们认为普京是一个实用主义政治家。他们提出了发展经济的“欧亚主义模式”——“欧亚主义的保护主义政策”或“大区域的自给自足政策”,即建立一种把最大限度地发展内部资源与根据不同情况向外部地缘经济区域开放欧亚“关税联盟”所有地区结合起来的经济模式。杜金说,这是一种典型的保护主义政策。但是他认为,美国奇迹与日本的经济起飞正是由于实行了类似的保护主义措施,而不是由于完全对外开放边界。

关于对外政策。“欧亚党”认为,当前的“全球化”并不仅仅是各种文化和文明之间的接近。全球化是把美国和西方的社会模式及其特有的价值体系强加给整个世界。在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在全球推行自己的文明模式,并充当“世界政府”的角色。这一过程完全是消极的,因为它客观上正在摧毁各种文明的独特性、一切文化、一切民族和宗教共同体。欧亚主义认为,传统的民族国家的确陷入了危机,它们注定要瓦解。但是全球化理论家由此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想立即建立管理世界的单一模式,而跨越了过渡性的“洲际全球化”或“多中心全球化”阶段。不仅美国,而且全世界都将为这个错误付出沉重的代价。

杜金说:“我们赞成欧洲联合,赞成欧亚洲联合。欧亚洲几乎覆盖了独联体的全部面积,包括有些可能会文明地加入我们的联盟的国家(例如保加利亚、蒙古和塞尔维亚)。这里说的不是建立一个统一国家,而是建立文明的联盟体系。”杜金甚至设想把“欧亚联盟”扩大到南方,扩大到伊朗和印度。

关于国内政治局势。杜金认为,俄罗斯的国内政治局势十分复杂,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危机状态。目前俄罗斯国家的地位没有得到确定。在杜金看来,俄罗斯联邦是处于过渡状态的地缘政治结构。它随时可能发生摇摆。如果它继续被卷入全球化进程和转向西方,俄罗斯就将进一步被肢解。缺乏具有鼓舞作用的意识形态和继续被卷入自由主义民主模式,将导致俄罗斯解体。俄罗斯只有作为世界强国才能存在。但是,俄罗斯不能采取过去沙皇俄国或苏联时期的那种形态使自己成为伟大强国。俄罗斯的前途在于成为新的欧亚结构的核心与平台。作为近期目标,可以先建立与欧洲联盟相似的“欧亚联盟”。将来再建立崭新的和稳固的欧亚结构。他提出,把欧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建设伟大强国的精神、哲学和政治的基本手段,具有绝对的历史必要性。

关于对普京总统的立场。杜金宣布,“欧亚党”支持普京总统。但是,杜金又补充说,“现在还很难讲,我们将同他走到哪里。”“欧亚党”支持普京提出的制定民族思想的要求,认为这意味着普京承认欧亚主义。在杜金看来,苏维埃思想、自由主义思想、狭隘民族主义思想都不能成为俄罗斯的民族思想。只有欧亚主义符合俄罗斯民族思想的要求。“欧亚党”支持普京打击分离主义、加强政权垂直体系的措施。它还支持普京对地缘政治学的重视,支持普京在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内继续发展和加强一体化进程的行动。在杜金看来,经济一体化是未来的欧亚联盟的基础结构之一。

关于对其他政党的评价。杜金认为,“统一俄罗斯”党是一个培养行政官僚的党,是支持总统并得到总统支持的中派政党。在这一意义上,“统一俄罗斯”党是“欧亚党”的同盟者。但是,“统一俄罗斯”党不可能变成一个意识形态的党,而“欧亚党”的功能在于成为意识形态的党。二者不一样,但它们之间可以形成建设性关系。杜金说,俄共是一个怀旧的党,旧的意识形态的党。他认为久加诺夫采用了欧亚主义思想的一些因素,来为俄共的政治建设服务。但是,欧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格格不入的。杜金把日里诺夫斯基的自由民主党称为“一个风格低劣的出色幽默家的党”。它善于政治“作秀”,迎合下层居民中的一部分人,虽然曾经取得一些效果,但现在已经过时。杜金认为,“右翼力量联盟”是“少数富人的自由派政党”,资本家阶级的党。“亚博卢”是“思想混乱的知识分子的党”,它曾经热衷于“大西洋主义”,鼓吹自由主义和西方主义。现在情况有了变化,其中有些人赞成欧亚主义。“亚博卢”以前的一位副主席现在加入了“欧亚党”政治委员会。杜金表示,可以同“亚博卢”合作。

杜金还谈到了“欧亚党”的五项基本原则:

第一,“科学的爱国主义”。杜金说,欧亚主义的“科学爱国主义”建立在地缘政治学的基础之上。现在俄罗斯面临原则性的选择:或者在世界政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或者消失。俄罗斯不可能单独地保持自己的地缘政治主权和战略独立。俄罗斯必须建立把欧洲和亚洲联合起来的统一战略空间。欧亚主义主张在对内和对外政策上都实行多中心论。

第二,“社会取向”。欧亚主义认为必须建立社会取向的国家,这种国家把社会福利,而不是个人幸福放在首位。应该把市场经济置于非市场国家,即公平、团结一致、道德的国家环境中。欧亚主义经济是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面孔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市场应受到社会公平要求和民族复兴绝对命令(ИМПЕРАТИВ)的限制。

第三,“欧亚地区主义”。欧亚主义认为,俄罗斯是整整一个洲,那里的每一个州、每一个边疆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每个地区作为伟大强国的一个部分,都应该在中央有自己的代表,自己的声音。

第四,“传统主义”。欧亚主义认为,必须转向完整的传统主义,转向传统的宗教信仰——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犹太教。必须从这些宗教那里去寻找不可动摇的真理、道德和精神的基本原则、革新和复兴的基础。随着科技潜力的发展,俄罗斯相应地正在丧失文化和精神的潜力。为了抵制这种情况,必须回到俄罗斯的精神根源。

第五,“欧亚民族主义”。欧亚民族主义要求“给予每个民族更加适当的政治地位和政治空间”。应该普遍关心俄罗斯的每个民族,关心欧亚洲(ЕВРАЗИЯ)的每个民族。国家应当关心所有的民族,保持他们的语言,不对他们实行俄罗斯化。(注:[俄]“欧亚党”网站(http://eurasia.com.ru),2002年5月30日。)

3、俄罗斯学者对“新欧亚主义”的评价

俄罗斯学者对欧亚主义(包括“新欧亚主义”)的态度各不相同,既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等支持欧亚主义。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尤里·奥列舒克在《21世纪自由思想》杂志上发表的《欧亚主义再次降临》一文中表示赞同新欧亚主义的国际政策观点,认为俄罗斯应该接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向亚洲国家学习。(注:[俄]《21世纪自由思想》(СвободнаямыслвⅩⅩⅠ)杂志,2001年第4期。)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不赞成欧亚主义。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德·谢·利哈乔夫在《俄罗斯思考》一书中认为,决定一个国家属性的不是其地理位置,而是国家起源、文化特征和宗教信仰。从国家起源来说,古罗斯是由来自北欧的瓦兰人(即古代诺曼人)创建的;从文化特征来看,俄罗斯是属于欧洲文化的国家。他写道:“俄罗斯文化按其类型来说从来就是欧洲文化。”“事实上亚洲游牧民族对定居的罗斯的影响微不足道。”从宗教信仰来说,“拜占庭文化赋予罗斯以基督教宗教性质。”他认为,在创造俄罗斯文化方面有着决定性意义的“是南方和北方,而不是东方和西方,是拜占庭和斯堪的纳维亚,而不是亚洲和欧洲。”(注:[俄]德·谢·利哈乔夫:《俄罗斯思考》上卷,2002年军事谊文出版社出版,第7、28、32、33。)利哈乔夫的著作和观点对普京有很大影响。利哈乔夫在1999年9月30日去世后,当时担任俄罗斯政府总理的普京专程前往圣彼得堡参加他的葬礼。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莫斯科中心副主任特列宁在《欧亚时代的终结》一书中也表示不赞成欧亚主义,认为俄罗斯应该成为一个真正的欧洲国家。他的观点是:地理位置不能决定俄罗斯的命运;四百年的帝国历史并不代表俄罗斯必须永远奉行一种“扩张和共存”的历史模式。他指出:“‘俄罗斯’传统上一直都是一个地理概念,俄罗斯的外部边境已经为俄罗斯的文化和国际地位进行了定义。”地理位置使俄罗斯成为一个欧亚国家。但是,在欧洲人看来,能否把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俄罗斯看作一个欧洲国家还存在疑问。与此同时,亚洲人也不承认俄罗斯是一个真正的亚洲国家。因此,俄罗斯人传统上认为俄罗斯能够也必须走“第三条道路”,即俄罗斯既不是欧洲国家,也不是亚洲国家,而是“亚欧”国家。特列宁反对这种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第三条道路”只会把俄罗斯直接引向“第三世界”。他写道:“俄罗斯—欧亚时代已经终结”,俄罗斯应放弃欧亚主义彻底融入西方。美国学者斯滕特在评论上述著作时认为,特列宁的这一观点显然代表了普京的立场。(注:转引自[美]安杰拉·斯滕特:《俄罗斯:告别帝国?》,[美]《世界政策杂志》2002年秋季号。)

普京的助手亚斯特任布斯基认为,“俄罗斯哲学界和政治界理解的欧亚主义,没有给俄罗斯带来任何好处。只有选择欧洲道路,俄罗斯才能尽快进入正常生活国家和社会的圈子。”(注:转引自冯玉军:《论“俄罗斯融入西方”的历史与文化难题》,《环球时报》2002年9月5日。)

可见,俄罗斯学者在对待欧亚主义思潮的态度上分歧较大。关键问题是俄罗斯究竟是“融入”西方,或者走符合本国特点的道路,还是走“第三条道路”?看来这个问题还将长期争论下去。

4、普京与“新欧亚主义”

2001年“欧亚”运动成立大会曾经把普京的“俄罗斯是一个欧亚国家”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口号。这是否意味着普京支持新欧亚主义?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普京上台以来的有关言论,不难看出,普京对于俄罗斯的国家属性问题在不同场合强调不同的侧面,而且有一个变化过程。2000年7月16日,普京在回答中国记者问时说:“俄罗斯既是欧洲国家,又是亚洲国家。我们既对欧洲务实主义,也对东方的智慧给予应有的评价。所以,俄罗斯的外交是平衡的。”(注:《普京文集》,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第111—112页。)2000年11月10日,他在《俄罗斯:新的东方前景》一文中写道:“俄罗斯永远感到自己是欧亚国家。我们任何时候也没忘记,俄罗斯的大部分领土位于亚洲。”“俄罗斯是连接亚洲、欧洲和美洲的独特的一体化枢纽。”(注:《普京文集》,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第196页。)2001年后,普京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多次强调俄罗斯文明属于欧洲文明。2001年12月7日他在雅典大学的讲话中说:“正是10世纪末,由于古罗斯接受了基督教,欧洲文明才推进到乌拉尔,后来才推进到太平洋。这是俄罗斯严肃的历史选择。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人民所做出的另一个历史选择,毫无疑问,根本改变了世界。这一选择使世界结束了全球对抗,开辟了走向欧洲统一的道路,扩大了自由和民主的空间。”(注:《普京文集》,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第518页。)2002年1月,普京在访问波兰前夕接受波兰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地理角度而言,俄罗斯是一个欧亚国家,“但从文明角度而言,俄罗斯是一个拥有欧洲文明的国家”。普京说,界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的本性,文明是首要因素。“尽管俄罗斯东西部之间物质生活水平不尽相同,但俄罗斯人民是同一文化下的人民,在这种意义上讲,俄罗斯是一个欧洲国家,因为它具有欧洲文明,这毫无疑问。”(注:引自“人民网”2002年1月15日莫斯科电。)普京在强调俄罗斯文明的欧洲属性的同时,在外交上一直坚持俄罗斯在欧洲和亚洲以及全世界的大国地位。2002年5月28日,他在答记者问时说:“俄罗斯由于自身的地缘政治地位,作为一个欧洲国家,力求既在东方又在西方推行深思熟虑的政策。”(注:《普京文集》,第649页。)他强调,俄罗斯的对外政策是全球性的,“这不仅是由于我们的军事和经济潜力,也是由于我们的地理环境。我们既存在于北方和南方,也存在于欧洲和亚洲。”(注:《普京文集》,第732—733页。)可见,普京在俄罗斯国家属性的定位上分为三个层次:在地理上,俄罗斯是一个欧亚国家;在文明上,俄罗斯属于欧洲文明;在外交上,俄罗斯既存在于欧洲和亚洲,也存在于北方和南方。这表明,普京的观点与亚历山大·杜金的新欧亚主义并不一致。目前没有充分根据说他主张欧亚主义。

5、“新欧亚主义”与“欧亚党”在俄国的前景

“新欧亚主义”与“古典欧亚主义”既有一致的地方,又有很大差别。虽然二者都主张走“第三条道路”,但是其内容不同了。“新欧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与目前俄国其他中派政党的主张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不赞成回到过去的苏联时期,也反对照搬西方式自由主义模式。“新欧亚主义”是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其中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内容。新欧亚主义的地缘政治学思想现在被俄国许多政治家所接受。它反对美国把西方社会模式及其价值观强加给整个世界的图谋,主张“多中心的全球化”;强调尊重本国的文化传统,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主张各民族、各宗教的一律平等、友好相处;在对内政策上主张把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强调“社会取向”等等。这些思想具有积极意义,值得重视。但是,新欧亚主义关于俄罗斯国家属性的定位、关于“保守革命”和“精神革命”、关于欧亚“大陆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的对立、关于俄罗斯是“世界灵魂”的体现、关于必须从传统的宗教那里去寻找道德、真理和精神的基本原则、关于建立“帝国”等思想,以及公开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立场,遭到许多人的质疑,因此不少学者对它采取保留态度或坚决反对。

俄罗斯的欧亚主义者并不统一,存在许多派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欧亚主义在群众中的影响。除了杜金的“欧亚党”外,俄罗斯还有一个自称信奉欧亚主义的政党——由国家杜马代表阿布杜尔—瓦希德·尼亚佐夫(Абдул—Вахед Ниязов)领导的“俄罗斯欧亚主义党”(Евразийская партия России)。该党于2001年成立,2002年4月27日在莫斯举行第二次(改建)代表大会。它宣称属于中左派,采取与政府合作的立场。该党政治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尼亚佐夫说,该党“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俄罗斯的伊斯兰和穆斯林问题上”。他声称坚决与一切极端主义组织划清界线。出席党代表大会的有来自78个地区的代表。不少政治活动家及社会知名人士出席了会议。尼亚佐夫声称,在2003年国家杜马选举中,欧亚主义者有希望获得10%的议席。但是杜金认为,阿布杜尔—瓦希德·尼亚佐夫的“俄罗斯欧亚主义党”是一个“冒牌的欧亚主义组织”。这两个党之间的争吵对欧亚主义显然不利。

2002年6月28日,杜金在“国际文传电讯社”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声称,“欧亚党”将参加2003年的国家杜马选举,预计能获得5%以上的选票,从而进入议会下院。但是看来单靠“欧亚党”自己的力量,它很难达到这一目标。它目前正在寻求与其他政党合作。据俄媒体报道,“欧亚党”准备与谢列兹尼奥夫的“俄罗斯复兴党”在大选中组成“中左”竞选联盟,提出统一的候选人名单。(注:[俄]“俄罗斯国家”网站(www.strana.ru),2003年2月25日。)尽管如此,它在国家杜马选举中得票率突破5%的界限而进入议会的可能性不大。新欧亚主义和欧亚党在俄国面临严峻挑战。

标签:;  ;  ;  ;  ;  ;  ;  ;  ;  ;  ;  ;  ;  ;  ;  

俄罗斯新欧亚思潮与欧亚党_地缘政治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