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要素动员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素论文,动员论文,知识经济时代论文,方式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背景介绍
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一种新型的经济,即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智力经济或知识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所谓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一般劳动力,而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等基础上的知识。综观各发达国家,以知识为基础组织生产经营,已成为新型企业的象征,并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随着现代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昔日的稀缺要素——资本已相对充足,相反知识作为社会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已显得尤为稀缺。
在资本相对充足、知识日益稀缺的背景下,企业要素组合方式也日渐发生变化,即由传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雇佣劳动的格局逐渐转向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知识“雇佣”资本——围绕知识聚集资本。这一点在网络、生物工程、软件等高科技公司得到较好的验证。许多硅谷及国内高科技公司如微软、Intel、甲骨文、苹果、清华同方、紫光、金蝶、 用友等在毫无产业资源、资金优势的情况下,凭借其独特的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迅速崛起,其创业者在基本没有资本的情况下,凭着自己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等知识获得高额股份甚至控股权,并随着公司股票上市而获得个人资本的巨额增值。
二、知识成为最稀缺性资源
首先,知识稀缺性体现在其创造价值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资源,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根据罗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这又可反过来增进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更有效的生产组织方法以及产生出新的和改进的产品和服务而实现上述目的,其中专业化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一种独立要素产生递增效益。知识经济逐渐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知识成为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并使财富出现新的转移,处在知识经济核心部位的计算机与软件、信息、无形资产(专利、商标等)、咨询业以及新科技、人才和社会资源开发等行业将集聚愈来愈多的社会财富。从1986年到1996年美国上市公司的业绩排名来看,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前17 家公司几乎全是生物医药、 计算机软件、 芯片制造等知识企业。 1986年至1997年的12年内,英特尔公司的股份上升了2950%。微软公司1997年的市值大体相当于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市值的总和,到1999年其市值已跃居全球股市第一,其1万多名雇员中有3000 多名是百万富翁。
其次,知识的稀缺性体现在人才的稀缺性方面。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没有人才,就没有知识,更没有知识的灵活运用,从人才资源的稀缺性也可看出知识的稀缺性。人才资源的稀缺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以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例,据美国微软和IDC等公司2000 年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欧洲在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方面的缺口三年后将达到170 万人,三年里因人才短缺而无法实现的工程项目和税收减少所造成的损失合计达3800亿欧元;美国2000年新型IT人才的需求量为160万人, 其中有84万个职位由于无法找到技术水平达标者,而处于空缺状态。
三、知识成为最稀缺性资源的客观原因
智力和知识成为最为稀缺的资源,而资本则变得相对过剩是有其客观原因的,这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企业所面临的经济和技术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结果。
首先,自7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和新技术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同诸如能源、矿产品等自然资源的使用联系在一起。这一变化反映了生产本身变得较少表现自然资源密集,而更具有知识、技术、技能密集的特征。从全球趋势看,70年代中期以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中增长与基本原材料的投入息息相关;但是70年代中期以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中基本原材料,如能源、钢铁、水泥等要素投入不再呈上升趋势,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呈上升趋势。其间的差距在于新技术领域的发展。这些新技术领域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产值中原材料所占的成本已越来越少。这一过程使得高素质的人才在生产要素的组合中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和加强。
其次,技术积累变得更加重要,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正在跨越多重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和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使得技术变化加快,许多企业认识到需要更多的技术来弥补竞争中的差距,这必然要求有更多的技术积累。同时,发展趋势已经表明,新产品的开发必须结合多种不同的技术,这样能使企业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的类似产品形成明显的差异,从而取得有利的市场地位。技术积累重要性的提高和新产品开发跨越多重技术领域的事实使得技术人员的地位提高作用加强。
此外,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市场化趋势在今天也变得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趋势使得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寻求优化配置。资本的国际化流动使得资本几乎随处可得,智力、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竞争集中在这一领域。这自然使得高素质人才在生产要素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四、围绕知识聚集资本的理论解释
第一,新的要素动员方式有助于企业获得收益递增效应。
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中,由于物质、能量资源的有限性或稀缺性、技术进步的相对稳定、市场容量的饱和性,当需求依靠供给来满足时,任一投入产出系统中,随着投入的增加边际产出(即边际效益)呈递减趋势。这一规律性现象普遍存在。
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的稀缺性及资本等其他要素的相对充足,知识成了最主要资源。知识就基本性是不排他的,但就其产权而言是可以部分排他的,同时知识又具有“溢出效应”(外部性)(阿罗,1962),知识商品成本与使用规模无关,企业生产额外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即知识的应用使企业可变成本变得极小而提高了固定成本的比重,产品的变动成本相对于其固定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并可进行几乎无限制的生产(或复制)。因而极大地克服了基于供应方规模经济的正反馈所受到的自然限制,如自然资源、管理等相关问题,在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关系中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增的规律性现象。如生物制药、软件、通讯、网络等知识型行业产出第一件产品可能需要上千万甚至几十个亿的资本投入,但第一件产品成功生产之后,则可以近乎零的边际成本进行无差异的大批量生产。
同时,边际效益递增规律因网络外部性(或需求方规模经济)的作用而大大加强,从而使得正反馈以一种新的、更强烈的形式出现。即在提高知识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效益将越多(在经过一段特定的时期后),并且使得不同竞争者之间微小的差异不断扩大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极端形式中,正反馈可以导致“胜者通吃”的市场。如微软公司于1999年以6010亿美元的市值排名全球第六,并占全球电脑微处理器市场的75%,这种巨大的价值和市场份额并不是基于开发软件或生产芯片的规模经济(当然也存在规模经济),如市场上也存在好几种性能与Windows操作系统或Intel微处理器相似(甚至更好)的产品,并且开发竞争产品的成本与微软或英特尔的市值相比微不足道。这些都是知识经济时代边际效益递增规律与网络外部性作用而导致的正反馈的结果。
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唯有以知识为核心聚集资本等企业要素,发挥要素的边际递增规律,进入正反馈的良性循环,否则在“胜者通吃”的市场中难免遭受失败的命运。
第二,新的要素动员方式使知识资产专业性程度较其他要素更高的要求。
根据资产专用性理论,一般性资源(独立的、非企业专属的资源)的价值几乎不受团体行为的影响,而从属性强的资源的价值较易受团体行为的影响,因而从属性强的资源所有者对控制权的重视程度较一般性资源的所有者高。企业的精髓是约束投入要素所有人行为的契约的集合。在合约中,企业的专属资源的所有者为防止其专用投资准租金的损失,更为看重控制权,而一般性资源的所有者会选择事先确定好的回报。因此,一般性资源的所有者就变成了“雇员”,他们把自己的服务“出卖”给对企业有依赖性的资源的所有者,而专属性强的资源的所有者成为“雇主”。
道(1994)在资产专用性及合约不完备性假定的基础上认为,当专用性投资不可能完全合约化时,企业内的权威就能够影响沉淀资产的准租金的分配,从而影响可选择的组织形式的生存能力。一种组织形式,如果能够满足专用性资产所有者的参与约束,哪怕它生产的总赢余比别种替代形式要少,它也能够在竞争性市场中维持下去。即在资本比劳动更专门化的产业里,资本—管理型企业将是均衡性组织;而在劳动比资本更专门化的产业里,劳动—管理型企业将是均衡性组织。
在多数情况下,智力劳动进行了企业专属程度很高的投资,并积累了要求获得未来收益的权利,为防止有人试图分割其专用投资的租金,而要求拥有更多股权、董事会席位或采取像金保护伞等措施。资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企业专属投资,由于资本可通过资产多样化、上市、有限责任制等途径降低其专属投资准租金被掠夺的风险,在知识型企业中,劳动比资本更显得专门化,劳动对企业比资本对企业的依赖性更强,客观上要求围绕知识聚集资本等企业要素,因而劳动者就会成为这类企业的所有者,像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高新技术企业等企业中,管理人—董事—所有者形成了配合默契的团队,且相互之间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知识劳动—管理型是主要的组织形式。
第三,新的要素动员方式体现了一种新的要素定价机制,是对市场不完全性的解决。
交易费用经济学中的间接定价理论认为“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省直接定价成本”(或市场交易费用)。知识经济时代,仍然存在市场的不完全性。在这种不完全的市场上对企业要素定价显得较为困难,特别是对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等知识定价尤为突出。如技术商品的取得既需要设备、原料、劳动力等有形投入,又需要知识、智力、思想等无形投入。而技术商品一旦形成,由于其高固定成本及几乎可忽略不计的边际成本,按照传统的定价理论将十分困难。同时技术的不确定性、易变性所带来的风险,给按照预期收益定价也带来较大的难题。技术入股的方式通过将技术商品的一次性转让价格和长期报酬与风险分担相结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技术商品的定价问题。但由于公司股本相对封闭,而缺乏延续、动态的评价机制,仍有较大的局限性。经营管理技能等知识定价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杨小凯和黄有光(1994)认为,在企业存在的情况下,所有权结构很重要,因为不同的结构会导致不同的交易效率。一种非对称的剩余索取权结构能够用以改进交易的效率,并且通过排除直接定价和贸易中交易效率最低的活动,促进劳动的分工。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对知识定价的困难使得知识劳动的直接定价成本过高。围绕知识聚集资本的新的要素动员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知识劳动难以定价的问题,也是对技术入股一次定价的修正。当知识劳动者拥有好的技术发明或创意时,通过寻找到资本投入成立一家公司将这种技术或创意商品化,但此时的知识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市场定价,而只是合作各方对技术或创意发展前景的一种认可,这种定价过程是通过公司股份和价值在资本市场不断变化完成的。这种公司一般都是以技术、创意等知识为核心,固定投入相对较少,公司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司技术的价值,同时公司价值的变动也反映了对技术的再次定价。随着公司经历初创期、扩张期、成熟期及并购期,知识的价值也逐渐通过股票价格得到反映,并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不断修正。
因此,围绕知识聚集资本体现了一种新的要素定价机制,是对市场不完全性的克服。在这种定价机制下,原来通过技术、创意等知识要素的一次性定价,变成了通过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来对知识要素进行非一次性间接定价。
五、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具有收益递增效应,知识越多发展才越快,使得我国企业争取后发优势增加了难度。第一,鉴于知识的稀缺性,我国企业应加大人才的引进、培养,发挥知识的核心作用;第二,鉴于知识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较高,企业在进行要素动员时,应通过股权、期权、内部创业等形式充分发挥知识劳动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根本性作用;第三,围绕知识聚集资本等企业要素, 加大R&D 的投入。 目前我国企业R&D的投入仅占1.38%,而世界上一般为5%到10%,发达国家则更高。
最后借用索尼公司总裁出井伸之的一句话:几千万年前,由于陨石撞击地球而引起的恐龙灭绝很能说明问题。大部分恐龙不是死于陨石的直接撞击,而是死于撞击引起的酸雨和突变的气候。这说明二次灾害才是恐龙灭绝的直接原因。现在知识经济对企业的影响正犹如一颗陨石,如果我们不下定决心改革公司的体制和经营方式,公司迟早会受到二次、三次灾害的破坏。CK
1.Michael A Hitt,R Duane Ireland and Robert E.Hoskisson,1998,Strategic Management.
2.Porter,M.E.1980.Competitive advantage: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New York:Free Press.
3.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卡尔.夏皮罗等:《信息规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5.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一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6.毛蕴诗:《跨国公司战略竞争与国际直接投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从资本雇佣劳动到劳动“雇佣”资一》,《经济与管理研究》1998年第4期;《硅谷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与现实启示》, 《面向21世纪的企业与市场论文集》2000年版。
7.乌家培:《网络经济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 《学术研究》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