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风险:黄河治理的新课题_黄河论文

防凌除险:黄河治理的新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新课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河冬季冰冻景象 甘惜分 摄

今年春节前后,陕西、河南等省沿黄地区凌汛成灾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荧屏,成为喜庆祥和时令中的一个个不和谐音。元宵刚过,黄河内蒙古乌海段因卡冰结坝又造成堤防4处决口。记者最近到受凌灾困扰最为严重的内蒙古沿黄各盟市、旗县采访,黄河中上游多处凌汛成灾、险象环生的事实向世人提示,防凌除险已成为我国黄河治理的一个新课题。

今日黄河凌害重于洪灾

凌汛是北方大河流域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黄河内蒙古段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水文气象条件所形成的凌汛现象尤为突出。黄河以自南向北的流向进入内蒙古境内,在冬季封冻季节,这一段黄河先于上游流凌封河,在春季开河季节又迟于上游开冻,这种特殊规律造成大量流冰凌受阻,拥塞河道,在弯道狭窄或浅滩极易卡冰结坝,致使水位壅高,形成每年春冬季都要发生的凌汛。

40多年来,我国的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黄河三年两决口的现象已成为历史。占黄河全长1/6的黄河内蒙古段也得黄河治理开发之利,两岸800多公里防洪大堤的修建,黄河上游几个大型水电站的兴建,不仅使内蒙古免遭伏汛期洪水灾害,对减轻凌汛威胁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内蒙古凌汛资料,从1968年到1980年,巴彦高勒以下连续12年无较大的凌汛灾害发生。

然而,从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接连发生并屡屡出险,特别是最近几年,凌汛灾害愈演愈烈,给内蒙古沿黄盟市旗县及城乡居民造成极大的危害。

据内蒙古凌汛统计资料表明,80年代中期以前,黄河内蒙古段平均每两年形成一次灾害损失;1987年以后,平均每年就形成一次灾害损失,特别是1990年以后,黄河凌汛已造成4次堤防决口。目前内蒙古平均每年凌灾损失已由1987年前290万元上升到2500多万元,平均每年冲毁耕地上万亩,冲倒房屋100多间,是80年代中期以前平均成灾数额的两倍多。其中仅1990年以来4年间黄河大堤决口就冲毁耕地6万多亩,冲倒房屋近千间,直接经济损失9000多万元。1993年12月封河期间,磴口县渡口的渠堤被洪水切断而决口,造成这个县50年代以来最大的黄河水灾,一次就淹没土地80平方公里,13000人被迫搬迁,直接经济损失达4000多万元,远远大于伏汛成灾的损失。

近年来,河套地区临河市、五原县和乌拉特前旗大部分河段流凌、封冻水位相继超过百年一遇洪水位,三盛公水利枢纽闸下有两次封冻水位甚至超过千年一遇洪水位。这些流凌封冻水位距堤顶仅差20厘米左右,多次发生窜漏、决口,造成灾害。其中仅去年以来就造成塌陷险工10多处,断堤9处。记者今年3月在乌海、磴口、临河、五原等地看到,许多严重出险地段距黄河防洪大堤仅10多米,有些地方防洪堤岸不得不一退再退,最多退堤达10次之多,河道距110国道最近处不足500米,距京兰铁路不足100米,严重危及华北、西北交通大动脉安全。

自古以来就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定论。今天,“唯富一套”正在变成“危害一套”。黄河凌汛及其造成的危害成为内蒙古沿黄人民的心腹之患。

凌害缘何愈演愈烈?

根据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所和防汛办公室的科研成果表明,1986年以来,由于上游刘家峡和龙羊峡水库联合调度运用,大大消减了中下游洪峰,但同时也降低了输沙能力,改变了黄河冲淤基本平衡规律,致使内蒙古河段主槽淤高,宽度缩窄,过水断面缩小,易形成冰塞、冰坝,壅高水位,酿成灾害。

许多水利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众口一词地说,上游水库修建运用后所产生的新情况,是近年来黄河中上游凌汛灾害加重的重要原因。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黄河中上游段河道发育不全,河床平面摆动频繁,以及沿河防洪建筑年久失修、防洪标准低,也增大了凌汛的危害程度。内蒙古黄河故道在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因泥沙淤积而断流,现今河道形成不过100年,仍处于发育幼年时期,有“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摆动特性。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河道淤积,河床平面摆动更加频繁,主河道横向摆动明显增强,在河道内形成许多横河,致使黄河淘岸现象日益加剧,造成险工险段不断增多。据统计,内蒙古段目前险工险段已由过去66处增加到90多处,其中险情严重的有57处。

内蒙古境内现有黄河堤防895公里,大都是五六十年代建设的,此后一直未进行过大的整修。多段防洪堤标准已由当年设计50年一遇洪水位,下降到目前20年一遇洪水位,70年代以来堤防被冲断100余次。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视察内蒙古回京后,曾对原水利部长杨振怀说:“黄河内蒙古段堤防大堤套小堤,不成形,质量差,标准低,应注意改造修建。”但由于国家和自治区一直未投资进行大规模高标准堤防建设,更没有根据河道变化的新情况,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险工险段与年俱增。此外,全线280多处穿堤涵洞,大部分年久失修而破损严重,近年来有多次凌汛堤防决口是穿堤建筑物不坚所致。

调查表明,每年的凌汛期,几乎都是在这些非常脆弱的险工险段发生严重险情和凌汛灾害,而灾害发生时,这里又几乎都是防不胜防、抢不胜抢,这样就使凌灾的程度加大。据了解,内蒙古防凌多采取哪处出险抢哪处的应急措施,抢险手段仍沿续大禹治水时的柴石梢棒,结果年年抢险年年出险。1987年以来,内蒙古平均每年组织3万多人抗凌抢险,投入达2500多万元,但险情依然很重。去年9月至12月,五原县三苗树险工连续发生险情,致使长300米的工区连坝被淘断,坝垛普遍下沉、塌陷。记者在险工现场看到,夹杂着冰凌的河水打着旋子向左岸剧烈冲淘,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河水就向北岸淘进了五、六米,花费了巨大物力、财力和人力做成的坝垛和梢棒转眼间被冲得不见踪影。据了解,不到3个月,五原县的每个农民抢险费已近20元,一些群众已将家中的余柴、石块用尽了,有些村子连树枝都砍光了。

目前,黄河内蒙古段防凌实行地方政府主管领导负责、防汛指挥部统一协调的行政分区管理体制,其管理仅局限在地方政府行政管辖范围,对所辖范围之外的受益地区和部门,则难以落实其所承担的防凌责任和义务。不仅黄河上下游受益地区不承担任何治黄防凌任务,内蒙古沿黄保护区内的外驻单位和部门虽然直接受益于防凌除害,却并不承担治黄防凌任务。

黄河内蒙古段治理也主要是采取临时治理的措施,工程和生态治理不兼顾,左右岸治理不同步,上下游治理不统一。据沿河群众反映,由于不能实行综合治理,尽管现在黄河每年多处于正常水位,但凌灾却日渐增多。

防凌除险需觅新途

黄河中上游的防凌现状目前已经引起众多水利专家的关注。这些水利专家在考察了黄河内蒙古段后认为,黄河中上游日益严重的凌汛灾害对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重点西移也构成极大威胁,黄河的防凌除险已迫在眉睫。同时,这些水利专家们还一致认为,解决黄河中上游目前存在的问题,切实防凌除险,不能再因循旧路,必须统筹规划,另觅新途。

据了解,内蒙古近年来缺少统一治理黄河的实施规划,特别是对上游来水变化后的凌汛规律及其防治一直缺乏研究,到目前为止,内蒙古还没有一个研究凌汛的专门机构。

1994年3月下旬,水利部钮茂生部长视察了内蒙古段黄河的一些重点河段说:“黄河内蒙古怎么治理,首先要搞一个总体规划,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兄弟单位的相互关系,然后逐步实施。”

针对目前黄河中上游存在的问题,专家们还提出建议,采取国家和地方共同治理的办法,增加对黄河中上游防凌除险工程的投入。据调查,目前,内蒙古治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黄河内蒙古段没有纳入国家大江大河统一治理规划,因此国家多年来未安排对这段河道治理的投资,而财政困难的内蒙古尽最大努力投入的治理经费,仅能用于部分险工段的抢险。专家们建议,在实施由“抗凌抢险”向“防凌除险”这一重大转变过程中,有关资金要国家、地方、集体和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国家今后应增加对黄河内蒙古段治黄投入,内蒙古应通过建立保护区江河保安基金制度拓宽筹资渠道。此外,内蒙古要树立防重于抢的观念,加强对凌汛规律的研究,并采用新工艺、新材料防凌治黄。

由于历史上黄河下游屡遭决口、改道之害,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便成为我国治黄的首要任务。国家因此在河南郑州设立黄河水利委员会,黄委会还在下游的河南、山东等许多省区设立了黄委会直属管理机构。随着黄河中上游凌汛灾害威胁问题的日益突出,专家建议,在内蒙古设立类似的管理机构并尽快健全管理体制,以有效地协调上下游及行政管辖范围之外的保护区各部门的治黄工作。今后应在沿黄各省区建立黄委会与地方防汛指挥部融为一体的条块结合管理体制,统一管理和协调上、中、下游的治黄工作。

标签:;  ;  ;  

防治风险:黄河治理的新课题_黄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