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市五常镇卫生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200
【摘 要】目的:观察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6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并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上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随访2至6个月观察组出现1例并发症(颈部麻木不适),发生率为2.3%;对照组出现5例并发症(麻木不适2例,切口感染 1例,颈前疼痛1例,紧缩感1例)其发生率为12.5%。
【关键词】甲状腺腺瘤;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8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134-01
甲状腺肿瘤是颈部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在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流行地区比较多见,并且在成年后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一般可分为良性甲状腺肿瘤与恶性甲状腺肿瘤两大类。其与甲状腺正常组织有明显分界,多发于40岁以下女性,有少数患者腺瘤中可发现癌基因H-ras的活化突变和过度表达,预示有癌变倾向[1]。甲状腺肿瘤恶性肿瘤绝大多数为癌,比如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等,肉瘤则罕见。目前,切除术是仍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首选方式,而改良小切口切除术较传统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瘢痕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外科治疗甲状腺腺瘤的主要术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8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腺瘤患者,临床表现为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韧实,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压痛,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其中男性23例,女性45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43.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彩超或CT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直径为3-5cm,平均直径3.2cm。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患者,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甲状切除术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腺瘤平均大小、均病程等方面比较,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具有可比性[2]。
1.2方法
观察组的患者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台前端抬高约呈15度斜面,将枕垫于患者肩下使头部尽量伸直,充分显露颈部,局部麻醉后取两锁骨交界处中心点上1至2厘米处做2至3厘米平行切口(切口长度以最佳显露为原则),同时为预防或减少皮下组织出血可用0.5%肾上腺素;生理盐水 10ml皮下注射。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并游离皮瓣,用电刀止血,甲状腺完全显露后应及时切片冰冻送病理检查,确定良性肿瘤后将其提起,在对其进行解剖时应对患者进行询问,以确定未伤及喉返神经以及喉上神经队习;沿正中线纵行切开颈白线,钝性分离颈前肌与甲状腺包膜间隙后,将两侧肌肉牵开而充分显露腺瘤,切开腺瘤包膜,由浅入深地分离到达瘤体基底部后,用小弯血管钳夹住蒂部后切断,结扎止血,将甲状腺腺瘤连同周围一层腺组织完整切除;采用皮内连续缝合的无创缝合法缝合切口,术后彻底止血并充分清洗伤口,可不放置引流管。而对照组则于胸骨颈静脉切迹上2厘米处行7至8厘米弧形切口,两侧至胸锁乳突肌外缘;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止血;用电刀沿颈阔肌与颈前肌群分离上、下皮瓣,纵向切开颈白线,然后向两侧牵拉颈前肌,显露甲状腺瘤体并进行切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的进行比较,并对患者进行随访以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2.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术后无声音嘶哑、继发性出血以及血肿等并发症。其中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80.5±3.5min,术中出血量为 12.6±1.4ml,住院时间为 5.3±2.1d;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为 75.6±5.1min,术中出血量为 39.2±3.3ml,住院时间为10.6±2.4d。术后随访2至6个月观察组出现1例并发症(颈部麻木不适),发生率为2.3%。对照组出现5并发症(麻木不适2例,切口感染1例,颈前疼痛1例,紧缩感1例)其发生率为12.5%。两组患者喉返神经的误伤的发生情况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
3.结论
3.1病理
甲状腺肿瘤良性者多数为甲状腺腺瘤,以 20至40岁的年青女性较为多见,病理学上分滤泡状和乳头状囊性腺瘤2(类,大多包膜完整,或部分为囊肿,继发甲亢者约20%,恶变率可达10%。甲状腺瘤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其病理改变为甲状腺滤泡增生,甲状腺组织肿大。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病理学分型可分4型,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未分化癌以及髓样癌。其中的乳头状腺癌多见于年轻女性,低度恶性,常见转移部位是颈部淋巴结;滤泡状腺癌约占20%,中年妇女多见,中度恶性,血行转移至肺和扁骨多见;未分化癌约占15%H,高度恶性,病变快,转移早,经常及喉返神经、气管及食管;而髓样癌约占5%,来自滤泡旁细胞,并分泌大量降钙素,淋巴结或血行转移。
3.2治疗方法
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在切除腺体组织时,在颈部上方甲状腺病变部位进行开放式的长度大于5厘米的大切口,该方法有病灶暴露良好、容易操作、除完整等优点,但切口较长,时间长暴露,术中出血多,术中喉返神经误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愈合欠佳、需要较大范围的腺体游离,并会破坏正常的颈前血管和淋巴管,术后疤痕明显,影响美观,且该术式在切除时容易伤及喉返神经,易造成声音嘶哑等并发症。而现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有效避免了上述问题,该术式的关键在于压低切口,尽量减少切口长度,仅需3一5cm长度的切口,并保证了不横断颈部前方肌群,因而术后癖痕小,极大的满足了患者美容方面的要求,同时不横断肌前肌群也有效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且改良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广泛开展得到了广大临床医生及患者的认可。在本组的资料中,对应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观察组和应用传统术式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明显缩短了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存在上述多种优点的同时,也需要外科医生出色的医术水平及高科技器械的临床应用。
4.结语
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近年来微创手术的在临床上应用很广,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MT)也得到发展。因此,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在甲状腺肿瘤的手术治疗过程中值得借鉴并应用,安全可行,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其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应进一步探索及改进治疗方法,以便于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杨铁军,马狄威,曹 霞,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 82例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178.
论文作者:奤立祥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6
标签:甲状腺论文; 腺瘤论文; 患者论文; 切口论文; 并发症论文; 切除术论文; 术后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