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中“逆向”的辨析_翻转课堂论文

翻转课堂中“逆向”的辨析_翻转课堂论文

翻转课堂之“翻转”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必然:信息化催生课堂“翻转”

      2015年5月25日,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以“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为主题,通过了《青岛宣言》,郑重提出信息技术改善学习途径并使之多元化,改变人类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并使之改变命运。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不断涌现,无疑助推了教育信息化,深刻推动了教与学的“双重革命”,促进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的不断深化,加速着微课程、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

      翻转课堂“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的‘以学生为中心’、触及‘主动’、‘交互’、‘差异’等教学本质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将传统意义上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变为在理解、运用和交互中解决问题的主动建构的过程”[1],如必修Ⅱ第10课,过去我们是按事前设计好的导学案,在课上组织学生先自主学习“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史实,解决基本问题;在完成信息反馈之后,引导学生对基于课标要求确定的以下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1)民国时期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最后进行课堂训练。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发挥了问题导学的作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学习进程中的自主、独立、合作与探究。但是,这种自主与知识内化是有限的,还不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交互、差异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过程还不是“在理解、运用和交互中解决问题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如果将重难点这些关键问题,精心设计成微课程等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弄懂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再对重难点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带着想不通、弄不懂的问题走进课堂,在小组内、小组间、班内,在同伴、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真正实现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的理解,进而在新的模式下实现主动建构。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课堂变革的方向。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破坏性创新’,改变了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与学习时间分配以及知识载体,给传统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翻转’,也是混合学习方式的一种创新。”[2]每位教育管理者、研究者、教师,应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努力去研究、选择、适应、完善、创新,使之成为教学的利器。

      但同时,也应保持特别的冷静和理智,本着务实求真的态度,不能不切实际地盲从,不可不负责任地“炒作”,更不可不负责任地盲目地去做“推手”。

      二、应然:“翻转”的真实意蕴

      学生的学习一是信息的传递与接收,二是信息的吸收与内化。传统意义上,教师提供讲解、创设情境、学习资源、设置导学案等学习信息,信息接收主要靠师生、生生互动完成,而吸收内化的过程主要是靠课堂上的提问、训练、点拨、评价和课后的作业、辅导来实现。采取“课上传递信息、课下吸收内化”的典型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设计。

      翻转课堂则可更好地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个性化互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混合了直接讲解和建构主义学习的学习方式。从2006年诞生之日起,因其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3];教学信息清晰明确,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不易受其他信息的干扰;重新建构学习流程,“信息传递”在课前进行,“吸收内化”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流程;复习检测方便快捷,自主学习之后可以及时进行检测,便于学生及时补救和巩固等特点,备受关注。

      但翻转课堂,到底“翻转”什么?“翻转”的真实意蕴是什么呢?

      我认为,最本质的应该是“为教而设计”与“为学而设计”进而实施教学策略的翻转。从价值取向上,是教育教学思想的翻转。在翻转课堂情景下,“接收”无极限,学生读不懂可以再读,看不明白可以再看,而对于理解不透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可以由同伴、小组、老师给予帮助以实现“内化”,真正让“知识传授的识得过程与基本的习得过程在课外,知识内化的习得和悟得过程发生在课堂”[4]。各环节都是为学设计、为学服务。那种不以学生为中心、不为学生的学而设计,形似而神非的“翻转”,很难体现“翻转”的真实意蕴。

      三、实然:难以“翻转”的现实

      翻转课堂基于几个基本假设:一是假如学生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在家学习完全是自觉的行为;二是假如学生有很强的自控能力,按时间、按任务、按程序在看视频等学习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检测;三是假如学生都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对看不懂的地方反复“倒带”,可以与老师和同学“连线”;四是假如数字化程度非常高,每位学生都能熟练运用;五是假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足以充分发挥其“云服务”功能,支持自主学习、教育均衡和个性化发展;六是假如每个家庭面临的网络环境都安全,学生都能自觉抵制游戏等诱惑;七是假如教师都是微课程、微视频制作的高手,且有宽裕的时间……

      仔细分析我们的现实,就不难看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翻转”实践中,不少问题和困惑显现出来:一是学生的自觉性、自控力差,不看微视频,只是应付完成作业;二是对问题不明白也不会反复看,理由是没时间;三是家长反映孩子上网不都是为了学习,监管跟不上;四是教师每天都要在原来备课、批阅等任务的基础上,还要设计完成微课程,难以招架;五是自主学习效果不佳,对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脉络理不清,很多问题照样要靠课堂上解决;六是不少家庭还没有网络,高中更为突出的现实是大部分学生住校,监管更不上,学校不敢放心地开放网络,课前“翻转”落空;七是不少学科都需要在“课前吸收”,然而没有那么充裕的吸收时间,历史等所谓的“小”学科就不得不依靠“课内翻转”。

      的确,课堂翻转,还有很多的制约因素需要解决。即便是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可以忽略,即便是有些假设基本成立,既然学习需要“信息接收、吸收内化”,那么,大量的信息来源于哪里?仅靠浓缩了的5—10分钟的微视频能行吗?有人说微课程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反复看,但怎么去保证?学生有没有这样的自觉性?多个学科都需要学,有多少时间供学生自由支配?学生上网时谁来把关信息安全?需要教师在线辅导,有多少工作任务本就繁重的老师能如此付出?不付出在线辅导如何实现?实实在在地讲,就当下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课堂教学看,学生需要的信息源主要来自课堂,教师的及时“在线辅导”仍在课堂,学习的内化还是在课堂。

      四、释然:让“理想”照进“现实”

      毋庸置疑,设施设备需要更新和建设,课程资源需要“众人拾柴”,靠集体的力量来充实和丰富,网络安全需要全社会净化。但最为关键的还是我们的教学观念是否跟得上这种“翻转”。如果在我们的思想观念上,还没有真正考虑清楚,教学到底是为“教师的教”,还是为了“学生的学”,如果还不清楚到底为什么要“翻转”,那就不应该盲目求奇,盲目跟风。否则,将是典型的“东施效颦”。

      要真正实现课堂的科学“翻转”,有必要澄清以下几点:

      1.课堂“翻转”的媒介

      不少老师认为,没有微视频的课堂就不是翻转课堂,实质是错误地把微视频当作了翻转课堂的“标志”,错误地以为课堂“翻转”的媒介就是“微视频”。其实不然,只要是能以“学”为出发点,以“先学后教”为指导思想,一切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都可以充当媒介。如以“状元资本家张謇”为题设计的微课程,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衰史”为线索进行集中讲解的微视频,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发展、为什么会曲折发展”为主问题设计的PPT,还有以引导自主学习而设计的导学案,以拓展思维而选取的民族资本主义兴衰的图文资料,等等,都可以担当“翻转”的媒介。

      2.课堂“翻转”的方式

      课堂“翻转”不只课上与课后翻转一种形式,还可以实行“课上翻”。专家倡导的是“课前与课上”的翻转,即将传统的“课上传授、课后内化”,变为“课前信息吸收、课上知识内化”。这种方式,优势在于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保证信息吸收,能够为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展示和集中内化提供前提条件。但是,当多学科“撞车”,当我们无法确保课前学习时间时,完全可以用课上“翻”的方式进行,如果一节课就分成两个时段进行翻转,如果一天有两节课,或两天有两节课,就可以将两节课作为一个整体“翻转”。

      3.课堂“翻转”的频度

      提倡课堂翻转,不意味着每节课每个学科都要翻转。要善于抓住翻转的实质和翻转的关键点,因“需要”而“翻”,因“内容”而“翻”,因学科特点、学生特点、问题难度而“翻”,当恰当掌握“翻转”的火候时,进行翻转式教学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4.课堂“翻转”的课程设计

      课堂“翻转”条件下,课程(微课程、微视频等)设计无疑非常关键。但是,仅靠教师的一己之力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来完成很难做到。主要通过四个渠道:一是自主设计。即依据自己对课标、学情的理解进行自行设计,这种设计的优势是意图鲜明,好用,针对性强。二是集体研发。即团队分工协作,按主题搞集体研究、集体创作,此种方式的优势是集中集体智慧,省力,适切性强。三是直接引入。即直接选取网上丰富的微课程、微视频资源,将优秀的微课程资源引入自己的课堂。它的优势是资源丰富,省时省力。四是借鉴创造。即充分借鉴网络优质资源,依据自己的实际,对这些微课程资源进行再度开发,既吸收他人成果,又符合自己的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5.课堂“翻转”的过程

      传统课堂教师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课上。“翻转”往往将教师关注的重点引向课前,关注课堂微视频的准备与录制,关注线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但往往削弱对课上设计的精心、精致程度。事实上,课堂“翻转”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关注课前的准备,极其用心地设计好有关学习资源,在线上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还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反馈,更要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为完成课上“内化”而设计活动上,放在对学生研讨、交流、展示的引导上,放在对学生思维的引领、观点的判断、思路的引导、成果的评价上,即形成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关注,且课前、课上并重,二者不可偏废,不可顾此失彼。

标签:;  ;  ;  ;  

翻转课堂中“逆向”的辨析_翻转课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