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关于加快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对此奋斗目标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加快建设更高层次、更加惠及人民群众的小康社会。现在到2020年全面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目标还有10年时间。我国现在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在这里我想提出的问题是,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我认为,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可以概括为,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加快经济发展与产出率较低、消耗较大、污染较重、排放空间有限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矛盾。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就需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就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这一点绝不能动摇。但还必须看到,我国的人均资源不足,环境容量有限,人口红利开始减少,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加剧,因此那种传统的快速增长但不太好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要解决经济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就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
归纳起来,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资源产出率低、物质资源消耗大。
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偏低的资源产出效率必然导致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资源产出率偏低,主要表现在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钢铁、淡水等资源消耗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8.9吨标准油/万美元,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其中,煤耗为5.6吨标准油/万美元,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1倍;石油消耗为1.2吨标准油/万美元,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
2000年到2006年7年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数据基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与日本、德国等相比差距很大。2006年,我国是日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8.9倍。2008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钢铁消耗为1.7吨/万美元,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7倍,分别为巴西、印度、俄罗斯水平的6.1倍、2.7倍和2.1倍,在“金砖四国”中是最高的。当然这也可能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基础建设发展较快有关。
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十分有限的国家。200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淡水消耗为4615立方米/万美元,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9倍,分别为巴西、俄罗斯淡水消耗水平的5.9倍和1.6倍。
物质资源大量消耗还表现在我国石油、煤炭、电力等资源消费量快速增长。2007年,我国石油、煤炭、电力消费量分别为36570万吨、258641万吨和32712亿千瓦小时,分别为1990年的3.2倍、2.5倍和5.3倍。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5.5%左右,但是我国的能源消耗却达到了24.6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钢材消耗量达到了3.88亿吨,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大致上说,我们消耗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主要基础原材料,创造了6%~7%左右的GDP,这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粗放。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高排放、高污染。尽管我们的人均排放强度、累计排放量都低于世界水平,但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氮等污染物的排放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高强度的污染物排放造成环境污染严重。从2000年到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表可以看出,200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9.3吨/万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8吨/万美元,我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6倍、欧元区水平的7.6倍。当然,这与我国能源结构有很大关系,因为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的生产消费占70%左右。
200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氮排放量2.99吨二氧化碳当量/万美元,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9倍,欧元区水平的6.5倍。
我国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还表现在大气、水环境等质量差,酸雨问题严重,大气中颗粒物含量过高等方面。2006年,我国每立方米空气中颗粒物含量为73.0微克/立方米,世界平均水平是每立方米50微克,我国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为欧元区水平的3.2倍。印度略低于我国水平,俄罗斯和巴西则远低于我国水平。
我国地表水污染严重,七大水系总体质量为中度污染。从2008年我国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图可以看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严重污染而不能使用的劣V类水质比例达到20.8%。其中,黄河、淮河、辽河、海河劣V类水质比例分别达到20.5%、22.1%、32.5%、50.8%。海河的劣V类水质已经达到一半。
酸雨的发生频率比较高。2008年,在环保部监测的477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252个,占52.8%;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164个,占34.4%;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55个,占11.5%。重酸雨比例高。2008年,在环保部监测的477个城市(县)中,发生较重酸雨的城市占24.1%。其中,重酸雨的城市占8.8%。
(三)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比较低。
我国传统发展方式的第三个显著特点是依靠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增加产出,企业对技术进步的作用重视不够,劳动生产率偏低。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优势。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给较为充裕,其中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总量、规模巨大。2007年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达2亿多,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据统计,我国13.28亿总人口中有7.5亿劳动力人口。在7.5亿劳动力中,城镇就业劳动力3亿,农村4.5亿。在农村的4.5亿劳动力中,每年大约有1.5亿左右会转移到城镇打工,其中大约有3至4千万已常住城镇。离土不离乡的,在本地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的人员还有8千万至9千万,这两部分人加起来大约是2.4亿多。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有2亿左右。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据美国劳工部测算,2007年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为0.8美元/小时,德国为50美元/小时,我国仅为德国、美国、日本、巴西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1.6%,2.6%、3.3%和11.3%。
中国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发展经济学的著名理论——刘易斯理论,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模型,即农村劳动力太多,劳动生产率很低,在当地的边际产出是零,甚至为负数,但只要转移出来,他的边际产出肯定比原来大。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在若干年以后还有没有富余,还有没有人口红利,有的话还能持续多长时间?
中国的制造业在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发展得这样快,制造业出口之所以发展得这样迅猛,劳动力资源优势带来的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也符合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比较劣势”的产品。但是,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必然导致大量使用劳动力,劳动力密集投入又形成偏低的劳动生产率。从世界主要国家劳动生产率表中可以看出,据世界银行统计,2008年我国劳动生产率为5584美元/人,仅为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的5.7%、7.2%、5.9%、24.6%。
(四)规模经济和全球化影响,形成产品大进大出。
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第四个显著特征是大进大出。我国在资源、劳动力密集投入基础上,低水平扩张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形成产品大进大出,外贸依存度(货物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明显偏高。这种产品大进大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特点就是从国际上获取我国紧缺的资源,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工形成产品后再出口到国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但也要看到,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廉价资源、廉价环境和廉价劳动力过度地输出。我国一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产品,如铁合金、电解镁等等,出口的比重也很高。我国人均资源本来就少,资源利用率又低,再输出一部分资源,还通过产品加工造成更大的环境污染,这种状况必然不可持续。2000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为3.6%,2008年为7.9%,2009年为8.3%,我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货物贸易出口第一的国家。
在世界分工格局下,产品大进大出使我国外贸依存度明显偏高。2008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59.8%,分别比美国、日本高35.4个、28.3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45.0%。
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形成我国产品大进大出的重要原因。1982-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24.8%,占全部贸易额的比重由1981年6.0%上升为2008年的41.1%,近年来基本稳定在40%~50%之间。对我国来讲,加工贸易在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但加工贸易占总贸易的份额偏高,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粗放。
(五)消费率偏低,对投资依赖过大。
我国传统生产方式的第五个显著特征是消费率明显偏低,投资率偏高。消费率是指最终消费占支出法GDP的比重。支出法GDP分成四个部分:一是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二是固定资本形成,固定资本形成不等于固定资产投资;三是存货变动;四是进出口。2008年,我国消费率为48.6%,大大低于世界主要国家60%以上的消费率;投资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为43.5%,明显高于世界主要国家30%以下的投资率。
虽然大家认为投资多消费少,也确实存在这种趋势,但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仍然是消费。但30年平均下来,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5.3%,投资的贡献率是36.7%。2001年以前,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体上高于投资贡献率,2002年以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消费贡献率,或者与之持平。
1978-2008年我国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六)工业带动为主,服务业比重低。
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第六个显著特征是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大高于农业和服务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1978-2008年30年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50.7%,超过了一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08年的40.1%。2009年为42.6%。从我国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图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的短期、长期趋势都明显在逐步减少,第二产业比重在近段时间内大致稳定,第三产业比重在不断增加。
这种情形也符合产业发展理论中的库兹涅茨法则和钱纳里“标准结构”理论。库兹涅茨法则和钱纳里“标准结构”理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会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会不断上升,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相对稳定甚至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会更快地增长。2006年美国的服务业比重为76.5%,日本、德国、英国这些发达国家都接近70%或70%以上。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比重仍然明显偏低。
二、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一)我国国内资源供给有限,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有限,许多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快速增长与国内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从世界主要国家人均原油储量及居世界位次图可以看出,2007年中国人均原油的储量是1.87吨,占世界第59位。
中国人均耕地0.11公顷,居世界第145位。土地资源是我国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土地的紧缺性、稀缺性、宝贵性日益凸显。
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储量极低,石油、煤炭、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10,主要金属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4。近年来,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目前,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均在50%以上。
(二)环境容量有限,国内外压力增大。
高排放、高污染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日渐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加大。我们发展的目的就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喝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生活在优美的环境里。但现在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地表水污染严重,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空气污染较重。环境状况恶化导致污染治理投入快速增加。由2004年投入1910亿元猛增到2008年投入4490亿元。
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5.5亿吨,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8%,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去年末的哥本哈根会议就是为解决环境问题而召开的,而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减排难度和代价巨大,面临减排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
我国政府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郑重承诺。要兑现这一承诺,中国经济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强环境和污染治理。
(三)劳动力供求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用工成本增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劳动力供求形势变化的要求。我国已于1999年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人口自然增长率近年来快速下降,老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适龄劳动力供给增长放缓,人口红利将逐渐减弱。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5年的10.6‰下降为2008年的5.1‰,65岁老龄人口比重由1995年的6.2%上升为2008年的8.3%,经济活动人口增长率由1991年的1.2%逐步下降为2008年的0.8%。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供求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导致企业用工成本逐步上升。2008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28898元,比2005年提高10698元,企业用工成本逐步增加。今年一季度,企业用工成本增长13%左右。
国际金融危机逐步走出以后,不少地方出现了技工荒、用工荒。一方面,我国就业人员中年轻劳动力供不应求,2008年我国就业人员中20-34岁年轻人员的比重仅为29.0%;另一方面,劳动力技能素质水平还不能满足企业需求。2008年,我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上的仅占19.6%。所以,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在部分时段、地区和工种也会出现劳动力供应不足的现象。
(四)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大进大出式的生产方式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
大进大出式的生产方式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世界经济形势好时,大进大出式的生产方式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而当世界经济波动时,大进大出式的生产方式将影响国内经济稳定。
1978-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与GDP增速
外需波动大,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国际金融危机初起之时,外需急剧萎缩,导致我国经济在2008年4季度出现快速下滑,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了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大批农民工返乡。
2006-2009年世界贸易量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当季增速)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影响国内企业生产经营。2008年,以原油为标志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原油期货价格在7月达到147美元高位后,短短4个月时间内又跌至50美元之下,振幅超过60%,给国内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活动带来严重影响。
此外,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加剧也影响我国出口稳定。2009年1~11月,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103起。其中,反倾销67起,反补贴13起,保障措施16起,特保7起,涉案总金额共约120亿美元。
2007-2010年纽约原油3月期期货价格变动情况
(五)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需要改变依赖投资拉动的生产方式。
我国历史上投资增长波幅较大,曾导致经济增长大起大落。1993年,我国全社会投资增长率达到61.8%,GDP增长率高达14.0%;1999年全社会投资增长率为5.1%,GDP增长率仅为7.6%。
1981-2008年我国投资和GDP增长率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世界主要国家投资率逐步下降。1970年,德国、日本的投资率分别为30.5%、39.7%,而到2006年,德国、日本的投资率分别下降为17.8%、24.0%。
扩大消费符合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调整需求结构,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我国长期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着眼点,切实改变目前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的状况。
(六)服务业滞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接近3000美元,需求结构正面临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经济增长后劲。
目前,我国服务业还比较薄弱,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生产性服务业难以满足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生活性服务业难以满足人民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内容的需要。我国居民服务性消费比重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增长。
2003-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3%,比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年均增速低0.5个百分点,比商品性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速低0.6个百分点。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实现“三个转变”,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资源利用率。
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大弊端就是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消耗大,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样的资源要产出更多的东西,更好的东西,附加值更高的东西。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办法,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和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手段很重要的一点就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既要提高资源产品的价格,又要保护低收入群众的消费水平不受影响,比如说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制度。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
(二)减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
减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也要靠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和经济手段。要进一步深化生态环保体制改革,改革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三)提高劳动生产率。
建立创新型国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要通过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和制度机制创新,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积极扩大消费,稳步提高消费率。
中国的消费能力之所以不够高,主要原因还是收入不高。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内需与外需、消费与投资结构。积极扩大内需,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是解决看病及子女受教育问题,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人们敢花钱。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主题。据我们开展的住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2008年农村人均消费支出3661元,城镇人均消费支出8869元,地级市10600元,36个大城市14000多元。这充分说明城镇化是我们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
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
(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以及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加快构建和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标签: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中国人均gdp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