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平[1]2001年在《腕踝针对卒中后肩痛康复作用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腕踝针对卒中后肩痛的缓解疗效,为卒中后肩痛提供一种高效、简便的康复治疗方法。 方法:将入选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腕踝针加运动治疗组,B组为外涂扶他林乳胶剂加运动治疗组,两组疗程均为15天。对每一病例治疗前后进行评定。评定内容:①对肩部疼痛用VAS自拟肩关节痛积分表法。②Fugl-Meyer关节活动及疼痛评定。③Fugl-Meyer感觉评定。④痉挛程度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法评定。⑤肌力用MMT分级标准之Kendall百分比法评定。⑥上肢肢体功能恢复用Brunnstrom法评定。⑦ADL用八级分级法评定。 结果:①据肩痛积分评定,两组积分治疗前后都有非常显着差异(P<0.001)A组与B组相比,A组优于B组(P<0.01)。且A组肩痛程度及频度与疗效呈正相关。②Fugl-Meyer关节活动及疼痛评定,A组优于B组(P<0.05)。Fugl-Meyer感觉之轻触觉评定,A组优于B组(P<0.01)。③对痉挛的缓解,A组优于B组(P<0.01)。④其他评定,两组未见显着差异。 结论:腕踝针能够很好地缓解卒中后肩痛,并能缓解痉挛而增加关节活动度,且操作简单、无痛、不碍运动,是一种高效、简便的康复治疗方法。
王琳琳[2]2011年在《针刺结合肩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康复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融合现代西医康复理念,将传统的针刺治疗与肩部控制训练相结合应用于临床,用统计学数据结论来证明其康复疗效,为脑卒中后肩痛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40例符合入选标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例。A组为针刺结合肩部控制训练组即治疗组,B组为单纯针刺治疗组即对照组。所有入选病人都按照针灸康复科、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并予针刺治疗,每周六次,每次30分钟。A组进行一般处理的同时进行康复治疗,具体康复治疗包括患侧肩部的被动、主动及抗阻运动。两组病人疗程均为1个月,于治疗前、治疗一个月后对每一病例进行康复评定。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评定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组内疗效和治疗后两组间的疗效。评定内容:(1)用VAS目测评分法评定肩痛改善情况。(2)用角度尺测量法评定肩关节活动度。(3)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4)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本临床研究观察到:(1)两组患者治疗后在肩痛强度、肩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肩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肩部控制训练与单纯针刺治疗均可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程度、扩大肩关节活动度、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说明两者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均有意义,但针刺结合肩部控制训练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组,说明针刺结合肩部控制训练能够更好缓解偏瘫肩痛,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其早日重返家庭、回归社会。
方依依, 鲁海, 张春红[3]2018年在《卒中后肩痛的特色针刺疗法拾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卒中后肩痛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临床治疗难度大,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病情恢复,降低了患者的康复信心及生活质量。特色针刺如腹针、浮针、平衡针等治疗该病的文献报道不多,但屡见奇效。本文对近10年文献质量较高且较有针对性的几种特色针刺手法加以介绍,望对临床工作者有所启发。
徐道明, 郭海英, 糜中平[4]2013年在《脑卒中后肩痛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肩关节疼痛(简称肩痛)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通常在脑卒中后2~3个月内发生[1],其发病率16%~84%[2]。肩痛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还会延缓和阻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原因主要与患者惧怕疼痛,从而减少患肢功能训练甚至进行患肢制动有关[3]。临床上发生脑卒中后肩痛的原因很多,如肩肱节律的丧失、肌张力异常、关节囊挛缩、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肩关节粘连性改变、患肢体位
陆建虎[5]2012年在《卒中后肩痛的机理研究和康复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卒中后肩痛的原理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近年来有关卒中后肩痛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卒中后肩痛的发病原因较多,针灸、中药和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结论:卒中后肩痛的康复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
陈琦[6]2017年在《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文章探讨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痛患者的治疗疗效,以最大限度缓解患者机体疼痛感,加速中风后病情转归,预防后遗症的发生,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方法:文章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0月期间丹阳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病房确诊为脑卒中且出现患侧肩痛的病人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非盲法随机对照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30例)、治疗组(n=3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基本一致(P>0.05),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明确诊断后均进行常规治疗以及康复训练。对照组纳入患者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体针疗法治疗,拔针后予以康复训练指导;治疗组纳入患者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腕踝针疗法治疗,留针同时予以康复训练指导。治疗前、后分别应用VAS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应用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量表评定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程度,应用上田敏偏瘫上肢评定量表评定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应用Barthel改良指数评分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VAS量表评分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VAS量表评分为(2.1 ±0.3)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Fugl-Meyer量表评分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Fugl-Meyer量表评分为(42.6±2.3)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上田敏偏瘫上肢评定量表评分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上田敏偏瘫上肢评定量表评分为(9.1±0.3)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Barthel量表评分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Barthel量表评分为(72.6±3.9)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痛患者的治疗效果理想,相较于常规体针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案而言,在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以及上肢运动功能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更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突出价值,临床效果值得肯定。
鞠晓晶[7]2013年在《腕踝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肩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腕踝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肩痛的临床疗效,优化临床治疗中风肩痛的有效方案,以及时缓解中风肩痛患者的疼痛,有效提高肩关节活动度,有助于患者的上肢功能锻炼,提高患者康复的信心。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叁组,腕踝针1组,腕踝针2组和体针组。叁组均给予体针治疗和康复训练,腕踝针1组与腕踝针2组给予腕踝针治疗,其中腕踝针1组腕踝针治疗与康复训练同时进行,腕踝针2组两种治疗分开进行。叁组均在治疗前、初次治疗后,第一疗程后、第二疗程后分别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ROM、Fugl-Meyer肩关节活动评定、上田敏偏瘫上肢评定量表等量表评分。结果:(1)两个疗程后,腕踝针1组总有效率为96.8%,腕踝针2组总有效率为90.9%,体针组总有效率为84.6%,腕踝针1组镇痛疗效最佳,其次是腕踝针2组,再次是体针组。(2)与治疗前比较,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后叁组的VAS、ROM、FM肩关节活动和上肢运动功能均有显着改善(P<0.05)。(3)初次治疗后,腕踝针1组较治疗前VAS、ROM和FM肩关节活动均有显着改善(P<0.05),较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腕踝针1组优于其他两组。(4)第二疗程后,VAS、ROM、FM肩关节活动和上肢运动功能叁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腕踝针1组优于腕踝针2组,腕踝针2组优于体针组。结论:腕踝针结合体针治疗与单纯体针治疗均可改善中风肩痛患者的肩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和上肢运动功能,但前者优于后者,且带腕踝针进行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案其镇痛作用与提高肩关节活动度的即刻效应显着,整体疗效更佳。
陆建虎[8]2012年在《偏瘫复原合剂结合针刺康复治疗卒中后气虚血瘀型肩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观察偏瘫复原合剂结合针刺康复治疗卒中后气虚血瘀型肩痛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在脑病科病房入选诊断为中风病气虚血瘀型并且患有肩痛的患者60例,将入选的受试者按照其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地分配到治疗组、对照组。所有纳入的患者予以常规针刺康复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偏瘫复原合剂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康复治疗。两组患者每天康复治疗1次,一周治疗5天,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每天服用偏瘫复原合剂,治疗4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肩痛VAS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计分法)、肩关节活动度评定(Fugl-Mayer法)、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定(Fugl-Mayer法)。研究结果:中药结合针刺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VAS评定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肩关节活动度均有改善。其中,对肩痛和上肢运动功能和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程度,中药结合针刺康复组改善优于针刺康复组(P<0.05)。在治疗后ADL的观察结果中,中药结合针刺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对各指标的改善情况并没有显着差别(P>0.05)。研究结论:1.中药结合针刺康复治疗卒中后肩痛是可行的,其对肩痛和上肢运动功能和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程度优于针刺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结合针刺康复不仅可以改善卒中后肩痛患者的肩痛和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度,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有改善.2.中药结合针刺康复治疗对于卒中后气虚血瘀型肩痛疗效更好,安全有效、病人依从性好,值得推广。
戴淑青, 郑燕, 贺新泽[9]2012年在《针灸治疗中风后肩痛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中风后肩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最早发生在中风2周以后,多于2个月~3个月出现[1],其发生率约5%~84%[2],如不及时治疗会出现盂肱关节半脱位,肩胛骨粘连,肩手关节痉挛甚至肌肉萎缩,其严重影响患者肩关节及上肢功能恢复并且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社会造成难以估
曾慧玲[10]2016年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诊疗现状》文中提出目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是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能严重阻碍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恢复,其病因病机尚不明确,笔者希望通过对近年来的临床文献进行分析,以寻求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对于脑卒中后肩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临床多采用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针灸治疗等治疗方式,均可取得一定的效果。结果对于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应尽早介入,而且应该通过治疗人员的正确方法进行。
参考文献:
[1]. 腕踝针对卒中后肩痛康复作用观察[D]. 张国平. 福建中医学院. 2001
[2]. 针刺结合肩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康复疗效观察[D]. 王琳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3]. 卒中后肩痛的特色针刺疗法拾珍[J]. 方依依, 鲁海, 张春红. 中国中医急症. 2018
[4]. 脑卒中后肩痛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 徐道明, 郭海英, 糜中平. 中国康复. 2013
[5]. 卒中后肩痛的机理研究和康复治疗进展[J]. 陆建虎. 中医学报. 2012
[6]. 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痛的疗效观察[D]. 陈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7]. 腕踝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肩痛的临床研究[D]. 鞠晓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
[8]. 偏瘫复原合剂结合针刺康复治疗卒中后气虚血瘀型肩痛的临床研究[D]. 陆建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9]. 针灸治疗中风后肩痛研究进展[J]. 戴淑青, 郑燕, 贺新泽.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诊疗现状[J]. 曾慧玲. 光明中医.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