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潜力、应用能力与企业绩效_市场导向论文

吸收潜力、应用能力与企业绩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潜力论文,能力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自波特提出竞争优势以来,[1]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条线索从外部环境入手,[1][2]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在行业中的良好定位;另一条则从企业内部入手,[3][4]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内部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因而也是难以转移的资源。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观进一步发展了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不仅是合约的集合体,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存储独特的生产性(包括技术的和组织的)知识的实体,并且这一实体能够在其自身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以获得成长;[5]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这一知识储备与不同的效率紧密相关,并通过一种路径依赖的方式来进行积累。因此,这不仅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些企业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而另一些企业却不能,也有助于解释企业为何进行多元化和创新。[6]知识基础观认为,一个能使自己置身于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创新知识的地位的企业就会获得竞争优势。然而,为了保持这一竞争优势,企业必须能够持续地吸收新知识以及将这些新知识以创新的形式加以应用。企业必须能识别环境中能引起新的知识需求的不确定性,必须加强其对内部以及外部的扫描行为;企业还必须是柔性的以应对和开发新的机会。[7]组织必须有能力应用这种知识,由此而确保企业能获得竞争优势或者保持其竞争地位。[7][8][9]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能力是能够迅速、准确、及时、有效地获得知识并在企业内加以运用的能力,这一能力,我们称之为知识吸收能力。

尽管知识吸收能力这一概念被众多学者所使用,但对于知识吸收能力具体如何构成,则没有定论。[9]因此针对吸收能力建立理论模型并探讨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Cohen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吸收潜力概念,并提出了一个吸收潜力、应用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主要探讨吸收潜力、应用能力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一)概念界定

为了厘清吸收潜力和应用能力的构成,我们首先讨论吸收能力的概念。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是指一个企业识别新的外部信息的价值,并加以消化和商业应用的能力。[7]一个组织的吸收能力是建立在其成员的个人吸收能力的基础之上,但并不是个人知识的简单加总,而是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是基于企业内的认知结构的“个人吸收能力”的综合应用。[7]这一认知结构包括先前的知识积累、学习技巧积累、解决问题技巧积累等。先前的知识积累为学习新的知识提供了便利,而学习方面的技巧则能促进员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外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巧积累则有助于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评估和使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先前知识积累的函数,这些积累的知识既包括基本技能(例如一个共享的语言),也包括在本领域内的最新的技术和知识发展。[7]

知识积累的路径依赖特性使得企业的认知结构对企业知识的消化和应用以及企业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的认知结构赋予企业识别新信息价值、消化并投入商业应用的能力。如果说认知结构赋予企业一个知识共享的情境,那么企业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利用能力则为企业把这一知识积累商业化提供了实现的途径,通过对知识的消化和利用,企业才能将知识商业化并获得绩效。因此,企业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的消化、利用能力是企业吸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Cohen和Levinthal(1990)把认知结构以及识别、消化和商业应用能力都纳入到吸收能力之中去。而后来很多学者仅仅使用识别、消化和应用能力三个构面来理解吸收能力(例如Lane,Salk和Lyles,2001)。[8]

依照Cohen和Levinthal等人的思路,Lane和Lubatkin(1998)把吸收能力细化为识别、评估、消化和应用四个组成部分,又把识别和评估能力纳入吸收潜力(或称潜在吸收能力),把消化和应用能力纳入实现能力,并对69个制药及生物科技的R&D联盟进行了实证研究。Zahra和George(2002)则把吸收能力划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取得、消化、转换和利用,并进一步指出,吸收潜力包含经验(指先前的投资与知识)、投入(指密度、速度和方向)和消化(指了解)三个成分。简俊成和洪德清(2003)在Cohen和 Zahra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台湾142个上柜企业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发展吸收潜力,把吸收潜力分为学习投入、吸收经验和市场导向三个层面。[10]

本文将吸收能力分为两个部分:吸收潜力和应用能力,吸收潜力主要是指企业的认知结构因素,这为应用能力即企业消化、利用新知识提供了基础。一个企业的认知结构可以具体反映在企业的市场导向、学习导向和经验积累三个方面。因为一个市场导向型的企业才会有积极去积累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学习导向则有利于增进企业获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并增进企业消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获取外部知识的过程中,合作与沟通是一个影响获得知识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合作经验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既然吸收潜力是指企业的认知结构,所以,用市场导向、学习导向和合作经验三个方面来衡量吸收潜力非常合理。企业的知识应用能力主要包括消化能力和利用能力两个方面。所谓消化能力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已有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是把新知识融入企业的能力;利用能力则是运用新知识或整合过的知识进行调整、开发并商业化的能力。

(二)研究假设

吸收潜力的三个组成部分对企业绩效都存在积极的影响。市场导向是指一个组织充分地生产出以及跨部门传播现在及未来客户需求的市场情报,并采取适当的响应行动。[11]市场导向使组织聚焦于持续地搜索目标顾客需求以及竞争者能力的信息,且应用这些信息来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它是整个组织的价值系统,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文化基础。[12]本文认为具有市场导向的企业能广泛地熟悉顾客与竞争者,有助于对各种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具有路径依赖的,有赖于企业过去的知识和技巧的积累。[7]一个具有学习导向的企业将会关注如何从外部吸收知识,以及将企业内的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知识,这既是知识的积累,同时也是技巧的积累。学习导向有助于增进企业理解新的创意的能力,[13]能增进创造力和关注新的市场机会的能力,[14]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促进问题解决来为知识的应用提供帮助。[15]在获取外部知识的过程中,合作与沟通是一个影响获得知识的至关重要的因素。Cohen和 Levinthal(1990)认为组织若广泛积极地发展内外的关系网络,这将有助于组织内的成员提升对其他知识和能力的警觉,从而提升个人的和组织的吸收能力。知识寻求者的经验水平将会限制其学习成效。[16]因此,合作经验将沟通系统和个人吸收能力强化,可提升企业间学习合作的效果。因此,吸收潜力能够增进企业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增进企业的创造力,提升企业间学习的效果,从而增进企业绩效。由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1(H[,1]):企业的吸收潜力越强,企业绩效就越好。

正如Cohen和Levinthal(1990)所指出的,认知结构赋予企业识别新信息价值、消化并投入商业应用的能力,换言之,吸收潜力为企业的应用能力提供了基础。因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H[,2]):企业的吸收潜力越强,知识应用能力就越强。

从外部获得知识有时是可以直接使用的,但是更多的情况是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知识基础进行消化和整合之后才加以利用和商业化。[7]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由于文化、知识基础等的不同,从外部获得的知识往往并不能完全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这些知识需要根据企业特定的社会、文化以及竞争环境来进行调整和整合,从而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对于接受知识企业来说,可以有两种方式来促进外部知识在企业内部的整合和应用,从而提升企业绩效:一是分解和消化从外部获得的新知识;二是通过创新性应用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8]由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

假设3(H[,3]):企业的知识应用能力越强,企业绩效就越好。

既然认知结构有助于企业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而应用能力的增强有助于企业绩效的一生。本义认为,应用能力与吸收潜力和企业绩效之间还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即吸收潜力可以通过促进企业的应用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第四个假设:

假设4(H[,4]):企业的吸收潜力能通过促进知识应用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绩效。

三、假设检验

(一)研究量表

本研究量表是综合前人的研究,在由4名企业管理人士进行评估和对39个企业进行预试的基础上形成的。本文的量表各个部分的来源分别是:市场导向量表来自Kohli和Jaworski(1990);[11]学习导向和合作经验量表来自于简俊成和洪德清(2003);[10]消化和应用能力量表来自于Cohen,Zahra等人的研究。[7][9]此外,本文采用了三个一般性的指标来衡量企业绩效,包括销售额、利润率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这三个指标在许多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本文使用李克特七点量表来进行测试,本文使用的量表见表1。

表1 本研究量表

(二)样本描述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2006年9月至11月间对中国珠三角地区企业的问卷调查。样本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在广东多所高校的EMBA和MBA的课堂上收集,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171份;其二是根据广东某高新技术管委会提供的200个企业资料发放电子邮件问卷,共发放200份,催促后共收回37份。剔除全选同一答案和问题遗漏超过10%的问卷共16份,最后有效问卷为192份。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基本情况

(三)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综合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2.0和LISREL8.72来处理数据,主要使用SPSS软件来进行数据的整理,使用LISREL软件来进行分析。本文使用S和K系数来检验数据的正态性,①检验结果表明,各个题项的值S系数的绝对值均小于0.65,K系数的绝对值均小于2,本研究样本数据符合正态性分布假设;数据的VIF值均低于3,这说明也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本研究各个因素的信度和效度的各项指标如表3所示。

表3 信度与效度

由表3可以看出,根据搜集的样本情况,本研究量表的信度α值均在0.8以上,具有良好的信度;同时各个一阶因子解释的方差均在75%以上,具有良好的内容解释效度,二阶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数表明,本研究各个因子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从图1可以看出本文的整体假设模型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

为了降低指标数,本文将一阶因子的题项值合并后取均值,形成一个新的指标,将测量得到的因子 (隐变量)转化为指标(显变量)。转化后的各个新的指标的均值、标准误和相关关系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各个合并指标之间相关关系的显著性水平很高,对数据进行正态性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表明,合并后的数据符合正态性假设,也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4 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相关性显著水平0.01(双尾检验)。

(四)假设检验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假设进行检验。本文的检验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检验吸收潜力、应用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吸收潜力、知识应用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的相关关系,假设1、假设2和假设3都得到了有效的验证。

其次,为了检验应用能力对吸收潜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的作用,本文将应用能力作为中介变量纳入观察,检查应用能力对吸收潜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当加入应用能力之后,吸收潜力对绩效的影响变为负值,这说明吸收潜力和应用能力之间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上,存在替代关系,而非中介关系,假设3不成立。

Chi-Square=23.52,df=17,P-value=0.13321,RMSEA=0.045

注:X[2](17)=24.68; GFI=0.97; NNFI=0.99; CFI=0.99; SRMR= 0.040; RMSEA=0.045。

图1 吸收潜力、应用能力与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

Chi-Square=24.20,df=18,P-value=0.14855,RMSEA=0.042

注:SRMR=0.044; GFI=0.97; CFI=0.99; NNFI=0.99; X[2](18) =25.35; RMSEA=0.042。

图2 应用能力对吸收潜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

四、结论

本研究以192家广东企业为对象,探讨了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发现如下:(1)根据样本数据,由市场导向、学习导向和合作经验组成的知识吸收潜力,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这说明使用这三个要素来说明企业的吸收潜力是可行的; (2)吸收潜力、应用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吸收潜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考虑应用能力时,吸收潜力对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认为,这说明吸收潜力和应用能力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本文认为产生替代关系的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吸收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双重性。吸收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吸收外部知识并加以利用,二是内部知识的创造。当一个企业具有极强的吸收潜力时,意味着其具有良好的市场导向和学习导向以及合作经验,意味着其能积极搜寻、探索和学习外部知识并善于在组织内部进行分享,这种认知结构有助于企业积极利用外部知识而不需要进行太多的内部的知识挖掘和创造来提升企业绩效。另一方面,当一个企业具有很强的应用能力时,意味着其具有良好的消化能力和开发利用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企业不需要太过于依赖外部的知识而进行自主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的绩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对提升企业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吸收潜力对企业绩效的直接正面影响说明,建立一个市场导向和学习导向的组织文化能有效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吸收潜力和应用能力的替代性关系表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侧重于发展吸收潜力或者应用能力的其中之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本研究的结果是基于对广东192家企业的截面调查,因此结果可能不能代表其他地区的企业的情形;同时,本文并没有将行业等因素纳入吸收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考虑,有待于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细化。

注释:

①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时,Skewness系数(简称S系数)与Kurtosis系数(简称K系数)应为0。S系数大于0时,称为正偏分布(顶端数据偏向右侧高分区),反之成为负偏分布;K系数大于0时,成为高狭峰(分数过于集中),反之则为低阔峰(分数分布过于分散)。在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上,当S系数的绝对值大于3时,K系数绝对值大于10时,被视为非正态。或使用Z分数来判断,如果Z分数大于1.96(α设定为0.05),则该变量非正态分布。

②绝对拟合指数CFI和相对拟合指数NNFI,CFI值在0-1之间,越大越好,以大于0.9为佳。近似误差指数SRMR和RMSEA则越小越好,其中:SRMR<0.8时模型可以接受;SRMR<0.5时拟合好;RMSEA<0.1时拟合好;RMSEA<0.05时拟合非常好;RMSEA<0.01时拟合非常出色(这在经验研究中很少见)。

标签:;  ;  ;  ;  

吸收潜力、应用能力与企业绩效_市场导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