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叫/教”字句文献综述研究论文

汉语“叫/教”字句文献综述研究论文

汉语“叫/教”字句文献综述研究

钱芹 四川大学

摘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致使句作为汉语使役表达的典型形式,其主要包括“使字句”、“让字句”、“令字句”、“叫/教字句”等形式。本文从“叫/教”字句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出发,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多的探讨思路。

关键词: “叫/教”字句;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致使”意义的句式相当多。如:“使”字句、“让”字句、“叫”字句、部分“把”字句、使动句等等。其中“叫/教”字句,是汉语学习者致使句使用输出较多的一种句型,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学习者习得相对于“叫”、“让”更为高级的“使”字句的基础。

但即使“叫/教”字句作为汉语学习者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句式,在写作或日常表达中依然会出现如下句子:

a叫人感到神秘的是,他们都长有很大的头和眼睛。

b他们令/使我和你今晚一起去玩牌呢!

句子a中,学生混淆了“令”、“让”与“叫”的用法,本该用令、让却使用了叫一词。句子b中,学生混淆了“令/使”和“让”、“叫”。本该用让、叫却选择了使和令。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可能是学习者们在学习过程中,没能很好地掌握致使义,继而出现混用、遗漏、杂糅等情况。

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汉语本体出发,研究方言中“叫/教”字句的发展变化和语法意义,以及某个特定文学作品中的“叫/教”字句使用研究。就对外汉语教学角度而言,对“叫/教”字句的研究力度明显较小,多是研究者们在研究“使”字句和比较致使句式时略带几笔,查阅到的几乎为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也仅有几篇而已。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鲁迅)

姚肖莺(2005)从致事的角度、役事的角度、动词的角度、致使性等级这几个方面对“使”字句、“让”字句和“叫”字句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刘贯鹏(2010)依据被否定性不同、使事自主性保留多少的不同、“使令兼表被动”现象的有无这三条标准得出“使”字句内部成员致使强度横向等级:“致使、使得>使、令>叫、让”。

互联网已经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起来,网络空间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在当前世界经济处于低潮的时候,网络经济却显示出自己强劲的活力。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迹象显示,网络的发展将给全世界带来新的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和人类生活将越来越依赖网络。网络经济改变了世界传统贸易方式,打破了地域限制,形成了真正的全球经济市场,国际贸易的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提高。人才、资金、商品、技术在网络空间里可以更加无障碍地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全球范围的最优化组合。在国际间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整合世界各自独立的数字市场,将会成功地建立一个全世界物联的市场。

一、“叫/教”字句本体研究

(一)“叫/教”字句表使役的研究

在国内关于“叫/教”字句的研究当中,有些学者研究了从古代至现代“叫”“教”二字表达使役或致使义的发展历程。

“教”字从支,孝声,《说文》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的本意是“教育、教诲”,例如:

根据工程具体信息进行施工组织设置,在最大限度减少交通运输基础上,采用分段施工的模式,针对工期紧公路工程做连续作业,人员配置上按照两班倒的方式,保障施工质量同时,最大限度提升施工效率,使公路施工技术水平充分得以体现。在施工机械设备选择上,明确搅拌站方位布控合理性,沥青则采用厂拌法做相应拌制,做好对相应装载机、推土机、挖掘机、平地机等机械的参数确认,制定专业流程方案,确保机械设备施工质量充分得以保障[1]。

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孟子·告子上》)

“教诲”的目的是支使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所以“教”引申为使令义是很自然的事情。但表示“教诲、指导”义和表示使令义的句子在句法上往往难以区分日,因此对“教”字开始作为一个新词,进入兼语句而表示使役义的时期,分歧较大。李文泽(2001)认为,“教”字表使役在六朝《世说新语》里只出现一次:

次至杨修,修便咬,日;“公教人咬一口也,复何疑?”(《世说新语·捷悟》)

张焕新(2004)主张,除了“使”、“令”以外,从汉末开始,口语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使令性动词一“教”。而杨月蓉(2007)则主张,“教”字表使役在春秋战国时代己产生了。

进则教良民作奸,退则令善人有祸。(《韩非子·解老》)

并且讨论了“教(叫)”表示被动与使动用法的源流与发展,指出两者有转化的可能,其原因一是两种句子形式相同,二是两种句子具有语义的模糊性。

1.税费同增长,组织收入规模进一步扩大。2017年7月代征后至12月,原梧州市、北海市地方税务局共征收入库社会保险费14.67亿元,其中原梧州市、北海市地方税务局分别征收入库9.97亿元、4.70亿元。2018年1~6月,两市税务部门代征社会保险费19.45亿元,其中原梧州市、北海市地方税务局分别征收入库10.62亿元、8.83亿元。收入规模进一步扩大,税务部门与地方发展联系更密切,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叫”在《说文·口部》里说:“叫,簿也”,表示“喊叫、呼叫”义。太田辰夫(1958)认为,“叫”用于使役句是从明代开始的。而冯春田(2000:631)认为,“叫”作为兼语句的动词“V1”产生于晚唐时期,宋代有少数用例,大量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李文泽(2001:420)主张,“叫”在宋代语言中的用例不太多,而比较集中的用例都是在南宋时代。

(二)“叫/教”字句与其他使令句的对比分析研究

而随着研究的愈加深入,不少学者将“叫、让、使、令”句统称为“使”字句,其基本结构为“N 1+叫/让/使/令+N2+VP"。对“叫”、“让”、“使”、“令”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者们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魏一定会把他的到来告诉于鹤轩,没准于鹤轩这会正在给主任打电话,主任肯定会说他迟恒是自行采访,情况他不了解。主任有两点让迟恒佩服,一是改标题,送到他那里的稿子,生硬老套的标题经他一改,立马变得生动、紧贴文意,其次就是装聋作哑,迟恒在外搞问题采访,说情电话打到他那里,对方未有实际表示之前,主任一慨“哼哼唧唧”没个准信,除非来头实在硬。

通过以上对国内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的回顾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可看出这一领域经过交际教学法的衰退而又一次受到重视。如何加强英语语法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而切实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法水平,将是未来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所重点关注的。

在阿姆斯特丹的休假,虽然短短几个钟头而已,却教我深思世界历史上的经纬这问题。(新井一二三)

丁声树(1961)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指出每个词都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具体的某类词也有共同的性质和用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建成区的规模也在持续扩张.对城市建成区进行有目的的历史重建和现状分析,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用一种科学、连续的方法反映出城市扩展演进的过程,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进而更加合理地规划城市扩展方向.由于遥感手段具有快速、宏观、综合获取城市用地状况及其变化数据的优势[1],同时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与数据处理能力,将二者相结合,能极大地提高管理土地资源的能力.

吕淑湘先生(1996)编著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解释到“使”是一个动词,可以理解为“支使,使唤”,并且对它后面所接的宾语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是指代人的名词。

李临定(1986)在《现代汉语句型》就探讨了“使”和“让、叫”的使用差别。他指出:“让”、“叫”和“使”都可以表致使义,但两者各有侧重。前者侧重于人,一般和人的主观思想有关;后者侧重于事件,大多数情况下表示由于某个事件引起了某种结果,和人的主观意志无关。

马向颖(2010)从意图、自控性和己然未然等方面分析“使”和“叫’,“让”的细微差别。作者还对“使”字句语料进行了归类,指出施事者直接表示事件的句子占了所有例句的一半,其次是抽象事物和具体事物,而人和空位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叫/教”字句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减少其使用的错误率,也可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致使句提供参考。

当时,中山先生经过旅途的辗转周折,所带的费用已分文不剩了,眼看着连一口面包都吃不上。于是,一些热心的留学生便慷慨解囊,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凑了三四十个英镑送给中山先生,以暂时维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后,大伙儿再去看望他时,却见他已将这些钱买了一大堆新书。一见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着书告诉众人说,这是什么书,那是什么书,这本书怎样怎样好,那本书又如何如何重要。众人见此情景,一个个不禁目瞪口呆,有的为中山先生的好学精神所惊骇,也有的抱怨他不该将吃面包的钱拿来买了书。

刘利(2006)在《现代汉语使役句的语义分析》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使”和“让”“叫”在含义上都表示致使义时,它们的前面都表示结果,而后面多表示原因。”

刘亚漩(2008)的文章《浅谈兼语句中“使”与“叫”“让”的对比》分析了兼语句中的“让”、“叫”及“使”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得出结论:“使”“叫”“让”都可以表示“致使”,并且一定会产生某种结果;“叫”和“让”还可以表示“使令”。另外,文章还补充到,“让”“叫”还可以表示“容许”和“任凭”,而“使”没有这个用法。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教”用做动词有三个核心义项:①jiāo,意为“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②jiào,意为“教导,教育”;③jiào,意为“使、令、让”,如:教他无计可施/教我十分高兴。在现代文学作品当中,有些许作家沿用“教”表达使、令、让等含义时所组成的句型常见于文学作品当中。例如:

刘永耕在《使令类动词和致使词》(2000)中认为“使、让、叫、令”和“派、请、命令”这两类词在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上都有很大差异,前一类是致使词,后一类是使令类动词,致使义是词汇意义,而使令义是语法意义。同年,范晓在《论致使结构》中根据有无致使标记对汉语致使句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第一类是有标记致使句(显性致使句),包括“使”字句、“V使句”夕、表致使义的“把”字句、使动句;第二类是无标记致使句(隐性致使句),包括使令句、使成句、某些v得句。

宛新政(2005)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使”、“令”、“叫”、“让”的用法,包括色彩、语体分布等,并都有详细的语料分析作为支撑。

牛顺心(2007)通过结合语料及对“使”、“令”、“让”、“叫”做的封闭调查,指出“令”和“使”作为独立的词已经逐渐失去了“使令”的用法,而较多地成为纯粹的致使标记;“令”的词汇化程度与“使”、“让”、“叫”相比较而言是最高的,“令人……”已经更多地以固定结构的形式出现。

李大忠(1996)认为,“使”表示“致使”意义,口语中也可以用“叫”或“让”。但如果不表示“致使”结果意义的,就只能用表示“使令”意义的“叫”、“让”等,不能用“使”。

李娟(2010)主要从使役和被动两个语法范畴对“叫”字句进行研究和对比,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包括致使义“叫”字句、使令义“叫”字句、允许义“叫”字句、“叫”字被动句进行对比研究,指出它们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不同。同时还分析研究了“叫”字句与“使”字句、“被”字句的异同。

曹冬雪(2010)指出,当句子表示某种愿望或发出号召,或者表示容许、听任时,只能用“让”,不能用“使”、“叫”;当表示使令时,含有人的主观意志。这类句子只能用“让”、“叫”,不能用“使”;当表示致使义时,则可以互换。而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充当主语时,一般用“使”字句,不用“让”字句。

4) 修复作业周期短。再制造胶粘修复所需材料便于携带。修复工艺流程中采用微波固化工艺,占用较短时间进行固化并完成修复。

“开平”取“开通敉平”之义,指闭塞的地方开发通达,使时局安宁太平。据史料记载,后梁太祖开平年间(公元907—911年)钱元瓘率民工增建内城,又名子城,位于郡城正中部分,周围三里十五步,呈梯形,城上有四楼,即东楼、西楼、南楼(谯楼,现称鼓楼)、北楼。瓘在温州时,喜欢招纳文士,注重安抚民心,减免租税,兴修水利,开展海上交通,使温州有了一个安宁稳定的局面。“开平”之义与当时的时局恰好吻合,且也有兴修水利记载,故推测古闸就在五代后梁的开平年间修建,距今1100年。作为我国古代水则发展史第三阶段 “平字水则”的代表“永嘉水则”,其历史前溯了180多年。

二、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叫/教”字句的研究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叫/教”字句的研究主要是在分析学习者习得和运用致使或者使役结构偏误时提及相关内容,多为“叫/教”字句与其他句型的比较。

目前,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已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深入推进,各项规定内容的逐渐完善,监测成果质量必将稳步上升。作为一项对国民经济、国家决策具有指导性作用的项目,每一位测绘质检工作人员都应秉承科学实践、积极创新的工作态度,扬长避短,探索出一套更先进、可行的质量控制方法,使成果质量更加科学可靠,满足更多、更广泛的应用需求。

常辉(2001)通过翻译任务考察了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对于汉语致使结构的习得情况。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被试者学习阶段较低、汉语水平不高等原因,与形态型和词汇型致使结构相比,他们对于汉语分析型致使结构习得更早,效果也更好。同时还分析了母语为英语对汉语分析型致使结构习得所产生的正负迁移,针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参考意见。

金锦玉、尹英梅在《朝鲜族小学生使动句习得偏误分析》(2007)以朝鲜族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运用语料测试的方式来考察他们对汉语使动表达的习得情况。同时在调查的基础上参照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将偏误归类,并且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教学建议。

另外,还有一些硕士学位论文在分析汉语学习者习得偏误时也有涉及到有关“叫/教”字句的内容,篇目为3篇。罗婷(2015)作了“使”字句与“让”“叫”字句的对比分析,并且讨论了学习者“使”、“让”、“叫”混用偏误以及指出了可能产生的原因,同时提出了教学建议。

基地的集聚能力基本形成。2017年,重庆市从事数字出版企业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法人单位和非法人单位事业部3000余家,其中法人企业715家,其中非传统出版单位设立数字出版相关业务企业471家。在法人企业中,有352家落户基地。全市21家有网络出版资质的企业中,有14家集聚在基地。对重庆市38个区县(开发区)的区位熵测量,两江新区数字出版基地区位熵为为5.66,呈现专业分工与规模经济性,具有产业集聚效用,专业化程度处于最高水平。

朱龙博(2013)对比了汉日两种使役句的表达,分析了日本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和运用汉语使役表达时所产生的偏误类型及原因,并且从教材、教学两方面提出了教学建议。

另外,通过知网搜索关键词,我们也可发现“叫”字句多用于方言研究之中,且多为北方方言。

总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对“叫/教”字句的研究也越来越详实。致使句种类繁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占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汉语本体的研究,还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都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表述了“叫/教”字句的相关研究心得。只是汉语本身博大精深,未来之研究必会更加详尽和清晰。

参考文献:

[1]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何元建,王玲玲.论汉语使役句[J].汉语学习,2002(4).

[3]金锦玉,尹英梅.朝鲜族小学生使动句习得偏误分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6).

[4]刘亚漩.浅谈兼语句中“使”与“叫”“让”的对比.王德春.对外汉语论丛[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244-246.

[5]郭妹慧.“使”字句的成句条件[J].语文研究,2004(2):24-26.

[6]李大忠.“使”字兼语句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6 (01):77-80.

作者信息: 钱芹(1993-),女,汉族,四川巴中人,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国际汉语教学。

标签:;  ;  ;  ;  ;  

汉语“叫/教”字句文献综述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