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热现象背后的思考_书法论文

写作教学热现象背后的思考_书法论文

写字教学热现象背后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历来的中小学语文课程都很重视写字教学。从1998年开始,教育部就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写字教学的文件。各地教学主管部门又围绕写字教学主题举办了不少教学观摩活动,一时间,写字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12年一年,笔者在我们区域内共听了102节各种形式的课,发现每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安排了指导写字的教学环节,似乎一节语文课不安排指导写字的环节就不符合课改、课标的理念。表现在教师不问年段特点,不问字形特点,不问课时特点,为写字而写字,走入形式化的误区。具体表现在:

一、注重形式多于追求实效

现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2011年版课标》)中对每个学段写字教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在第一、第二学段的基础上,第三学段在“识字与写字”中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1]但在102节课中,有的教师对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还是认识不够,没有认真钻研课标相关学段的写字要求,于是就出现了每个学段的写字教学都一样的现象。

如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教材(文中所涉及课例均选自苏教版教材)六下《山谷中的谜底》一课,在课接近尾声时,教师重点指导“魁”字和“贞”字的写法,将写字教学的重点仍然定位在单个字的指导上。“贞”字一共6画,是一个笔画相对简单的独体字。对于这个字而言,写好“贝”就相当于写好一大半了。而“贝”作为“贞”字的部首和主要构成部分,在小学的每册教材中,都以偏旁或部首的形式在各种结构中出现过,学生也多次练习过,而且这些字中“贝”的占位都比在“贞”字中复杂,实在不应该将“贞”字作为重点、难点进行指导。在与课本配套的《钢笔习字册》中,在一上《识字5》中,学生练习的第一个字就是“贝”字,并强调了“‘帽子’宜小,两边均分”的写字要领。在教学“贞”字前,“贝”作为常用基本字,在小学各册教材一类字中共计出现了15次,如二上12课《要好好学字》中的“贵”字,二下11课《沉香救母(二)》中的“败”字,三上18课《小稻秧脱险记》中的“负”字,三下24课中的“则”字,四上7课《徐悲鸿励志学画》中的“购”字、24课《春联》中的“贴”字,四下13课《第一次抱母亲》中的“责”字、19课《云雀的心愿》中的“贫”字,五上10课《嫦娥奔月》中的“贪”字、12课《伊索寓言》中的“贯”字、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的“贩”字,五下11课《郑和远航》中的“赠”字、23课《大江保卫战》中的“赛”字,六上19课《钱学森》中的“贡”字,六下8课《三打白骨精》中的“责”字。另在“页”字中作为偏旁出现了11次。这位教师在单个字如“贞”这样简单的独体字的书写上还花这么大力气,将课标对第三学段“识字与写字”中“速度”和“行款”的要求丢到一边,显然没有关注到课标的学段要求和学情。

还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这儿真好》时,在对课文进行细致的分析后,课堂第35分钟出示“连”“忙”这两个本课重点生字,接着指导学生认读,指名说笔顺等,到第38分钟时才开始让学生书写。“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来说,要提高学生写字的质量,首先教师必须始终把识字写字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必须保证充分的课堂识字写字教学时间。”[2]

思考:“写字是一种技能,必须花时间练习,否则,提高识字写字的质量就是空谈”。[2]《2011年版课标》中对写字教学的教学和评价建议也表明,每个学段的写字教学都应有相应的侧重点,教师应明确相应学段的写字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训练,不能走入形式化误区,为写字而写字。

二、纸上谈兵多于自主操练

现状:写字教学有指导无练习。《2011年版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写字教学环节成为语文课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安排。在这个环节中,多了许多对汉字文化的探究,多了许多对汉字如何书写的口头指导。当然,这样做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过”了,则会使写字指导成为纸上谈兵。

笔者对102节课进行了统计,真正能够做到安排课堂教学各环节写字时间总和达到10分钟的,一节课也没有;集中在课尾时安排5分钟左右教师指导加上学生练字的有38节,约占37%;安排3分钟左右教师指导加上学生练字的有45节,约占44%;做做样子简单指导一下,学生当堂练习时间严重不足,教师要求到课外练习的有19节,约占19%。如一位女教师在执教《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时,40分钟的课堂,这位教师直到第36分钟时才开始指导写字。教师在指导写“魁”和“贞”字时又大费周折,在出示这两个字的古体字后讲解了其演变历史,接着又讲解了写字要领,最后范写了两个字,一番折腾下来,已经是课堂第39分钟,只剩最后1分钟用来让学生写字,教师的口头指导严重挤占了学生练习的时间。写字教学中“只练不讲”或“讲多练少”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于课堂的,像上述案例中的那位教师一样的教师不在少数。如,有的教师将宝贵的课堂时间用来讨论字怎么写,纸上谈兵,就是迟迟不让学生动手写;有的教师采用“出示范字—讲解要点—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帖—展示点评”的模式进行写字指导;有的教师写字总喜欢“追根溯源”,动辄就谈汉字文化、汉字发展史,耗时许多,但对于一两个字的“写”来说真正有效的指导往往不多;有的教师一看教学时间不够了,指导写字环节草草收场,要求学生将“写”的时间留到课外……总之,一番折腾下来,课堂上属于学生自主练字的时间十分有限,寄希望于课外学生反复抄写,将“练字”变成了“抄字”,学生写字的态度渐渐倾向于应付了事,写字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思考:“写字教学要遵循技能形成的规律,就是要精讲多练,‘真枪实弹’,且反复练,直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3]教师重视写字教学,重视指导没有错,可是,注重写字教学中的指导,重在书写行为,而不是写字知识的繁琐分析、讲解。“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无论是硬笔字、软笔字,概莫能外。”[4]

三、注重“先写”“他写”多于教师范写

现状:一是教师范写勉为其难。叶圣陶先生说:“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入善读善写。”写字也是如此,惟有教师善书,学生才能善书。102节课的执教者中,有81名女教师,21位男教师,其中大家公认的字称得上工整、美观的有15人,绝大多数基本能称得上“工整”但称不上“美观”。其中95位教师都能当堂带着学生一起写课题,但许多教师的范写是勉为其难的。如一位女教师执教《山谷中的谜底》一课,课题只有6个字,她在上课伊始板书课题时一笔一画地范写,非常认真,她一丝不苟的写字态度一定给学生做出了榜样。但是,她的写字速度实在令人不敢恭维,短短的6个字,足足用了1分钟,占了课堂时间的1/40。《2011年版课标》中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那我们的教师在范写时,除了有字形、笔顺上的示范,还应当有书写速度上的示范。很难想象以这样的书写速度,在平时的课堂上,这位教师还能这么气定神闲地书写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样长的课题,或像《螳螂捕蝉》那样字形复杂的课题。虽然有关部门及学校并没有对教师的书写速度提出具体要求,但写只有6个字的课题(其中有3个书写简单的独体字)就占用课堂时间的1/40,可能还是太奢侈了。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

教师范写是一种古老、传统、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观察、模仿、练习,使学生真切而深刻地领悟书写要领,所以一定不能忽视。同时教师在范写时,字要靠上写,否则教师在范写时身体会严严实实地挡住学生的视线,学生根本看不见教师动态的书写过程。

二是静态出示过于频繁。在102节课中,有83位教师喜欢在课堂上“挂”字、“贴”字,即在课前将范字写在小黑板上,或写在磁性田字格黑板贴上,上课时“挂”或“贴”在黑板上,或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出示,让学生临写。现在的课堂上,教师范写甚至板书内容越来越少,都“惜墨如金”了。这样做虽可以节约一些课堂时间,使课堂容量增大,但因为是静态出示,呈现给学生的是写字的“结果”,而非“过程”。因为教师当堂范写,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动态的示范过程,其中有正确的握笔姿势、书写姿势、行笔、笔顺、间架结构以及速度的直观示范等。而如果将事先写好的字用“挂”字等方法直接出示,学生就看不到这些过程,失去了观察写字的机会,不利于把字写好。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当堂示范过程尤为重要。

一位教师执教《槐乡五月》一文,写好课题后,在带领学生精读感悟课文内容时,相机将写有“多、白、美、香”这四个字的磁性田字格黑板贴依次张贴。其实笔者认为大可不必。这几个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完全可以当堂书写,更没必要各个都写在田字格中。田字格作为写字的一种辅助手段,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要渐渐摆脱对它的依赖。另外,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也要适宜,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多媒体的教学效果。多媒体的使用作为教学手段的发展、创新标志之一,有很多好处。但是许多多媒体课件在出示范字时,是连贯演示,笔画之间的断开也不是很明显。结果造成学生绕一个圈一笔写成一个“口”字,一笔写成“弓”字等,这样,对于学生掌握笔顺、写好字是不利的。多媒体课件演示效果再好,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范写的作用。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教育者的语言指导、直观示范对受教育者在感知、理解、巩固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

思考:“汉字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一种技能,有它自身的规律、原则、要求和方法,作为教师应当对此有一些了解,并掌握一定的书写技能。”[5]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写的字是学生最好的字帖,所以教师要重视先练好自己的字,才能在课堂上实施有效的范写。教师范写如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字水平。课堂上要多一些动态的范写,少一些静态的“先写”“他写”。

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民素质和学生个人素质提升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将写字教学作为课程来对待,依据新课标的新要求,抓住年段特点,将指导与学生自主练字结合起来,并重视发挥教师有效范写的作用,切实重视和改进写字教学,帮助学生尽快提高书写水平,化解他们的“书写危机”。[6]

标签:;  

写作教学热现象背后的思考_书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