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深汕鹅埠园区为例,对粤东西北产业转移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展开详细的分析论述,以供相关人士的参考。
关键词:粤东西北;产业转移园区;规划和设计
1、全球产业转移浪潮的机遇认知
1.1全球产业转移历程及趋势
自2008年开始,全球掀起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浪潮,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正由中国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东南亚国家进行大规模转移,同时部分高端制造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引导下开始回流。从产业专业周期看,大约每25年世界制造业便会发生一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而当前恰好处于产业转移下一个周期的起点,表现为中国东部沿海的制造业向其他地区大规模转移为主要趋势。从产业转移类型看,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具有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一般技术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变化的趋势。
1.2珠三角产业转移带给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等因素的约束越来越大,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以腾出空间和资源寻求新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而产业转移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面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历史机遇,广东省政府早在2005年3月就颁发《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施行)》。“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进一步将省产业园扩能增效作为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三大抓手之一,赋予园区引领带动粤东西北地区产业振兴的重任。在此形式下,十分有必要对作为承接地的粤东西北产业园区规划进行新的探索。本文将以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片区为例,解析新形势下的产业园区规划
2、鹅埠产业片区概况
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产业园东至赤石河、西至沿河路与324国道交叉口、南至深汕高速、北至上北村,总用地面积19.13平方公里。其前身是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是广东省政府批准认定的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由汕尾市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共建。2011年2月1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正式成立全国唯一一个特别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产业片区为合作区起步区。
3、鹅埠产业园区规划分析
3.1发展目标和规划定位
鹅埠园区的发展目标与规划定位是: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原则,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技术,秉承区域协调和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打造引领全国的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多元高效的现代产业新城,面向区域的产业服务平台。
3.2产业选择
产业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灵魂,产业选择特别是主导产业的选择直接关系着未来发展的效益和成败。鹅埠片区遵循“区域导向、生态优先、智慧引领”的产业选择原则,构建满足区域发展需求,生态环境友好,创新潜力巨大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设备、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云计算、绿色食品。
3.3规划理念
打造活力小城
鹅埠园区距离鹅埠镇老街区有一定的距离,而且鹅埠镇老街区为粤东传统场镇,基础设施及生活服务配套极不完善。同时,深汕特别合作区以深圳市主导经济发展,且管理人员及企业人员大部分从深圳派驻。因此园区不应规划为纯粹的工业区,应该充分考虑人们对城市服务的需求,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以打造现代化小城市为发展目标。因此,规划提出了要建立“活力小城”理念。
保留山水绿谷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应取得平衡,并运用生态规划的手段来达到城市的持续发展。规划考虑区域生态系统,保持主要滨水岸线的原生态边界和风貌,保留并重塑规划区内现状9条水系,重点控制边溪河-南门河生态绿廊,结合公园、绿带,形成生态网络,建设生态的、自然与人文对话的绿色工业区,保留原有的“山水绿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倡导以人为本
一个工业区从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由成长期步入成熟期,需要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引导作用。规划倡导以人为本,在园区内设立管理机构,为入园企业和职工提供一条龙服务。
3.4用地布局
园区规划通过山水生态绿廊预控、已落地重点项目布局,形成“一核、双轴、六园”的组团结构。其中,“一核”指由鹅埠老城服务中心、管委会产业服务中心、324以南新城服务中心共同形成的公共服务核心;“双轴”指依托324国道串联周边用地空间,以集约混合的土地利用形式,打造产城融合发展轴;以南门河为纽带,保留和改造现状原生态自然岸线,构建连续的滨水生态景观带,联通主要公共空间和生态景观节点,打造滨水生活休闲带;“六园”指绿色建材产业园、安防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生物医药及绿色食品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商贸物流产业园六大主题产业园。
3.5城市设计
3.5.1城市设计以塑造现代产业新城特色形象为目标,要求以生态保护作为先决条件,在城市建设风貌上形成“山水绿谷、科创智谷、活力小城”三大风貌片区,体现产业新城的生态、生产与生活的三生融合。
3.5.2整体空间组织上重点突出产业新城特征,合理控制建筑高度,确保显山露水和小城舒适氛围,依托“五纵一横”水系控制山水通廊形成绿色渗透,并划分组团空间;打造连续的滨水景观带和一系列空间景观节点,创造依山枕河,尺度宜人的“两带、五廊、多节点”现代产业小城的山水特色空间。
3.5.3规划根据尺度将街道分为产业区和生活区两类。产业园区街道尺度考虑引进项目用地规模需求,街区尺度按照制造业800×800米,都市型产业300×300米控制;生活区街道尺度尽量采用小街区、密路网形式,宜按照200-300米控制。沿街建筑宜保持连续齐整、界面生动,并应设置尽量多的公共步行通道,增加与周边街区的步行联系。
3.5.4规划将慢行系统与公共空间充分结合并有机联系,重点在边溪河-南门河景观带、其他四条南北向滨水绿带及街边绿化带内设置连续的景观化慢行系统,生活区应结合行道树和沿街建筑骑楼等为慢行空间提供良好的游憩空间。
3.5.5在建筑天际线方面,规划要求保持视线通畅,建筑高度以324国道为轴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同时在南门河三河交汇处、鹅埠高铁站及水美村一河两岸形成规划区的视线控制点,保证山体景观1/3-1/2高度可见,保证良好的山城眺望关系。
3.6环境保护
3.6.1规划要求尽量保持主要滨水岸线的原生态边界和风貌,严格控制河道蓝线。重点控制边溪河-南门河生态绿廊,南门河廊道宽度控制不低于150米;保留并重塑规划区内现状9条水系;对南门河与赤石河口的湿地或林木群落避免破坏。未来的岸线修复和优化应以相关水利专项研究为依据,维护岸线地带自然形态和生物群落的完整性。
3.6.2园区地势北高南低,现状生活污水及少量工业废水往南直接排入南门河。园区建成后将大量引进工业产业,入园企业产生的大量工业污水将严重南门河及其支流的水体环境。因此,污水的排放问题成为园区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规划一方面布置完善的污水管网,在园区南侧、南门河北岸设置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园区内的污水;另一方面规划在园区东部角规划污泥处理厂,将污水处理后的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产业园区作为当前中国沿海产业向粤东西北转移的主要载体,能够有效地促进承接地区要素与产业的集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为紧抓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产业园区的规划引导也需要顺势而为,寻求突破,以主动适应发展新诉求。
参考文献:
[1]《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
[2]《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3]《“工业飞地"式工业园规划建设探讨——以韶关市浈江区产业转移园为例》
[4]《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以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例》
[5]《工业园区规划浅谈》
论文作者:龙成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5
标签:产业论文; 园区论文; 粤东论文; 产业转移论文; 南门论文; 产业园论文; 生态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