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与测试--兼评2011年江苏省台州市散文阅读问题_散文论文

散文教学与测试--兼评2011年江苏省台州市散文阅读问题_散文论文

散文到底教什么、考什么——兼评2011年江苏泰州市散文阅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泰州市论文,散文论文,江苏论文,兼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闲来翻看今年江苏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最后一段阅读为肖复兴的散文《拥你入睡》,思考命题人所设置的几道试题,不仅陡生疑问:散文到底要教什么?考什么?

散文到底教什么、考什么是社会时代的需要决定的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当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学生发展的需要”指的是学生个人的需要还是社会、时代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学生个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时段、不同时刻还有不同的需要,因此,不管多么先进的教育系统,不管多么高明的课程设置,都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个体需求。当然笔者的意思绝不是可以忽视学生的个体需要,也不意味着就要抹杀学生的个体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是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的。

我这里所讲的“学生发展的需要”指的是某个时代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最低要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与时俱进,能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生存下去,简单地说,就是要能活下去,要能很好地活下去,要“活得有尊严”。但我们必须看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课程也在随潮流而动,这一点可以从古代科举考试科目的演变得到验证。今天,我们中学生学科的演变似乎并不明显,但只要比较高校专业系科的变化,便可以知道,时代在发展,它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化。而如果我们的散文教学罔顾时代的变迁,忽视社会的呼唤,仍然埋头用20世纪60年代的陈旧的教学内容进行灌输,教出来的学生怎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呢?

更何况,时代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前瞻性和穿透力,能高瞻远瞩,引领时代发展,为人类社会造福。这样的人物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如毛泽东、邓小平都在不同时期指明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自主、繁荣昌盛的新时代。而这样的领袖更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辛勤培育,要给这些未来的领袖们输入更富营养价值的“高蛋白”,这样看来,确定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时代这样要求,中学课程标准应时而生。高中课标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初中课标说:“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初高中都强调人才的培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又是如何界定散文教学内容的呢?高中课标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对散文和诗歌的教学指出了方向:“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略)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初中课标这样表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两个学段的课标要求有高低深浅之分,但仍可以找到共同点,那就是“深乎其中”、“出乎其外”。“深乎其中”指的是能深入阅读文本,领悟作品的内涵,能从不同层面、角度探索作品的丰富内涵。“出乎其外”指读者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阅读,基本能够形成自己的审美情操和价值取向。

散文教什么、考什么是由散文的体式特点决定的

其实,不管什么体式都能培养人、发展人,为什么一定要教散文呢?这说明散文有其自身的特点,是其他文体所不能替代的,如果不教学散文,学生的个性成长可能是畸形的、不全面的。

那么什么是散文呢?给散文下定义很难,但它跟小说、诗歌、剧本等文体是有明显区别的,它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散文的核心特质又是什么呢?李晓虹说:“散文是以表现内心为主的,它所展示的是作家‘情’的世界。”(《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郁达夫说:“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韩向东说:“散文,是一种最自由、最散漫的文体,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然流淌,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与其他文体相比,灵活而富于变化,是一种心灵开放的艺术”,“散文多是直面人生,抒写真人真事真情,亲切自然,是与读者心灵间的对话与沟通。”“散文随情所至,酣畅淋漓地表达个性化的情感和感悟,自然天成,无拘无束。”“散文是主体性最强、最‘自我’的抒情方式。”(《语文学习》2008年第1期)

他们从不同角度指出了散文的核心特质:1.情感。散文展示作家的情感世界。2.个性。散文展现作家自己的个性,因此这一篇散文区别于其他散文,这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3.倾诉。作家主要不是为了发表文章,而是在跟读者对话,在诉家常,掏心窝。4.生活圈子。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展现的生活都打上了那个时代地域的、人文的、风俗的烙印。

散文教什么、考什么是由学情决定的

一篇散文在手,学生不管目标理念,也不管成长发展,他们似乎并没有这样的长远眼光,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的阅读——朗读的、默读的、指读的、品读的——懂得了什么、疑惑有些什么,我们教者不得而知。

为了弄清楚这个疑问,我曾经让一位教师按照我的思路上一堂课给我看。这个教师让学生预习莫怀戚的《散步》,要求把疑问写在纸上。第二天上课前,我让这位教师把学生的疑问收上来,我亲自整理了全班63名同学的疑问,除重叠的之外,总共提出了89个问题。因为很多问题零碎或类似,我把这89个问题梳理为以下12个问题:1.“霎时,我感到责任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是不是小题大做?2.母亲仅仅是因为“我”的话才走出来的吗?3.为什么要详写“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的情节?4.文章第8节最后两句话的含义是什么?5.为什么说“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什么说“我们背起来的是整个世界”?6.作者为什么要写初春景色?7.母亲改变主意的行为该怎么理解?8.“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这个“熬”字起什么作用?9.第三小节中两个“太迟了”和“总算”有什么含义?10.作者写散步是为了写哪一种人生感慨?11.文章的语言多用对称形式,有什么作用?12.为什么要写老人的死和生?

这12个问题又可以归类,分为以下几个类别:(1)词句理解型问题,如1、4、5三个问题;(2)情节分析型问题,如2、7两个问题;(3)语言赏析型问题,如8、9、11三个问题;(4)技巧揣摩型问题,如3、6两个问题;(5)情感把握型问题,如10、12两个问题。

通过比较归类,我们明白了学生阅读散文究竟需要什么。细细分析,我们发现,学生有很多问题跟课标要求、跟散文体式特点是相吻合的,也有不吻合的地方,而教者在“解惑”的同时就可以自觉地纳入我们的教学系统里。

对散文究竟教什么、考什么的回答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散文到底应该教什么内容,似乎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结论,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

散文叙写的往往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者耳闻目睹的事情,抒发的是作者对事、物、景、人的情感,表达对人生的感悟。没有情感的散文是没有价值的散文,也不能用“散文”二字称呼。因此情感是阅读散文必须把握的内容,没有情感把握,阅读就等于捡了一些道听途说的陈芝麻烂谷子,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这种阅读并没有触及散文的灵魂和实质。有一种情感并不显露,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隐藏在所描之景、所叙之事、所状之物、所画之人中,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不是客观意义上的复制拍照,而是寄托了作者情感的人、事、景、物,是已经人化了的、情感化了的人、事、景、物,因此,在阅读时更要注意那些被打上了情感烙印的人、事、景、物。

2011年江苏泰州市中考卷第20题:“文章结尾简洁而有韵味,试作简要赏析。”(附: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命题人的意图就是指向作者的情感,为什么舍不得叫醒儿子?是因为儿子太困的原因吗?显然不是。作者是害怕叫醒儿子之后,再也寻找不到那份亲昵与温馨,再也无法感受这份零距离的父子之情,再也不能享受这份无拘无束的率性天真,因而作者的胳膊虽然被枕麻了,但还不愿叫醒儿子。

2.揣摩作者的个性化语言

作者的情感必须要通过个性化语言得以呈现,了解把握不同作家的不同个性的语言,去聆听作者情感脉搏的跳动韵律,这无疑是向走近作家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文心雕龙·情采》云:“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文质兼美的散文,其语言形式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从而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语言是情感的载体,研读个性化语言,就能触摸到作者个性化的灵魂。

江苏泰州市中考卷第19题,共两小题:(1)请说出你对第4段中加点词语“受宠若惊”的理解;(2)简要说说第10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第1小题是解释语境义,第2小题侧重于表达作者对儿子即将失去童真率性的惋惜与珍惜。但是从设置的答案来看,只涉及比喻修辞的运用,尚不能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化情感。因为好久儿子没钻进作者的被窝里睡觉,好久没像这样倚在怀里睡觉,一句话,作者失去这种毫无顾忌的亲昵与肌肤之情已经好久了,他就把儿子倚在怀里睡觉比作鸟儿蹦上枝头,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比喻啊,鸟儿蹦上枝头是有声有色的,鸟儿是树的花朵,蹦在枝头清脆地欢叫,该叫人多么惊喜啊。作者正是抓住对生活中的一幕令人激动的情景,来比划解说儿子倚在自己怀里睡觉的欣喜,也难怪要“受宠若惊”了。正是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平常镜头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来。

3.打开作者的生活世界

作者的内心世界是由他所生活的环境决定的,作者的情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来自他所生活的环境,我们从散文中可以找寻到作者情感的生发地、发源地。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借作者的视角,了解某个时代、某个地域的风土人情、世俗习惯。阅读这样的散文,无疑是一次精神盛宴,也是一次文化旅行。《拥你入睡》展现的是和谐幸福家庭的温馨图景,作者很留心生活的细节,如儿子钻到“我”的被窝里睡觉,儿子倚在“我”怀里、坐在“我”腿上等,这些生活镜头展现的是幸福家庭的幸福美:父母关注儿子的成长变化,儿子享受父母的疼爱之情。

4.嫁接学者专家对该文的解读和评价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阅读同一篇散文,感受不一样,深度一样。学生囿于知识阅历的限制,对散文的解读可能还仅限于浅层次、低水平,并不一定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也就大打折扣。穿插名家对作品的评论性文章,阅读作者抒写写作感受与反思的文章,对学生鉴赏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也才能领略到作品的丰富意蕴和艺术内涵。

5.引导学生反思、观照自身行为

课标规定:阅读散文要能“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我们阅读散文时在感受作者的情感、人格魅力,并获得美感体验的同时,不妨引导学生把作者的心情与自己的情感相比照,读者可能会突然觉得自己好长时间不属于自我,于是检讨自己,修正自己,从而形成了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操。《拥你入睡》本是人教版教材,命题人选来作为阅读命题材料,可谓别具匠心。它引导学生了解并理解父母的心,体会父母平时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在感动的同时,一种报答父母的决心油然而生,而这正是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吧!

6.体会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奥妙

作者的情感是散文的核心,但这种情感是如何用言语形式和表达方式来表现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而不写那些,思考这些问题,会有助于抚摸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独特感受与独特思考。江苏泰州市中考卷第21题,命题人要求将肖复兴与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朱自清的父亲(《背影》)作比较,写出自己对其中一位父亲的评价,这当然是指向课标阅读要求“说出自己的体验”,“作出自己的评价”。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同样写父亲,三篇文章所选的材料、所采用的写作技巧都不一样,这正是“这一个”的特点,从而领略到三位父亲、三位作家不同的人格魅力和慈爱情怀。

标签:;  ;  ;  ;  ;  ;  

散文教学与测试--兼评2011年江苏省台州市散文阅读问题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