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对非洲战略的制定_非洲联盟论文

新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对非洲战略的制定_非洲联盟论文

论新国际环境与制定中国对非洲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洲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环境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中“国际环境”主要指国际战略环境和国际力量对比。作为特定时期内特定格局 的基本表现形式和动力因素,二者是一国制定外交战略的重要参照,也必然是中国制定 对非洲外交战略的基础。

借重战略的复兴

当前国际战略环境的新特点是:在与超级大国的矛盾互动关系中,为了取得对特定对 象的制约地位或获取特定的国家利益,地区大国(甚至包括超级大国自身)往往选择不同 的对象加以借重,实施借重战略。主要表现为:英、日借重美国或三方相互借重,意在 谋求全球和地区影响(其中也有联盟因素);法国、俄罗斯和中国相互借重,致力于推动 多极化;出于对政治、经济、能源以及“软实力”的战略需求,(注:有关软、硬实力 概念的界定与区别最早为美国政治学者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另参见约瑟夫·奈著 ;郑治国等译:《美国霸权的困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9~18页。)法、日 还对非洲和东盟进行借重;出于全球霸权、反恐和能源的战略考虑,美国在对其现有的 联盟、联合国、国际组织和其他力量实施控制与借重并举的同时,也越来越注意借重非 洲国家。借重战略的复兴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冷战终结意味着传统的、全球性的地 缘战略争夺告一段落,安全问题虽仍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但已在相当程度上为美国 一超所主导,除北约和美日安保条约等传统盟约外,广泛的结盟战略在很大意义上失去 前提和基础。其二,权力转换、全球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超及其他全球性安全抗 衡载体的相对缺少,导致地缘政治意义上美国对全球安全问题的后顾之忧减弱,美国在 追求其特定利益时具有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而其他大国由于实力所限,或只能选择局 部利益,或与美国展开功利角逐,于是,对特定区域的资源和商业利益的争夺上升为矛 盾的主要方面,各国或国家集团对其国际利益的追求趋于多元化和分散化,纵横交错的 借重战略便成为争取这些利益的主要手段。现有借重战略的特点是一超前提下的纵横、 强弱借重。

四个等级力量与发展中国家

如果说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力量基本呈现两个阵营下非此即彼的横向对立模式,那么当 今国际力量的对比则呈“金字塔”形的纵向互动模式。有关这一问题,国际学术界虽有 某种认同,但对力量层面的划分却不尽相同。约瑟夫·奈早已认识到“在21世纪,力量 的分布更加复杂”,并把这种复杂性描述为“类似一盘复杂的三度空间的国际象棋”。 按照他的划分:在“棋盘”顶部是军事力量的单极;中部是经济力量的多极;底部则是 “政府控制之外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注:约瑟夫·奈著;郑治国等译:《美国霸 权的困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3页。)虽然奈的划分意在突出极端使 用军事力量的危害性,并提请注意与第二、三层之间的联系性,但从国际政治格局的角 度看,这种划分是不全面的,至少在3个层次之间无可比性,不能体现各力量间政治经 济的全面对比关系。笔者以为,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影响力等综合因素分析(这 种分析应具有相应的理论抽象,否则难以产生共同的标准),现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应具 有4个等级:第一等级是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第二等级是英、法、德、欧盟(包括 即将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日等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国家或集团,以及俄罗斯和中国 ;第三等级是包括印度(有上升为第二等级的趋势)、澳大利亚、南非、东盟、埃及和巴 西等国和地区组织在内的亚、非、拉地区,以及次地区大国或集团;第四等级是其他国 家和最不发达国家。4个等级呈纵向排列,其中不存在特定的中间力量。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明显差异及其对政治取向的相对影响,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 已在客观上分属第三、第四力量层面,需要重新认识。(1)现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已不同 于两极时期的第三世界,已不再具备中间力量的功能和优势。(2)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及 内涵重在突出经济意义,是两极格局终结后发展问题上升为世界主题的产物。发展中国 家的概念等同于南方世界,其矛盾对立面是作为发达国家的北方世界,二者的对立统一 在形式上表现为南北关系,在内容上表现为反对与维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矛盾。(3) 由于两极格局和结盟时代的终结,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政治意义已大打折扣,只 是在相对有限的问题和场合才显出相对共同的政治倾向,主要体现在人权和发展问题, 以及在联合国范围内就某种议题的表决等方面。这与20世纪50年代的“亚非会议”、60 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又称“发展中国家会议”)有明显差别。至于争 取实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目前则仅仅停留在构想阶段或者经济层面,与团结 联合的政治诉求尚有很大差距。(4)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起飞的情况下(如 亚洲“四小龙”、东盟和印度),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非洲)的落后从客观上加剧了发展 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这必然导致政治战略取向的差异。(5)发达国家、特别是 美国对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在加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且在削弱和分化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的政治意志,给发达国家的借重战略提供了便利 条件。

当然,上述特点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已是“一盘散沙”。应当看到,发展 中国家共同的历史基础仍然存在,发展中国家总体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以及在发展中 面临的问题仍具有普遍性,在人权、主权以及经济全球化等领域与发达国家的斗争中仍 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这仍是一定条件下在政治上团结联合的重要基础。总之,发展中 国家的分化与联合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在制定对发 展中国家的政策时应同时考虑到两个方面,不可偏废。

总体上看,当前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集中在第一和第二等级力量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中 。从长远看,只要不出现重大变故,只要美国的地位得以维持,上述4个等级的力量格 局将会长期存在,因此,各级力量的利益着眼点和战略选择具有相对的客观必要性和不 可逆转性。

非洲战略地位的变化及其特点

(一)非洲国际地位的总体依附性

从新的国际力量格局看,除南非和埃及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影响而属于第三等级力 量外,其他非洲国家几乎都具有第四等级力量的特点:即政治上相对脆弱、经济和社会 发展落后,以及对第一、二等级力量的依附。全球化带给非洲的恶性循环是:政治、经 济的脆弱与落后使非洲国家的发展不得不借助于发达国家、不得不参与全球化进程,而 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又不断使非洲边缘化。随着非洲国家被迫对发达国家的资本 和商品开放市场,非洲国家的资本和商品却无力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只能靠后者提供 的“优惠”政策(如在欧盟与非加太地区合作框架下的优惠条件和美国提供的《非洲增 长与机遇法案》等。然而,这些优惠也主要针对少数农产品、矿产品以及石油等)谋求 发展。无论在世贸组织,或是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框架下,非洲国家都被 迫接受发达国家的一系列条件、特别是附加的民主人权等政治条件。结果是,在非洲国 家只得屈从于“市场集权主义”的同时,其主权也大大削弱,其对外政策的制定在很大 程度上要服从于“国际金融机构”的意志。(注:Korwa Gombe Adar,Globalization and Emerging Trends in African States' Foreign Policy-making Process,Ashgate ,England,2002,pp.4—5.)

(二)大国对非洲战略的不同取向及其联系性

新的战略环境中,美国对非洲的政策或战略是决定非洲战略地位的首要因素。从地缘 政治角度看,布热津斯基笔下的“大棋局”仍将是美国谋求全球霸权的必然选择。尽管 他认为保持和实现美国全球霸权的关键是欧亚大陆,“控制了欧亚大陆就几乎自然而然 地控制了非洲”,(注: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 ——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但当今在 美国远未能控制欧亚大陆的条件下,借反恐之名先行控制非洲便可能成为美国的战略考 虑。据美国《华盛顿邮报》2004年4月19日报道:美国防部官员透露,为弥补外国维和 部队数量不足和减轻对美军的压力,布什总统已决定启动一项《全球维和行动计划》, 以增加维和部队的数量。然而,这项计划的主要对象不是欧洲或亚洲国家,而是非洲国 家。根据计划,接受美国训练和资助的非洲军人将不会局限在非洲执行传统的维和任务 ,他们将被派往世界上所需要的任何地方。(注:Bradley Graham,Bush Plans Aid to Build Foreign Peace Forces,Washington Post,Monday,April 19,2004;page A1.)若 消息属实,新的维和计划将是在与第二等级力量的竞争合作中,美国对其全球借重力量 进行的新的重大调整,一旦付诸实施,必将对非洲和世界的安全产生新的影响。事实上 ,2001年以来,美国在非洲的军事影响已几乎覆盖非洲。除与肯尼亚、尼日利亚、摩洛 哥等诸多东非、西非和北非国家进行反恐合作外,到2003年,美国的《国际军事教育训 练计划》(IMET)已涉及非洲44个国家(注:Daniel Volman,U.S.Military Programs in sub-Saharan Africa,2001—2003,February 2003:http://usinfo.state.gov/

regional/af/security/),这在世界其他地区是极为罕见的。可以认为,在非洲,美国 发起的反恐战争正在与地缘政治、经济战略交织在一起。

从其他大国的情况看,无论是法、日,还是包括德、英在内的欧盟,冷战结束后对非 洲政治、经济的关注在总体上呈现利益矛盾交错中积极加强的趋势。由于历史与现实的 原因,新时期法国对非洲战略的基本出发点是:第一,以法非首脑会议为纽带,保持与 非洲国家领导人的联系,从政治、经济上维系对非洲的传统影响;第二,以发展援助和 经济关系为基础,保持与非洲的实质性关系,为政治关系提供保障;第三,把发展与非 洲国家的关系作为其在国际社会发挥大国作用的重要支点。2003年2月在巴黎召开的第2 2届法非首脑会议是法国在政治上强化对非洲借重战略的重要步骤。此次会议不仅是其 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会议,而且打破往届不做决议的先例,发表了关于伊拉克 危机的声明,指出美国对伊动武将严重危及海湾地区、非洲和世界的稳定,强调和平解 决危机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法国反对单边主义立场的有力支持,还表明,在一定条件 下法国与非洲国家的一致可以对国际事务形成影响力,是法非首脑会议在政治功能上的 进一步延伸。1993年创立的“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TICAD)的多边合作框架,是日 本向非洲国家施加政治影响的主要手段。1998年以来,日本对非洲的援助和贸易优惠不 断增加,对《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和非洲联盟更表现出积极姿态。2003年9月的第三 次“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就2003~2005年对非洲的援助做出约30亿美元的援助资金 规划。(注:日本外交部:Japan's Initiative for Cooperation for Africa,http:// www.mofa.go.jp/region/africa/)日本积极发展与非洲的关系具有多重经济与政治考虑 。其中,冷战结束后与美、法等大国在非洲的战略竞争、谋取非洲的石油等战略资源和 贸易利益成为日本经济利益的重要着眼点。日本对非洲战略最具功利性的目的是谋求非 洲国家支持其当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欧盟与非洲有近47年的经贸关系史。长期 以来,在欧盟—非加太国家合作框架下,欧盟与非洲的关系一直呈上升趋势。2003年, 欧盟又在欧盟—地中海伙伴关系框架内加强了与北非国家的关系。在美国提出与北非国 家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之后,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提出欧盟与北非国家建立 “友邻”(good neighbours)伙伴关系的建议,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安全、文化和 环境等方面。(注:Africa Confidential,Vol.44 No.10,16 May,2003,p.6.)在传统合 作基础上提出新的合作形式并增加对安全的关注,表明在新的条件下欧盟有对双方合作 进行战略调整和加强的考虑,同时也不能排除将这一考虑扩大到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 可能性。

总之,主要大国对非洲的战略既有不同的利益取向,也有相互联系的矛盾互动,既有 利益协调,也有竞争,其背后体现的是非洲在不同时期对于发达国家所具有的不同战略 价值。从宏观战略看,发达国家在利用全球化和提供援助,把非洲当做培养它们的政治 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等软实力、推广所谓“全球公益”(注:根据约瑟夫·奈的解 释,“全球公益”应当是指对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如地区和平、反恐、开放贸易和控制 传染病等)的参与和治理,认为小国的参与和治理将使其与美国一道“受益”,同时, 他还把全球公益上升到“国际秩序”的高度。参见约瑟夫·奈著;郑治国等译:《美国 霸权的困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153页。See Inge Kaul,Isabelle Grunberg,and Marc A.Stern,eds.,Global Public Goods: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21[st]Centu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的重要场所。

对现行中国对非洲战略的思考

(一)战略定位体现时代特征

进入本世纪,中国对非洲战略集中反映在“中非合作论坛”上,其特点是:第一,明 确战略关系定位:即建立“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第二,以双方“宣 言”或“行动计划”的形式,规划和制定发展战略关系的具体内容;第三,建立保证战 略关系长期发展的机制。2003年12月的《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进 一步拓宽了中非合作领域:增加了双方在政治事务及和平与安全方面的具体合作框架; 在多边合作领域,明确了双方在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等国际机构中相互支持与合作的具体 领域,并就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与非洲联盟和《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的协调 与支持做出框架性规定。此外,就双方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做出 阶段性规划。可以说,《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是对2000年《中非 合作论坛北京宣言》与《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的重大发展,是中非在新的国 际环境中应对挑战、确立全面合作战略关系的重大步骤和划时代文献。

(二)中非合作论坛尚不能替代或完全涵盖中国对非洲的外交战略

必须看到,中非合作论坛虽然在大的框架和内容上涵盖了中非合作的战略目标,但从 中国整体外交战略的角度看,并不能替代中国对非洲战略的制定,其原因是:第一,中 非合作论坛局限于松散的、对话的合作形式,在体现灵活性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可变性。 虽然“论坛”与当今国际合作的基本形式(如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和法非首脑会议等)相一 致,但与一国基于国际体系考虑的、长远稳定的外交战略规划有本质区别,只能作为外 交战略的某种形式或特定内容;第二,中非合作论坛有明显的阶段性。如2003年《中非 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指明,“行动计划”只是对2004~2006年的合作 与磋商内容的规划。尽管也可以视为对长远计划的阶段性推动,但在意志功能上同样不 能替代各自应有的外交战略。显然,要更有效地推进合作论坛、拓宽思路,在宏观的、 中国外交战略全局的高度考虑与非洲的合作关系,中国还应进一步制定总体、长远的对 非洲战略。第三,将中非合作关系纳入南南合作框架的理念虽然在特定场合有其必要性 ,但未能体现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性,未能从战略上体现非洲的重要性。

(三)非洲作为中国外交重点的必要性

基于对新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外交的全局性考虑,基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不平衡所导 致的力量分层和政治、经济目标的差异性,新的中国外交战略除了大国与周边外,还应 在发展中国家或其他可能的国家和地区中确立“重点”,其中非洲在政治、经济、文化 和地缘战略利益等方面交叉重叠的特点和重要性应成为新的重点考虑。

1.非洲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矛盾性重点”。其意是指: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 衡的结果是,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明显拉大,在全球 125个发展中国家里,无论在最不发达国家数量的比重、总体经济规模、经济增长趋势 还是人类发展指标上,非洲国家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较大或明显的差距,其作为贫困 一“极”的轮廓已然显现;另一方面,由于非洲的落后对全球政治、经济持续发展的消 极影响,发达国家或第一、二等级力量,及至整个国际社会都必须关注非洲的发展。非 洲重要性的悖论揭示的内涵是:对非洲发展问题的重视已呈现某种国际性动力趋势,从 个别方面看,促进非洲发展是大国实施其政治经济、资源战略及培养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从全局看,则可能成为大国所谓“全球公益”(global public goods(注:See Inge Kaul,Isabelle Grunberg,and Marc A.Stern,eds.,Global Public Goods: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21[st]Centu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或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置之度外的力量都可能因其所为而丧 失分享“全球公益”的机会。这也正是前述大国对非洲再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2.多数非洲国家陷于政治、经济边缘化并未影响非洲国家整体的团结。发展中国家发 展的不平衡也表现在非洲:北非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南非与其他撒哈拉以南非洲国 家、非洲石油输出国与其他非洲国家等,都存在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尽管如此, 南非等非洲地区强国并没有独立于非洲的发展之外,而是积极带头,共同致力于非洲的 稳定与发展。面对不利于自身的国际分工和利益分配,非洲国家联合自强的努力是任何 大国所不能忽视的,非盟将是非洲发挥国际影响的重要途径。

3.非洲对其历史与种族认同的相对整体性,是非洲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最大特点和非洲 联合自强的原始动力。萌生于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泛非主义,自19世纪末20世纪 初兴起以来,一直是“黑人传统精神的政治表达”(注:参见、转引自张宏明:《泛非 主义思潮和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载杨光等主编:《中东非洲发展报告:2001~200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贯穿了非统的历史功能和非盟成立的整 个过程。当今,泛非主义作为非洲人精神的凝聚力,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非洲国 家谋和平、求发展、实现联合统一的潜在动力,也是大国制定对非洲战略不可忽视的重 要因素。

4.非洲应成为中国地缘战略的重点地区。从目前中国外交的地缘分布看,除大国外, 作为“第二重点”的周边国家基本都是发展中国家,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 至亚洲北部的广大地区。此外,中国外交新的重点还应包括两个地区:位于西亚的中东 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能源产地,是又一重点;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既 是中国传统外交的重要影响地区,也是地缘外交进一步延伸的必要空间,理应成为重点 。

5.非洲资源与潜在市场具有战略意义。非洲是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大陆,长期以来, 诸多矿产品既是非洲国家出口的主导产品,也是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的重要工业原料。进 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中东地区的动荡、美国石油战略的转向,非洲石油凸显战略意义, 成为大国关注和争夺的又一焦点。市场方面,尽管本世纪初(200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在 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仅占2%(除南非外1.7%),(注:Africa:South of the Sahara 2002,

Europa Publications,p.12.)但随着近年非洲经济的逐步好转,非洲市场已显示出新的 活力,进一步促进非洲经济发展,在非洲发掘新的市场空间,不仅是西方大国重视非洲 的因素,也是中国外交不可忽视的因素。

6.非洲的重要作用将是中国实施借重战略、推动多极化因素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 实现多边战略利益的重要因素。比如,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所占的重要比重,在世贸组织 等多边机构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力量,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发展问题上 不得不与非洲进行某种程度的合作等,都是中国外交需要考虑的因素。

7.有待进一步增进中非传统友好关系。中非共同的历史遭遇,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人 权、中国申奥以及其他国际场合对中国的支持,中国长期对非洲的无私援助、对非洲发 展的积极支持和在国际社会为非洲国家利益的仗义执言等,为中非友谊建立了深厚的感 情基础。在中国实施和平发展战略和非洲积极推进《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的今天,非 洲国家对中国寄予厚望,中国也需要得到非洲国家的进一步支持。

中国对非洲战略的原则与途径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全面融入世界体系已成为中国外交的必然选择。非洲作为世界 体系的一部分、作为大国战略、特别是中国外交多重利益的重叠汇聚点,自然应成为中 国融入世界体系的重要支点。中国对非洲的外交战略有必要在总体上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对非洲战略应有更高的定位。目前中非合作的战略定位在总体上反映了时代特 征,但“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主题缺少政治意义上的纲领性内涵,未能从更高的意 义上体现现有格局下中非双方的力量层面和战略诉求。比较而言,“和平发展战略伙伴 关系”的战略定位似更为恰当。其中,“和平”意在强调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其发展 不会影响其他地区的和平,非洲亦然。“和平”的要义重在突出双方维护世界和平的意 志;“发展”不仅是中非双方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战略伙伴”则是强 调双方着眼于国际体系的长期合作。和平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与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相一 致。

第二,把中非合作论坛的“文章”做大、做好、做足。这方面,《中非合作论坛—— 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体现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框架,内容覆盖了政治、经济、 安全、文化交流,以及双边、多边等合作领域,在符合双方合作最高纲领(战略定位)的 前提下,重在深化落实。其中,不附加条件的援助观必须坚持,这是中非关系同西方与 非洲关系的根本区别。这一“计划”的内容应作为未来相当时期内中国对非洲战略的主 体内容。

第三,加强与非洲地区组织的合作。中国与非洲地区组织的合作是中非论坛迄今两次 会议及其文件所没有强调或没有涉及的内容。非洲地区组织较多,一些重要组织不仅对 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发挥着重要协调和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 非洲也有重要影响,是非盟的重要基础,因此,非盟章程也特别提到对非洲各地区组织 政策的协调(第三款,第12条)。例如,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以下简称“西共体”)是西 非地区的重要国际组织,其成员包括在非洲具有重大政治、经济影响的地区大国尼日利 亚和其他西非国家(共15国),同时,尼日利亚等西非国家又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与西 方大国有重要的经济、政治联系。西共体在协调推动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 同时,20世纪90年代起还承担起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的重任,与非统、非盟、联合国等 国际组织以及法、美等国合作,积极参与了在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比绍等西非 国家的维和与冲突调解行动,并成为地区维和的主体力量。成立于1992年的南部非洲发 展共同体(以下简称“南共体”),包括南非和坦桑尼亚等16个成员国;1994年成立的东 南非共同市场,包括埃及、肯尼亚、乌干达以及南共体多数成员国等20个北非及东南非 成员国,辐射范围几乎达到非洲的一半。此外,非洲还有英联邦国家和阿拉伯马格里布 联盟等区域性经济体。这些地区组织与西共体在功能上基本相同或相似,但最具共性的 特点是:(1)都致力于地区一体化。如加强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关 税同盟及货币联盟等。(2)都与欧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法等大国进 行多边、多领域合作。(3)相互之间成员重叠。如南共体成员与东南非共同市场成员重 叠,西共体成员与英联邦成员及后者与南共体和东南非共同市场成员的重叠等。成员重 叠必然意味着相互的合作与利益交互。面对如此紧密的“组织网络”及其广泛的合作对 象和领域,中国对非洲外交显然应进一步引起中国自身的重视。

第四,重视非盟作为非洲整体代表的未来影响力。这一点,目前的中非合作已给予重 视,且还应加强。

第五,中国与非洲的文化交流应提升到培养中国“软实力”的高度。战略提升的途径 应当是:将中非文化交流提升到与政治、经济合作同等重要的地位,能否考虑成立“中 非文化论坛”,实施中非文明对话工程。其好处在于:(1)突出双方文化价值观的相互 影响。这不仅是中非双方相互宣传其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友好的双赢,也是培养中国国 际软实力的重要环节。(2)恰如约瑟夫·奈所指出的,作为一种“间接使用力量的方法 ”,软实力与经济等硬实力的效果“一样重要”。(注:参见约瑟夫·奈著;郑治国等 译:《美国霸权的困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虽然中非间是和平发展 、平等互利、有深厚友谊基础的合作,同美国等西方大国与非洲的合作在方式和目标途 径上有本质区别,但对中国而言,作为软实力重要内容的文化影响同样非常必要,将是 致力于中非友好长期深入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在当今中国经济实力有限,经济、政治 在非洲的影响尚逊于西方大国的情况下,战略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间接 弥补经济的不足。

结语

总之,在当今全球化和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世界体系中,非洲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 一部分。国际战略环境中大国对非洲的借重、国际力量分布中中国所处的特殊层面,以 及新的条件下非洲具有的多重利益重叠等因素,都表明非洲作为中国外交重点的必要性 。这一重点不仅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基本支点,也是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新的利益 诉求、全面融入世界体系并与其他大国竞争合作的重要支点。当今世界体系空前紧密的 联系性和国际环境对中国的启示是:中国应建立“大国、周边与重点三位一体”的外交 战略架构,其中,非洲应作为“重点”之一。尽管中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水平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对非洲的外交战略也会因此而受到种种条件限制, 但长远战略毕竟是着眼于和平发展的战略,中国对非洲的战略必须具有新的理念和高度 。

标签:;  ;  ;  ;  ;  ;  ;  ;  ;  ;  ;  ;  

新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对非洲战略的制定_非洲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