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教育发展现状及路径探索
包斯琴
(内蒙古农业大学 沙漠治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内蒙古 呼和浩特)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国家也逐渐加大了对教育教学的投入,尤其是更加重视对少数民族青年的培养,为了进一步的加强对内蒙古民族人才的培养和促进民族团结,国家对各大高校中内蒙古民族专业学科的发展都加大了扶持力度,不断鼓励各大高校将大学中的内蒙古民族专业学科进行完善和拓展。本文就从探讨了在当今时代如何更好的发展内蒙古民族的教育和更好的培养内蒙古民族的人才。
关键词: 内蒙古民族;民族团结;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国家不仅经济上迅猛的发展,在民族团结上也不断的在进行各种的努力,尤其是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投入与支持,但是作为多民族的国家,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文化优势,所以必须要结合不同少数民族的特色和地区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策略和教育方式。内蒙古民族自治区就有其特有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制定内蒙古民族教育的发展策略和方向时就必须要综合考量,要有的放矢,结合时代对人才的需要,进行全新的长远的教育战略部署。
企业难做往往不是因为市场问题,而是因为自身基础问题。所谓基础问题,无非是从业者的技术能力与产品的质量保证。我相信也希望,今后行业中可以不断涌现出像安莱汽车研究院一样的企业,为大家提供“经过鉴定的产品”与“经过训练的人才”。
一 新时代下高校内蒙古民族教育教学的现状
随时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都加大了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设备的投入,尤其是在教学方面,基本所有的大学教师都已经进行了相关的信息技术培训,在课堂进行教学的时候都是用ppt、微课、多媒体设备等进行教学,但是目前的大学学科教育中比较不理想的是,很多学科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加持[1],教育资源都得到了扩充,但是相对比其他学科,而内蒙古族的民族专业学科却没有很好的发展,这不仅仅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用白板替换了黑板进行教学而已,但是在内蒙古民族专业学科上,大部分大学教师都没有对该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也没有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对内蒙古民族文化、内蒙古民族相关的专业学习和掌握的都不够精细,尤其当一些大学老师展示的一些内蒙古民族专业相关学科的图表时,不仅图表年代比较久远,数据都是非常的陈旧,明显与当今时代的现状是不相符的,所以这也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内蒙古民族专业的学科课堂都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投入度都不高[2]。
二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内蒙古民族教育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 让教育教学的关系更加和谐
如今,国家十分重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的工作,因此,内蒙古民族大学老师在教学实践之中,应当明确教育以及教学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首先,教育和教学是整体,是紧密而不可分割的;其次,教师以及学生不可采用特殊方式将教育以及教学两者分割开来,不可让两者处于对立状态。
3.2.3 采取UPS供电,蓄电池组连接在UPS的直流母线上,逆变后才为设备供电,降低了蓄电池组的使用效率,同时也会存在逆变电路失效时无法提供备电的问题,降低了系统供电的可靠性。
总体来讲,教育和教学两者应当为目的以及途径的关系,其中,目的为教育,途径为教学,教学整体上给教育带来便利,教育主要依靠教学顺利展开。由于“人”为整体,所以为确保广大民众的发展,教育也应当是整体。为实现这一目标,内蒙古大学的工作者应当树立“以人、学生为本“的观念,并始终不渝的坚持下去[3]。
在将教育以及教学建立密切联系之时,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工作者要注意这个误区:教育为整体,教学是部分,教学只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导致众多工作者持有这种思想的主要原因是,在开展教育工作过程中,不少人将教育分成“教学”以及“德育”等,并派出专门管理者对其进一步管理,由民族大学不同部门分别负责,并且大学老师在工作中秉持着“德育为第一位,教学是重中之重,管理为基本保障。”的原则,由此使得教育工作出现条块分割的现象,虽然这样能够让众多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人掌握教育不同工作范畴的目标以及特点、内容等,为短期教育工作带来便利,但是也会造成教育逐渐走向分裂,长此以往,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开展长期教育工作。
(二) 制定符合实际的可行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方案
内蒙古民族大学中以少数民族人数最多,而少数民族的人才培养以及评价方案与当地民族地经济水平以及综合实力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微时代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内蒙古民族大学的第一个任务是提高民族素质,确立培养人的主要目标以及方案。
具体做法如下:
3.最后、内蒙古民族大学在制定培养方案之时,应当竭尽全力完善评价机制。其中,评价机制主要由两方面构成,即学生以及老师评价。学生评价主要采用弹性管理的方式,将管理的重点放置于课堂之上,主要原因是课堂由学生以及教师还有教学内容构成,为教学过程落实的重要基地,所以评价机制应当从课堂管理入手。为保证监控的成绩更加合理准确,内蒙古民族大学的教师可采取《课堂教学评价实施方案》[5],适当惩罚一些上课迟到以及早退等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而对一些学业成绩良好,听课认真的同学给予奖励,这种奖惩分明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还能提高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双边活动的正常进行能够增强老师的工作质量。当对教师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之时,可采用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级的方式,以班导师制为基础,由班导师带特定班级,一个班分成三个层级,由此保证班导师的工作是公平公正的,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竞争激励机制,促进处于同一层级的同学顺利流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合适的班导师;最后,以不同班级同学们数量以及学业水平成绩还有竞赛等为基础,判定班导师的教学工作成效,形成优良的运转系统。
⑧关于作者里帕生平及其《图像学》写作与版本概况,参见黄燕《切萨雷·里帕及其著作》,《新美术》2016第3期,第99-106页。
2.其次,内蒙古民族大学在制定培养方案之时,应当不断完善考核同学实际行为的量化机制,采用弹性管理行为学分的方式,及时改变方案中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需求的工作内容,以耐心的态度解决同学反对行为学分的做法,设置“网上学声”平台,集思广益,该平台顺应微时代的发展特征,工作者借此平台能够捕捉同学们的心理以及学习等习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回复留言,对留言进行编辑审核,是内蒙古大学探索教学途径的新方法。
1.首先,内蒙古民族大学在制定培养方案之时,应当以民族发展实际为基础,并将所有高校的布局考虑其中,不仅重视理论教学,还应当重视实践教学,将通识以及职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考虑少数民族学生对知识的主要诉求[4],制定科学并且合乎常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 深化各大高校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在各大高校的教学中,高校的所有学科的老师都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民族团结的教育工作,要让每个大学生都明白,民族团结对国家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要让所有学生明白国家的和谐统一是必须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和民族的行为。尤其教师要带动高校中的党员学生,让他们以身作则去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学生。高校的领导也要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让所有党员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做好民族团结的示范,用榜样的力量去教育和引导当代的大学生们。
(四)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信息技术,弘扬民族精神和多元民族文化
在当今时代,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仅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具有便捷性和高效性,学生接触世界和学习知识的渠道也变得的更加宽广,几乎学生们可以在世界各地,任意时间都可以通过移动的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进行学习,那么大学的教师们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达,多多给广大大学生们进行我们民族精神的教育,在加强他们民族意识的同时,再给他们讲解多元民族文化共同和谐在当今时代是多么的重要,让他们提高对其他民族的尊重,同时扩大他们的包容心,让所有学生都可以互助共赢,共同和谐发展。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云模型主要使用期望Ex、熵En和超熵He三个参数来表示其数字特征。Ex表示云滴在论域空间分布的期望,是概念在论域空间的中心值。En是定性概念不确定性的度量,是由定性概念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共同决定的。He是熵的不确定性的度量,即熵的熵,它的大小由熵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共同决定。该三个参数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13]:
三 结语
在当今时代,在各大高校开展民族教育,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枷锁,结合不同民族的发展特色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综合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民族教育的效果,才能让内蒙古族民族教育走的更远,不仅可以保留内蒙古族民族学科专业的特色,也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内蒙古民族的文化,为我们国家的和谐统一发展做出贡献,最后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让高等教育的园地绽放民族团结之花——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民族教育掠影[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8,26(05):149.
[2] 宋广莹,王伟英.草原民族文化在内蒙古设计类职业教育中的体现[J].教育现代化,2018,5(29):341-342.
[3]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内蒙古民族大学建校60 周年之际[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6(04):1.
[4] 白永丽.内蒙古高校中国画专业传承民族特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7):138-139.
[5] 刘红旗,孙瑞萍.关于内蒙古开展社区教育的探讨——以呼和浩特市社区教育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5(10):114-116.
本文引用格式: 包斯琴.内蒙古民族教育发展现状及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76):148-149.
基金项目: 本文系内蒙古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RC1900005611)
作者简介: 包斯琴(1972-),女,蒙族,内蒙通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规划、土地评估。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6.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