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 武汉大学校医院 430072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药学服务模式对患者用药的影响。方法:选取用药患者一共60例作为本文研究内容中的选取对象,收取时间(2015年2月1日-2016年2月10日),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30例用药患者)、对照组一组(30例用药患者),分别实施新型药物服务模式和常规取药服务模式。结果:观察组用药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P<0.05)。结论:通过对用药患者实施新型药物服务模式后,取得显著效果,能降低患者用药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不同药学服务模式;患者用药;影响
研究显示,药物对临床多种疾病治疗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患者在实施药物治疗过程中,应保持药物使用规范,不仅能显著提高患者用药效果,还能保障用药的安全性[1-2]。因此,对不同药学服务模式对患者用药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见本文研究详细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用药患者一共60例作为本文研究内容中的选取对象,收取时间(2015年2月1日-2016年2月10日),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30例用药患者)、对照组一组(30例用药患者)。
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2)伴有其他严重疾病患者。
纳入标准-(1)用药患者60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经过委员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同意。
观察组30例:年龄在30岁直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均为(45.21±1.15)岁,用药患者性别:15例为女性、15例为男性。
对照组30例:年龄在31岁直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均为(46.11±1.18)岁,用药患者性别:16例为女性、14例为男性。
观察组、对照组两组用药患者平均年龄、性别大致相同,可采用P>0.05进行表示。
1.2方法
对照组30例均使用常规取药服务模式。
将药物给予患者后,应告知患者药物禁忌和使用方式。
观察组30例均使用新型药物服务模式。
应对药师进行培训,能显著提高药师对不同药物的了解,同时药师应对新型药物充分了解,从而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相关服务,在医院设置用药咨询服务台,对每位患者用药疑问进行积极解答,同时对患者用药史调查,告知患者药物的禁忌、药物使用方式、用药后容易造成的不良反应,同时药师也应告知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用药,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患者之后的用药情况,对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实施纠正,能显著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和用药规范性[3]。
1.3 观察指标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两组用药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内容中采取SPSS26.0软件,对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百分比形式表示,进行卡方检验,当观察组、对照组2组用药患者的研究指标存在明显差异时,采用P值小于0.05表示。
2.结果
观察组用药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P<0.05),见表1所示。
表1:分析对照组、观察组两组用药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3讨论
研究显示,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过程中,自身的用药依从性易对疾病的用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造成影响,而实施一项有效的药学服务模式十分重要,能显著提高用药安全性和用药规范性。因此,对不同药学服务模式对患者用药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药学服务模式的效果。根据临床调查研究显示,导致患者未遵医嘱进行用药的因素较多,例如用药种类多、用药时间等,而药物服务主要是根据患者使用药物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的一种模式,通过对患者实施新型药物服务模式后,取得显著效果,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利于患者安全用药,通过调查患者用药史,能显著提高用药安全性,降低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4-5]。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用药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用药患者实施新型药物服务模式后,取得显著效果,能降低患者用药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值得在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王亦存.不同药学服务模式对患者用药影响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2):186-187.
[2]李新华.不同药学服务模式对患者用药的影响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5):44-44.
[3]高炎.不同药学服务模式对患者用药影响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5):285-286.
[4]宋漪菲.不同药学服务模式对患者用药影响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3):263-264.
[5]李朝强.不同药学服务模式对患者用药影响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329-330.
论文作者:杨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患者论文; 模式论文; 药学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药物论文; 发生率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