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生成理论研究_道德论文

道德生成理论研究_道德论文

道德发生论发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论文,发生论文,论发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道德发生论是被伦理学界长期忽视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它是研究道德发生和发展的理论。对道德发生问题的研究将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道德的起源、本质、特点及作用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从而大大深化对道德这一人类特殊社会现象的研究,并从中得到一些新的认识。

一、新视角:道德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之中

从道德发生的角度看,道德产生于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群体有了矛盾和冲突,需要中介调节和缓解的时候。道德深入人心发挥作用的程度也就取决于这种需要的程度。从道德新理论、新流派发生和发展的角度看,道德也是产生于人际关系有了矛盾和冲突,需要道德调节和缓解的时候,这时便会出现新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道德发生于道德冲突之时,因为有了冲突,才有道德存在的必要,然后才有道德,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道德发生论的观点。那种认为道德起源于人们的需要的观点还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需要?这才是根本的问题,这就是人际关系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人们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人类自身始终存在着人性和兽性这一不可调和的二重性的困扰,在分享大自然的恩赐时,每个人还会遇到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存在是客观的。同时又是一个必须解决和克服的问题,如果不解决,任其自然,熟视无睹,其结果只能是争斗、厮杀、互相吞噬,最终导致人类的毁灭,但是人类的生存欲望又会阻止人们这么做,于是便需要一个调节人们矛盾冲突的工具,于是便出现了道德。

最初的道德仅仅是调整人际关系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恶化,如不及时调整将直接影响人类生存,于是,环境道德、生态道德、科技道德便应运而生。由上观之,道德需要不是道德产生的根源,只有道德冲突才是产生道德的根源。道德的发生、发展皆源于道德冲突。

这里我们还必须回答道德发生论和道德起源论的异同。道德发生和道德起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德发生论从认识史角度对道德加以考察和审视,它研究道德为何发生,如何发生的问题;道德起源论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考察和审视,它研究道德怎样起源,何时起源的问题。二者研究角度不同,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二者的相同之处则在于,它们都是以道德的原初状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目前伦理界关于道德起源的研究之所以苍白乏力,主要是没有从道德发生的角度去加在研究和论述。“需要道德便产生了道德”是同义反复,没有揭示出道德起源的本质。而“道德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之中”这一判断则直接揭示了道德发生的实质,揭示了产生道德的最直接的原因,值得人们沿着这一方向去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新内容:道德发生的原初过程研究

道德是人类自身的产物,道德起源伴随人类起源而同步发展。凡有人类的地方就有人际关系需要协调,就会产生相应的道德准则和规范。“道德产生于人与人之间复杂难解的矛盾之中,产生于人与人之间公开的、激烈的冲突之中”。下面我们就用人类发展史和道德发展史对这一观点展开论证。

人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从古猿、类人猿到人的进化发展过程。尽管现在已经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人类羞于承认“人是猴子变的”这一事实,但人的躯体仍毫无例外地打上脊椎动物的烙印。“人是社会的动物”,这一点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被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认识,而人猿同祖现在已成定论。

自然属性在原始人群中占主导地位,社会属性则处于次要位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精神生活不断丰富,人的社会属性逐渐取代自然属性位居主流。但那些称之为自然属性的东西却是社会属性无法取代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比,自然属性是更基本、更本质的特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理机制,而社会属性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机制。

如果动物的种或群之间不存在冲突和斗争的话,早期人类也就不存在冲突和斗争。然而,任何对高等动物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动物间生存竞争、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尽管令人膛目,但却客观存在、无法抗拒。人类学的研究材料表明,由于人类的祖先是群居动物,因而,他们的行动不仅受“群”的制约,而且象所有动物的行为一样,也取决于生存的“纯利己”反应。这种“纯利己”的本能是动物的遗传,它与其说是人类的本能,还不如说是动物的特征。当人类还没有“善”、“恶”之类抽象概念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应当”和“不应当”这些朦胧的简单评价。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早期道德规定习惯不是用口头传说,更不是用文字形式表达的,“身教”是人类早期道德教育的唯一表现形式,“言教”则是人类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才出现的教育形式。可见,不仅“身教重于言教”,而且“身教先于言教”,“身教”的重要性在这里也可以找到注脚。

原始社会史材料表明,在人类起源和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原始人在获取和分配食物方面,在性生活方面,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道德冲突。原始社会内部因两性关系而触发的矛盾冲突在《世界原始社会史》中有十分详细而令人信服的描述:“在原始公社中,生育关系或性关系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斗争的基本线索之一。在这里,动物的本能以特别大的力量表现出来,因而遭到不断发展的社会对它的极大压力。”正由于“性关系上的乱婚或噶列姆家庭及类似的组织,成为原始人互相斗争的内部根源,正是这些冲突给正在形成的社会的生产和团结造成了困难。原初公社发展的需要越来越要求在性关系上抑制动物的自私,但这个过程经历了怎样的形式,这个问题仍是人类远古历史上的一个谜。”①有一点必须肯定,正是在这些经常性的冲突之中,道德准则和观念逐渐地建立起来,人性不断地克服兽性,人道不断地代替兽道。在这里,道德关系的确立,是克服原始人道德冲突的最有效的武器。

原始人的冲突并非纯属爱情之类的温情脉脉的争斗。在氏族和氏族之间,氏族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有时是很激烈的,甚至是你死我活的。从德国民安德河谷中发掘的八千年前的民安德特人的颅骨上,人们发现“有致命的洞孔”,专家们认为“这是同一原初公社成员之间残酷殴斗的结果。”“在南斯拉夫的克拉皮纳古代遗址发现了许多古人的骨骼,这些骨骼被烧焦并沿纵向劈开以吸取里面的骨髓。”②原始人吃人肉、吸骨髓的现象一开始还是生存的需要,以后就成了某些食人部落的生活习惯了。在法国西部古莱姆附近的山洞中最新考古发现中挖掘出的人骨表明“有些人是在还活着的时候就被放到火上烧烤的。”“在当地挖掘考古的发现还表明,当时的人们并不是迫于缺乏食物而不得已吃同类的,同一时期有许多别的肉类可供他们食用。”③《华声报》载,本世纪初有一百多名到北美做工的华工因轮船故障搁浅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被这个岛上的食人生番吃得只剩下四人逃回。这些人类间的残杀和争斗用道德矛盾冲突来形容早已言犹不及。而在原始部落中,食人却是“合乎情理”、“合乎道德”的。达尔文曾写道:当大地岛的原始部落面临饥饿威胁的时候,首先吃掉老太婆而把猪狗留下,理由是“狗能捕水獭,而老太婆却不能。”在文明人看来,这是一幅多么可怕的情景啊!可在原始人那里,这些行为却被认定为道德的。可见,在这里,道德首先不是协调的产物,不是“需要”的产物,而是生存的产物。正是在这种人性与兽性的冲突中,在存在差别又力图消除或缩小差别的过程中,在处理一己一群的利益和氏族整体利益的矛盾中,形成了人类最早期的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

原始人最初的道德形式是非常具体和可感觉的。原始人的自我意识不发达,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还浑为一体。氏族青年在打猎、捕鱼等活动中要经受考验,氏族首领和老年人都力图将青年人培养成具有刻苦耐劳、勇敢顽强、意志坚定的人。小孩和青年经常受到不要懒惰、不能贪生怕死的教育,青年成员还要养成平均分配食物的习惯,承认部落内部形成的氏族差别以及性别、年龄之间的差别,并认为这些差别是天经地义、确定不移的,以此调整氏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

原始人的道德不仅适应于青年,也同样适应酋长。酋长和军事首领的行为必须符合本部落每一个成员的利益,他们必须和大家一起参加劳动,平均分配食品,不得向他人索取任何礼物和赠品,如果酋长举止失当,氏族成员就来劝阻,劝阻无效,就把他罢免。摘掉首领的“头角”是罢免的表达方式,酋长“折角”之后便成为普通的氏族成员。

原始人在长期生活中建立了一定的道德关系,塑造了相关的道德品质,形成了一系列道德规范。这些早期道德形态是同生活习惯、宗教仪式、图腾禁忌等形式紧密联系的,效法先人是原始人的主要道德思路。

原始人在与自然、与外族人以及氏族内部交往和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规范是维系原始人部落的唯一精神武器。以传统风俗习惯表现出来的道德规范是推动原始人进步,摆脱原始、野蛮和兽性,走向文明发展道路的精神力量。在生产力缓慢发展这一原动力的推动下,物质文明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原始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使人类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并逐渐有了剩余产品。与此同时,精神文明的进步则促使人类意识不断深化,精神世界渐趋丰富,思想趋于复杂。酋长对本氏族、本部落的统治,以及协调处理整个部落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军事首领对外族的掠夺和战争的过程,劳动首领对整个部落生产的安排,这一系列组织活动和思维活动对促进人类大脑智力的开发都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人们的精神成果由此而丰富起来。

在处理本部落与其他部落的关系时,出现了建立在此部落与彼部落、此氏族与彼氏族之间流血搏斗基础上的所谓的“正义”规范。原始人的“正义”观念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命偿命,以伤还伤,以打还打”的对等报复原则。④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描绘了这样的场景:熊氏族掠夺了虎氏族一名失散的氏族成员,并施以残酷的烙刑时,虎氏族必将倾巢出动,施以报复,以雪族耻。虎氏族掠夺了熊氏族的猎获物,熊氏族必抢回或偷回全部的损失,否则决不善罢甘休。原始人的“正义”规范是血淋淋的、恐怖的和残酷的,然而却是现实的。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勇敢、敏捷和有智谋是最令人崇拜的道德品质,在捕猎野兽、打捞鱼类、采集野果、搜集贝类时,这都是必备的的条件和品质。将羚羊或野鹿赶到悬崖边迫使它们坠落、摔死,便可毫不费力地捕获大量美味食物;制造标枪、弓箭,以便在野兽没有扑上来之前便刺死它,是智慧的结晶,也是最勇敢、最聪明的人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原始人尊敬和效仿的正是具有这些素质和品质的行为。勇敢、有智谋的品质是在人与自然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产生的,具备这样的品质往往要以生命为代价来换取。

在处理氏族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尊重妇女,尊重酋长,承认差别,平等分配食物,公平处理氏族内部事务,弘扬公心,克服私心,是每一个原始人都乐意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这些规范的确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以训戒为代价培养成的。在原始人那里,不尊重妇女的酋长有“折角”的危险,不尊重妇女的氏族成员有被逐出部落的可能。而不服从酋长指挥和命令的人,有可能分配不到食物,或是派出去单独执行打猎任务。不承认年龄、性别的差别,企图在分配食物时多占或贪小便宜,或是以不公正的态度对待氏族内部事务,则完全可能受到整个氏族的谴责,甚至惩罚,最严厉的惩罚莫过于毫不犹豫地被痛打、杀死或逐出本部落。原始人为杜绝私心杂念对氏族部落的腐蚀,制定并遵守着一些“可笑”的规定:猎获野兽的人通常只能得到野兽身上的一部分,即自己应得的那一份,丝毫不比别人多。在澳大利亚东南地区的部落里,打中袋鼠的人对猎获物没有任何特权,在分配食物时得到的往往是最坏的一块肉。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船环球航行时,亲眼看到,当一群岛民得到一块粗麻布赠品后,把它平均撕成许多碎块,以便每人都能得到一份。原始人正是通过这些最原始又被认为最公平的办法来维护集体利益,消弥私心的。

原始人的道德是朴素的、纯洁的,但不是可爱的。氏族部落并不象少数人幻想和描述的那样是“人类的黄金时代”,也不是卢梭主义者推崇的那种“善良的野蛮人”过着“幸福的”原始生活。正如历史学家波尔什涅夫说的那样:“既然当时人们可怜的外部生活那么低下,那么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就同样低下,只有在浪漫主义旅行家的游记中,野蛮人才显得那样可爱,这是因为这些旅行家把他们自己的社会理想的特点加到野蛮人身上去了。”⑤

从道德发生论的角度看,道德科学发生的历史轨迹大致是这样的:因为原始人的人际关系中有不和谐、不一致的地方,当这些矛盾和冲突达到必须调解的时候和程度,便需要调解,由此便形成和积淀成某种固定的传统习惯和约定俗成的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传统习惯也就形成了规范准则,这些规范准则逐渐积累并升华为道德哲学,以后经过各阶段、各民族道德的渗透、融合、批判、吸收,慢慢从道德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今天的伦理学或道德学。由此可见,应该是先有产生道德的前提、条件和需要,然后才有道德的出现和产生;应该是先有道德冲突现象出现,然后才有调解、中和、淡化这一冲突的协调性道德出现,这些因果关系是不能本末倒置的。

三、新结论:廓清道德发生问题上的认识误区,深化对道德现象的研究

对道德发生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首先在于它廓清了在道德发生问题上的一些认识误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道德的本质、特点,作用等一系列道德基本理论问题的重新认识。其次,它对人们的道德行为以及指导这种行为的规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何为道德行为,何为不道德行为。具体说来,

第一,对道德发生论的研究加深了对道德本质的认识,深化了对道德现象的研究。道德发生论认为,寻找道德的本质,仅仅从产生道德的根源角度去论述是不够的,“道德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一论断不仅是道德的本质也可以说是所有其它意识形态如法律、宗教、艺术、政治的本质。从道德发生论的角度去研究道德的本质则可以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道德由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所决定,由人们良知觉悟程度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即由当时的各种社会机制所决定。所以,道德的本质应该是人们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的总和。

道德发生论的研究深化了对道德现象的研究,道德发生因其阶段、时代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层次,道德发生于宫廷阶层则存在着宫廷道德,发生于民间则有民间道德,发生于江湖则有江湖道德,发生在家庭则有家庭道德,发生在工作岗位则有职业道德,如此等等。总之是发生在何处便可能产生并存在着何种道德。道德的层次性是由其产生存在的多发生性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因“需要”特别是“利益需要”而产生是有一定道理和根据的。道德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是道德存在必然性的依据和证明,它极大地丰富了道德的内涵,加深了我们对道德现象的了解,为研究复杂的社会道德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

第二,“道德产生于人与人之间复杂难解的矛盾冲突之中”这一道德发生论的基本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道德特点、特性的看法。它将道德从阴柔引向阳刚,将道德从谦让引向进取,从封闭引向开放。道德发生冲突论给我们另一个启示是,对家族关系、亲情关系、民俗风情等传统道德要赋予新的活力和新的时代意义。道德发生论告诉我们,道德的真谛在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应该:既要讲协调,又要讲进取;既要讲团结,又要讲竞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和道德的本质要求。

第三,道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实现于生活。因此,我们的伦理学不能光讲大道理,应该大道理、小道理一齐讲;不能光讲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应该统治阶级道德和民间传统道德一齐讲。对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的研究也要贴近生活,想普通百姓之所想,发普通大众之所发。这样,我们的伦理学才有生命力,才能扎根于社会并流传千古。

最后,“道德发生论”使我们对改革开放中各种道德现象的变化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如在法律、政策规定范围内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应得到鼓励和肯定,不应横挑鼻子竖挑眼,害“大众红眼病”,要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一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不能因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阴暗面和腐败现象便否定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本身就具有道德性,因为,社会要进步就有矛盾和冲突存在,有矛盾和冲突便会产生道德——新的道德规范或道德约束机制,这便克服了过去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社会得到暂时的协调平衡,便又会以更快的速度前进。如此往复,不断发展,社会便不断进步。可见,道德冲突和道德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不可少的源泉和力量之一,因此,社会进步过程中产生震荡,发生冲突是不足为怪的,问题是要掌握社会的约束机制,使这种震荡、冲突不致酿成社会动乱,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推进社会的前进。对道德问题的重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但也离不开道德的作用,在制定法律条文的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配套实施。对道德发生问题的研究,无疑推动了建立适合现时代要求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基础研究工作,因而是有重要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的。

注释:

①②B·π·阿列克谢耶夫著《世界原始社会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6、97页。

③参见《法国发现新石器时代人吃人证据》《参考消息》1994年4月3日第6版。

④保尔·拉法格《思想起源论》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73页。

⑤A·N·季塔连科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社1984版,第66页。

标签:;  ;  ;  ;  ;  

道德生成理论研究_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