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作品汉译日中的一些问题——以《红高粱》为例论文_曹雯

浅析文学作品汉译日中的一些问题——以《红高粱》为例论文_曹雯

(烟台大学 264005)

摘要:汉译日翻译实践工作,对译者的中日文能力要求十分严格,不仅要通读领会中文原文的含义,更要以正确且准确易懂的日语将其进行重建。由于中日文在语言的表达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且由于时代背景或其他历史地域原因造成的文化摩擦会使翻译工作更加困难。《红高粱》是由莫言创作的一篇抗日题材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40年代极具山东地方特色的高密东北乡,再加上莫言式的写作风格,使汉译日工作变得更加困难。而作为日本人,译者井口晃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并且通过一切翻译方法的使用,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义。以下将通过井口晃译「赤い高粱」中的一些例子来进行具体分析,希望能为日后的翻译实践提供帮助与借鉴。

关键词:汉译日;红高粱;赤い高粱

一、汉字词的翻译

1.1、汉字的魅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更是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中国古代文字中,以一词甚至一字以表达作者情感意义的情况十分常见。翻译古文时,首先要了解中文原意,遵守“信”的原则,以翻译意义为主。其次才是“达”与“雅”的斟酌。

例1.

原文:伏惟尚飨!尚飨!

译文:霊魂よ!願わくはわが供物をば受けられよ!

伏惟尚飨出自唐·陈子昂《祭韦府君文》,意思是伏在地上恭敬地请被祭者享用供品,是旧时写奠草的结尾格式。受知识及能力的影响,一般笔者会使用意译的方式以争取准确翻译,而译文译者井口晃不仅准确理解古文意义,且使用了日文古体形式以呼应原文的古体形式,并且加译了“霊魂”,来提示读者,这是对亡者的祭拜。

例2

原文: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后略

译文:余司令に手を引かれて高粱畑を行くと、身を縮め、うつ伏せになった三百余の村人の死体が、無秩序に転がっていた。

此处原文所说的“乡亲”只从字面意义上而不结合语境的话,可以代表活着的人的指代,而结合下文“叠股枕臂,陈尸狼藉”可以看出这些动作不会是活人所呈现的姿态。译者准确地理解了此处“乡亲”的含义,没有直译成“村人”而是加译为“村人の死体”,而“叠股枕臂,陈尸狼藉”选择了意译的方法,使读者更有画面感。不论加译还是意译,目的都是为了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意义。而语义的定夺与使用都离不开语境,语言是在一定语言环境下进行的,而语境反过来又限制语言的运用,制约着词语的意义,正如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过:“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脱离了语境则不存在语义。”

1.2、特殊词汇的翻译

正如前文提到,《红高粱》是一篇具有地域特色的抗日题材小说,因此,文章中出现了许多当地特有的词汇,以及受历史影响的敏感词汇。如何翻译准确且中立地翻译,是另一个比较困难的地方。

例1.

原文:哑巴是余司令的老朋友,一同在高粱地里吃过“拤饼”的草莽英雄……后略。

译文:唖巴は余司令のむかし馴染み、高粱畑のなかでともに「拤饼」を食べた経歴をもつ……後略。

这里译者采用的是加注的方式,对于这种特殊的词汇,若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准确的对应词汇,只能采取直译后加注的形式来解释词汇的含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2.

原文:腥甜味愈加强烈,余司令大喊一声:“日本狗!狗娘养的日本!

译文:臭気は一段と強烈になり、余司令が大声で叫んだ。

「日本の犬野郎!めす犬のガキども!」

原文中此处包含着余司令对日本侵略者残忍行径的痛恨,而译文作者身为日本人,也许是出于国家立场与尊严,并没有像翻译“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时一样,详尽地翻译出这一带有侮辱性意义的词语,而是选择了直译,直观看来更像是在骂前文中所出现的野狗,即便「野郎」在日语中是一种对男性的詈语,但是笔者依旧认为译者是在规避一些敏感的问题。因此不论外译汉还是汉译外的翻译实践中,在出现此类不可译的情况时,该如何中立地进行翻译,又应该翻译到何种程度,都是译者较难解决的问题。

二、中文长句的翻译

通常日文中出现较长句子的情况比中文中出现的情况要多,而本文却不同,文中多次出现大篇幅的景物描写,并且经常使用排比的手法进行描写。如何翻译多主语的长句子,是翻译本文的一个难点。

2.1、语序的排序及转换

例1、

原文: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记忆。

译文:薄荷と高粱の香りのなかを透過してくるかすかなにおいが、父の胸の奥にある、はるか遠くの思い出をよび覚もす。

原文中主语是“那味道”,而后面一系列的动作都是修饰这个主语“那味道”的。中文的习惯中通常是将重要的主语放在最前面以提示读者,若按照中文习惯进行翻译,将主语提前放在前面翻译为“その匂いは……”然后再进行下面两个动作的翻译,由于句子太长,可能会使主语模糊,不方便理解。而作者将长定语「薄荷と高粱」提到主语「におい」前,以が来明确主语,后再接第二个动作,不仅主体清晰,且意思明确,有利于读者的顺畅阅读和对文章的意思理解。

2.2、长句子的分译

例1.

原文:他的手始终紧扯着余司令的衣角,一般是自己行走,一般是余司令牵着前进,他竟觉得有些瞌睡上来,脖子僵硬,眼珠子生涩呆板。

译文:余司令の服の端をしっかりとつかんだまま、なかば引きずられるように進んでいくうちに、眠気がさしてきた。頸がこわばり、目の玉が言うことをきかなくなる。

由于日文表达习惯中,一个句子通常只能出现一个主语,若出现多个主语,就会产生混淆。因此译者采用分译的技巧将这一个长句子分成了三句话。第一句虽然中文主语是“他的手”,但动作的发出者是“父亲”,而因为此段落的上一句中以及下文中都表示了这一场景中的主要视角来自于“父亲”,因此这一句省略的主语“父亲”。而第二句中对感觉的描写,主语又变成了“脖子”和“眼珠”,因此需要在此处断句以防止主语的混淆。不仅清晰地翻译出原文意义,并且方便目的语读者的阅读。

三.总结

不论是汉译日还是日译汉的翻译实践工作,对译者的双语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译者必须在通读原文,正确理解并掌握原文意义的前提下,对难以直译或意译的部分进行处理。不能想当然地再创作,也不可以依葫芦画瓢地照搬原文。井口晃《红高粱》的译文版本,不论是字词的意译、加译及加注方式,还是语句方面对结构的调整及长句子的分译方式,都对以后的翻译实践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曹雯(1989.03-),女,山东省烟台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笔译。

论文作者:曹雯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  ;  ;  ;  ;  ;  ;  ;  

浅析文学作品汉译日中的一些问题——以《红高粱》为例论文_曹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