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雄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广东深圳 518040
摘要:我国一些各大城市均编制了战略规划,如深圳、上海等大城市。这些中心城市主动或被动地重新审视自身的核心空间作用。如何调整自身的核心作用来与整个大区域进行协调及带动发展,是每个城市都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有着全新的规划层次。
关键词:区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前言
根据国内外大中型城市发展的经验证明,城市的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产业结构的简化能够最大程度推动城市空间的变化及土地利用。本文对于产业研究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方法进行论述,其目的也就是引起城市规划工作者对于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对于规划编制方法进行探索,促进我国战略规划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编制的方法体系的不断成熟。
1.战略规划的特点与研究方法概述
战略规划不同于以往的规划类型和规划实践,它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研究借鉴国外城市规划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成果,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方法、程序进行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为总体规划提供前期研究基础和原则性指导。具有目标导向性、问题导向性、对象综合性等特征,强调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超前性。
战略规划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战略规划的研究方法不应该限制在固定的规划范式内,而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相关技术方法的融合,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目前国内实践来看,运用比较多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区域分析法、问题导引法、目标论证法、多方案必选法、目标—途径分析法、结构研究方法、问题存真法、目标去伪法、战略环境评价法等等。战略规划的研究方法仍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在吸取和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战略规划编制方法会逐步多样化,具有真正意义的战略规划方法体系正在走向成熟。
2.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
2.1研究框架
2.2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方面产业的竞争力是城市发展的源泉,另一方面,城市是其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载体。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之间始终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的变化,用地结构的优化和城市空间的重组又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载体。产业发展和城市空间演化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决定了实践城市规划应将产业发展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2.3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城市经济理论研究表明,产业发展是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到三大动力的推动和吸引:即农业的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崛起。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这三种力量依次处于主导地位。 基于产业研究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出发点是产业发展具有区域性、渐进性和阶段性的一般发展规律可以借鉴。
2.3.1区域分工协作理论—产业发展的区域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际产业分工日益细化,地区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与经济协作。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城市产业的发展,确定城市“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和亚当?斯密的“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城市和地区之间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在区域内结成稠密的网络组织,共同面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和危机,而这些专业化的产业集聚体内部的生产率不断提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从而呈现很强的区域竞争力。
从区域角度分析城市目前发展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确定城市在区域中的职能地位、扮演角色和城市产业定位和发展策略,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
2.3.2发展阶段理论—产业发展的阶段性
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Hollis B. Chenery)通过研究得出具有一般意义的“标准结构”理论,即根据国内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将经济发展分为6个时期3个阶段(表1)。
表1 H?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2.3.3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产业发展的渐进性
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现状决定了城市和工业发展阶段,同时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是决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向和趋势的关键。
配第—克拉克定理以三次产业分类为基本框架,总结了产业变动的基本规律。 配第—克拉克研究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分布也将从第一次产业逐渐转移至第二、第三产业。该定理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验证,而且还可以从同一时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家得到类似的验证。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也是反映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的的定理。
“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应该如何调整”是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产业结构同经济发展是相互对应且不断变化的,科学进步和技术更新推动产业发展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推进,产业结构的横向联系也逐渐由简单转向复杂,这两方面的双向影响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发展向合理化方向推进。
2.4产业结构发展与城市空间演化的关系
综合上述经济产业发展理论,纵观国内外城市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城市空间形态。也可以说,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空间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将一定地域空间划分为核心区和边缘区,提出发展是通过一个不连续的但又是逐步累积的创新过程而实现的。“核心—边缘”理论较清晰地描述一个经济区域通过不平衡增长逐步走向成型的过程。
产业发展和城市空间演化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以及产业经济具有的一般规律性,决定了编制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将产业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提出“基于产业研究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概念的主要原因。
3.XX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实践
基于产业研究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正确制定产业发展策略。即最终必须回答在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上的产业选择问题,具体来说必须回答规划区应该发展什么产业、为什么要发展这些产业、如何发展这些产业以及在什么时段、什么位置发展这些产业的问题,即主要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3.1现状概括及区域背景
3.1.1现状概括
XX区位于中心城区北部,全区总面积478.5平方公里,其中外环线以内64.4平方公里,为中心城区;外环线以外414.1平方公里。2012年底全区常住人口66.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36.5万人。
3.1.2区域背景
区位决定地位,随着城市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该区作为城市的北部门户,在市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提出,城市从单级发展走向区域联合的城市群。XX区作为连接别城市和该城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纽带,是城市群中的重要一环。随着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城市都市圈空间结构从“上山下海”到“相向发展”, XX区处于城市面向区域发展的前沿,有门户地位和枢纽作用。国家新的战略推动、区域新的竞合趋势使城市一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为其全面整合与提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基础条件。
“十二五”期间,该城市秉承国家战略发展思路,借助外环线东北半环拓圆的契机,适时启动北部新区规划建设,为中心城区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北部区域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XX区迎来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3.2产业发展阶段判定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城市产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西蒙?库兹涅茨模型和钱纳里等人关于产业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城市现状人均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发展结构和生产力在三次产业中分配情况,判断该城市或地区的产业发展阶段。
3.2.1经济发展概况
XX区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377.9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24.5%。,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但环城四区排名仍位居第三。 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依次为2.3:68.2:29.5。产业结构以二产为主,增长稳定。都市农业建设初具成效、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
3.2.2产业发展阶段判定
(1)人均GDP法
2012年XX区人均GDP为103529元/人,按照当年名义汇率6.7695换算成美元为15293美元/人,然后参照1980-2012年的美元通货膨胀率年均约为0.0358,将2012年XX区人均GDP按名义汇率换算为1980年的美元为3793美元。根据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理论,人均GDP在2400-4500美元之间为工业化阶段后期,即工业化成熟期。
(2)三次产业结构法
2012年XX区三次产业结构为2.3:68.2:29.5,根据西蒙?库兹涅茨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一产比重小于14,二产比重大于50.9,三产比重大于35.1判断XX区经济发展阶段应该为工业化阶段,属工业化后期。但是XX区三次产业中一产和三产比重分别为2.3和29.5,说明在此阶段二产比重明显过大,一产和三产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偏小,是影响XX经济发展的短板。一产和三产应该是下一步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重点。
依据西蒙?库兹涅茨的统计分析模型和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理论,判断XX区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后期或者说是工业化成熟期阶段,与城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且在环城四区中经济发展水平也处在中游水平,既没有落后也没有明显的优势。
3.2.3产业发展阶段特点
根据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发展到工业化成熟期阶段资源要素的流动状态为核心区要素高度集中,开始回流到边缘区,而区域经济特征表现为核心区开始对外扩散过程,边缘区出现规模较小的新的核心区。
该城市中心城区多年来作为城市核心区,各种公共资源高度集中,交通压力和交通成本日益加剧,“双港双城、双向拓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提出,环城四区工业园区、教育园区、郊野公园、会展中心等建设,都说明城市已经发展为工业化成熟期向后工业阶段过渡的时期,中心城区功能开始对外扩散,高度集中的要素开始回流到边缘区,外围地区需要提升定位承接中心城区产业和功能外溢。边缘区出现较小规模的新的核心区。
该城市现状发展整体方向是向东南,北部地区发展较缓,资源要素聚集度低,没有核心区域。城市东部面海,而西北部为广阔的腹地,西北方向应该是该城市实现区域联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方向。借外环拓圆政府提出建设大北部新区的要求,为该城市北部地区的发展确定了一个有效的着力点。根据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以北部新区为核心的XX区应该是中心城区北部的一个新的次区域核心。
3.3制定产业发展策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3.3.1确定产业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结构是城市生产力发展情况的量化表现,体现了城市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本着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原则,确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幅度是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重要内容。
XX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构筑高端高质高新化产业体系。做精做优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XX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是如何发展第三产业,提升XX区域服务职能,确定北部中心的地位。
3.3.2制定三次产业发展策略
在确定产业定位和三次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产业发展条件和区域环境,分别研究制定三次产业的发展策略。明确各个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抓好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和确保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目标的良好实现。
(1)第一产业发展策略
发展都市农业。形成联合绿色农业种植生产基地。走高端农业路线。与二产、三产结合,提高一产附加值;与文化、娱乐、教育结合,拓宽农业市场;与健康乐活的理念结合,建立宜居生态城市的坚实基础。
(2)第二产业发展策略
以园区为载体发挥集聚效应,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引领工业发展。结合现有高等院校积极搭建科技人才培育和引进平台,推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
(3)第三产业发展策略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借助北部新区整体改造契机,发展现代高端商务服务业中心;依托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端生产型服务业和生产者服务业;以现代物流为龙头,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结合北运河、银河风景区、小城镇建设等,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业。打造城市级服务中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3.3.3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依据XX区三次产业发展策略,确定产业布局优化方案。以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基础,集中农业用地,发展设施农业,走规模化、产业化、工厂化道路;以园区为载体,强化“一区三园”、“主副发动机”作用,优化提升镇级产业园区,提升改造环内产业区,加快环内产业置换升级;建大北部新城,将XX区环内地区定义为“环内第七区,城市第三极”,建设北部新区,推进XX中心城区核心区战略东移。规划建设龙门道商业商务轴、提升京津公路黄金走廊,提升区域服务功能。打造郊野公园、风情度假区等特殊空间,打造XX特色旅游空间。通过功能区建设,完善XX区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3.4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3.4.1 XX区空间发展的新思路
(1)构建城市环内第七区,发展城市第三极
塑造该城市北部的城市副中心,完善中心城区多中心的发展格局。重新审视XX区在中心城区的定位和作用,适时做大北部新区,打造中心城区环内第7区;塑造结构,建立该城市北部地区的公共服务中心,确定北部地区发展轴带;提升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配套,实现XX区应有的土地价值。
(2)以公共交通为龙头,强化交通联系
优化路网体系,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化结构;建设轨道交通,增加公交线路和覆盖区域。近期启动建设东西向BRT线,强化东西方向交通联系,从而带动城区联动发展。优化公交网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形成XX区高效绿色出行方式;快速交通两侧空间优化联系,通过跨越式城市空间,实现城市空间串联。
(3)通过引进市级大项目带动地区建设
依托XX区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多个XX区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项目,增强XX区城区吸引力。挖掘民俗文化,构建有品位、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体系。通过引进市级大项目带动地区建设,全力打造XX区特色,树立XX区品牌,强化地域特征。打造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智慧XX区城市名片。
3.4.2发展定位与空间战略
XX区发展定位为:城市发展带的重要集结点,该城市中心城区的北部新城,建设成为该城市北部地区公共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区。
4. 结束语
基于产业研究和产业空间发展策略,确定XX区“一心三片、组团发展、西连东进、生态环绕”的空间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陈鸿宇.空间视角下的产业机构优化机制—粤港区域产业战略性调整优化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2]王微波,陈怡平.中外城市战略规划编制比较[J].浙江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03)
[3]苏强.城市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空间格局调整[J].城乡建设,2011(05)
[4]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
论文作者:李世雄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5
标签:城市论文; 产业论文; 产业发展论文; 产业结构论文; 空间论文; 区域论文; 战略规划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1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