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_现代汉语论文

“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_现代汉语论文

“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汉语论文,动词论文,范畴论文,主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藏语中亲眼见到的与不是亲眼见到的事情表示法不同,汉语中有类似现象,这都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感知有关,由此可以解释趋向动词“来/去”和含“来/去”的复合趋向动词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可以根据在“来/去”或者“X来/去”前动词的分布情况找出动词的小类,发现它们各自的语义特征。凡是动作造成可见结果的动词,后面出现“来”或者“X来”;反之,后面出现“去”或者“X去”;如果既可能见到结果,又可能见不到结果,那么在可能见到结果的时候动词后面出现“来”或者“X来”,在可能见不到结果的时候动词后面出现“去”或者“X去”。说话人主观上觉得是否可以看到或者感觉到决定了对“来”、“去”的选择,这从一个方面表现出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这个范畴表示动作与说话人的关系和主观方面的感知,可以说明汉语的理据性。

§0 引言

0.1 我们在《指人参与者角色关系和汉语动词的类》一文[1]中讨论了与尊敬义和谦让义有关的动词小类,这种意义是一种与说话人主观态度有关的语用功能意义,这种动词小类是一种和语用密切相关的语义功能类,如果说这是动词的一种准语法类的话,那么下面讨论的就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语法类了。本文将继续讨论与说话人态度有关的动词的类。这是关于汉语动词主观范畴研究的一部分。主观范畴是一种解释方法,可以帮助外国人掌握汉语学习难点之一趋向动词“来/去”和包含{来/去}的趋向动词的用法。

0.2 现有的研究成果不能说明“来/去”的所有用法。例如说“吃进去/吃下去”,不说“*吃进来/*吃下来”,其中用“去”不用“来”,不能用是否向说话人移动来解释,因为“吃”以前吃的东西和吃东西的人有距离,“吃”是食物与动作者合二而一的过程,动作以前食物在体外,动作使食物由体外移动到体内,如果按照过去的向说话人移动用“X来”的说法来推论,动词后面跟着的自然应该是“进来/下来”。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只说“吃进去/吃下去”,不能说“/*吃进来/*吃下来”。因此这须要另作一番解释。

0.3 我们从事的语法研究是语义范畴语法的研究。语义范畴语法属于语义功能语法。语义功能语法强调语义是聚合和组合的基础,语义是广义的意义,包括实词的范畴意义、虚词的意义、组合成分之间的关系意义以及语用意义。功能是广义的功能,包括结构功能、语义功能和表达功能,后者还包括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语法则是聚合、组合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则。语义范畴语法应该是现代汉语语法有中国特色的本体研究的中心内容。

§1 汉语和藏语动词的主观范畴

1.1 因为汉语主观范畴的研究受到了藏语语法的启发,所以首先稍微看看藏语的主观范畴的表现。藏语表示强调肯定亲见确知有一系列的办法,例如现在时动词加gi-vdug表示肯定陈述第三人称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和特指问,加gi-mi-vdug表示否定陈述,加gi-vdug-gas表示肯定是非问,加gi-mi-vdug-gas表示否定是非问,加gi-vdug-mi-vdug表示正反选择是非问;过去时动词加song表示肯定陈述第三人称动作过程的特指问,加ma-song表示否定陈述,加song-ngas表示肯定是非问,加ma-song-ngas表示否定是非问,加song-ma-song表示正反选择是非问。藏语和景颇语以及其他藏缅语动词后面加上去的表示亲见确知的判断动词和存在动词[2]都可以看作辅助动词,也都是表示强调的。虽然我们看不出汉语和藏语表现主观范畴的相应成分之间有发生学上的关系,但是在都有表示所述事实与说话人的关系的手段这一点上汉语和藏语、景颇语还是有共同点的。汉语和藏语、景颇语以及其他藏缅语一样,也可以用存在动词、判断动词来表示强调。

1.2 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除了表示强调的手段,还与相对方向、态度和主观感受有关。狭义的态度次范畴反映指人参与者角色关系,我们已在《指人参与者角色关系和汉语动词的一些小类》一文中讨论过了,为了比较完整地说明主观范畴,下面要稍微提一下;为了避免大段重复,就不再详细展开了。广义的态度还包括相对方向,也叫主观方向。本文主要讨论相对方向次范畴。方向包括客观方向和主观方向。客观方向一般与说话人的态度无关,而主观方向用{来/去}表示,受说话人所处地位的制约,形成主观方向范畴。这个范畴反映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与说话人之间的关系。

1.3 方向在汉语中用方位词或趋向动词来表示,与说话人无关的方向是绝对方向,用方位词如“东/西/南/北/外”、趋向动词如“进/出/过/回/开/起”表示;与说话人有关的方向是相对方向,用方位词如“前/后/左/右/上/下”、趋向动词如“来/去”表示。趋向动词“上/下”既可以用来表示绝对趋向,也可以用来表示相对趋向。在动词性结构中,方向用趋向动词来表示。从出现频率来看,主要的复合趋向动词有以下几个:

出来 过来 回来 起来 下来 出去 下去

“下去”既可用于实际的空间趋向,也可用于抽象的空间趋向。用于抽象空间趋向的例如:

你下去锻炼锻炼吧

这里的“下去”可以是从机关、学校到工厂、农村去,或者从上级单位到下级单位去。这种相对方向即主观方向是和态度分不开的,例如:

拜上 报上 呈上 递上 寄上 敬上 升上

拔下 撤下 发下 寄下 退下

动词后面的“上/下”在表示态度的时候可以认为表示的是主观方位,这时就不受实际客观空间方位的限制了。例如如果上级单位在二楼,下级在三楼或更高楼层,那么下级单位向在楼下的上级单位报送文件的时候也就只能说“报上/送上”,而不能按照实际空间方位说“*报下/*送下”。另外为了表示尊敬和谦逊,对于没有上下级关系的人,甚至对于年幼者也完全可以用“V上/V下”,“V上”是自己的动作,“V下”是对方的动作,这样说是为了褒扬对方,贬抑自己。当动词是〔向上〕义动词、〔向下〕义动词或者其他有移动义的动词的时候,后面的“上/下”表示实际的客观空间方向,自然也就与主观范畴无关了。

1.4 趋向成分“来”和“去”表示主观趋向,它们分别表示由远到近和由近到远。这种移动方向是以说话人的主观看法为转移的。动词可以根据与含{来}、{去}的趋向动词(分别简称为“来”类趋向动词和“去”类趋向动词)补语(重读)组合时的相互选择情况来划类,第一类只出现在“来”类趋向动词的前面,第二类只出现在“去”类趋向动词的前面,第三类在“来”类、“去”类趋向动词前面都能出现,当然还有第四类在“来”、“去”前面都不能出现。本文为了讨论主观范畴,将根据与1.3中所列出的几个高频趋向成分组合时的相互选择情况来给动词划类。顺便涉及几个相关的趋向动词。

§2 内向动词和外向动词

在上面列举出来的表示相对方向的词中,“上”、“下”兼属方位词和趋向动词,“来/去”及其构成的趋向动词都表示相对方向。首先讨论“进来/进去”和“出来/出去”。

2.1 “X来X/去”类趋向动词可以分别与内向动词和外向动词较为自由地搭配。内向动词表示受事客体进入施事主体的如“吃/抽/喝/吞/吸/咽/咂/嘬”(“吃”类)、“瞅/看/瞄/瞧/听/望/闻/嗅/学”(“看”类),表示受事客体进入施事主体可以控制的范围的如“拔/抱/扯/借/拉/买/取/娶/拽/赚”(“抱”类);表示工具或材料进入某一个客体的如“插/戳/捣/钉/灌/渗/捅/喂/陷/扎/注射”(“插”类)。“抱”类内向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向说话人所处的地方移动,当主语是第一人称时,后面可以加重读的“来”而不能加重读的“去”,比较:

我买来了 *我买去了 我赚来了一百块 *我赚去了一百块

当主语不是第一人称时,后面既可以加“来”,也可以加“去”。“插”类内向动词表示引起由可见到不可见的变化的动作,后面就只能加“进去”而一般不能加“进来”,例外情况只是在由不可见变为可见的情况出现时才会产生,这样这组动词中就又可以分出可穿透与不可穿透的两类。“插”类内向动词前面可以加“往(N)里”,例如:

往里戳 往里捅 往嘴里喂 往里扎 往静脉里注射

内向动词后面可以加上“进去”,加了“进去”就看不见或者不能感知了。例如:

吃进去 钉进去 喝进去 看进去 捅进去 吸进去 扎进去

这里由于降雨量大,形成了很多沼泽,稍不注意,就会陷进去。

当然,方向自由的位移动词如“搬/抱”等也都可以和“进来”搭配的,动作一旦实现就可以被感知。

2.2 外向动词中表示由主体内到主体外的移动的如“放/呼/拉/尿/排泄/喷/撒/射/生/吐/下”(“呼”类)、“表达/表现/唱/答/反映/喊/回答/叫/讲/教/流露/露/说/谈/显/显露/想/写”(“表达”类),后面一般只加“出来”而不容易加“出去”。“表达”类外向动词后面加“出去”很受限制,只是当表示由主体可以控制的地方移动到主体不能控制的地方的时候后面才可以加上“出去”,如“说出去可了不得”。外向动词还包括“踹/给/借/漏/卖/扔/搡/射/甩/送/踢/推/走”(“踹”类)。外向动词后面可以加上“出来”表示由不可感知到可以感知的变化。可否感知与主观条件有关。例如:

吐出来 说出来 送出来

我总感到她身上有一种大陆女孩子所没有的东西,想了很久想不出来,和我一起出差的一位同志感叹说:“见到她,我才觉得我们这些人都太缺少女人味儿了!”

他和妻子由大海的浩淼谈到了肖邦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磅礴的气势。

社会种种矛盾都会在毕业分配问题上反映出来。

在求职中,这种情绪便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了。

推荐自己是合理的,用人单位也希望有更多、更合适的人供它选择,这时你不走出来,就等于放弃了推荐自己的机会和权利。反之,外向动词后面加上“出去”表示由可见到不可见即由可以感知到不可感知的变化。例如:

她家里有个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2.3 有些动词含有多个意义成分,在表示不同意义时应该归入不同的类。例如“读”、“念”表示阅读,是内向动词,表示动作者从书面材料中获得信息,“读进去/念进去”有理解了的意思;表示朗读时是外向动词,有动作者用发音器官发出声来的意思,声音从内到外,“读出来/念出来”有念出声的意思。

§3 “V来”和“V去”与“VX来”和“VX去”

3.1 “来”、“去”分别表示动作与说话人的关系,是表示主观范畴的形式手段。“来”表示向说话人的方向移动,“去”表示向离说话人远的方向移动。表示可以向不同方向移动的动作的动词后面可以自由地加上“X来”、“X去”,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关系不十分大,不过也仍然与是否目击亲见有关,与说话人的所处位置有关。当这方位不是空间时间位置的时候,就只能理解为与主观态度或主观感觉有关了。这可以解释很多语法现象。比如从衣兜里掏出东西,使东西从贴身的地方移动到不贴身的地方,按说是向离说话人远的方向移动,应该说“掏出去”,可是实际上说“掏出来”。还有“说”不表示位置移动,“说出来”、“说出去”虽然都能说,但意思不一样:“说出来”表示在说话人所处的环境的范围中,动作者把信息拿出来,使在场的人能够知道;而“说出去”是把信息扩散到说话人所处环境的范围之外,常有把信息扩散到不该扩散的地方的意思。抽象地看,“说”表示信息在观念中的由内到外的位置移动。如果墨守原来关于“来/去”用法的解释,不能说明“吃/掏/说”这类动词后面“X来/X去”的用法,因而须要寻找新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3.2 “V出来”和“V出去”。动词后面的“出来”可以看做表示主观范畴的手段。“出来”前面出现的动词常见的有:

(1)扮 编 编排 变 冲洗 筹备 筹划 创办 创造 点 雕纺织 卷 炼

拍摄 拼凑 区分 圈 染 认 设计 呻吟 生 想象 绣 演养 译

印 预备 榨 攒 造 增加 争 织 指 制定 制造 制作 准备 作

(2)安排 摆弄 拌 刨 辨别 标 表达 表现 表演 憋 补猜 裁 测

查 拆 炒 搓 叠 冻 炖 剁 翻译 分 缝 改 概括 画教 看

磨 闹 捏 拍 排 泡 配 培养 评 切 商量 审 审查 收拾 说

算 体会 听 闻 问 洗 想 写 修 训练 研究 砸 整理煮 装配

装饰 追查 追究 追问 琢磨 总结 组合

第(1)组动词表示可以造成某种结果的动作,第(2)组动词比较复杂,它们的宾语与动词的关系不止一种。其中总有一种是表示动作造成了某种结果,这结果是说话人可以感觉到的,抽象地看这种动词所表示的动作造成的结果从不可见变为可见。它们后面不能加上“出去”。表示感知的内向动词“尝/吃/喝/看/瞧/认/听/闻”包括单纯表示感知的和兼表感知的两类,前者如“看/听”表示感觉器官的动作,表示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所以是内向的;后者如“吃/喝”,因为当吃的或喝的东西经过口腔的时候会造成味觉器官和口腔内触觉神经的感觉,所以可以兼表感觉。表示感知的内向动词后面可以加“出来”或“出”,例如:

尝出味道来/看出门道

是不是金子,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在两千多女子中,禄东赞一眼就认出了文成公主。

禄东赞凭他那敏锐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端庄、大方的公主认出来了。这里的“出/出来”前面的动词表示感受,“出/出来”表示发现,发现者是动作施事。“吃出来一粒沙子”就是动作的施事通过“吃”这个动作发现了一粒沙子。“出来”常常被宾语名词隔开,例如“这茶喝到这会儿,喝出点儿味儿来了吧?”发现者不一定是施事的例子:“扎出血来了。”

“表达/查/产生/呈现/创造/发明/感觉/画/揭示/看/露/摸萦/弹(弹琴)/体会/显露/写/绣/织”一类动词后面只能加“出来”,不能加“出去”。这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有了结果,人们才能感知,因而“出来”仿佛表示完成,其实还是表示出现的。

“夹”类动词后面可以出现“出来”,也可以出现“出去”。看例子:

人们都说锯就是这样发明出来的。

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我叫比尔赶快把羊肉片夹出来,放到酱油、醋等调料里,蘸着吃。

钢琴有人弹得好,有人弹得不好,这两种人弹出来的调子差别很大。

如果你不亲身实践,是很难体会出来的。

既能后加“出来”又能后加“出去”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是不定向动词。不定向动词加上趋向动词就可以表示确定的方向。加“出来”表示变为可见,加“出去”表示变为不可见。例如:

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

溪水从山上流下来,草儿发了青,树枝上长出绿芽,躲在洞里过冬的动物,也都钻了出来。

经过他们的艰苦劳动,这支“地下王国”的卫队终于雄纠纠、气昂昂地走了出来。

另一类动词后面不能加“出去”,例如“买”,“买”是内向动词;可以说“卖出去”,不能说“卖出来”,“卖”是外向动词。但可以说“卖出了好价钱”,“卖”这种动词属于交换类,“卖”的结果是货物出了手,同时又得了钱,钱出现了。还有一些动词后加“出来/出去”似乎都可以,但是动词和“出来”的语义关系不同于和“出去”的关系。下面句子中的“出来”不能换成“出去”:

一个人发了阑尾炎,医生把阑尾割了,这个人就救出来了。

有发现义的动词后面只能加“出”或“出来”。例如:

打 导演 提 想 引 找

3.3 “V下来”和“V下去”

后面加“下来”的动词和例句如:

掰 抄 记 记录 录 停 写 咬 摘

这树上的嫩芽,全是我含过的,我用这会唱歌的嘴把它咬下来,沏点茶给阿祥喝,来尽尽我的心意吧!

有一天,他叫学生把埋在地里的缸挖出来,取出树叶,一张张地抄下来,进行整理,编成了书,这书就叫《辍耕录》,意思是劳动休息时写的书。

我们每走一段路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看看山下的风景。

后面能加“下去”而不能加“下来”的动词是内向动词和有〔+消失〕义的动词,例如:

擦 吃 摁 喝 抹 吞 咽

这顿饭我们能够吃下去。但是具体地吃,却是一口口地吃的,你不可能把一桌酒席一口吞下去。

干粮和罐头摆在地上,可是谁也吃不下去,就想喝水。

说完,他把一壶酒都喝下去了。

有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后面可以加“下去”,表示不企望的意思,例如:

可是,从此碧螺春姑娘却一天天瘦了下去,得了重病;没过多久就离开了人间。

可是如果表示〔+企望〕义,表示事物的变化向说话人的希望的方向发展,就要用“下来”,如减肥的理想结果是“瘦下来了”。

向下义动词和分离义动词后面既可加“下来”,又可加“下去”。这种动词及其例句如:

按 扒 拔 掰 剥 擦 铲 扯 抻 垂 低 搓 掉 跌 剁刮

降 截 锯 砍 落 趴 掐 切 扔 摔 甩 撕 躺 剃 跳脱

洗 削 卸 压 摘 拽 走 坐

要不是他一把抓住那棵树,非从山上掉下来不可。

山这么高,掉下去就没命了。“活”这类动词后加“下来/下去”表示时间意义。不拟展开讨论,仅举一例:

活下来的人以大无畏的精神,继续前进。

3.4 “V过来”、“V回来”和“V起来”

3.4.1 可以后加“过来/过去”的动词有必要分别考察,“缓/缓醒/活/明白/暖和/救/苏醒/挽救/歇/醒/醒悟/休息”后面只能加“过来”,有〔+企望〕义,例如:

春天来了,大地在阳光下苏醒过来。

悟空先把老妖婆打死,然后自己变成了老妖婆,决定用计揭穿白骨精的诡计,好让唐僧醒悟过来。

与此相反,“昏/昏迷/昏死/死/晕”后面只能加“过去”,有〔一企望〕义。

表示可以有不同移动方向的动作的动词如“带/调/夺/飞/流/跑/扔/走”和可以有不同变化方向的动词如“改变”后面既可以加“过来”,又可以加“过去”。加“过来”表示经过动作,变为可感知;加“过去”表示经过动作,变为不可感知。例如:

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文成公主从这儿经过以后,河水流了过来,青草茂盛,牛羊遍地,生气勃勃。

医生和数学教授们赶紧跑过去让他躺下。

曹操命令士兵一齐往江中射箭,箭像雨点儿似地飞过来。

3.4.2 可以后加“回来/回去”的动词后面到底加“回来”还是加“回去”,与说话人所处位置和动作方向有关。这些动词及其例句如:

搬 办 打 端 夺 返 勾 汇 寄 借 扛 买 拿

跑 抢 取 缩 抬 推 学 引 运 找 促 走

他们出发时曾带着两个小行李卷儿和其他许多东西,不久只剩下换洗衣服、雨具和修车工具,别的就都寄回去了。

怎么还要跑回去拿尺寸?

接着二十只船就飞似地划回去了。

3.4.3 可以后加不表示时间义而表示〔向上〕等义的“起来”的动词及其例句如:

保存 蹦 担 顶 端 发扬 发展 浮 集中 夹 拣 结合 举 撅 扛

立 连接 联合 联系 膨胀 捧 漂 翘 升 抬 实行 提 挑 跳

挽 行动 站 长 涨 胀 综合 组织 坐

她站起来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民族,把原来各国修的一段段的城墙连接起来。

这些传说把许多群众的发明创造也都和鲁班联系起来。

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比如吃面条吧,如果只用一把叉子,就很难把面条儿挑起来送进嘴里,必须用勺子或刀子来帮助。

可是用筷子,只需要一只手可以很容易地把面条夹起来。

就是把手握起来,但是不握紧,样子像抓,还是抓不住东西。

§4 结语

4.1 汉语主观范畴的表现方式有很多,包括用表示判断的动词,加“(X)来/去”。本文只是就动词后加“来/去”和“X来/X去”的情形作了初步的探讨。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是趋向成分“来/去”及其所构成的词,原因是不了解汉语的主观范畴。不同方言中的“来/去”的使用情况有所不同,许多问题还有待于继续研究。

“来”、“去”分别与主观上可见不可见、可感知不可感知有关,可以认为“来”与目击相联系。“去”与消耗义有关,消耗义是由不可见义和不可感知义引申出来的。例如:

吃下去一口袋粮食 搭进去二百块 花出去八百块

4.2 表示主体空间位移时,动词对人称有要求。当主体是说话人因而用第一人称时多选择“去”或“V去”;当主体不是说话人因而用第二、三人称时多选择“来”或“V来”。其余情况都与是否亲见目击或是否可感知有关。凡是动作造成可见结果的动词,后面出现“来”或者“V来”;反之,后面出现“去”或者“V去”;如果既可能见到结果,又可能见不到结果,那么在可能见到结果的时候动词后面出现“来”或者“V来”,在可能见不到结果的时候动词后面出现“去”或者“V去”。

4.3 主观范畴可以用来解释不少语法现象,包括向近处移动、向远处移动,反之,向近处移动、向远处移动,不能解释本文讨论过的许多现象。总之,说话人主观上觉得是否可以看到或者感觉到决定了对“来/去”的选择。包括目击亲见或可感知义表达方式在内的主观范畴,表示动作与说话人的关系和主观方面的感知,可以涵盖过去的向近处或远处移动的意思,很有解释力,可以证明汉语语法的理据性是很强的。

注释:

[1]参加第22届系统功能语法国际大会(22nd InternationalSystemic-Functional Congress,北京大学1995)宣读的论文,待刊。

[2]参看戴庆厦 徐悉艰(1992)、马学良主编(1991)。

标签:;  ;  

“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_现代汉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