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娟 山东省平原第二中学 253100
新课程提出,历史教师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实际上,这句话提醒我们,教师可以通过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激趣,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吸引学生的主体参与
1.精彩的导入,让学生感受历史课堂的魅力。一节有效地历史课堂一开始就应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因而导入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导入有语言和创设情境两种,精彩的导语给学生鲜明的情绪感染,创设情境则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讲述“亚历山大东征”时,我采用了语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世界古代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建立了当时世界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据说他在11年里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今天他被写进文学作品,被拍成电影,他饱受争议,毁誉参半,他是谁?他做过哪些事情?该对他如何评价?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这些内容。”这段颇具煽动性的话语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2.借助影视资料,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久远性,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景资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我在讲述“敦煌莫高窟”一课,精心选择了十二张图片,把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整合在一起。课堂上,在低沉舒缓的配乐中,一张张美轮美奂的图片一一呈现在学生们眼前,更引人入胜的还有那段解说词:“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学生们被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震撼了,情感教育的目标春风化雨般的达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自主,合作,探究,给学生课堂生活的幸福体验
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一般经历感知具体历史知识——理解规律性历史知识——巩固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等阶段。在教学活动中要遵循这些规律,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和存储历史结论,而是结论和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
如在讲“郑和下西洋”这一内容时,我发现学生对下列知识点很模糊:1.郑和到过哪些国家和地区?2.郑和对这些到过的地方产生了哪些影响?3.如何理解“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为了帮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我做了这样的设计:上课以前,先让学生查阅互联网资料,每四个同学一组,绘制郑和远航路线,运用资料或者图片来说明郑和远航的影响; 学生在绘制地图,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自然会对航海路线和影响有所了解。课堂上,设计了 “小小航海家”的活动,选出一名同学在屏幕前演示路线图,“途中”由几个同学分别讲述“郑和宝船”“三宝殿”“赠送长颈鹿”等故事,轻松突破难点。
这种做法,让学生的创作转化为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除了在课堂上,节假日的历史作业,同样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七年级暑假,我给我的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请利用网络资源观看下列影片之一:《开天辟地》《长征》《建国大业》。请围绕其中一部影片,写出你的观后感,并把你的所思所想在班级QQ群内与大家交流,老师将选出十篇优秀作品张贴在班级海报栏内推荐阅读。
这份作业,既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QQ群内与大家交流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十篇推荐阅读的作业注重了学习的效果与评价。在课堂上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时,相信孩子们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
三、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按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应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教师而言,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留出机会,让学生追问。每节课结束以前,我都会追问学生一句:“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学生留下产生问题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热情和勇气,在他们提出幼稚的问题时,不打击不嘲笑他们,尽量挖掘他们问题中的合理性。在我讲完《对外交往与冲突》一课时,一个孩子站起来问:“老师,为什么戚继光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为什么前面学过的岳飞和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
这是个很典型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做评价;在分析了学生给出的答案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这三位历史人物分别出现在什么战争当中?这几次战争的交战双方是谁?
2.这几次战争分别对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
3.你能用自己的话定义“民族英雄”吗?
然后放手让大家去做,在思考辩论中帮助那个孩子理解了“民族英雄”。
我一直认为,在一节课中,学生能自主的提出几个问题并解决它是难能可贵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个发育很好的头脑、一种学习的热情、以及把知识融合到工作中去的能力,是每个学生通向未来的关键”。因此,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是一个常青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论文作者:赵丽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7
标签: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郑和论文; 作业论文; 民族英雄论文; 知识论文; 给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