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渲泄与人类的原始情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始论文,人类论文,情感论文,论渲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是作为有生命的个体而存在的,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人的生命力量,生命力量以欲望、激情和冲动外化出来,与精神形成一种互补。我认为生命的原动力就是渲泄(catharsis),即人的生命的矛盾痛苦以欲望、激情和冲动的形式外化出来,并与外在的现实形成一种冲突。渲泄与人类的原始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从二者的关联中可以看到人类的审美情趣、文化心理的一般成因。
一
渲泄是冲动,又是行动;渲泄是体验,又是反应。它与人的存在合二为一,与生俱在。渲泄是从人类远古祖先时代进化而来的,且随人的进化而发展,它的诸多构成因素,例如“悲伤、愉快、恐惧、厌恶、愤怒、狂欢等等,早在婴儿时期就已出现,这已被心理学家的实验所证实。这种生物遗传的本能反映了人类进化的历程,个体的成长史就是人类进化史的缩影。当然,没有社会环境存在,人的渲泄心理和渲泄行为是无法形成的。
渲泄是与人的需要和为了正常地满足人的需要而建立的人格联系在一起的,是人在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中滋长起来的。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围绕需要这个轴心运转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原始人的需要仅停留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水平上,那么他们的渲泄心理和渲泄行为也就只能在这一层面上展开。正因为这却促使了人向真正的人的现代化演进,从而实现人的全部的体能和智能。
渲泄的目的在于平衡物质与精神,灵与肉的矛盾和痛苦,它既是能量的一种疏导方式,又是精神上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渲泄心理只有通过渲泄行为才能得以解除,解除方式一般来讲有六种。1、压抑方式。指把不能被允许的念头、情感和本能冲动,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压抑的特点是应用直接方式来自我防卫,它是一种进行积极遗忘和抑制的心理历程。2、投射方式。指把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和行为转移到别人或周围的事物上。这种自我防御机制可以把我们自己的错误,失误归咎于他人或他物,亦可以将自己的欲望、态度转移到他人身上。3、合理化方式,亦称文饰方式。即歪曲现实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面具的目的。可使个体在追求某一事物而不可得时冲淡内心的不安与焦虑。4、反向方式。即指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激情而有意识地做出相反方向的举动。这一自卫过程分两步:第一,压抑不得体的冲动;第二,把其反面暴露于意识水平。5、转移方式。指改变其冲动方向,以另一目标进行代替,即移情。也可以将对象直指自身,自虐、自残、自恋等等,从而减轻负罪感、紧张感等。6、升华方式。指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所允许或容忍的手段将它表现出来,以这种被象征为文明的渲泄方式,达到独创性审美或文化意境。
以上,我们只是简单地概述了渲泄的一般特征,要寻求人类情感的奥秘离不开人类原始情感的发生过程。从渲泄这一视界来观照人类的原始情感,在文化哲学上会有新意。
二
从时间上来确定人类的渲泄的起点,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把原始社会作为考察个体人的精神运动的逻辑起点,是不会遭到什么非议的。
(一)原始舞蹈中的本能的体能渲泄。
在旧石器中期,随着技术的发展,狩猎也在迅速地发展。在狩猎过程中,每个人所表现出的机智,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以及相应的巫术意识,表明人类已经跨入了精神活动的门槛。特别是原始人在狩猎之后满载而归,或因氏族中增添了新生命,于是兴奋而狂欢狂舞,虽然这是一种体能的消耗,但已呈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萌芽。这种狂欢狂舞的抒情方式,即人类的祖先凭藉他们的发音器官或全身活动来实现他们愉悦目的的行为,可能成为他们区别于一般动物的生物意义的本能活动,这已经开始了原始的歌舞艺术。
黑格尔说过,艺术是人类最早的教师,舞蹈又是最早的艺术,美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苏珊·朗格曾经提出过,舞蹈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苏珊·朗格主张艺术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方式,认为这类艺术不是同造型(空间性)艺术发生在同一条轨道上的,然而,由动物的低级情绪转化为人的高级情感,把动物本能的情欲加以渲泄,纳入相应的尚不完善的表现形式,即由艺术的萌芽形态过渡为史前艺术。
在原始人的生活中,舞蹈伴随着狩猎,舞蹈是起着一种重大作用的艺术,舞蹈始于狩猎过程中的心情的颠狂状态,尔后,部落每逢集会、节日、果实成熟、缔结和约、凯旋归来、婚姻喜庆等都要举行跳舞活动。舞蹈源于人类的生存需要,精神之花转化为身体的冲动,原始人已有主客体之分,意识到外在的目在之物通过劳动变成为我之物时,一切成功都带来了欢乐,欢乐促使他们手舞足蹈,舞蹈使冲动的情感得到了最直接的抒发,生命得到自由自在的渲泄,原始舞蹈是毫无遮蔽的暴露。
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英格兰的姆恩比(Moonbi)发现一幅用红赫石画的岩壁画,描绘一群人跳集体舞的场面,舞者摇手顿足,大步跳跃,气氛热烈①。在我国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一个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盆,内壁上画有十五个跳舞的人,蹁跹起舞,饰带随风飘拂,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在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记载着澳大利亚人的一种“科罗薄利”舞,是原始舞蹈的一种形式,也被称之为操练式的舞蹈。格罗塞认为原始舞蹈才真正是原始的审美感情的最直率、最完美,却又是最有力的表现。凡是可以激发人们快感的事情都用舞蹈加以渲泄。
摹仿动物动作的舞蹈也是原始的舞蹈形式之一,澳大利亚人摹拟动物的舞蹈很多,而最著名的要算袋鼠舞。其他各民族都有这类舞蹈。我国古籍上记载的“凤凰来仪”②、“百兽率舞”③也是指人化装成各种鸟兽的形象,跳起摹仿动物的舞蹈。这说明舞蹈在原始的各民族狩猎中成了一种仪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象征活动,在体能无意识的渲泄同时,得到一种占有、胜利的精神愉悦。格罗塞认为,以从舞蹈里流露出来的热烈感情来洗涤和排解心神,这种catharsis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悲的最高最大效果④。
(二)巫术里渗透着渲泄意识的自觉。
巫术,是原始宗教的一种形式。原始人在自然界面前软弱无力,相信在巫术仪式和周围世界的某些事件或现象之间,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联系。在狩猎之前,巫术仪式本身就能够保证猎物的在场和捕获,不经过这种行动而去进行狩猎和捕鱼,那甚至等于无的放矢。“被欲望燃烧起来的幻想使拜物教徒都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没有感觉的东西’仅只为满足拜物教徒的怪癖就可以改变自己的自然特性。”⑤
原始巫术的种类很多,五花八门,迄今,在民间还保留不少的巫术。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人的行为是受一定神秘关系的总和支配的,这些神秘关系决定于社会集体的集体表象,它们和集体表象本身一样又都是受互渗律支配的。”⑥在狩猎中最大的行动就是对猎物施加巫术的影响,这个行动主要包括一些舞蹈、咒语和斋戒。这些行动是绝对必要的。猎人自己施行的巫术行动,目的在于保证他对猎物的神秘获取,行动常常是持续很久而又复杂的。在袭击野兽之中和捕获野兽之后都进行一些仪式,以确保今后狩猎的顺利。这说明巫术已是原始人生活方式中公式化的行为规范了,渲泄行为已成为一种自觉的仪式,渲泄心理随着巫术仪式已逐渐积淀下来了。
巫术活动总是包含着象舞蹈、歌唱、绘画和造型艺术等活动,并且它们不是作为边缘因素而是作为中心要素,科林伍德认为这些因素具有两个方面类似娱乐的功能:“它们都是达到预想目的的手段,因而并非真正的艺术,而是技艺。这一目的在于激发情感。”⑦巫术激发情感,是通过巫术把情感集中、凝聚和加强,而去干预现实生活。“巫术活动是一种发电机,它供给开动实际生活的机构以情感电流。”⑧我们认为离开了人的感情、情感、感受,就无所谓对现实的艺术掌握,不能完全否认巫术仪式中渗透着艺术的养料和成分。就激发情感,渲泄生命力而言,巫术和艺术是共同的,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主要特点在于它能激发人们一定的感情和情绪。
在原始初民那里,各种情感、欲望都处于无奈和直接的状态下,面对大自然的威胁和恐吓,只有将情感、欲望、本能直接了当地渲泄出来,以增强自信心和战斗力,而舞蹈伴以歌唱是填充心灵的最好方式,使精神得以壮大,激发人心中潜在的力量。
三
图腾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本能的情感冲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表明着情感要给理智让出一方地盘,渲泄将受到有限的制约,并转移到他物。那么,图腾与渲泄有何联系呢?
随着人造工具的出现,史前人类产生了象孪生兄弟一样的两种心理倾向:一是征服欲,二是崇仰心理。前者表现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认识、改造和利用;后者表现为因为无知或出于某种意愿而产生的对某一对象的盲目敬畏和崇拜的心理态度,这两种心理倾向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我们对史前的岩画、描绘鸟兽鱼蛙的彩陶纹饰、关于人和动物的雕刻、塑像和模拟狩猎、战争的史前舞蹈的研究发现,史前艺术出于对主体感情的渲泄,是不同物质的媒介表达的,也不摸拟现实的任何现象和过程。
原始初民的生命时时刻刻遭到大自然的威胁,他们已有“自意识”,能够认识到这种危险性的存在,在生命本能中无形地形成恐慌和畏惧,心理出现不平衡,需要寻求庇护神。为了安全的需要,不得不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动植物中找到某一动物,使之人格化,并把这一图腾象征为可以去害免灾、逢凶化吉的神秘之物。这实际上是一种生命本能的自我压抑,并且用原始的宗教形式进行转移。在初民那里,进行着群婚,乱伦给初民带来了无穷的害处,图腾的出现,就是为防止乱伦所带来的恐惧和畏惧而设置的栏杆。
从古代世界民族的神话传说和遗物中,可以看到图腾崇拜的痕迹。古希腊神庙供养大蛇,神话中多以动物表现神的形象,如宙斯神是鹫,阿波罗神是狼。神鹰荷鲁斯成为南北埃及统一之后的图腾和唯一的保护神。我国史书上记载的动物图腾也特别多,如熊罴、貔、虎等,大都以兽作为不同民族的图腾,《山海经》中的人物和神灵大多数是兽身人面的动物形象。
通过世界各民族的图腾崇拜分析,可以发现图腾产生的必要:(一)图腾在初民认识自然的第一步也是认识自我的第一步;(二)图腾的出现意味着生命的欲望、冲动、激情是可以转移乃至升华的;(三)图腾是为了适应初民的安全需要,寻找安全感的必要而产生的;(四)图腾标志着人类情感的脆弱,以寻求某一动物保护自身,这完全暴露了人的精神脆弱。尽管在出现图腾崇拜以后,初民在性爱的需求、生殖的欲望方面受到了某种限制,但是却在性的选择过程中不断地孕育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情感。
伴随着原始人类对生殖的崇拜,人们把自己的性器官以及它的象征物加以神化。旧石器时代出现了许多雕刻的“维纳斯”,新石器时代也出现了大量陶塑的地母神,这些都是完整的女性神祗形象,反映了生殖崇拜是从女性开始的,从中可以体察得到女性显示了更明显的主体意识,因而具备了更多的审美内容。
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官、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手达到了高度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⑨。我们反对艺术起源于审美的观点,起源于心理活动、产生于游戏等说法,但我们不反对审美、心理活动、游戏在艺术产生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固然“从历史上说,以有意识的实用观点来看待事物,往往是先于以审美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⑩,但是我们不能不考虑原始人当时所面临的生存条件,及原始人心理上笼罩着恐惧的迷雾,生命的冲动往往带来的只是负作用,或者说是失败,需要一种力量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在图腾制中,每一个集团都同样地自以为自己有制御一个物种的魔力,实际上不过是空的形式,一方面把性感、性欲、冲动转向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即把自己熟识而且向往得到的动植物用绘画、雕刻和装饰来弥补;另一方面用更加虚幻的抽象的神来加以保佑。一句话,就是用神秘的艺术来渲泄人的情欲,这是一种移情。
在艺术家创作活动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内心有一股冲动,或是欲望的燃烧,或是生命的痛苦,压抑在心灵中,非表现不可。只有当他的痛苦表现为形象时,他的痛苦程度才有所缓和,有所减弱。用外在的形式将内在的感受表达出来,艺术通过它的表象作用,使人解脱感性的威力。艺术可以说是渲泄情感的最好良方,这种移情的功能在原始人那里表现得更具体,或者说更直接些,禁锢生命的条条框框,诸如法规、道德伦理之类还没有形成,艺术还只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手段。这些手段表明原始人力图支配周围世界的某些客体,即改造它们使之为自己服务。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改造”只能在他们的幻想中得以实现。
原始人虽然对周围的环境感到恐惧、压抑和绝望,但他们不会屈从这种命运,这是猿进化到了人以后,能够繁衍壮大的原因所在。他们已从神秘的寄托之中挣扎出来,把希望的一部分寄托给现实生活,在改造劳动工具时,就已开始创造了文化。在劳动和生殖中寻求着最强烈的美感享受,这种美感享受夹裹着对艺术和宗教不自觉的狂热。
四
原始人从对大自然的认识逐渐到认识自我的审美需求,是从喜欢装饰开始的,这表征着渲泄已是一种灵和肉的痛苦,是一种美感掩饰下的精神升华,同时也说明本能的冲动被逐渐地限制在个体的范围内。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用更加精细美观的装饰品来打扮自己,原始人身上的装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定的,如文身、割痕、耳鼻唇饰;一类是不固定的,如穿戴、悬挂在人身上的装饰。文身被认可为是最早的装饰,文身的习惯在原始部落中很普遍,而以澳大利亚人最为盛行。男子文身比女子多。
文身行为是一种内涵极为丰富奇特的人类文化现象。文身在原始社会是美的象征,同时作为进入青年期的男子显示勇气和经受忍耐力的考验标志,也氏族图腾的标记或巫术的手段,后期成为表明社会地位的符号。
作为文身者的当事人,虽然受到了某种外来力量的干涉,却心甘情愿地、身不由己地驯服于内化的精神。有的学者提出了人类生理心理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人类学家索勒斯认为基本装饰图案在感觉原理上是以本能为基础的。这种本能就是“我们的感官需要适当的刺激,什么刺激都无妨……装饰就能适合并满足运用官能以寻愉悦的需要”(11)。与其说是感官要寻求刺激,倒不如说是生命本能需要受到刺激。
文身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突发的,尤其是全身型的文身,需要长年累月才能完成,文身者必然有惊人的毅力才能完成。我们认为文身是一次意志、力量的外化,是精神的较量,是生命的意义升华的素朴表现。尽管在原始人那里已经出现了舞蹈、绘画、雕刻、音乐等,但这些都不足以表现他们内心的冲动。舞蹈和音乐都具有短暂性,片刻地发泄情感之后就不复存在,绘画和雕刻是外在的,这些都不如将宗教的狂热、艺术的陶醉直接地表现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需要保持这种精神只有使之永久化、固定化的程式化,而文身正是满足了原始人的愿望和要求,而这种要求被大家接受之后,形成一种心理定势,久而久之变成一种“制度”。在“制度”的背后隐藏了灵与肉的矛盾,这种内在矛盾一方面表现为对性欲的追求要通过一定的形式间接地、婉转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快乐原则的追求是以克服生命本能的冲动为限制条件的。为了克服这一矛盾,在灵与肉结合方面已经表现出美学原则的萌芽。
对称和节奏,是一切古典艺术美不可或缺的原则,这一原则在原始艺术之一文身产生时,就已经得到普遍运用,使得这一审美情趣时时刻刻都能再现出来,审美追求已经深入到原始人的生活中了。文身是人类情感以意志的方式渲泄的美的渴求,用自戕自残的方式夸示和炫示由己的生命本能,伪装自己刻意追求不到的心理状况,以忍受痛苦,折磨生命的方式显示生命的价值,这种价值包含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的内心骚动的,暗示出生命力的伟大。
从原始社会起,渲泄就以不自觉到自觉的方式融入到了原始人的审美追求中了,原始的人类情感在文化创造和审美追求过程中,逐渐进化,从而奠定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的基石。
①G·克拉克《世界史前史新展望》第480页。
②③《尚书》。
④《艺术的起源》第16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13页。
⑥《原始思维》等221页、第349页。
⑦⑧《艺术原理》第670页、第70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⑩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和社会生活》第125页。
(11)巴恩斯《绘画艺术原理》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