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电动自行车发展策略研究论文_占勇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武汉 430023

摘要:中小城市由于城区规模较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足等原因,城市居民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更多的倾向于廉价、便捷的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一方面改善了居民出行难,另一方面也为中小城市的交通带来了较多的安全与管理难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结合电动自行车特性,以安陆市作为案例分析目标,提出了适应未来中小城市交通发展的电动车发展策略。

关键词:中小城市;交通规划;电动自行车

Investigation on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bicycle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Zhan Yong

Wuh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WuHan430000,China

Abstact:Urban trend to choose the cheap and convenient electric bicycle for the transportation due to smaller city scale,low leve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adequate public transportation.The increase of electric bicycle ownership release the difficult for residents’ travel as well as cause more security and management problem in small and medieum-sized cities.Some traffic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electic bicycle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s proposed based on city residents’ travel characteristic combined with features of the electric bicycle.

Key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Transportation planning;Electirc bicycle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及机动化的迅速发展,交通拥堵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二线经济发达的大型城市需面对的问题,其向中小型城市蔓延的趋势越发加剧,部分中小城市的交通状况已严重影响了市民健康生活及城市的有序发展[5]。本文通过调查居民出行特征,发现相对于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的个人交通出行更加依赖电动自行车,这一个性特征促使我们对中小城市的电动自行车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更好的解决中小城市交通发展问题。

2 安陆市居民出行基本特征

根据居民出行调查数据,老城区的慢行交通出行分担率为69.24%。居民传统的出行目的如上班上学以及回程仍是以“步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的慢行交通占据主要地位,而如购物等弹性出行,慢行交通的比例更是高达85%以上。慢行交通仍是城市居民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见图1。

图 1 安陆市居民出行方式结构图

从出行时耗看,步行与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的平均出行时耗均在19分钟以下,低于机动化方式(除出租车)的平均出行时耗,结合慢行出行速度和空间分布,可以认为老城内的慢行出行主要集中在老城范围以内,见图2。

图 2 安陆市居民出行方式耗时对照图

通过与大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相对比,可以归纳出中小城市的居民出行方式具有出行次数高,距离不长,高峰峰值明显的特点。这些出行特点造成了电动自行车更加符合中小城市居民的个人出行选择。

3安陆市电动自行车发展现状与问题

3.1安陆市城市道路建设现状

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小型城市,安陆城市交通建设也有着中小型城市特有的通病:机非混行路段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外围主干道上,所占比例达到了41.93%。老城区中大部分路段都是采取标线隔离措施,但是部分路段的标线破损,机动车经常越线占用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需要与机动车竞争路权,道路交通秩序混乱,非机动车安全隐患较大。

图 3 安陆市主城区道路状况图

3.2安陆市电动自行车发展现状

安陆市非机动车主要由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组成。随着安陆市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在路电动自行车数量猛增,已远远超过自行车,占到了非机动车的70%。根据居民出行调查,安陆市电动自行车的日均出行强度为3.11次,在全出行方式中占25.79%,机动化出行方式中占45.61%,平均出行时耗为18.19分钟,少于公交、出租车、小汽车的平均出行时耗,平均出行时耗与自行车相当,但出行距离确实自行车的两倍,电动自行车在慢行交通出行比例中达到32.25%[6]。

3.3安陆市电动自行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陆市非机动车主要由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组成。随着安陆市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在路电动自行车数量猛增,已远远超过自行车,占到了非机动车的70%。电动自行车作为安陆居民省时省力的一种交通方式,有其存在合理性,同时应看到,如此多的快速电动自行车与自行车混行无疑会降低车道服务水平,带来以下问题[6]:

(1)大部分电动自行车属改装车辆,车速远超设计车速。

相关标准规定电动自行车的最高设计速度为20公里/小时,在非机动车道上速度不允许超过15公里/小时,但是安陆市目前许多电动自行车都是改装之后再销售,车速远远超过了20km/h。

(2)电动自行车经常与机动车、行人抢道,行驶秩序混乱。

由于安陆市较多的城市道路没有设置非机动车道,机非混行,电动自行车在交叉口过街时不按红绿灯规则行驶,对行人和自身的安全造成较大威胁,也极大的影响了机动车的通行。

(3)电动自行车的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较为混乱。

电动自行车市场不规范,尚未出台相关规定约束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及销售环节。没有对电动自行车实行严格登记上牌制度,不便统一管理。对电动自行车的违章行驶,相关管制及处罚的措施还不到位。

4 安陆市电动自行车发展趋势

4.1安陆市电动自行车发展需求预测

安陆市目前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为3.5万辆,规划至2030年中心城区人

口规模为32.6万人,每户人口约4人,预测至2030年户均拥有电动自行车为1.7辆,则预测至2030年安陆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为14.2-15.4万辆。

4.2安陆市电动自行车发展趋势分析

安陆市居民出行方式中自行车所占比例为10.95%,但是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城市扩张,居民的购买能力和出行距离都开始增加,电动自行车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若大量非机动化交通转移到私人交通,必将步入当前各大城市已产生的城市病之一——交通拥堵,如果城市出行严重依赖小汽车出行,必将带来大量的能源消耗、空气污染,同时也将使城市道路和城市空间呈现“以车为本”的宽大马路、大尺度街区,城市建设呈沿干道均质开发模式,城市的空间尺度、功能、环境都将越来越不具有人文关怀、不利于居民的生活,同时也将使得城市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上投入巨大的资金满足私人交通的使用。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我国国家战略所不提倡的[3]。

若大量的非机动交通主要向公共交通转移,则城市将步入土地集约、生态良好、以人为本、能源节约的“两型”城市,城市道路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也相对较低,但需在公共交通上进行适当投入。该种发展模式,居民出行方式主要以公交和慢行交通为主,城市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是我国国家战略所提倡的[3]。

5 安陆市电动自行车发展策略

结合安陆市电动自行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借鉴其他城市对待电动自行车的经验,安陆市总体上应当采取“优先发展、科学管理、有序引导”的发展策略。

(1)优先电动自行车的发展

对待电动自行车新兴产业应客观理性,不能够强调电动自行车适应居民出行需求,有利于节约能源而忽视对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影响,也不能强调城市应发展大公交系统,电动自行车对城市道路交通产生较大的冲击,而忽视电动自行车是适合广大工薪阶层的交通工具[3]。两院院士周干峙认为,小汽车数量难以控制,但使用量可以控制,应引导其少用、慎用;地铁、公交,分工合作解决中长距离、中高速的需要;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解决中短距及中低速需要,以及适用于换乘、直达和老龄社会的新需要。将来城市道路交通中应该形成专用的自行车交通系统,造成更为合理的快慢分工的道路系统,绿色、灵活、健康、经济的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交通需求量将十分巨大,电动车能够让城市交通更美好[1]。

安陆市城市发展目标是依托滨河园林特色,打造生态宜居、两型社会建设的生态示范城市,这些目标都对城市交通提出了生态、环保、低碳、绿色的要求,而电动自行车的节能、环保的特点都非常契合其城市发展的主旨。另一方面,电动自行车的工具成本和出行成本都较低,能满足安陆市大部分居民出行的交通需求。

(2)对电动自行车进行科学管理

对电动自行车的销售、管理、运行环节,尽快出台相关的措施,严格管理超标电动自行车,鼓励发展轻型、低速的标准电动自行车,配套建设相关的道路设施和停车设施,加强宣传教育,培养电动自行车的良好出行习惯。

(3)有序引导电动自行车逐步向公共交通转移

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提供公共交通的竞争力,在远期逐步引导电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衔接配套,促使居民远距离出行依靠“慢行+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而中短距离的出行方式主要为电动自行车[5]。

6 结论

电动自行车虽然在城市交通中一直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但电动自行车在中小城市中具有比小汽车经济、环保、比自行车快捷、方便的特点。因此,中小城市在电动自行车发展策略上,应当坚持短期以管、中期以引、后期以限为主。即短期内通过适当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当前电动自行车的发展,采取综合管控措施科学管理电动自行车;在中期随着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提升,有序的引导电动自行车出行向公共交通出行转变;在后期通过限制电动自行车“上牌、上路”等措施,逐步淘汰电动自行车。

参考文献:

[1] 周干峙.适合城市交通综合多样性发展[J].城市规划,2010,34(6):18-19.

[2] GB5022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S].

[3] 李鑫.电动自行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交通标准化,2005,12:115-117.

[4] 郭力文.对电动自行车发展现状的思考[J].电动自行车,2005,12:10-13.

[5] 周文华,徐志修.浅析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对国内城市交通结构的影响[J].交通标准化,2005,5:116-120.

[6]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安陆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R].

作者简介:

占勇,1985年出生,男,汉族,籍贯:湖北省红安县,研究生学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交通规划及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

论文作者:占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8

标签:;  ;  ;  ;  ;  ;  ;  ;  

中小城市电动自行车发展策略研究论文_占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