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发展--党校图书馆管理改革初探_图书馆论文

改革与发展--党校图书馆管理改革初探_图书馆论文

改革与发展——党校图书馆管理改革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校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图书馆作为知识经济机体运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及内外环境发生着很大变化,党校图书馆管理机制与社会的发展很不适应,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从党校图书馆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出发谈谈改革的思路。

1图书馆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变化

1.1知识增加、知识老化周期缩短。

据有关专家测算,人类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到了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80年代已经是约每3年增加一倍。还有人统计,1995年世界上提供的可查询的信息比1985年增加了上百倍。从1975年至1994年的20年间,全世界数据库数量从301个增加至8776个。数据库记录条数从5200万条增至63.19亿条。1986年全世界CD-ROM出版物为54种,而1995年增至13500种。与此同时,知识老化周期明显缩短。

1.2文献信息载体种类繁多。

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献的形式及其传播方式,图书馆不再只是纸质文献的传播者,还要将文献的文字、动态图像和声音等同时传输出去,将有用的信息从各种载体上下载下来,利用磁带、胶片、软盘、光盘等不同载体和网络资源,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1.3图书馆业务工作方式改变。

随着图书馆的现代化、网络化,图书馆员的工作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采编、流通、报刊等工作正在实现计算机管理。文献购置经费已经不止限于购买纸质文献、电子文献,还应包括购买入网、联机使用和租用权等等。特别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建立虚拟图书馆,已经成为更重要的文献资源采集方式。图书馆员掌握网络咨询方面的知识,开展参考咨询工作,成为新形势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最有活力的方式和手段。

1.4读者需求的档次提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源泉。随着领导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进程,党校图书馆为各级领导干部决策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读者需要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仅仅向用户提供有关线索或原始文献,由用户自己检索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人们对知识信息的获取从文献单元层次,进一步深入到信息单元、知识单元层次,从以文献利用为中心转向以知识利用为中心。

2目前党校图书馆管理存在着以下问题

(1)管理方法陈旧,缺乏竞争机制。管理机制还是传统的行政命令式,图书馆长既无人事聘用权又无奖惩分配权,全馆吃大锅饭。工作优劣与个人利益不挂钩,不能激发馆员的竞争和创新意识。

(2)机构及人员设置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内设机构、非对外服务部门所占比例相对较大。针对文献信息进行筛选和组织工作的高素质人员及必要的现代化设备严重不足。单靠一、二名采购人员难以掌握全面信息,难免会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方面面临诸多难题。

(3)专业职称评聘工作有待完善。长期以来,许多馆一直没有形成合理的职称结构。一些同志认为,在基础工作岗位业务能力再强也无助于自己的发展,结果有些业务岗位虽然对图书馆建设非常重要,而且所需人员的专业水平也很高,但由于工作性质留不住人。另外,职称终身制不能激励人们继续发展,名额有限,高级职称可望而不可及,又挫伤了广大馆员的积极性。

(4)人员年龄与知识结构老化。现有党校图书馆各种人员中,高素质专业人才极少。一部分人有实践经验,但年龄偏大,理论基础差;另一部分虽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但专业知识急需更新,特别缺乏复合型人才。至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毕业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他们外语好,专业知识比较系统,掌握现代技术快,但这部分人才人数少,而且有不少人在图书馆工作时间不长就由于种种原因“跳槽”了。

3党校图书馆管理改革的思路

当前党校图书馆工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很多,而主要矛盾则是在信息总量剧增、优劣参半的形势下,读者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信息知识需求,与图书馆对信息知识的筛选、组织及服务能力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造成这一矛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经费因素外,主要是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框架与机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树立全球化信息服务的新型服务观念,从机构和管理上都要进行根本的改革。

3.1废除任命制,打破铁饭碗,实行优胜劣汰的人事管理机制

首先要树立与市场竞争机制相适应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新观念。图书馆各级领导均不是终身职务,“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馆领导有真正的人事聘用权和奖惩权,可以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其次,馆领导有权在工资、奖励上对业务工作难度大、精力体力消耗大的工作岗位实行政策倾斜。不在岗上者工资待遇也随之改变。凡无岗位者则流向学校的人才储备库待聘。

3.2机构重组,建立动态的人事管理机制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必须逐步深化为以信息、知识为管理单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文献信息的深度揭示和知识组织的服务。为此,必须以文献信息(包括馆内文献与网上信息)的整序与揭示为主要目的进行各部门功能集成与机构重组。党校图书馆原有的专业学术人才不多,为鼓励馆员掌握多学科知识、多方面技能,促进人才选拔与合理流动,各部门人员不应固定。重点课题任务组要本着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与工作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馆范围内竞争上岗。要确保完成课题的成果形式、达到的质量要求和完成时间。完成课题后征求用户的反馈意见进行评定。这样做,可以创造动态的人员管理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3实行职称与待遇脱钩,废除职称终身制,评聘分开

职称评聘是对馆员学识水平的权威界定,同时也是对馆员不断进步的一种激励。建议今后评聘职称时除了学历要求、专业岗位工作年限、以及论文、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等必要评聘条件外,实际业务水平与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也应作为重要的评聘条件之一。为了公平竞争,减少各种不确定的人为因素,首先应加大业务考试的难度,从业务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科学地考核每人的业务水平,为职称评聘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其次,评上职称后并不与个人的经济待遇挂钩,不与退休年限挂钩,实行评聘分开。有一定职称只是代表个人的学术能力、水平,具备相对优越的上岗资格。所以评聘时可以不受名额限制,有多少评多少。一定数量的待聘群体,有助于造成一个公平竞争的上岗环境。再次,一定的职称级别也应规定一定时期要完成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数量。长期无业绩、无成果者只能高职低就,甚至取消已有职称。真正起到激励人才、选拔人才的作用。

3.4组织学术专家工作班子指导图书馆工作

随着知识生产的加速发展和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庞杂,如何对知识信息进行科学的组织与正确的揭示已成为文献情报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根据目前党校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状况,要做好这项工作是很困难的。而近期要达到馆内人员合理的高层次的专业知识结构也不现实,况且人员状况永远跟不上学科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除了加强对馆内人员知识更新的培训外,最好的办法是长期聘请各学科的专家教授指导工作,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与开发等各项工作进行把关指导,甚至直接组织图书馆员参加学校一些科研项目的开发工作,使图书馆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逐步与教研工作接轨。这个专家委员会不仅仅是图书馆工作的顾问,而是要和馆领导一起成为真正的工作班子,并应给付一定的工作报酬。

3.5把对馆员的“二次教育”列为重要的日常工作

知识经济对图书馆工作的挑战,从根本上讲是对馆员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校学习的许多知识已经过时,每个人都必须接受“二次教育”直至终身教育。各图书馆学会、社科信息学会、文献情报学会应把对馆员的再教育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有计划地组织各类培训。各馆也应将此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从人员和资金上做好安排,制定长期规划。虽然基础业务部门在实现计算机管理之后可以大大节省人力,但不宜将他们的工作定额控制得过紧。要留有余地,使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同志有一定的时间学习、进修、搞科研,为他们发展提高创造条件。另外,应加快引进与本馆特色相适应的专业学术人才、现代化技术人才、外语人才等等,使党校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结构逐步适应新形势下现代文献信息服务的要求。

标签:;  ;  ;  

改革与发展--党校图书馆管理改革初探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