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引进外资与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效应--计量经济学检验与分析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中国外资引入与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效应——经济计量检验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进出口贸易论文,外资论文,效应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开放本国经济,通过国际贸易不仅可以促进知识在世界范围迅速积累,而且通过新技术的引进可以提高不发达国家的生产效率;同时,由于直接引进技术而节约了本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也间接增加了国内的资本积累。这两方面的效应可以使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快,并在较短的时期内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的最新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解释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实。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与此同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的领域由最早的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渐向内地拓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内陆地区”全方位多层镒对外开放的格局,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大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活力,加快了经济发展的进程。本文依据统计资料,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效应进行经济计量检验与分析,以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外资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70年代末我国所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它们对改进中国的产业结构,提高中国的技术水平,推动中国消费方式的变革都起了一定的作用。统计资料显示,1979-1989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77.95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393.21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54.95亿美元,外商其他投资21.69亿美元。进入90年代,尤其是1992年以来,一方面,外国资本大量涌进中国,1990-199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1232.18亿美元(见表1),外国资本对中国经济的渗入程度加深;另一方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外国资本已在我国经济的许多领域占稳了脚根。近年来,外国资本在继续向传统产业进军的同时,开始涉足基础设施的建设或改造等其他领域。

如果以分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FGDP)为解释变量,以分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份额的增长率(GWG)为解释变量,利用1990-1994年的统计资料建立截面数据回归模型(注:样本数据见:《中国统计年鉴》1991年第36,631,850页;《中国统计年鉴》1995年第33,557,789页。汇率以官方汇率计算。计算增长率指标时采用水平法,并以1990年为基期。),则得:

GFGDP=10.5239+0.0975GWG

(5.6687) (2.3241)

R[2]=0.4589 DW=1.9062 F=11.753

上述回归模型的DW值和F检验值较好,基本符合统计检验要求。但是,判决系数R[2]值较低,仅为0.4589,这一方面是由于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实际利用外资额之外,还有其他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等等;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政策,造成实际利用外资额的省际差异较大,样本数据具有一定的异方差性。尽管如此,上述模型作为解释外资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仍然具有参考价值(在下文中检验外贸增长的经济增长的推动——省际截面数据分析时,两样存在上述统计检验问题,不再另作说明)。

经济计量检验的结果表明,外国资本的引入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不足,推进了中国经济的调整增长。而且外资引入较多的省份,经济增长的幅度也较大,其中经济增长的快慢,9.75%可以由外资引入的多寡来解释。

二、外贸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推动——省际截面数据分析

对外开放政策在过去十几年间导致中国外贸的显著扩张。1978-199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6.4亿美元增长到2367.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1210.4亿美元,进口总额由108.9亿美元增加到1156.9亿美元。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出口平均增长率为14%,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出口位次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为1994年的第11位。中国的商品贸易占现价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由1980年的12.8%上升到1994年的45.4%(见表2),外贸在中国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增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出口导向不断增强。随着外资企业的设立,出口也急剧增加,以香港为基地的企业一直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土地在开放经济区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企业丰富了中国出口的工业品,工业品占中国全部出口的比率从1980年的约50%上升为1994年的约81.5%,除了1984-1985年间曾连续下降外,该比率在80年代以来一直稳定增长。目前,出口需求的旺盛与否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因素。

注:①②以海关统计为基础。

资料来源:1980-1990年数据引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在市场经济的门槛上》,第54页。1994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5年的数据计算整理。

以各省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BFGDP)为被解释变量,以各省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的份额(BXM)、各省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份额(BX)、各省在全国进口总额中的份额(BM)为解释变量分别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4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外贸增长的相关关系(见表3)。

经济计量结果表明,进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8.33%,其中出口增长的贡献为19.98%,进口增长的贡献为15.9%。

如果以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FGDP)为被解释变量,以各地区进出口总额(XM)、各地区出口总额(X)、各地区进口总额(M)为解释变量分别建立双对数经济计量模型,则可以得到各地区外贸总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数据(见表4)。

注:被解释变量为Ln(FGDP),单位:万美元。样本数据为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4年的截面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年第551页,32页。

表4的结果显示,进出口总额每增长1%,可以带来0.524%的GDP增长,其中,进口增长的GDP弹性为0.388;出口增长为GDP弹性为0.411。由此看来,计量分析的结果与经验判断的结论比较一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外向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外贸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

上述1994年的截面数据分析已初步验证了经济外向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截面数据分析是在一个时点上的经济计量检验,看不出动态变化的趋势,因此,下面有必要就经济外向化程度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动态的时间序列分析。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仅就1978-1994年以来的时序数据进行经济计量的动态分析,结果见表5。

注:被解释变量为Ln(GDP),GDP单位为亿人民币;TXM:进出口总值(亿人民币);TX:出口总值(亿人民币);TM:进口总值(亿人民币)。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年,第104页。

时间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1978-1994年,进出口增长1%可以带来0.64%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其中:出口增长的弹性为0.63,进口增长的弹性为0.64。这与截面数据分析具有结论的一致性。

四、基本结论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外国资本对中国经济的渗入程度加深,而且,近几年外国资本在继续向传统产业进军的同时,开始涉足基础设施建设或改造。这不仅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不足,而且推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进出口贸易显著扩张,外贸在中国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增强,从而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而且由于对外贸易具有“学习效应”和“扩散效应”,因此其在推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对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标签:;  ;  ;  ;  ;  ;  ;  ;  

我国引进外资与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效应--计量经济学检验与分析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