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产业集聚与失业:新经济地理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经济论文,外资论文,地理论文,产业集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10]09-091123-0890
一、前言
随着Krugman(1991)经典之作的发表,“新经济地理”(new economic geography)研究发展迅速,该理论除探讨国际贸易中贸易自由化与产业集聚(agglomeration),近年更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经济整合(economic integration)与发展经济(development economics)等领域,如Behrens和Thisse(2007)处理区域经济问题,Venables(2005)研究经济发展问题,Markusen和Venables(2000)、Larch(2007)从事跨国公司相关研究,Baldwin(1999)、Dieter(2007)、Boucekkine et al.(2009)分析经济增长问题,Baldwin et.al.(2003)、Candau(2008)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等。2001年,以“经济地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术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应运而生;2008年,Krugman凭借其对新经济地理的卓越成就夺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参阅Behrens和Robert-Nicoud(2009)、Fujita和Thisse(2009)),这一切都充分显示了新经济地理已备受关注。
运用新经济地理理论是国际贸易研究的新趋势,该领域早期的重要文献有Krugman(1991)与Krugman和Venables(1995)。这两篇著作主要探讨产业集聚如何内生的形成以及其影响因素,具体来说,Krugman(1991)强调贸易自由化与区域间要素移动的重要性;而Krugman和Venables(1995)则限制要素的区域间移动,引入了产业间连锁效果(linkage effect),指出该效果与要素移动对加速产业集聚有异曲同工之效。Krugman新经济地理文献建立两国模型,假设每个国家各自拥有农业和制造业两部门,分别生产农产品与制造品;劳动为原始投入,制造业和农业两部门均使用劳动进行生产。作者指出区域产业集聚取决于home-market effect ①、price-index effect②以及对农村市场争夺这三者力量的权衡,也就是说,通过三个决定性外生参数——规模经济δ、运输成本τ以及制造业在支出中所占的份额μ发生作用;详言之,规模经济越显著、运输成本越小、制造业在支出中所占份额越大越利于产业集聚,形成核心区。
随着上述两篇重要文献的发表,新经济地理理论迅速崛起并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然而,该理论却鲜见涉及失业研究,既有文献也仅是将一种失业理论——职业搜寻(job search)失业理论③纳入了新经济地理研究架构,如Peeters和Garretsen(2004)分析全球化对发达国家低技术劳工工资及失业的影响;Epifani和Gancia(2005)分析产业集聚对核心边陲区(core-periphery)失业差异的影响;Francis(2009)修改Epifani和Gancia(2005)文中关于边陲区就业为外生变量的假设,分析产业集聚所引起的劳动力移动如何影响不同区域的失业率。有鉴于以上之描述与分析,本文考虑最低工资失业理论,整合Harris-Todaro(1970)最低工资失业现象与Krugman(1991)新经济地理,重新探讨Corden和Findlay(1975)发现的“Todaro矛盾”——资本供给增加对于制造业就业与城市失业量同时上升的现象。Todaro矛盾现象说明,引入资本会使得城市失业量增加,这与当下一些资本或外汇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藉引入外资以改善失业状况的预期相违背,因此本文在两国架构下重新探讨Todaro矛盾,着重分析要素替代弹性与外资引入国的就业(失业)、产业集聚与社会福利的关系。本文除前言外,第二节建立两国模型,第三节介绍Todaro矛盾,第四节分析失业国引进外资的效果,最后是结论。
二、模型
依据Krugman(1991)模型,两个国家(本国与外国,分别以1与2表示)均为城乡结构,各自拥有制造业(m)与农业(a)两部门。农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结构,且为求简化,假设农产品在两国间交易无运输成本(或贸易壁垒);而制造品市场为垄断竞争结构,且存在贸易壁垒。消费者对商品偏好表现于效用函数
为分析失业问题,本文引入最低工资失业理论,整合Harris-Todaro(1970)与新经济地理模型。依据Harris-Todaro(1970)城乡失业架构,农业部门劳动密集(labor-intensive),存在于乡村;制造业资本密集(capital-intensive),存在于城市。Harris-Todaro认为,由于制造业存在最低工资,吸引着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不能被制造业完全雇佣的劳动力滞留在城市造成了城市失业现象;城乡间劳动力移动直到农业工资等于制造业预期工资。为集中分析一国,本文假设失业仅存在于本国,外国劳动力市场维持充分就业状态。
消费者购买本国与外国生产的制造品,i国制造品价格指数为:
三、Todaro矛盾
Corden和Findlay(1975)修改Harris-Todaro(1970)模型,建立两部门的小国失业架构。文章指出一有趣现象——Todaro矛盾,即经济体系因资本供给增加促使城市部门扩张而导致制造业就业与城市失业量同时上升的矛盾。此矛盾现象可利用图1作如下说明。
图1 资本供给量增加对于失业之影响
资料来源:Corden and Findlay(1975),p.68.
图1是Edgeworth Box,横坐标表示劳动供给,纵坐标是资本供给,制造业以Om为起点,农业部门起点是Oa。要素在部门间自由移动,初始均衡状态下,OmC与OaD分别代表制造业和农业部门的资本劳动比。C点为制造业部门的要素分配点,D点为农业部门的要素分配点,线段CD表示城市失业量;OmC和OaD的长度分别代表制造品和农产品的产出水准。维持劳动供给不变,若增加资本供给,如图1 OaOa*所示,根据Rybczynski(1955)定理,相对资本密集的制造业扩张,而农业萎缩。在小国架构下,产品价格固定,两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亦维持不变,但由于资本供给量增加会使得要素在部门间重新分配,新均衡下D*点为农业部门的要素分配点,制造业产出与其对应的资本劳动雇用点从C移至C*,城市失业增加,如图1 CD增至C*D*。再者,由于制造业与农业两部门的工资并未改变,(6)式显示城市失业率维持不变。可见,引进外资,制造业就业与城市失业量同时上升,Todaro矛盾现象出现。
Corden和Findlay(1975)文中所指的另一Todaro矛盾现象之肇因为最低工资上升。再次利用图1给出如下说明:假设该小国两部门的初始均衡要素配置如图1,城市失业量为CD。作者假设两部门生产技术均为Leontief固定系数型态(即劳动与资本无替代性)。制造业最低工资调涨之初,制造业要素雇佣量暂时维持固定不变。城市部门较高的工资吸引农业部门劳动和资本移向城市。由农业部门外流的资本被制造业完全雇佣,因为文中已假设了制造业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对资本有偏好;然而,相对于制造业,农业部门劳动力密集,农村外流劳动力因无法被制造业完全雇佣,滞留在城市从而造成了城市失业量上升。如图1所示,制造业要素雇佣量由C点移至了C*,城市失业量由CD增为C*D*,于是呈现出制造业就业与城市失业量同时上升的Todaro矛盾现象。
Corden和Findlay(1975)在探讨产生Todaro矛盾现象的上述两种情况时,其分析架构有一共同现象——两部门的资本劳动比固定,然而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不相同:Corden和Findlay假设经济体为小国架构,当分析资本供给增加时,虽然要素可以替代,由于要素价格固定,因而最适资本劳动比固定;但是,在讨论最低工资上升效果时,除小国条件外,Corden和Findlay还假设生产技术为Leontief固定系数。同时,作者还指出“Todaro矛盾现象不必然需要Leontief技术;只要要素替代性足够低,该矛盾现象仍然可能存在”(参阅Corden和Findlay(1975)p.67)。因此,要素替代弹性成为本文的分析重点。
四、外资与失业
其次,考虑高替代弹性(a=m=3),请参阅表2。
表2第(2)*栏显示,Km1的增幅(ΔKm1=62.23-54.72=7.51)小于ΔK1=10,即本国引进的外资并未完全被制造业吸收,部分流向了农业部门;并且,制造业和农业两部门同时扩张(参阅n1及z1的变动)。随着外资继续流入,制造业和农业两部门持续扩张,参阅第(3)*栏。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引进后,制造业产出增加,由于要素替代弹性较高,廉价的资本要素取代了劳动要素,制造业劳动雇佣量Lm1反而下降。相对地,农业部门扩张后,除资本Ka1增加外,因该产业劳动力密集更加偏好劳动,农业部门的劳动雇佣量La1随着资本增加上扬。农村劳动雇佣增量大于制造业部门的劳动雇佣降幅,也就是说,整个制造业和农业两部门的劳动雇佣总量仍旧是增加的,在本国劳动力供给固定的情况下,城市失业必然减少。可见,在要素替代弹性较高的情形下,制造业就业与城市失业双双下滑,并未出现Todaro矛盾现象。
由表1和表2可见,在不同要素替代条件下,引进外资对于产业结构冲击有所差异。在低要素替代弹性下(参阅表1),本国资本量增加导致两产业的产出互为消长——制造业扩张,农业萎缩;反之,在高要素替代弹性下,两产业同时扩张。再者,与表2相比,表1要素替代性较低,增幅相对较大,原因是随着外资进入,本国的农业部门萎缩(即z1下降)而释放出生产要素,导致制造业部门的成长幅度较大。值得重视的是,当要素替代弹性较低时,随着外资引进,本国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上升,制造业部门的劳动雇佣量上升,然而所付出的代价为城市失业量增加,因而产生Todaro矛盾;反之,当要素替代弹性较高时,本国制造业虽然呈现扩张趋势,但城市失业量与制造业劳动雇佣量同时下降。得失之间,值得决策者评估。
最后,评估引进外资对于本国即存在失业国家的福利影响,福利水平以实质国民生产毛额(real GNP,即剔除掉外资所得)衡量。若定义实质国民生产毛额为名目GNP以生活成本物价指数(index of living costs)平减,利用本文符号,生活成本物价指数可表示为此外的定义可参阅(1)式,因此实质国民生产毛额可表示为(6)式除以生活成本物价指数⑨。诚如上述,因要素替代弹性不同,随着外资进入本国,对于制造业就业与城市失业的冲击亦有所差异。但是,引进外资对于本国实质国民生产毛额不因要素替代弹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即使剔除外资所得后,本国实质国民生产毛额仍然上升,并未产生悲惨性成长(immiserizing growth)现象。引进外资,本国的福利水平上升至少源于两项因素:其一,制造品种类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更多元化,这使得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上升;其二,制造业扩张,制造品的价格与制造业的物价指数下降,导致生活成本指数下滑。
五、结论
本文整合Harris-Todaro(1970)的失业现象与Krugman(1991)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失业模型。有别于Harris-Todaro(1970)或Corden和Findlay(1975),本文沿袭新经济地理文献中制造业厂商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的特性,研究存在失业国家引进外资的效果,尤其着重在外资对于产业集聚、就业(与失业)与福利方面的影响分析。
值得重视的是,在两国架构中,随着外资引入,本国制造业扩张、产业集聚程度更加明显。在低要素替代情况下,制造业扩张、城市失业与制造业就业量同时上升,呈现Todaro矛盾现象。反之,在高要素替代情形下,随着外资引进,本国的城市失业与制造业就业量双双下滑。尽管在不同的要素替代情形下,引进外资对于城市就业(与失业)效果有着明显差异,但对于引进外资的失业国福利仍有正面影响。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本文分析仰赖数值模拟,模型中的重要参数除要素替代弹性外,代表规模经济的制造品之间替代弹性σ、制造品支出占消费者所得份额μ、最低工资水平,甚至两国间的禀赋差异等均可能会影响结果。这些参数的可能影响有待后续进一步厘清与探讨。
注释:
①“home-market”效应,即大市场提供高工资。
②“price-index”效应,即工人集聚区的制造品价格较低。
③职业搜寻失业论认为,在劳动市场存在着职工技能和偏好差异、非完全信息等条件,对劳动者来讲,不断持续寻找合意工作是一种必要的投资。在工资差异性大、经济形势好、失业有收入保障的情况下,搜寻职业的收益超过成本,职业搜寻型失业就会增长。
④外国无失业,因此U2=0。
⑤为避免模拟结果出现生产型态为完全专业化分工(complete specialization)以及本国失业现象消失的情况,本文允许初始状态时两国存在禀赋差异,即K1≠K2。
⑥进行模拟时,三个外生变量(规模经济σ、运输成本τ以及制造业在支出中所占份额μ)的选取参考Krugman(1991、1993、1998),Krugman和Venables(1995),Fujita、Krugman和Venables(1999 ch5.)。
⑧本文研究的外资是外生变量,为外国资本的外生性流动。
⑨实质国民生产毛额可由表1和表2计算获得,本文在此并未列出,如有需要请联系笔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