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中心医院)
摘要:目的 构建科学合理且具有可行性的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便于医院绩效管理的有效开展。方法 采取资料库查阅法、DELPHI法与层次分析方法对绩效评价中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及其权重系数进行科学合理确定,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涵括了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3个)与三级指标(48个),且CR<0.10,判断为指标体系权重系数与逻辑相符,表示为该指标体系可采用。结论 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合理性与较高的可操作性,可对医院绩效管理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医院绩效管理;平衡记分卡;评价指标
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估法是一种主要基于顾客、流程、学习和发展以及财务等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快速且全面性考察的方法[1],并且逐渐广泛运用在医院绩效管理中,是科学合理的战略性绩效管理有效工具。本研究主要针对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方法在医院绩效评价体系中的构建及其对医院绩效管理的意义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查阅资料与方法
(1)通过医院所在区域各大图书馆与网络平台上知网、维普、万方、Ovid与Pubmed等数据库进行相关资料调阅,了解平衡记分卡的战略性管理理论知识与管理实际应用,并获取国外与国内对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理、基本指标、基本方法、关键因素及实际应用等资料[2]。(2)采用DELPHI法选定专家筛选医院绩效评价指标,并且科学合理地判定四个基本一级指标相应绩效指标权重及其绩效权重系数,初步建立医院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构架。(3)采用AHP法(层次分析方法)对医院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每个指标(包括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权重进行确定[3-4]。
1.2 判断指标
各层次评分标准与打分:重要程度分为五级,即Ⅰ级重要程度相当(1分)、Ⅱ级略微更为重要(3分)、Ⅲ级基本更重要(5分)、Ⅳ级确实更重要(7分)、Ⅴ级绝对更重要(9分)。而2分、4分、6分和8分则为相邻程度中间值的打分,即两个相邻评价需折中进行采纳[5]。
矩阵一致性检验:①CI:即矩阵一致性指数,CI<0.10表示为矩阵具备满意的一致性;②CR:即矩阵随机一致性比率,CR<0.10表示为矩阵具备满意的随机一致性,表明权重系数符合逻辑,可采用[6]。
本研究所构建的医院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有1~3级指标分别为4、13、48个。根据检验医院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CR<0.10,则可判断为指标权重系数与逻辑相符,表示可采用。
3 讨论
构建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体系,不但原理简单,权重系数运算也不复杂,便于实践操作,并且能够综合各方面权重对医院绩效进行全面而整体性的科学合理评价,既能准确得出医院各层面的绩效,又能直观地看出实际成绩,并且便于发现医院绩效管理中的不足,基于客观的评价结果对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为进一步整改措施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据[8-9]。因此,医院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体系在医院绩效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证明,采取科学合理地确定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及其权重系数,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涵括了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与48个三级指标,且CR<0.10,可判定指标体系权重系数与逻辑相符,即表示可以采用该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医院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合理性与较高的可操作性[10],可对医院绩效管理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萍.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5.
[2]张爱晖.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5.
[3]李奇峰.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医院绩效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
[4]刘杰.基于平衡计分卡角度的S医院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2.
[5]曾鹏.某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平衡计分卡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4.
[6]何山.基于平衡计分卡的ZD医院员工绩效评价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7]耿纾南.平衡计分卡在我国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5.
[8]胡进秋,刘其芹,王标,王卫兵,周绿林.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医院医保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中国医疗保险,2013,02:46-49.
[9]杨凯,雷笑瑜,张勇.平衡计分卡在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 医院管理论坛,2015,02:8-11.
[10]石宏伟.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2010.
论文作者:王长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0
标签:医院论文; 指标体系论文; 权重论文; 指标论文; 绩效论文; 绩效管理论文; 绩效评价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