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笔法记》论文_陈东华

试读《笔法记》论文_陈东华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 贵阳市 550025)

摘要:《笔法记》是我国五代杰出山水画家荆浩重要的论著,也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重要文献。书本大致有五个要旨,一是关于山水画的表现要求,二是关于绘画的品评,三是关于用笔用墨的问题,四是关于画病的问题,五是师法古人和创新的问题。

关键词:山水表现;品评;笔墨;画病

一、关于山水画的表现要求

荆浩通过洪谷奇遇的故事来阐述问题,其中关于山水画的表现要求:

“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这里的“真”,是事物的内在实质和精神状态,这不是通过对物象外表的表现能达到的,万物都具生命性,只有和万物互感通,才能体会到事物的运动性、生命感,这样画出来的东西才容易打动人,才可能画到物之“真”。关于写生的问题,李可染先生有言:“山水、花鸟不是地理志,更不是标本,中国的诗歌亦是如此,中国古代有‘缘物寄情’之说,‘见景生情’,‘写景’即‘写情’”。[1]画家虽对事物的观察具有特别的敏感力,所以当画家走到某一动人的去处,不免有想立刻表现的冲动。这就很容易导致不够理性的去认识事物,往往会只得物的表象。

“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知挠矣!”技法和物形最终都为意境服务,所以山水画多以意取胜,而不是以技取胜。其实视感与观感是有区别的,通过眼睛观察得来的,并不能全都代表事物的全部,像流水、酸甜、干湿度这些,就需要人整体去感受,所以不能片面去观察事物。“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绘画,是深刻地表现对象,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其内在实质。有形的东西容易表现,但是无形的东西不好表现,比如四季、雨、雪。“度物象而取其真”即通过事物表现出来的现象去捕捉它的本质,“故所谓‘形象’,即卦象。《系辞》数十次言‘象’,大体上说,或以为形上之理象,或以为物类象征……这‘形象’不是几人所理解的物理概念,而是宇宙变易法则的‘理象’……所以,‘写万物之形象’,当理解为‘写’万物生变之理象”[2]。

“嗜欲者,生之贼也。名贤纵乐琴书,图画带去杂慾。”不良嗜好与欲望是人生的毒药,名贤之士以琴棋书画为乐,所以那些贪婪和欲望自然远离了他们,自古高洁之士莫不求清气为上,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而之所以由此中胸怀,是与古人的担当有很大关系的,在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大多文人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然而很多人在仕途上经历坎坷后,往往选择归隐于山林。“中国乏抗争的文化,却多‘躲’的文化,隐士便是‘躲士’,这一‘躲’,便陶铸出了最幽绵淡恬的文类。故,欲探宝者,当在‘地下’去找——隐士即‘地下工作者’也”。[3]

“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气’为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是‘道’的另一种说法,‘道’即不可道,而其状有恍兮惚兮,故以气相喻,最得精神”。[4]“气”是天地之气,是画中体现生命性和运动感的成分,但是气作为一种看不见的象,必须通过与事物感通,从而以心运手,以手运笔,使笔行与纸素之间来体味。“象”是物我相感而有之,物之象与我之象必然会在某种条件下产生联系,即画者通过自然而作画出的“第二自然”。

“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清代华琳在《南宗抉秘》中说:“画到无笔痕时,直似纸上自然应有此画,直似纸上自然生出此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里的笔痕,即“迹”也。“仪”,作秩序、法则、道德礼仪,善美之格。作画不仅要藏笔痕,还要在符合画理的基础上做到不落俗套,以多法贯通一发,做到看似无法而实际有法的境界。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盖气者……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而生动处则又非韵之可代矣。”[5]气和韵是相生的,如果说气是一种生机,那么韵更像一种风度。

“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这里的“思”,有立意的意思。它要求对事物进行概括、提炼和夸张,是作画者对对象的认识。它包括章法、经营位置、物象取舍等具体要求。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作画有常理而无常形,常理是宇宙万物运转的规律,所以说“制度时因”就是要观察对象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状态而做取舍,不能说某一对象的一种状态来就是它的全部。画者作画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也要尊重人的感受。“妙”是作画者从自然中发现和搜集而得,不管是奇松还是怪石,都是为了达到“创真”的效果。“真”不只是事物的内在实质,它还与气韵相通,有真气的意思。素材通过笔墨落于纸素间之时,便有“笔夺造化之功”了,然而回归“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作画搜妙的同时,是通过表现物的形象来体现其本质精神。

二、关于用笔用墨的问题

“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苟媚者无骨。”王概《芥子园画传》有云:“所谓断而不断者,必须笔断气不断,形断意不断,若神龙隐现,收尾相连”。筋有笔断意连的意思。肉的体现是用笔圆浑、沉厚。做到用笔有骨气就必须挺劲有力,用笔挺劲,则其人必正气,有气节。姜先生说:“以具体的方法言,古人的经验谈不下数十种,诸如方、圆、中、偏、逆、顺以及各类皴法皆是,然不论用何种具体的方法,皆不可离‘骨法’的总原则……所以‘六法千古不易’,不是说具体的笔法不变,而是说不论如何变,都不可离‘骨’——这正是‘万变不离其宗’……笔法、墨法相依而存,用笔失误,必丧墨韵,而笔法之发挥又受制于墨法(浓、淡、干、湿)”。[6]

三、结语

中国传统的写生,实则是写物之真,物之质,对于物之形态、现象,则是写意的,而且大多以水墨为上,不以色彩夺其功。古代仕夫画多以写心为主,画者之作即画者本人,有忧国忧民者,也有洁身自好者;有悠然自乐者,也有激情奔放者,他们无不通过山水画追求人生之道。

所以学习中国画,不仅是进行苦行的旅程,也是乐行的经历,也许敢于苦中作乐,穷及趣理,保持正气就是学习中国画应该坚守的底线了吧!

注释:

[1]李可染.李可染山水写生论稿[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103.

[2]将澄清.中国画学术语释诂[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3: 12.

[3]将澄清.中国画学术语释诂[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3: 5.

[4]将澄清.中国画学术语释诂[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3: 10.

[5]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738.

[6]将澄清.中国画学术语释诂[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3: 5.

参考文献

[1]陈师曾.中国画绘画史[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2]姜澄清.中国画学术语释诂[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3.

[3]李可染.李可染山水写生论稿[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4]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5]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陈东华(1995-),男,布依族,贵州省惠水县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中国画(山水)。

论文作者:陈东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9

标签:;  ;  ;  ;  ;  ;  ;  ;  

试读《笔法记》论文_陈东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